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摄影百问:好照片,真的有标准吗?

为了充分客观说明问题

本文照片引用自国外摄影师(版权归其所有)


New Slang

来自我看见

03:51


01


好照片,真的有标准吗?


很多人在学摄影时,一定听说过类似如这样的概念:


如拍照不能“死黑”, 不能“死白”,构图要遵循“三分”或者“二分”等等一些法则。 还有就是,一定要找光影,最好有耶稣光,有S曲线,有一点红.....要平衡,人不能放中间......


那么,是不是和上面理论相悖的就一定不是好照片呢?( 我坚决不那样认为的 😉)


摄影师:Théo Gosselin


这张照片相对那种绚烂的星空,有点平淡,灯光也没有太暖,但这一切更接近真实。按照主流风光摄影,少了冷暖对比,少了层次,人摆放的位置,就成了到此一游照,也犯了某些定律的大忌,放在了中间。


但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一切看上去多自然啊,自然,平静,舒服。(喜欢浓烈风格的人,会以为这是性冷淡风格,但也会有人和我一样,喜欢这样平静和真实。 所以,审美这东西,不要争论,团结和自己口味相投的朋友,再把眼光继续向前延伸,看到更多。😌 )


照片的色彩和层次影响了照片传递的情绪。

色彩层次越多,越抢眼,传递情绪就是越强烈,但强烈多了也会给人不透气的压抑。

色彩平淡温和,传递的是相对安静的情绪,但安静多了,也会给人靡靡之音的懒散。


最重要的不是手段,也不是时下流行什么,你就追什么,而是你自己需要传递什么?


在恰当的时候,传递多少情绪,把握好,这个度,也就有了审美。



摄影师:Théo Gosselin


再比如,这张图, 焦点不实,高光溢出,犯了曝光“死白”的大忌,构图也不平整。

但没关系,旅行途中夕阳的美好,人的慵懒氛围出来了。


很多初学者在研究数据,死磕定律的时候,往往容易陷入一种“为了定律”而定律的思维境地,拍到一张图,先不谈感受,不谈内容和表达,先找技术上的问题。


时间久了,固然能修炼成一种“机器眼”,但也会少了作为一个真实的人,本身的情绪,感受。 


美的感觉来自哪里? 不就是情绪和感受吗?



摄影师:Thomas Billhardt


上面这张图,从构图的角度来说,人放在了中间,脖子放在了海平面上,又犯了几个构图的大忌。

但没关系啊,右边出镜的汽车,暴露了浓郁的时代感,该传递的,什么都传递了。(其实很多人文大师拍的人文抓拍照片里,有很多也是犯了构图大忌的照片,但我们常常点评照片时,如果拍摄者,是个初学者,就会一针见血指出人家犯了低级错误。 如果对方是大师,就会想办法找出一点对方这个错误成立的理由,赞美一番。 😉  这不是摄影,这是一种世故。 )



看这张图,中规中矩构图,但仅仅是为了拍人吗?  NO,我认为是表达人在这样古老小面包里的情景,这是一种情结,文艺青年的情结。(如果你了解美国60年代,70年代那样的文化,就会知道他们想什么了。 快速了解这样文化的渠道是电影,比如 《阿甘正传》 《醉乡民谣》等。😉 )


 在这个时代,好的电影,打动人的音乐,有内涵的故事都是一种文化。

东方的,西方的,作为一个完整审美格局的人,都要去学,去看,去感受。 

(我虽然喜欢东方传统文化,但坚决抵制那种”唯我独尊“的狭隘意识,坚决划清界限,同样,我也喜欢乡村民谣等有意思的元素。🙀 )


摄影师:Théo Gosselin


这张图的创意,我也超级喜欢。 说不出为什么,就会想,我们为什么想不到这样拍合影?

(为什么,我们一想到合影,就像僵尸一样站在那里,一定要露脸,一定要弄个剪刀手,为什么一定站在某个牌子或者标志下面......为么一定要.......😄)



摄影师:Théo Gosselin


再来一张,犯忌讳的构图,左边的元素的出镜,不规则的构图。 但因为视觉,被主角吸引了,光线色彩比较舒服,不足的部分,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这张照片,如果放到摄影群里,可能会被质问,你要表达什么? 表达什么......表达什么....最后会给打上内容表达不清楚的标签.......但......表达什么,不是读者和观众自己的内涵和修为决定的吗? 😚  俗话说,你内心有什么,就能看到什么。 看懂老外的街头摄影,你首先得知道那种街头文化。 看懂中国传统风格摄影,你首先得具备那样的知识和沉淀。 😄 )


02


“技术修炼”和“审美感受”不是一回事


技术的修炼,是一种很重要的基本功。比如,你会知道哪些常用的拍摄手段,怎么拍出来,你想要表达的效果。


但如果不具备一定审美感受能力,往往会陷入数据化的思维,看到一张图,首先去扒这张照片的技术问题,喜欢当教练,批评家,指指点点。(我偶尔会收到这样的问题: 老师,这张照片你能告诉我,哪里美吗? 😂 )


审美感受,是对一张照片的反馈。 有些不学美术的人,审美能力未必就不如专业美术生。 也有一些不会唱歌弹琴的人,但对音乐的感知力,未必比学音乐的低。


但审美,相对技术,又是说不清楚的。有人喜欢红配绿,土; 但也有人可以把红配绿,配得相对很舒服。审美在一定程度上,又有点”玄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


但这不是虚的,而是实实在在的体现每个人的言谈举止里,说话,文字,穿戴,都透着自己的审美和格局。


摄影师:Josh Soskin

这车熟悉吧?出现在”米国“好多情怀电影里, 名字叫:Kombi,这车已经作为一个时代精神的标志,它背后代表的是: 家庭,旅行,民谣,音乐,反战等等.........电影《阿甘正传》 《阳光小美女》中都出现过。 


拍好照片的前提,绝对是审美。 审美的前提是眼界,是学会欣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世界,看得越多,人的眼界也就越宽阔,越发能分清一些东西,不是吗?(所以,我觉得自己得什么都和读者聊聊,才是聊摄影,是谈技术时间久了,会把很多人拖入一种不属于自己的竞赛中。 😁  文化的融合,眼界的叠加,才有了文明的进步。)


摄影人与摄影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不,绝对不是技术。而是审美,是画面传递的情绪,传递的美的感受。

作者: 郑波(@细草穿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摄影师向艺术家迈进 用情感点亮影像世界
这才叫 “有效” 提升审美!一张照片到底看些什么?
​​初学<font style='color: Red;'>摄影</font>,难免会进入一些误区,有哪些误区呢?来看看
吉他木影:真相,经过人脑的多次反滤镜隐约浮现
悟空问答
名家:方放以特殊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直觉,创作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