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疫情下的“四个月”
2020年5月23日,回学校复工,上一次离开这片校园的时候是2020年1月17日。那天,散学典礼结束,和班级中的小朋友们依依挥手告别,说着:“年后见”。谁也没有料到,这一句“再见”竟整整等了四个月。从未有过的漫长假期仿佛是这次疫情带给我们所有人的“间隔年”,只不过这个“间隔年”伴着不少的焦虑和恐慌。

疫情盛行那会儿,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查看前一天的新增感染人数。那时的我们在微信群不断地分享着各类疫情信息,真相的摄入量也是存在一定的合理范围的,过少会无知,过多则会焦虑。而我一度有些神经紧张,年前在上海待了几天,闭门不出,每天迫不及待地想躲回小岛。结果,当小岛的一例确诊病例出现在隔壁村时,整个人都是“疑神疑鬼”的,整天关在家,不出门。记得有一次去超市采购食物,因为听见了超市工作人员的外地口音,回家后便连忙把所有的商品都消毒了一遍,还连带着忧心忡忡了好些天。

一个人既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便要尽可能地去想办法为所有的情绪找到一个恰当的疏通口。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小孩,你哭,她便跟着你哭,你笑,她便跟着你笑。你看不见她,她却始终陪伴着你。她因你而存在,而你则是她最坚韧的盔甲。我想:我必须要做点什么来对抗我的焦虑了。于是,便开始了我的打卡计划,起于2020年2月6日,终于2020年5月22日。我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并不需要多么忙碌。事实上,做自己喜欢的事,不会觉得忙碌,只会感到充实。


#我的疫情生活#

练字


我的字很丑。初中时,同桌模仿我的字体,语文老师说:“你写得比她好看,干嘛还要模仿她。”工作后,有一次教师板书展示,校长看完我的字,回头送了我两本字帖。写字就像是在指导一个文字跳舞,如何编排动作,花多少心思,还有天赋,都会影响最终的呈现效果。我羡慕那些洋洋洒洒都能写出一手好字的人。

练字是我断断续续坚持了很久的事,刚开始是为了写手好字,后来慢慢喜欢上了“认真书写”带来的沉静和放空。我的字帖源自一家叫作“笔墨时光”的店,如店名所言,笔墨作伴的时光,是别样的岁月静好。

当汉字遇上古诗词

阅读


在书店翻阅每本书的时候,都迫切地想把它买回家,后来,它便被束之高阁。某一天想起,翻阅几页,因为各种原因又有始无终。幼儿园的时候,一个阿姨送来一套旧书,家里藏书不多的我如获至宝,捧着读了好多遍,刚开始看着拼音读,到后来慢慢照着文字读。那会儿,我几乎可以将整本书的故事情节脱口描述。“书非借不能读也”,书多了也不能好好读透,于我而言,的确如此。我并非一个舍得“断舍离”的人,因而全然无法将一些落了灰的书丢弃,但如若降低目标,每天只读一章,其实是很容易的事。久而久之,一本又一本的书被认认真真翻至尾页。

读完了几本书,又觉书架空空了,某天京东做活动,又下单了十本……先放个14天吧,让它们先适应适应我的书架。

读书没有很难,也大可不必觉得累。

摘抄


看到触动的文字,总会随手拿起纸和笔抄下来,好像写到自己本子上便成了自己的。摘抄的习惯源于五年级,那时候,语文老师让我们写“读书笔记”,每天一篇,不定期检查。当时,我们总是互相比较着谁写的篇数多,于是,课间空闲时,都拼命地埋头写。也许是量变促成了质变,上了初中,我也始终坚持着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摘抄本写了一本又一本,周围同学经常借来翻阅。有些文字便这样在传阅中成了我们作文中的“加分笔墨”。那会儿,摘抄本上的句子无数遍地翻阅,背得滚瓜烂熟,也是从那时起,我的作文经常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如今,依旧坚持着这一习惯,只是很多时候摘抄完,合上本子,便很难有空再认真认真翻阅几遍了。

摘抄的文字,就好像变成了自己的。

运动


疫情期间,在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每天消耗的卡路里不多,但摄入的热量却不少。为了维持体重,我开始每日的锻炼。打开了许久不用的Keep,从定制计划到瑜伽、跳操,出汗的同时也是给自己全身细胞的放空。而后,有一次和好朋友聊天,听闻她每天坚持晨跑,便对自己每天的懒觉倍感羞愧。于是,在她的带动下,我开始尝试晨跑,从3公里到4公里,再到5公里,从乡间小路到塑胶跑道,从随意路线到常规路线……戴着耳机,跟着指导慢慢跑着,享受流汗后的舒畅感。到后来,运动似乎也成了我的解压方式,并非单纯为了减肥(PS:减肥最好的办法还是控制饮食)。

