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石柱回归,为文物追索探新路

10月13日,流失海外百余年的7根圆明园石柱回归故土,并首次在圆明园遗址公园正觉寺与公众见面。历经百年辗转,7根总重超过2.6吨的石柱终于回归,成为继原位于西洋楼海晏堂的马首铜像后,又一批回家的圆明园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此次展览的主题,是“最美的重逢”。石柱虽不能言,但当回到它们原来所在的地方,即便圆明园已不复万园之园的盛景,历尽沧桑归来何尝不是最美的重逢?特别是这几根石柱是仿西方巴洛克风格建造的西洋楼上的重要构件,正面纹饰以西式番花、贝壳纹等西洋雕花为主,更能想见当年中华文明在闭锁中乐于接纳西方艺术文化的尝试,和在盲目自大中被西方列强蹂躏的现实。

屈辱的历史和强盗的无耻,国人从未忘记;国宝的境遇和回归的艰辛,国人始终惦记。每一件国宝都是祖辈千锤百炼的智慧结晶;每一件文物回归都凝结当代人千辛万苦的努力。颠沛流离的国宝回来了,几天里,参观石柱的游客络绎不绝,在石柱前追忆“落后就要挨打”的过去,更加由衷地感到国家的日益强大。只有国家强大了,更多被偷被抢流失海外的文物才能回家;一百多年前,正是国家的衰弱不堪,国人才眼睁睁看着那么多国宝被野蛮掠夺,而无力反抗。

圆明园兽首、石柱流失海外,是中国文物流失的缩影;近些年,兽首、石柱陆续回归,也是各方合力助国宝回家的见证。数十年来,我国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方式,坚定追索流失文物。此次石柱从挪威回归,企业家功不可没。社会力量慷慨奉献、主动作为,北京大学等热心支援、建言献策,开辟了一条国家与民间共同让国宝回家的新路。企业家们之所以不惜财力,就是因为爱国,爱中国历史、爱传统文化,不忍看到珍贵文物成为外国人炫耀的玩意。但正如事实所一再证明的,没有一个强大国家做后盾,没有国家多部门统筹引领、保驾护航,单靠文物爱好者一己之力也难以完成这样的壮举。

7根石柱重回圆明园,与圆明园其他经历战火劫掠的文物一起,在建设与毁坏的对比中,在流失与回归的故事里,讲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百年以来的兴衰成败,讲述了这个国家的人民为了民族复兴的百折不挠。

文物回归,大势所趋,但道阻且长。有数据统计,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有超1000万件文物流失境外;在47个国家的218家博物馆中,收藏有167万件中国文物。前不久因文物大量丢失而引发全球关注的大英博物馆里,就有至少2.3万件中国文物。每一件流失文物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都隐藏着何以中国的文化密码。让海外文物回归,是每一代中国人的使命;期待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共同谱写文物回归“续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百年文物回家路(上)|国难之后,千万国宝流失海外
读书笔记:记1700万件流失在外的中国国宝
“凡是国宝,都要争取”:回眸2019流失文物回归“神奇的一年”
红色文物丨中华民族兴衰荣辱的见证——失而复得的圆明园兽首
难得一见!600余件流失回归国宝集体亮相国博
多种方式,多途回归:海外国宝的“回家”之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