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董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俄国形式主义》
userphoto

2023.03.10 北京

关注

俄国形式主义(Russian Formalism)文学理论

1. 俄国形式主义(Russian Formalism)文学理论,是指 1914 1930 年在俄苏出现的文学理论流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是 20 世纪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理论流派之一。20 世纪欧洲各种文学理论流派,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它的影响。

2.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以两个学术活动团体的产生为标志,这两个学术团体也构成了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中心。俄国的“形式主义运动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它本身的特殊组织形式”。1914年冬天到 1915 年,以罗曼·雅各布森、鲍·托马舍夫斯基为代表的一批大学生,建立了“莫斯科语言学学会”,该学会以促进语言学和诗学研究为宗旨。随后的1917 年初,彼得堡成立“诗歌语言研究会”,即所谓的“彼得堡学派”产生,其代表人物包 括维·什克洛夫斯基、鲍·艾亨鲍姆和伯恩斯坦等。由于“诗歌语言研究会”的俄文名称每一个词的第一个字母合在一起,缩写为 Oпояз(英文则为 OPOYAZ),所以,“奥波亚兹”成了对俄国形式主义的统称。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莫斯科语言学学会”和“诗歌语言研究会”,虽然它们共同构成了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流派,但在一些具体的理论问题上,在一些基本的理论倾向上,二者之间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的。

3. 一般认为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1914 年“莫斯科语言学学会”的成立到 1920 年,为形式主义“早期阶段”。在这一时期,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同“未来派”诗人,包括著名的马雅可夫斯基等人都过从甚密。“未来派”诗人以新颖为时尚,在创作上蔑视传统,摈弃 习俗,追求的是诗歌创作的标新立异。俄国形式主义者则在理论上为“未来派”的创作奠定合法化的依据。作为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开端的标志性宣言———什克洛夫斯基的《词的复活》一文,就是对“未来派”的辩护词。与此同时, 

对于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而言,他们的理论研究的中心,并不是 要建立某种独特的文学理论研究方法论,而只是认为文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应当按照科学的方法和观点来研究文学的特殊性,因此,俄国形式主义 文学理论反对根据作家的生平、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以及哲学或心理学去研究文学。而在这种理论出现的当时,文学研究并不具备自己的独立性,文学在实际的理论研究中并没有成为真正的研究对象。一方面,是“宗教哲学派”的文艺批评当时还很流行,象征主义理论蔚为风尚,以舍斯托夫、别尔嘉耶夫等人为代表,他们以形而上学的宗教和哲学观念作为方法论基础,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批评,阐述自己的哲学和宗教思想。在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看来,这种研究依然使文学作品外在于文学研究,只是批评家在借文学作品陈述自己的思想,说到底,还是一种主观式的批评,而非真正科学的文学研究。另一方面,学院式的文学研究则以实证主义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基础,将文学发展的原因归结为文学以外的社会的、心理的因素,没有摆脱机械决 定论的影响。“学院式的科学对理论问题一无所知,仍然在有气无力地运用美学、心理学和历史学的古老原则,对研究对象感觉迟钝,甚至这种对象是否存在也成了虚幻。”

1921 年到 1930 年,可以说是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后期阶段”。在这一时期,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地位大大提高,成为当时苏联文学理论的主流。雅各布森、什克洛夫斯基、艾亨鲍姆等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标志性人物,都出版了自己的理论著作,由早期阶段的理论构想,开始进入建构系统的文学科学阶段。同时,他们的研究领域也开始扩大,由诗歌研究扩大 到语义、小说和文学史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概念、范畴,为科学化的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具体的操作方法。但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开始受到官方的注意和反对,而在其学派内部,也出现了对自身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声音。“形式主义”作为一个贬义词,就是在这一时期被加在他们的头上的。1923 年,托洛茨基出版的《文学与革命》一书,专门辟出一章对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进行政治批判,认为文学不可能脱离历史和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文学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一种具有实用性的存在。随后,苏联最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之一卢那察尔斯基,也对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提出批评,这使得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进一步陷入理论困境。而在此前的 1920 年,雅各布森已移居布拉格,他的理论重心也开始发生转移,并成为“布拉格学派”的实际领导者。1928 年,雅各布森和迪尼亚诺夫联合发表的《文学与语言研究诸问题》一文,是俄国形式主义派对自身理论的最重要的反省和推进。该派其他代表人物,如托马舍夫斯基、什克洛夫斯基等,也逐步放弃自己的理论,开始自觉地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理论。1930 2 月,什克洛夫斯基在《文学报》上发表《学术错误志》一文,认为自己想使文学艺术中立化,并最终使之独立于社会是不可容忍的错误。他说:“对我来说,形式主义是一条已经走过的路。”学术界一般将这篇文章视为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终结。

