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时光皱褶处


时光皱褶处
文/橙子

上个周末,两天的古镇老人探访,突然明白了游古镇找不到感觉的原因,总觉得古镇千篇一律的老房子,复古的酒旗招展,青石板街道,还有各色小吃,如此而已。偶尔遇见几个穿汉服的爱好者翩然走过,仿佛才有一点穿越时空之感。
其实,每个古镇都大有深意,可以说每一片瓦、每一块石头、每一棵草木都深藏了一个精彩的故事。算起来在旅途中也游览了无数的古镇,比如青城后山泰安古镇、街子古镇、成都龙泉驿洛带古镇、安仁古镇、平乐古镇、雅安上里古镇、神木垒、云南丽江古城、大理古城、束河古镇、贵州凉都六盘水、本地的阆中古城、周子古镇……甘肃、青海、山东几个旅游大省的旅行,太遥远,主要看了著名景点,就没有细细游览古镇了。我们所谓的古镇游,与这两天走访古镇老人的采访活动比较起来,真的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瞟瞟皮皮地走了一趟,根本没有找到古镇的精髓所在,没有知晓古镇历史深处的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陈年往事。
原来近在咫尺的周子古镇有这么多的老故事!它们正在随着那些年迈的老人的离去慢慢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2020年8月1日 晴 星期六 周子客栈
唢呐吹进中南海

第一个寻访对象是谁?
川剧团大名鼎鼎的叶zi团长。68年生人,比我大不了几岁,看起来很年轻。看到书单上给我的写作题目是《唢呐吹进中南海》,就是写这个川北唢呐第一人叶zi。看到他拿出来的一大叠演出节目单,获奖证书,梅兰芳大剧院、赴港演员证……都是有分量的。首先是进入中南海的一次演出,1988年5月,随团进京演出。叶zi团长回忆起进入中南海的时候,审查之严格,给中央领导演出,那不是谁都能进去中南海的。我们听得震惊,回忆的人也沉浸在那场演出中,至今记忆犹新,兴奋莫名。近些年的去重庆演出,去香港演出,都是高大上的地方,叶zi团长讲出了走出去的一种自豪感。
更多的回忆是下乡演出,他们剧团俗称扁担团,就是挑起担子下乡去为人民群众演出,挑着道具、服装、乐器,有舞台就在舞台上演出,没有舞台就在院坝里演出。那时候吃住都比较艰苦。住宿差的就在一个宽敞的屋子铺稻草睡地铺,好点的住粮站、茧站、公社等还有场地。在偏远山区,能够吃烩面也算不错了。只有乡镇上好一点,隔三差五有点肉吃。烩面片,就是面条儿的边角料煮汤,盛放在一个大陶瓷钵钵里,演员们就一人舀一碗,或坐或站就地吃了。就是吃肉也是一大碗米饭,舀一份肉丝在饭上就吃了,哪有现在这么多菜肴,摆得满桌,丰盛不已。
叶zi团长还说起他的家学渊源。父亲祖上是浙江宁波人,辗转来到了广安邻水,母亲是本地人,从小到大就在周子古镇住,周围好多人比较熟悉,也听了很多周子古镇以前的大户人家的故事。怎么走上吹唢呐这条音乐之路的呢?主要还是父亲的引导,父亲的老师是著名的音乐人。师出有名,果然还是有家庭熏陶的,否则无缘无故怎么会走进学习乐器那条道路?唢呐在川剧中起的作用是什么?营造了剧情不同阶段的气氛,为人物出场或者剧情发展作铺垫,有一种诙谐明朗的过渡作用。叶zi团长说到尽兴处,兴之所至,即兴哼唱了一段,果然川剧的那种味道就出来了。举座皆静,引人入胜。
叶zi团长的讲述让我也回忆起师范时看川剧的情景。那时候应该是学校组织师范学生来看的,穿着漂亮服饰的剧团演员在台上用川剧唱腔唱起来,声调很高,旁边的乐团敲打得很起劲,唢呐的声音很响亮,既有紧张的剧情发展,也有诙谐搞笑的细节表现,看的人可以回味好一段时间。特别是画了花鼻梁、用怪声气插科打诨的小丑,在台上的一气老是出错的表演,让人捧腹大笑,开心不已。没有电视可看的年代,能有这么一台川剧可看,对娱乐活动极少的我们来说,简直就是一顿文化大餐啊!
这是一个会说故事的人,说得绘声绘色,听他慢慢说,讲个几天几夜没问题。十点多,以前航运公司的杨经理来了,叶zi团长的故事告一段落,加了微信,留了电话号码,以后可以随时请教,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线询问。


