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寒冬进补如何注意“虚症”
我国民间素有“冬令进补”的传统习俗,中药的养生和滋补作用,也是举世公认的,因而受到了人们的青睐。然而,有些人却认为中药养生无副作用,而盲目地把党参、当归、黄芪、三七、鹿茸等中药与鸡鸭、龟鳖等同煮服用。也有些中老年人偶感乏力、心慌时,总认为这是体虚引起,服用人参、当归、黄芪、三七、鹿茸、白木耳、阿胶等滋补品可以多多益善。时值寒冬季节,这种“进补风”又见盛行。
岂不知,盲目进补,非但疗效甚微,反而会出现一些不良后果。据临床观察,即使在身体强壮无疾病的情况下滥用,同样会产生口干舌燥、鼻孔出血等副作用。例如常年服用鹿茸的人则会阳盛阴衰;久服人参则会胸闷腹胀和消化不良;在感冒发热时服滋补中药,犹如雪上加霜加重病情。
祖国医学认为,“虚症”是人体正气的虚弱。造成正气虚弱的原因很多,诸如先天不足、儿时发育欠佳、中年劳累过度及重病引发的大出血等。虚症又分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四类,其中气虚与阳虚属于阳气不足,临床表现多为精神怠倦、食欲不佳、舌质胖淡、脉象细软等;而血虚和阴虚则源于阴血不足,症状是头晕目花、心悸气短、四肢无力、失眠多梦等。
中医治疗虚症的原则是“虚者补之”,但必须根据不同的类型施以相应的补法。如补气可用党参、黄芪、白术;补血者可用当归、白芍、熟地、阿胶;补阴可用生地、玄参、龟板、鳖甲;补阳可用附子、肉桂、仙灵脾等。由于人体在气与血之间存在着互为滋生关系,而阴与阳也保持着彼此依存的态势,因此在补养或治疗时,宜兼顾服药,因症增减。
不少虚症患者还会出现“虚不受补” 的情况。如体虚且消化功能欠佳的病人,就不应该滥服补药,尤应避免熟地、阿胶等滋腻性质的补品。此类药物极易促发“碍胃助湿”,致使脾胃功能越发减弱,体虚之症更难以恢复。又如素体虚损,又感染疾患而出现发热症状者,在体热尚未消退时,也不可轻易进补。因为在病邪较盛时投以补药,难免“助邪为虐”而酿成意外。
“虚”乃身体一切正气不足的症状,人们在寒冬进补之时,只有经医生因势利导,对阴、阳、气、血的差异进行具体分析,再选用适合个人条件的药物,方可收到较好的补益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冬令进补
如何判断气血虚
一种治疗抑郁症及焦虑症的口服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史上最全148种家庭必备中成药!15类常见病,对症用药,准没错!
“冬令一进补,来春可打虎”——滋补类中药材却未迎来旺季
中药养生 目录【生活养生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