4.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概括起来,其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它非常明确地表示对具有科学性的文学理论的追求。

第二,它将艺术形式作为理论的主要探讨对象。

第三,同语言学理论的关系极其紧密。

什克洛夫斯基的“反常化”理论

5. 什克洛夫斯基的“反常化”理论

对于“反常化”,简单的理解,也就是把人们本来熟悉的、司空见惯的东西置入一 个新的、陌生的环境中来考察,进而使人们得到一种不同寻常的、新的感受。这样,人们就会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式来思考。什克洛夫斯基为此解释道:

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象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知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 延,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它就理应延长;艺术是 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

也就是说,审美过程就是人的知觉过程,事物本身对艺术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的体验方式。人的知觉具有机械性,对于多次感受过的事物,人们在开始的时候会用认知的态度来接受它,渐渐地对它习以为常,最后成为一种习惯的、自动的动作。我们所有的习惯最后都变得机械、僵硬,退回到无意识的和自动的环境之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当事物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对它往往视而不见,感受不到它的独特性。这一过程被什克洛夫斯基称之为“自动化”。“自动化”使人的感觉迟钝,对生活和事物失去了诗性的感受,人失去了对世界的审美感受能力,生活消失了,变得什么也不是了,人在这个世界中麻木了。所以,“反常化”能够使人打破“自动化”的束缚,摆脱日常感受的惯常化。它会刺激人们已经麻木的神经,重新唤起人对事物、对世界的新奇感觉,进而获得审美感受和审美愉悦。换言之,所谓“反常化”,恢复的就是人对世界的诗意性和创造性。

6.根据“反常化”理论,诗歌就不是对现实的模仿或者仅仅是塑造某种形象,而是一种对语言进行加工过的话语,是变形的、扭曲的话语,是在制造语言的新奇效果的话语。所以,“研究诗歌语言,在语音和词汇构成、在措词和由词组组成的表义结构的特性方面考察诗歌言语,无论在哪个方面,我们都可发现艺术的特征,即它是专为使感受摆脱机械性而创造的,艺术中的视象是创造者有意为之的,它的'艺术的’创造,目的就是为了使感受在其身上延长,以尽可能地达到高度的力量和长度,同时一部作品不是在其空间性上,而是在其连续性上被感受的”。

7.“反常化”理论还使人们开始注意到另外一个问题,即“诗歌语言”和“日常用语”的区别问题。因为诗歌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反常化”,是对日常语言的变形和扭曲。所以,研究这种差异性,就成为俄国形式主义者们关注的一个具体的理论问题。“反常化”理论的提出,对后来的文学理论影响甚大。 例如布莱希特的“间离化”(Verfremdung)效果理论,就是直接受这一理论影 响而提出的。后来的“接受美学”理论重视从读者的接受角度来研究文学的作用和影响,也与“反常化”理论产生了共鸣。

雅各布森的“文学性”理论

8. 罗曼·雅各布森(РоманЯкобсон)是 20 世纪文学理论史上最为重要的理 论家之一。他的语言学、符号学和文学理论研究,贯穿了俄国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影响了一大批文学理论家思想的形成。布拉格学派、法国结构主义和英美新批评这些不同流派的文学理论家,诸如穆卡洛夫斯基、列维-施特劳斯、韦勒克等人,分别得到过雅各布森的亲身教诲。这更加说明了雅各布森理论的重要性、原创性和影响力。如果说什克洛夫斯基的“反常 化”理论还仅仅停留在知觉层面对文学艺术进行分析的话,那么,雅各布森的“文学性”理论则更富有深刻性、系统性和创造性。“文学性” (Аите ратурносто)概念的提出和语言的诗性功能的研究,是雅各布森对文学 理论的突出贡献。

9. “文学性”理论及其意义

“文学性”问题是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中心问题。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力图建立科学的文学理论研究体系,而一门学科科学性的重要标志就是研究对象的确立。文学研究要成为一门科学这一观念,迫使俄国形式 主义者努力寻找文学的普遍特点。确定文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学科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如我们在前面一再谈到的那样,在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看来,文学研究的对象既不是文学作品,也不是文学作品中的哲学和宗教内容,而是文学作品中的材料,以及将这些材料组织成为审美客体的艺术程序。因而,文学科学的对象,就应当是文学作品区别于其他一切材料的特性之所在。雅 各布森明确申论,文学科学的对象是“文学性”而不是整体的文学或个别的文学文本,是使文本成为艺术品的技巧或构造原则,只有使一部既定作品成 为文学作品的特性,才是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他说:

