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婆峪”里忆乡愁(上)

“老婆峪”是一个山谷的名字,位于邢台县宋家庄镇武家庄村东南面,通往山西的古商道就打此峪口通过。

“老婆”是古时对年老妇女的称谓,在山西、陕西一带是对曾祖母的一种尊称。“老婆峪”,顾名思义,即“老婆子之峪”,意思是“老妇人的山谷”。

在古代以女性的性别符号来作为地理命名还真是不多见,尤其在民间,“男权主宰”之下,普通妇女得此殊荣更是难得,反映了古代民间社会对劳动的尊崇,对广大劳动妇女的敬仰和赞誉。

为什么这么叫呢?这里流传着一个“女愚公”开荒种地的美丽传说。

(一)农妇垦荒种粟

愚公挖山不止的顽强精神曾经鼓舞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普通农妇艰苦垦荒的坚强意志也同样催人砥砺前行。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家人在邢台县西部深山武家庄一带置产立庄,由于男主人一心想着快速“发财致富”,轻信了无良术士的“张狂骗语”,为此耗尽了家财,落了个鸡飞蛋打,最终得到的是家人的怨愤和乡里人的奚落,男主人为此痛悔不已,一时气急便含恨上吊自尽了。

面对家破人亡、人财两空的惨境,这家女主人很是要强,她掩埋了丈夫的尸体,擦干了眼泪,带着孩子们在埋殡丈夫不远的小山沟里搭棚盖屋,开荒种地。


她们一镐一镐地挖,一锨一锨地铲,年年岁岁,周而复始。遇上自然灾害、庄稼颗粒无收的“赖年景”,面对乡里人的闲言碎语,还有恶霸无赖的纠缠戏谑,她都咬牙坚持,勤恳不辍。

寒来暑往,无情的岁月一刀一刀在她的脸上刻着年轮,由青丝变成白发,从少妇熬到老婆,不知道熬过了多少时光、耗费了多少心血,可她“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好日子”的信念一刻也没有动摇过。

这件事让正在马岭一带巡游的“地母娘娘”知道了,她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地母娘娘就扮成一个逃荒的老婆子,来到女主人居住的棚屋外面,经过一番“严格的考验”,她决定帮一帮这个可怜而又要强的女主人。


有一天一大早,女主人走出家们正要往地里去,眼前景象让她大吃一惊:村外平展展的土地上,长满了高粱、红薯、玉米等各式各样绿油油的庄稼苗,就连那不长庄稼的河滩地儿也冒出一大片郁郁葱葱的白杨树来。

地母娘娘还留下来一个包袱,打开来,里面裹着的是一卷崭新的《地母经》。喜极之余,她恍然大悟,连忙匍匐倒地拜了三拜。此后每逢初一、十五,她都要焚香点蜡祭拜“地母娘娘”。

“地母娘娘”大慈大爱搭救众生的美名就此流传下来。据说,最早在邢台西山一带还建有“地母庙”,有《地母经》传世,惠泽后人,不知哪年哪月毁于战乱之中,一点儿痕迹都没留下,只留下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传说和几个令人感念的地名标签。

从此,后人便把女主人重建家园并热心搭救“逃难”地母的那个沟谷,称作“老婆峪”,地母广撒五谷的地方叫作“杂籽沟”,村外墒水充足、土壤肥沃、产量高的地方被称作“东湾”和“南湾”。北山有“龙池峪”,神龙保佑风调雨顺。


“马峪沟”内马牛成群、六畜兴旺。村西河滩地里,白杨树林木繁茂、绿荫如盖。

据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讲,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整个村西河滩地里都长满了白杨树,许多树都有一搂抱粗,可惜,一九六三年一场大水下来,树没剩下几棵,河滩地变成了乱石岗。

“地母娘娘”是传说中的神话人物,而《地母经》却是实实在在流传下来的关于农作物生产种植情况的黄历经书,是古代中国人对于自然规律的一种探索,千百年来,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补充和完善,堪称农业种植技术方面的“百科全书”。


传说本文故事中的女主人就是农事活动方面的专家,在故事发生地也留下了许多实用管用的“农谚”。

农时节令方面,如“羊马年多种田,防备鸡狗那两年”、“九天的风,伏天的雨,吃了麦子存了米”、“春寒麦薄收”、“惊蛰不消地,不过三五日(yi)”、“谷雨前后撒花点豆”、“芒种捡麦茬、夏至麦晴干”、“霜降不刨葱,过时半截儿空”;天气物象方面,如“九里一场风伏里一场雨”、“早起烧(云)晚上(雨)浇”、“不怕初一、十五下,就怕初二、十六晴”、“王八晒盖底,今日有大雨”、“饭时雨下到底”;农林畜牧方面,如“人哄地皮,地哄肚皮”、“骡马粪谷,羊粪麦”、“沙地花生,黏土谷”、“养猪养羊,本短利长”、“生打栗子,越打越迟”、“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还钱”......

