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乡纪事(15)—— 老院子正在“老去”

上午,陪伴母亲回了一趟老家的老院子。只见满院荒草,一片凋敝,不由得使我心生感伤。昔日的繁华热闹已经成为永远的过去,老院子正在静静地“老”去。
我们家的老院子俗称“大院”,在老家十里八乡无人不晓。
之所以叫“大院”,我想大概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院落里边套小院,一进大门总共有四个小院子组成;二是中心院子原来曾经“大”过,后来上辈子哪个爷爷在院子里又起了一座“西屋”,院子才变小了;三是院子里住户多,人口多。
掰指头算算,最多时院子里曾经住过十几户人家,人口少说也在50人以上。如此说来,称作“大院”也就名副其实了。至于老院子最早建于何年何月,已无可考证。
至今仍然记得早些年吃饭时的情景。人都喜欢凑热闹,每每吃饭的时候,特别是晚上,大家都端着饭碗从各个小院子里走出来,邻院的也喜欢来凑热闹,把中心院子挤得满满当当。
那时候是不用餐桌的,院子的周边摆满了长短不齐的石头条,来得早的就坐在石头上,来得晚的就自己带个小板凳随便找个空闲坐下来,或者干脆靠在墙角或者梯子旁站着吃。
大家一边吃饭,一边唠嗑家常,东家长,西家短,听来的,看到的,随便什么都是话题,七嘴八舌,吵吵嚷嚷,侃得开心,吃得痛快,至于碗中的饭食是什么味道,反而显得不怎么重要了。
聚居在一个院落中的都是近一辈儿或远一辈儿的本家当户,尽管各自脾气性格不尽相同,但彼此相处和和睦睦。
我们家族中一向拥有宽宏大量的脾性,老辈子自不必说,院落中间那座加盖的“西屋”就是明证,据说当时一位爷爷家中人多房子住不下,要占用公共的院落起房造屋,别的爷爷们不但不加阻止,而且还一起出力帮忙,共同把房子盖了起来,可见他们是多么的厚道。
在我的记忆中,这么多户人家挤在一个院落中,从来没有因为房产地界或者一点财物上的事情发生过争执,除了偶尔谁家呵斥孩子,从来不曾听到过粗声大气的吵闹声。
各家的䦆头、锄之类的农具是挂在屋檐下的,历来不分你我,只要闲着,谁要用了拿起来就走,连个招呼都不必打。
过年过节时,各家煮了饺子都要挨门挨户送上一碗,彼此互相品尝一番。偶尔谁家从哪儿弄了一点儿肉回来,最常见的做法是伴着萝卜条炒了,把小铁锅端到院子里与大家分享,最起码也要把各家的孩子喊过来美餐一顿。
不用说,遇到谁家中有大一点儿的事情,不等招呼,大家就会一拥而上,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帮忙把事情办得妥妥帖帖。
后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各家先后在外边盖了新房,也就陆陆续续从老院子中搬了出来。
截至如今,只有一位老嫂子喜欢图个清静,不愿意与儿孙同住,仍然“留守”在院落中。
随着老住户们的离去,昔日人声鼎沸的院落渐渐变得冷冷清清,荒草从砌院的石头缝隙中冒出来,恣意生长,诺大的院子变成了一片荒凉世界。
原有的住户从老院中搬出来,散落在村落的四周,彼此相距都有很大的距离,各家谋各家的生计,再也没有了从前的亲密,除了偶遇红白喜事,本家当户还要凑到一起帮助料理,平时见面的机会都不会太多。
老院老了,久不居住的房屋门窗脱落,屋顶毁损,一天天显得破败。仅仅最近几年,我家土楼就有两架木梁因腐烂断裂,幸亏尚有年纪大点儿的工匠在,费了一番功夫替换了新梁。
我是在老院老屋中长大的,实在不愿意让它在我的手中坍塌,至于传给儿孙们之后就不得而知了,他们对老屋并不怎么挂心。
去年,老院子的旧住户们凑到一起干了一件大事,对大门处的走廊房顶进行了修缮。
房顶木椽大多已经腐烂,一些地方透了天,时刻都有塌顶的危险。定了个日子,院内有老屋的每家来一个人,我出资,大家出力,用了一个本家侄子的木椽,费了一天的功夫总算修好了走廊的房顶。
只要有人挑头,大家都不落后,这一代人对老院还是有感情的。
老院老了,老院的人也在逐渐老去。祖辈的爷爷奶奶们走了,父辈的大爷大娘们走得只剩下老母亲了,就连平辈的兄嫂们有几个也已经离世。
母亲已经九十四岁高龄,她老人家从十几岁婚嫁,在这个老院子度过了七十多个春秋,父亲离世后,八十八岁的老人才勉强跟着我们去了新居,但对老院子一直割舍不下,时不时还要回来看上一眼,坐上一会儿。
她对这个院落的感情太深厚了。
我陪着母亲走进老院子,搀着母亲进入他老人家曾经几十年久居的老屋,母亲摸摸覆盖着厚厚尘土的锅灶,坐到土炕檐上,用她那孱弱的手轻轻掀开枯黄的炕席,在土炕上摸了又摸。
我突然想到,这曾经是母亲的“钱柜”,她当年仅有的哪一点点儿积蓄就压在这炕席下。
母亲坐在院落的石板上,久久不愿离去,她的眼帘中滚动着泪珠。此情此景,我的思绪回到了遥远的过去,那些曾经的亲人们浮现在我的眼前,他们的音容笑貌依旧那么熟悉,那么亲切。
我终于明白,母亲为什么一定要到这老院子来,这里是她生活的根,这里有永远的亲人和亲情。
置身于老院子中,睹物感怀,我思绪万千。想当年,十几户人家挤在这样一个院子里,无论是吃的住的,与今天相比简直有天地之别,然而大家却生活得那么快乐,那么幸福,彼此间的感情又是那么浓厚。
今天,人们富裕了,或者单门独院,或者走进城市住进了楼房,然而许多人却并不感到快乐与幸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即使本家当户间的亲情也在淡漠。
有人说,空间的距离影响心灵的距离。倘若果真如此,那么这老院子的贡献功不可没。
老院子正在“老”去,没有人能留住它的青春。生老病死,这是人与事物共同的规律,但愿永远不老的是那份浓浓的亲情。

作者简介:青山依旧,本名郝永渠,河北省邢台县人,大学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原邢台县浆水中学校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白水县教研室李宁 || 老 屋
【晋城老宅故事】我的“李家十八院”
薛世平 | 老屋的感怀
迁徙
「作家新干线·散文」刘天福|老屋流光
那一方小小的院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