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也就是说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10. 根据卡勒的考察,真正关于文学的现代思考,只可以上溯两个世纪。直到 19 世纪,在欧洲语境中,“文学”还仅仅意味着“文章”或者书本知识。在 莱辛 1759 年发表的《关于当代文学的通讯》一书中,“文学”一词才刚刚包含 有现代意义的萌芽,即指现代的文学生产。1800 年,法国斯达尔夫人《从文 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则真正标志着“文学”的现代意义的确立。“然而,直到文学批评和专业文学研究的兴起,文学特殊性和文学性的问题才真正提出来了。19 世纪末以前,文学研究还不是一项独立的社会活动,人们同时研究古代的诗人和哲学家、演说家———即各类作家,文学作品作为 更广阔意义上的文化整体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成为研究对象。因此,直到专门的文学研究建立后,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字的特征问题才提出来了。

11. 语言学与诗学问题

究竟是什么使得一段语言的表达和陈述成为艺术性的文学作品呢?显然,仅仅依靠“文学性”这一概念是无法解释清楚的。这里,更为重要的是对 于“文学性”问题的具体的理解。对此,雅各布森曾经说过:

文学性,换言之,从言语到诗学作品的转换以及实现这个转换的系统手段,这就是语言学家在分析诗歌时要发挥的主题。

这说明,雅各布森强调的是“从言语到诗学作品的转变”及其实现这一转变的“手段”,应当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这些“手段”是什么呢?就是诗 人用来使读者感知言语本身,而不是把言语作为事物或者概念的简单替身来对待的所有方法。这些方法包括:辞格、时空游戏、独特的词汇、句子构 造、修饰语、谐音、同义和同音以及押韵等等。这种观点,确立的是文学的独立性和自足性。在这里,内在涉及到的是两个重要命题,一个就是俄国形式 主义者们一再强调的“日常语言”和“诗歌语言”的区别;另一个就是对“诗歌语言”的研究。如果说,什克洛夫斯基的“反常化”理论,已经为第一个命题 提供了理论依据的话,那么,对第二个问题的解答就成为了雅各布森理论研究的中心。

12.文学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的区别

对于将语言学同文学理论研究结合起来,人们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误解。对此,雅各布森进行了分析并予以反驳。人们常说语言学是科学,而文 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评价。谈到评价,又自然涉及到价值判断。为此,雅各布森提醒道,任何的语言行为都是指向某一个目标的,尽管这些目标并不一 致,而对于如何使各种用来达到所期望的结果的手段达成一致,才是研究各种不同语言传达形式的研究者们所关心的问题。作为文学批评,它是对文学作品内在价值的描述和对文学创作的个人宣言,其中往往塞满了批评家个人的趣味和看法,这些并不能代替对语言艺术的客观的学术性的分析,所以,用文学批评家的标准来衡量文学理论家是错误的、荒谬的。文学批评家追求的是个人的主观性的自由展现,而文学理论家追求的则是认识其对象的科学性。

13. 雅各布森认为,对语言的研究必须涉及它的多种功能。诗学研究的是语言的诗性功能,它只是语言的多种功能中的一种。

14. 任何信息的交流都是从发送者开始的,其终点是信息的接收者。但是,这一过程并不能想像得那样简单。因为信息需要的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 的接触,接触的方式可以是视觉的、口头的、电子的或其他的某种形式;而接触又必须以信码作为自己的形式,如语言、文字、图像等;与此同时,信息要想生效,就必须要有某个语境,因为只有语境才能使信息具有发送者和接收者都能理解的意义。雅各布森的理论,将语言的功能问题充分揭示出来。 在这一理论中,信息不可能提供交流的全部意义,语境、接触手段和信码都能决定意义的生成,每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引起意义的变化,从而影响 交流。因此,这一理论表明,意义并非稳定的实体,而是在交流过程中具有可变性。因为在交流的过程中,这六种要素并不是处于平衡状态。为此,雅各布森强调:

