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亚旅途上的历史与诗意
userphoto

2022.12.24 北京

关注

▌钱冠宇

诗歌、历史和旅行一度是我年少时无比热爱的事物。诗歌意味着放纵、幻想与激情,历史接近沉稳、深邃与浩瀚,而旅行则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的召唤。

回想那些可以自由漫游的时光,每到一处新地方,我总爱好寻访鲜为人知的文物古迹,按照事先做好的攻略,穿梭在荒僻的田埂、山林或废墟间,享受古物突然出现的瞬间惊喜。当你站在四下无人的孤独旷野,看着夕阳斜照在饱经风雨和时间侵蚀的石像或碑刻上时,一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壮美感受不经意间就会奔涌而来。这是历史与诗意重叠生成、互相激发的灿烂时刻。

捧读罗新教授新出的域外旅行随笔集《月亮照在阿姆河上》,激起了内心关于诗歌、历史和旅行等元素的强烈共振。其中收录的文章大部分是在中亚的游记,虽然此前在《读书》《文汇报》等报刊杂志上读过,但结集成书后重读,还是能够感受到那份只有在旅途中才能收获的美好。

开卷首篇《为你跋山涉海》就沁人心脾,罗新写他2009年初访伊朗时偶然到设拉子(伊朗南部最大城市)一位业余音乐家的家里做客的经历。音乐家为客人表演了塞塔尔琴(setar,伊朗传统弹拨乐器)弹唱传统曲目,罗新深受触动:“和大家一起围坐在他家的地毯上,听着他幽然、婉转又清澈的歌声,我感受到一种期待之外的触动。这种触动激发了我长久以来对于维吾尔和土耳其音乐的亲切,在那种亲切之上,波斯音乐为我揭开了那张神秘和美妙的帷幔。这是一种无法直接描述的美丽,如同炽热爱情的骤然出现,如同初春雨水在梦寐中大地上的轻快舞蹈。”

这段极具通感色彩的描写直接唤起了我在南疆喀什的回忆,那是属于聆听维吾尔传统音乐十二木卡姆的迷醉与感动。另外,还记得我刚到喀什不久,在街头一家小店内无意中听到一首歌,吉他声低回婉转,歌声凄恻动人,更重要的是,那首歌的录音呈现出一种因年代久远而产生的粗粝质感和失真效果,一下子揪住了我的心,立即请店家写下维吾尔语的歌名。回去后,我才在网上查到这首歌名直译为《我想摘下我的花》(men gulumni uzey disem),含义大概可以理解成“我要寻找心爱的人”,演唱者是新疆著名吉他演奏家艾克拜尔·克尔曼(Akbar Kahirman)。随后,这首哀伤的情歌陪伴了我在喀什的整整一年。

好的旅行随笔写作一定要兼具知识性和现场感,失之任何一端都会减损文章的可读性。罗新身为历史学家,基础文献功夫自不必言,可贵的是,他没有沉溺在自己擅长的历史背景介绍上,而是很好地平衡了资料铺排与现场记录的比重,甚至很多知识性科普,也是通过游记现场中的人物之口完成的,例如复活节岛上的考古学家塞尔吉奥·拉普(Sergio Rapu)、乌兹别克考古学家法浩特·马克苏多夫(Farhod Maksudov)。

《在复活节岛看日出》一篇中,罗新不仅讲述了自己早起跑步看日出的场景,而且普及了关于复活节岛(位于南太平洋东部)的历史和岛上古代文明崩溃原因的种种争论。其中提到了挪威人类学家、考古学家托尔·海尔达尔(Thor Heyerdahl)的观点,他认为复活节岛的早期居民来源除了波利尼西亚群岛之外,还有南美大陆。

为证明这一假说,海尔达尔在1947年组织了一次震惊世人的木筏探险活动,他用印加神祇的名字“康-蒂基”(Kon-Tiki)为木筏命名,从秘鲁港口出发,驶向波利尼西亚群岛,整个航行用了101天,并且安全着陆。一年后,海尔达尔出版了探险记录《“康-蒂基”探险:乘木筏跨越南太平洋》,畅销全球。罗新没有提及的是,中国早在1981年就翻译引进了此书,名为《孤筏重洋》(湖南人民出版社,朱启平译),著名当代诗人海子生前就十分喜爱这本书,他1989年卧轨离世时还随身携带,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这本书的契机。

说起海子,我突然想到,这位充满悲剧英雄气质的诗人有一首诗就叫《历史》,“岁月呵,岁月”的回环往复外,还有像“那些寂寞的花朵/是春天遗失的嘴唇”这般美丽得让人心碎的句子。海子曾多次在青海、西藏等地旅行,包括他在写作大史诗《太阳》上的努力,同样昭示了历史与诗歌的密切互动。

与书名同题的随笔《月亮照在阿姆河上》记述了罗新等人的乌兹别克斯坦之行。这趟旅行的目的是考察铁尔梅兹古城,途经中亚最著名的内流河之一阿姆河。事前,罗新还对同伴们开玩笑说,他准备晚上趁着月色,在阿姆河中游泳,游到对岸的阿富汗。

不过等到抵达目的地后,阿姆河附近的管制范围超出了想象:“然而已没有向前的路,眼前横亘着天然气管道和铁路,铁路外面是一米高的铁丝网。铁丝网后面,那大片的芦苇地,就是军事管制区了。一座岗楼高高矗立,岗楼里依稀看得见持枪的士兵。管制区如此之宽,直线距离还有将近两公里,靠近阿姆河的希望完全落空了。”于是也只好远远眺望夹在芦苇地之间的“那一道淡蓝色的细线”。

作为世界文明的十字路口,中亚地区汇聚了波斯语、梵语、阿拉伯语、突厥语等多语种文化遗存,同一个地名在不同语言中的叫法也不尽相同。出于职业习惯,罗新在随笔中时常会涉及很多中亚史地名词的语源考证,譬如“阿姆河”的名称在不同语言中如何历时演变。这部分内容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能略显枯燥和乏味,但着实蕴藏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建议还是耐心阅读,不然你可能会错过丝绸之路上另一种迷人的诗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夏(十六国之一)
纪要|【文研讲座289】吴欣:从琐罗亚斯德教到水神崇拜——阿契美尼德时期中亚地区的宗教与信仰
中亚的界定与历史演变
泪痕春雨漫评欧亚大陆史(二十九) 鞭长莫及强发力 居鲁士马革裹尸还
夹心饼干突厥人被迫西迁不小心建立一个长达600年的帝国
历史杂谈丨唐朝的法统一度传到中亚阿姆河流域?理论上说确实如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