这样的农谚还有很多很多,都是农民百姓对农业种植规律口口相传的经验总结。

(二)“红山药”得名由来

“红山药”本是一种粮食作物的名称,但在这个故事里面,它升华为善良美丽的植物图腾,一个寄寓美好愿望的文化标本。

红皮红来黄瓤(yang)儿黄,

老母救难送食粮;

家里有了这一宝,

能顶饥饱躲灾荒。

这几句民谣讲的就是红薯,红薯从叶到茎到根都能吃:嫩绿的红薯叶可以馏“苦累”吃。它的茎蔓可以碾成面儿掺和豆面、玉米面作成蒸干粮吃。

红薯的果实可以晒成干儿、擦成片儿、碾成面儿。红薯面粉可以擀面条儿、蒸窝头、轧饸烙等。红薯芡面儿漏出的粉条更是制作美味佳肴不可或缺的食材。

最重要的是,它对土壤水肥要求不高,其生命力及其顽强,有点儿水分就能生长,好活耐旱又耐贫瘠,而且产量又高,是出了名的“旱庄稼”。自古以来,是当地村民丰年备荒、歉岁充饥的最常见食物。

邢台县西部深山区地形崎岖,多深山沟壑。过去,由于生产力极端落后,农业生产条件差,水利设施不发达,农民祖祖辈辈多靠耕种山坡地为生。

这一带属于半干旱地区,降水偏少,且雨量分配不均,时涝时旱,旱多涝少。而坡地地力贫瘠,养不住对土壤水肥要求高的粮食作物,所以,红薯更适宜在这一带大规模推广种植。

在当地,红薯不叫红薯,而叫红山药。这是为什么呢?还是让我们从农妇在“老婆峪”垦荒种粟这个故事说起吧。

地母娘娘打定主意要帮帮这个倔强能吃苦的女人,但是还要“考一考”她。

有一天,一位衣衫褴褛、步履蹒跚的白发老婆婆躺倒在了女主人的家门口,看着老婆婆又累又渴又饿的样子,好心的女主人赶忙把老婆婆搀进屋里,喂了口水,又给老人家喝下一碗薯干小米汤,还挽留老人住了下来,直到老婆婆精神头恢复了,才答应让老人家离开。

担心老婆婆路上挨饿,女主人又将家中仅有的几块薯面蒸窝头也给了老人家,老婆婆满心欢喜的离开村子,临别时,老婆婆拉着女主人的手说:“你心眼儿好,这粥也甜,红薯当饭,好吃。”并执意要把她的破包袱解下来,送给女主人。

这个包袱看上去破旧不堪,好像也不是什么值钱的物件儿,女主人几番推让,拗不过老婆婆的一片盛情就留下了。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地母不仅使女主人一家解了困,也使得这一带的人“脱了贫”。

女主人给老婆婆喂食喂饭,“救”了“地母”婆婆一命,婆婆“知恩图报”,救穷困于既倒。特别是地母给村里人带来了殷实的生活,村民很是感念地母,每年都要带着红薯做成的各种美食上香进贡。


地母救难的故事很快流传开来,有一个路过的读书人听到了这个故事,深受感动,就写了一篇文章,把薯面做出的食品称为感念地母善举的“上善之肴”,被当地人称作“善肴”。

老百姓大多不识字,又因为山药又好写又好认,时间长了,传来传去,就传成了“山药”。从此,“红山药”之名便扎根下去,流传开来,“善肴”这个称谓渐渐地被人遗忘了。

最后小编隆重推荐有网购需求的朋友,可以看图扫码下载:


如果喜欢,请点这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张家口山药
【笑话】好像哪里不对啊
春天要多吃山药,加1个红薯,简单一做,酥脆又松软,吃着超解馋
万荣风物志|王红英:萝卜
十条笑话:你这么会吹,我怎么一直不知道
在一个老爷爷的相机里,她从十几岁到老婆,到老婆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