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唢呐声声​

唢呐,来自外邦,吹的可是货真价实的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乡下以前谁家有红白事,大都要请唢呐班子,让那发自肺腑的高亢激昂响彻四方。

唢呐,俗称把娄、喇叭,是一种历史悠久、深受百姓喜爱的民间乐器。据说,它于公元三世纪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到了明代开始风行,古籍中始有记载。

正德年间的散曲家王西楼在小令《朝天子·咏喇叭》中写道:“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堪称我国关于唢呐最早的文字记载。

后来,抗倭名将戚继光别出心裁,将唢呐作为军乐,每逢作战,排唢呐阵于军前吹打以壮军威,唢呐曾经一度闪耀着英雄的光辉。中国文化底蕴深厚,兼收并蓄,历经岁月的熏陶,唢呐逐渐融入其中并得到发扬光大。


这个过程有些像吃重庆火锅,不管什么食材只要入锅一刷,都逃脱不了那种麻辣香鲜的滋味。因此可以说,多年来唢呐一直属于民间,属于中国,奋力冲出了流行歌曲和各种乐器的包围圈,至今仍活跃在乡村的广阔舞台。

唢呐结构较为简单,由哨、气牌、芯子、杆和碗等五部分构成。木制圆锥体杆上共开八个音孔,前七后一,杆子上装铜质芯子,芯子上面套有气牌和芦苇做的哨,杆下端安着铜质的呈喇叭状的碗。

但是,大伙不要小瞧了它的神奇,这种看似朴实的乐器一旦演奏,却音量大得很,有很强的穿透力,音色粗狂而细腻,大悲大喜,刚柔并济,几乎具备所有管乐的技巧,甚至能模仿人的唱腔和鸟鸣。难怪有人说,百般乐器,唢呐为王。


每逢红白事,无响不热闹。这里的“响”专指唢呐班,赶上有生意叫“上事”。通常,上事时的人数为六至八人,有班头、大号手、小号手、吹笙手、吹笛手、击鼓手,以及专拉二胡和弹琴的,甚至还有打钹和敲小钗的等若干名可有可无的帮衬。

唢呐班多以班头的姓氏命名,称“X家班”,也有东拉西凑的“杂班”,或以师带徒组成的师徒班,并以师傅名字命名。他们亦农亦乐,往往各拉山头,各据一方,抢生意和人缘。如果不交好的两班相遇或相邻上事吹响,双方各显其能,互不示弱。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唢呐班不仅有吹鼓手,还有唱小调的、唱歌的、耍技的、跳舞的、耍武功的,最大的杂班可达十余人。


请唢呐班有两种付费办法,事先谈妥。一种是保底,由主家出钱给唢呐班,几百或几千元不等;一种是主家不出钱,所有点响钱归唢呐班。这里的“点响”即点歌,有专人操办,一般二人组合,一个收钱,一个发烟,均为能说会道的主儿,专找主家的至亲好友,哪怕对方钱包捂得再紧,一番话下来,对方只好乖乖掏票子,不掏就会失面子,得不偿失。点一首歌多为五十元或一百元,至亲好友可点多首,嬉笑声中一手交钱,一手接烟。烟仅一包,乃象征性的回扣,或者说是奖赏。

唢呐,自然是乐队当之无愧的主角,第二位才能数到笙。我们把“笙”叫做“秫秸把子”,它与南郭先生用来滥竽充数的专用道具“竽”相似,不过个头小点,管数少些。犹记得当年小伙伴们一起做游戏时,经常唱起“呜喽哇,呜喽哇,新媳妇来到家……”的歌谣,其中的“呜喽哇”就是对唢呐声形象的模拟。

唢呐作为办婚事最佳标配的观念,早已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后来大伙认识到,家乡徐州融合了北方的奔放和南方的温婉,带着大运河的悠扬辽阔,彰显徐州人的激情豪迈,那乐声入骨入髓,人们一旦被飘过的乐符缠住,便再也迈不开脚步来。


