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灵感在海洋

▌高仲泰

连线时,汪品先院士对中央电视台记者说:“这个机会我等了40年。”他第一次听说深潜是在巴黎,当时创造了法国深潜纪录的探险家告诉他,地中海的海百合会飘,特别漂亮。

从1978年到2018年,没想到这一等就是40年。

40年的渴望,一旦机会来了,他当然会紧紧抓住不放,不仅是为了体验深海的寂静和梦境一般的存在,而且是为了科学探索和研究。汪品先院士说:“作为一名海洋科学家,到海上观察、研究大海是很平常的事。我期待更多的海洋科学家走出实验室,到大海中来。我下潜3次,也是想身体力行地鼓励年轻的科研人员到一线去,只会坐在实验室里写论文,是做不出好的研究的,也难有真正的创新。海洋知识的根源在海洋,海洋科学的灵感在海洋。”

汪院士认为,中国科技正在从“模仿”和“跟跑”向自主创新转型,尝试走自己的路。但这条路肯定非常坎坷,尤其是中国的深海研究,因为起步较晚,落后较多,转型的道路尤其艰难。虽然深海载人潜水器行业在世界上开始领跑,但是对深海的研究还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汪院士认为,要在应用上做文章,不能辜负拥有的先进工具,要做扎实的基础工作,中国的深海研究容不得“大跃进”,需在全国一盘棋的基础上错位发展、各尽所长。

海洋科学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是他的主业。他的理念是大力发展“三深”,即深潜、深钻和深网。

深潜不用解释了,中国3台深海载人潜水器和多台无人潜水器已成功制造并投入使用,中国的深潜力量正在持续增强。

深网,就是在海底建立观察网和观察站。深钻简单地说,就是对地球内部的钻探。人类对地球内部的兴趣很浓厚,关注和研究也有很长时间了。不过,迄今为止,人们对地球内部的了解还是不多。

探索地球内部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钻探,即汪院士所说的深钻。汪院士解释说:“深海钻探的初衷就是打穿地壳,突破莫霍面,取得地幔的样本。这在陆地上需要钻30千米深,而在海底只需要钻5千米至10千米就可以了,这就是我们要搞的大洋钻探。”所谓莫霍面,指的是地壳和地幔之间的分界面。关于地幔的知识,人们是通过间接手段获得的,因为人类的钻探技术还很落后,至今没有能力在原位取到地幔的样本。

最早发起莫霍面钻探的是美国科学家。他们于1961年在东太平洋海面下3558米的地方钻了一个183米的孔,取到了3米的玄武岩样本。美国总统肯尼迪致电祝贺,称其为“科学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但美国人没有继续下去,因为钻探的难度极大,要在几千米深的海底钻透坚硬岩石构成的结晶岩基底,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还力不从心。后来科学家决定先从地壳的沉积岩开始钻起。沉积岩记录了大洋亿万年的环境演变,科研价值很高。

于是美国的8个海洋研究所于1968年联合发起了“深海钻探计划”,使用一艘名为“挑战者”号的大洋钻探船,尝试钻探墨西哥湾的沉积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该计划进一步发展为国际计划。1985年,钻探计划继续,改名“大洋钻探计划”,母船从排水量1.5万吨的“挑战者”号改成了1.7万吨的“决心”号,钻探技术有大幅度的提高。

汪院士一直关注南海、重视南海、研究南海。1998年中国成为“大洋钻探计划”的准会员。与此同时,汪院士提交的一份计划书《东亚季风史在南海的记录及其全球气候意义》在全球评审中获得第一名,他因此成为1999年2月开始的“大洋钻探计划”184航次的首席科学家,指挥“决心”号驶入广袤浩荡的南海,主导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洋钻探。(1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洋钻探:钻到海底之下,揭开地球的秘密
刚刚,“让中国觉醒”的中科院士捐出“天价”积蓄,令人吃惊的是.......
10909米!中国“奋斗者号”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听82岁三潜南海的传奇院士解析
82岁中科院院士下深海工作 曾留话“活着回就算赢”
82岁院士深潜南海海底 | 科学精神面面观
82岁院士下潜:要热爱科学而非它背后的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