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你的呼吸上。

——keep

网易公开课


网易公开课是大一时,张晴教授推荐的,那会儿“慕课”刚刚开始萌芽。“这是最好的时代”,因为我们可以不出门便能走进世界名校的课堂;“这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有时候宁愿花时间刷抖音、看朋友圈,也不会想到打开这些久置在手机中的APP。如果觉得很难,那便降低目标,小步子,慢慢走,积少成多,只是取决于你坚持的时间。

所有被使用的,才叫资源。

手工


所有手工制作的物品都有超越其实际价值本身的意义。连续三年我都会手工制作一样物品,作为当年的“新年吉祥物”。今年是“毛线编织”,零基础的我刚开始时,编了拆,拆了编,直呼:“太难了!”一针一线皆是心血,但所有的努力和结果带来的成就感都是成正比的。比起这些从未接触过的技能,小屋模型显然要得心应手很多,小学便进了校模型制作队的我不缺悟性,但缺耐性,这种精细活真的是又消磨时间,又磨炼耐心。

手作的物品,有它独一无二的价值。

烹饪


我10岁左右就会做饭,那会儿因为爸妈工作辛苦,便想着做完饭,他们回家就可以吃到温暖的饭菜。大学后,很少有假期可以在家待那么久,便趁着这段时期,承担下家里的“后勤工作”,一日三餐,买菜做饭。在做菜方面,我遗传了爸爸的厨艺,味蕾对食物的良好辨别让我能在品尝美味过后便能对烹饪方法有大致的概念。但这仅限于中餐,对于西式的面包甜点之类,是对我这个“中国胃”的巨大挑战。中餐讲究的是一种感觉,多少油、多少盐都是一种心底的感觉。但甜点不是,精确到克的食材,多一点少一点都会影响最后的成品。对于我这样粗枝大叶的人来说,实属不易。仔细看着教程,按部就班地操作,才最终学会了几项拿得出、咽得下的点心。

要有“祸祸”原材料的勇气,

说不定会有惊喜之作。

工作


我并非是一个能把事情做得很精致的人,更多时候,我是一个“差不多姑娘”。但这似乎并不是一件绝对的缺点,比如,在面对一堆新闻推送的时候,我的高效率可以让工作量尽可能地压缩在最少的时间范围内。全身心投入在一件事情上的我,有着令旁人赞叹的“超能力”。疫情期间不是完全的放假,因而工作是我的职责所在,我并没有把它列入打卡范围之内。此处略略略。

完成职责之内的事,尽好该尽的责任。

拍照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不长不短的二十多年里,见证着农村的不断变化。上了大学之后,很少在家待很长时间,即便是在家,也基本都是窝在家里不怎么出门。受疫情影响,在家的这段日子,我对朋友们笑侃:“我已经非常适应农村生活了。”买菜做饭、跟着爸妈他们的散步队伍每晚信步于乡间,与周遭的左邻右舍混得越来越熟。也许是节奏慢了,所以更加容易发现生活中的美景——头顶上的蓝天,傍晚的夕阳西下,菜地里的野花,石缝中的生命……在所有我们不曾留意的角落里,无数的生命在尽情绽放。你有多久没有抬头仰望星空了?乡下的夜晚,繁星点点,那是手机拍不出的美景,但它的美丽却深深地留在了心底。

每一个生命都在努力绽放。

追剧


我好像不怎么喜欢看电视,从小就是。别的家长担心小孩子看电视,就各种“严防死守”,我爸妈直接大大方方地在我房间摆个电视。但,我真的是对动画片、电视剧不怎么感兴趣。宅家的日子里,数来数去,好像就看了一部纪录片,四部电视剧,也都是加速着看的,除了《人生第一次》。这些基于现实的故事总能轻易地戳中人们心中的泪点或者痛点。透过别人的人生,总能折射出一些自己的影子。这也许就是我刷剧的主要原因了。

究竟是他们的故事,

还是我们所有人的缩影。

志愿者


如果说我有什么特别特别单纯的热爱的话,志愿者算是其中之一了。抗疫期间,虽不能出门,也尽我所能参加了不少志愿活动,网络宣传、咨询疏导、网络直播、道口值守……一直以来,我做志愿者没什么特别高尚的目的,就是觉得自己很开心,很有幸福感。那便是坚持下去的理由。

助人自助。

毕业论文


距离上一次受毕业论文摧残是在三年前,同样的感觉又再次出现。对于一个学术渣渣来说,写论文真的是太苦了、太苦了。但是,欲顺利毕业,必须熬过这关。我并非一个喜欢拖延的人,但在论文这件事上,真的是能拖一会儿是一会儿。开始下笔写,大部分原因是怕导师见我论文迟迟没有动静、嫌弃我、不要我了。于是,逼着自己从看文献到处理数据,再到撰写……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才暂且交出了初稿。良好的开端算不算成功的一半?继续加油吧!