事上,主家将八仙桌或小方桌置于大门外一侧,奉上香烟、茶水、水果和糕点,唢呐班的吹鼓手们围坐桌边,长短不一的唢呐竖放在桌面上待命,头上高悬大功率的灯泡,夏天支起篷布或一柄大遮阳伞,冬天则架着熊熊的木头火堆。一天三顿自有好酒好菜款待,主家万万怠慢不得。唢呐音色明亮,唢呐手如果对着扩音器吹起,声音将会传得更远,灌满整个村子不说,还要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深谙此道的人通过曲调种类和声调高低即可听出正在操办的是红事还是办事,红事的小开门等曲子欢快奔放,白事则离不开伤感低沉的雁落沙滩等。

白事上,只要有人前来拜祭,问事的就拉着长调喊道:“点火——”这句话如号令一般,两拨人马随即闻声而动:一是孝子们,卧在灵床一旁边烧火纸边哀嚎,一是唢呐班重启吹打模式,让乐声穿街过巷,响彻不停。夜深人静,台前的听众热情不减,期待着唢呐经典曲目《小寡妇上坟》的精彩演奏。那曲调如歌如泣,忧伤感人,直听得大伙如痴如醉。


笔者喜欢乡贤魏思江先生笔下的唢呐手苏艺,其周身弥漫着一股神秘和飘逸。苏艺常吹自创的《百草初萌》《百花闹春》,更擅长《百鸟朝凤》,以热烈明快的百鸟合鸣表现大自然的生机勃勃,把鸟鸣的技巧发挥到了极致。每吹唢呐,他必立于八仙桌上,一发声就惹得众人魂魄出窍,体瘫骨酥。故得雅号“酥骨”。这样的神人可遇不可求,我们常见的多为浑身裹着烟火气的乡间唢呐手。他们只要端起一杆管身乌黑油亮的唢呐,马上忘我投入,借此尽情演绎人生的欢乐和忧伤。

《百鸟朝凤》剧照

梦桥镇文化站站长老周就是我所熟悉的一个唢呐手。他五十多岁,高高的个子,为人谦和。印象最深的是,他有空就摆弄唢呐,然后一个人喝点老酒。老周好酒嗜辣,一个烤干红辣椒下肚,一杯白酒饮下,立刻汗流满面,谓之“出酒”,此乃一个人拥有大酒量的标志。

他家人口多,妻子务农,加之本人工资不高,所以家庭负担较重。好在他有此手艺,便利用节假日和周末上事,赚点外快的同时,捎带着过过酒瘾。老周所吹的唢呐,行云流水,元气充沛,喜悦苍凉,震撼人心。

他会许多曲子,吹上两天也不会重样。待大家情绪高涨,他必亮绝活:边吹唱边拿碗咔住发音处,一咔一松吹奏出惟妙惟肖的戏词,不在近前,你根本分不清是唢呐吹奏还是名角演唱。最为奇特的是,他能同时口吹四支唢呐,或鼻吹两支唢呐,或口鼻同时吹四支唢呐,那如同杂技般的花式炫技让人叹为观止。

夜晚常听到有人在六保河畔练习吹唢呐。旁边的银杏大道和中山路上灯火通明,数不清的车辆先后疾驶而过,岸边静谧,偶尔闪烁野钓微弱的光亮,而断断续续的唢呐声总是嘹亮且顽强地穿透了夜空。吹唢呐之人,可能是位年轻的新手,正怀揣着希望,盼望着熟能生巧后的第一次登场,一点点赚回养家糊口的费用。也可能是一位退休的老者,闲着无聊,用这种方式来怡情自乐。

其实我们都和老周他们一样,寂寞之时也想爱上唢呐,让四肢百骸为之通畅,一任生活的滋味扑面而来。因为它,这样的日子哪怕平淡如水,照样会成为世间最旖旎的一段时光。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游走的鼓班(薛勇)
古典乐器 埙曲欣赏
漾濞彝族丧葬中的唢呐文化
唢呐好学吗?
【灵璧名家】灵璧唢呐名家李承相
陕北“老五班”大唢呐,再多哪怕“一件”,都显多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