老船工
原航运公司的杨经理是个才从肺癌里逃出生天的老人,说话比较费劲。听他说话,就没有叶紫团长那种中气十足的腔调了,老人说话轻言细语,比较慢。摆谈了一阵,说带大家去寻访一位老船工,92岁了,1928年生人,那才是一个真正有故事的人。
于是去往龙角山下航运公司职工宿舍楼,探访老船工。太阳已经有些炙热,黄葛树的树荫下还是有山风阵阵。果品厂的青瓦老院子屋顶翻新了,带着没有年份的灰色,努力维持着老房子原来的样子。
老船工住房正在别墅区附近的一栋楼的底楼。门口的空地上种了浅黄色的朝天椒,紫色的茄子垂挂,看着惹人喜爱。
杨经理带大家走进去,虽然有两室两厅的住房,看着却很拥挤。木箱子,大柜子,晾衣服的竹竿和冰箱共存,餐桌,茶几,椅子,凳子,把屋子塞得满满当当。老船工和老太婆看见走进来这么大一群人,一边招呼就坐,一边急忙收拾茶几上的凌乱物品。都是九十几岁的老人,屋里没有年轻人收拾,始终是个凌乱。可能是船上住惯了,窄小的空间,有个躺下来休息的地方就可以了。
老人也没有用电扇,老太婆给大家拿扇子。在山脚下的底楼,还算阴凉,坐下来一会儿也就凉快了。何部请老船工说说他跑船的经历。
老人听明白了。开始讲述他年轻时候弄船、跑船的精彩历程。
1953年结婚,接到船上的。他多次说到这个年份,这对他是个特别的时间节点。因为他结婚了,老太婆跟随上船了,给跑船的煮饭,生了几个儿女都是在船上生的,二十天就下床劳动,锻炼得好,所以活到现在,老太婆说,幸亏那时候跑船,不然活不到这么长久。
老船工说那时候是人力船,苦啊!他负责弄船、放船,逆水上陕西洛河,修宝成铁路,所以大儿子叫宝成,就是修宝成铁路时候生的。当时航运公司派船,去了四条船,船上有18人,那条路一跑就是两年,拉船,放漕,遇到乱石滩,牛背水那是家常便饭。嘉陵江两岸又没有路,遇到乱石滩就只有下去河滩拉船,石头把脚板都割出口子。牛背水最危险,像牛背,两边都是斜下去的水涡,船要往两边偏,不好平衡。
25岁结婚在船上,船娘跟随做两个船的人的饭,那时候跑船主要任务就是运输粮食到重庆,运回盐巴、煤炭。掌舵人,不喊号子,一般大船才喊号子,喊号子是专门的人。老太婆几次插话说到,那时候女子跑船的团队,有四个,好厉害,那时候没有几个女人去拉船去跑船。老太婆也是深藏不露啊!
说起码头文化,还是兴袍哥的,有把头,大资本家驾船运洋灰(水泥),还花钱修纤路,有了纤路,跑船更顺畅。船上有枪支保证安全,没人敢抢他们。码头如何保证安全?那时候那么热闹的码头,南来北往的商贾,谁来管理?老人说,弄船的人买了船要在水上派出所登记。老人记不清解放前、解放后了,水上派出所是解放后的国家机构。解放前实行仁义礼智信,各管一行,那些管理就是嗨大爷的,他们有钱有势,什么生意都做得大些。
跑一趟船要十多天吧,路上辛苦。常年水上漂,吃住都在船上。92岁船工大爷口齿清楚,说话有条不紊,让人佩服。因为给我们讲故事,炉灶上煮的饭都煮糊了,大家的注意力都在船工的回忆上,老太婆也忘了她在煮饭的事情。


离开的时候,我说这里住起来还不错。看这个地理位置,在龙角山景区,紧邻别墅区,挨近嘉陵江边,周子古镇内。不知道这房子是谁的?同行的何部说,这是公房,没有产权。是航运公司分给职工住宿的,现在还在纠结产权的问题,那是他们上岸后住了大半辈子的地方。
中午我们在河边吃冷锅鱼。因为洪水过境,江水浩大而混浊,码头的台阶淹没了。看着江水缓缓流淌,揣摩跑船的人是如何在水上生活的。时近午时,岸边有几艘小渔船停靠,看到打渔人在船头煮饭,高压锅压饭的气压声清晰可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梅州古镇之一兴宁水口
运河岸边的拉纤人
唢呐团团长儿子吹唢呐,后继有人了
朱家角镇,不光有独特的船拳,还有一件独有的兵器,你知道吗?
缅怀千年古镇——渝.云阳云安镇(作者全心全意)
电视片《纤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