要做你想做的事之前,必须先做完你必须做的事。

写日记


这应该不算是疫情生活的一部分,因为这是我坚持了11年的习惯。每天流水账一样记录一些什么,这一天就有了“存在的证据”,如果某一天忘记写了,若是平淡无奇,便真的会忘记那天发生了些什么,消逝地了无痕迹。唯一不同的应该就是——我忘记把日记本带回家了,所以只能通过备忘录来记下点滴。(好像挺环保的,还不占地方!)

记录,是为了证明它曾存在过。

绘本阅读


疫情期间,学校组织了“停课不停学,线上个训”,我对接的学生是一名唐宝宝,根据她的特点和爱好,我为她每周录制一本绘本。网络时代,绘本故事视频并不少见,但是,针对特殊儿童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的绘本阅读却并不多。为了方便分享,我借助优酷平台进行转存。某天,学生妈妈对我说:“订阅了你的优酷,天天看。”我说:“这是专属给她的。”因为,在录制的时候,我就努力用她的视角去阅读这本绘本,好像自己也会别有一番收获。一周一本,不知不觉也有了一大串,好久不见的孩子,还是挺想念的。

童话,真的只是读给孩子听的吗?

《黑狗的大学生活》


大一伊始,我便开始零零散散地记录一些日常生活,或是通过编辑在Word里,或是发表在QQ空间、朋友圈……大四的那个寒假,开始整理这些琐碎的记录,想把它写成一个专辑,叫作《黑狗的大学生活》,记录我的大学四年,过去的生命里最美好的时光。大四开的头,之后也断断续续地更新着,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很长时间都被搁置了。直至此次疫情,才又重新拾起,每天给自己一小时,码下一段过去的故事。写下这些的时候,并不期待有多少人会关注,毕竟这是我的故事,不相关的旁人大抵是没有心思翻阅的。但,这些对我来说并不重要,因为我记录,只是希望能够在我还没有忘却的时候,把它们封存起来。很久很久之后,看到这些文字,也许我会热泪盈眶,因为已白发苍苍、不再是少年。

愿在我的故事里,能勾起你的记忆。

(点击图片,查看专辑。扫描二维码,收听“音频版”。)

更文


闲来无事就会用文字去记录所见所闻所想,这个习惯让我这些年的内心愈发柔软。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件好事,但至少,我乐在其中。有时候,还会成为我的解压方式。和文字的相处时光,给了我充分自我对话的时空。以前我是一个很怕孤独的人,而如今,即便独处,我也能怡然自得。这样想来,喜欢“随便写写”并非是一件坏事吧。

写我想写的,看你想看的。

(点击下方蓝色文字即可查看)

《长大后,年味就是团圆和安好》

《月亮是香蕉味的巧克力脆皮》

《“只要你好好的,那就好了。”》

《那条街上的烟花》

《如果没有疫情,今天是开学第一天。》

《春风十里,在崇明》

《吹着江风长大的孩子》

《人们总是喜欢把美好的东西圈养起来》

《夕阳在等,下一片蓝天。》

《粽子》

《【汶川地震12周年】 那些亲历的孩子叫我们“别怕”》


结语

这是我的疫情生活,起初只是为了缓解焦虑才给自己找点事做,到后来发现,有些活动就在一天天的坚持下变成了习惯。和朋友聊起我的“打卡日程”时,收到最大的表扬便是“你好自律啊!”自律并不容易,但照着自己喜欢的方式尽可能去丰富生活却不难,你所热爱的便是所有坚持下去的动力。自律的人生有没有开挂,谁也不知道;但丰富的生活带给我的快乐,却是切切实实能感受到的。那就够了,不是么。

蓝天白云黑狗

写我想写的,看你想看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网易新闻
成功七大习惯
【美文欣赏】读你 如诗
做好笔记才能提高你的写作能力
不愿如风如雾 惟愿如烟花
感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