这就是说,虽然我们可以区分出语言的六个基本方面,但每一种语言信息都很难说仅具有一种功能。这种多样性并不取决于这许多功能中的某一种而是取决于有关功能的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等级序列,某种信息使用何种语言结构,首先要看占支配地位的功能是什么。

这也就告诉我们,交流活动在某一情境中可能倾向于语境,在另一个情境中又可能是信码占据支配的地位。与语言的六个要素相对应的是语言的六种功能,它也可以以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

这其中,诗的功能应当是狭义的诗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但需要注意的是:

诗的功能并不是语言艺术的唯一功能,而是它的主要的和关键性的功能。而在其他的语言行为中,它只能作为一种附加性的和次要的成分而存在。这样一种功能,通过提高符号的具体性和可触知性(形象 性)而加深了符号同客观物体之间基本的分裂。因此,在研究诗的功能时,语言学家不能把自己仅限于诗歌的领域。

这里,体现出了雅各布森最基本的理论研究取向:强调语言学对诗学研究的重要性;强调诗的功能是增强符号的具体性和形象性;同时表明,在他看来,文学语言不是指称性的,所以它的功能不是让读者借以寻找作品的主题,而是指向其自身;而对于“文学是什么”的问题,他的答案也是一以贯之。

15. 那些被我们所感受到的具有诗的功能的语言,其衡量标准又是什么呢?

对此,雅各布森的答案是从语言行为的两个最基本的结构模式入手的。雅各布森指出,任何语言符号都包括选择和组合这两种基本结构排列模式。这两个结构模式分别属于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维度,用数轴的形式表示,即:

对于语言的这两种结构模式的理解,雅各布森举了一个例子:比方说,将要发生的语言行为是关于儿童的,那么说话者就必须从现有的同“儿童”多少有些类似的名词(如小孩、娃娃等)中选取一个,而这些类似的词之间必然有某方面的联系,这就是选择性结构。此外,为了谈论这一题目,还要选取一些在语义上相类似的动词,使之与选择好的名词相结合,组合成为一个句子,选择的标准是名词间的同义或者反义以及相似性,而组合根据的则是邻近性原则。正是借助于语言的这两种结构功能,语言的诗性功能才突显出来。他说,“诗的功能则进一步把'相当’性选择从那种以选择为轴心的构造活动,投射(或扩大)到以组合为轴心的构造活动中”。在共时性的层面上,是联想式的隐喻,比如“汽车甲壳虫般地行驶”,这就是一种相似性和类比性原则;在历时性的层面上,是横向的邻近性原则的组合关系,比如“白宫在考虑一项新政策”,用“白宫”来比喻总统。不难看出,隐喻和换喻的二元对立模式,正是索绪尔语言学中提出的语言的共时性模式和历时性模式 的二元对立的一种表现。这其中,相似性原则也就是隐喻,构成了诗歌语言的基础;而转喻,则和现实主义文学关系密切。雅各布森明确地说过:“诗性比喻的研究大体被引向了隐喻,而所谓的现实主义文学,它与转喻原则紧密相连。

其他俄国形式主义者的理论

16. 托马舍夫斯基

鲍里斯·托马舍夫斯基(Бо р исТомашевский)是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家中的重要成员,也是苏联时期的著名语言学家。托马舍夫斯基的文学理 论同什克洛夫斯基较为接近,但又有所不同。他对“文学”的定义较为开放和灵活,对文学理论和语言学之间的关系也做了必要的区分。

托马舍夫斯基认为:“在一系列科学学科中,文学理论更为接近于研究语言的学科,即语言学。有一系列边缘科学问题,既可算作语言学问题,又可算作文学理论问题。但还存在着一类只属于诗学的专门问题。”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建立在他对语言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在托马舍夫斯基看来,使用语言和言语通常是出于人类交际的目的,使用语言的实际范围构成了日常会话。在日常会话中,语言是交际手段,而通常人们注意的却是交流的内容,词语达到交谈双方的目的后就被遗忘了。所以,实用语言存在于它所产生的条件之中,由会话时刻的状况,交谈双方的目的、相互关系、相互理解的程度以及交谈过程中的可变因素等决定,因此,实用语言是不可重复的。但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一些同实用语言不同的文字结构,这些文字结构的意义不仅不取决于产生时的状况,而且它还成为一种模式,模式产生后就不会再消失,它能够被反复使用,在不断的反复中再现,从而得以保存下来而不消失原意。托马舍夫斯基将这种被固定化了的、被保留下来的语文结构称为文学。他说:

所有成功地找到最简单形式的、能被牢记和不断重复的表达就是 文学作品。如格言、谚语、俗语等等都是这类表达。但通常说来,文学作品是指较大规模的结构。

这里不难看出,托马舍夫斯基对文学的定义是比较宽泛的,在他的论述中,包含了对文学的狭义和广义的两种不同认识。在他看来,文学作品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固定下来,比如说书面文学和口头文学。这也表明他对这一问题的论述,还没有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雅各布森所提出的“主导”概念概括得更为准确。

17.关于“主题”

“主题”在文学作品中的统一性,是通过对一些小的主题要素的顺序安排来实现的。托马舍夫斯基提出了“本事”和“情节”的概念。所谓“本事”,就是在整个文学作品中,读者所知道的彼此互相联系的全部事件;而“情节” 虽然是事件的展开,但它遵循的是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顺序。简单地说,“本事”就是实际发生过的事情,而“情节”则是读者了解这些发生过的事情 的方式。“本事”在作品中的安排,可以按照因果关系的顺序展开,也可以按照自然顺序、时间顺序等展开,它自身并不受作品写作方式的制约。

我们可以发现,托马舍夫斯基在对“主题”的研究中,最终还是回到了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中心问题上。另外,托马舍夫斯基还提出了“动机”、“理 由”、“文学类别”等概念,对“主题”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讨。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内容方面研究的不足。

18. 迪尼亚诺夫

尤里·迪尼亚诺夫(ЮрийТынянов),是又一位俄国形式主义的重要理论家。如果说,托马舍夫斯基的理论观点是什克洛夫斯基的同调的话,那么,迪尼亚诺夫则是雅各布森文学理论的热情拥护者。迪尼亚诺夫的文学理论注意到了俄国形式主义同社会生活相割裂的弊病,同时,他的思想也是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走向结构主义的前奏和重要推动力量。 

在迪尼亚诺夫的眼里,文学研究面临着两个困难:一个是材料的困难,即通常人们用词和语言来表示;另一个困难是文学作品的结构原则。

对于第一点,迪尼亚诺夫提出了一种看法,他认为“艺术和生活的联系”这种提法并不确切。在他看来,艺术也是一种“生活”,比如友人之间的书信 往来,一些日常言语中的插科打诨等。但这些并不是文学事实,它们只是艺术生活。艺术生活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与文学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他说:“凡是生活进入文学之处,它就成为了文学,并且要像文学那样进行评价。”但这种观点并不代表要割断文学同生活的关系。迪尼亚诺夫曾经 特意强调:“如果我们局限在预先隔绝起来的文学系列中研究演变,我们就会随时遇到广义上的文化、社会、存在等临近系列的问题,因此我们的研究必然是不全面的。

关于文学作品的结构原则,迪尼亚诺夫认为,所谓的材料,毕竟还是属于形式的东西。如我们在第一部分所言的,对俄国形式主义者来说,“内容” 和“形式”的划分是不准确的,是“程序”将材料组织起来,并进而融合为一个审美结构系统。对作品结构系统性的理论主张,是俄国形式主义的重要观 点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结构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作品的统一不是对称的、封闭的整体,而是展开的动态的完整;它的各个要素不是 由等号或加号联系起来的,而是用动态的类比和整体化符号联系起来的。” 43〕这种动态的形式并不是各个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或者融合,而是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艺术就是靠这种相互作用和冲突而存在的。如果脱离 开这种各个要素服从于结构的原则,以及由这些结构要素的变形所产生的那种“反常化”感觉,艺术事实上也就不存在了。

19.雅各布森和迪尼亚诺夫合作的《文学与语言研究诸问题》,是一篇重要的文献。

这篇文章明确地肯定了索绪尔语言学中的某些观点对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是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最重要的自我反省和理论推进。这篇文章篇幅短小,蕴含的内容却很丰富。其主要观点包括:

一、强调俄国文学和语言科学面临的迫切问题,是使其理论基础精确而可靠。

二、对于文学中所使用的种种文学性和非文学性的材料,只有从功能的角度考虑,才能纳入科学的轨道。

三、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对立观念,成为文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假设,“系统”和“结构”的概念取代了传统的对材料机械堆积的概念。历时性的概念 取代了共时性的虚幻认识。

四、“语言”和“言语”的概念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得文学理论研究可以将其标准从个体话语表述的关系中清理出来。

五、要揭示文学或语言历史的内在规律,使得确定文学系统中每一种特殊的变动特征成为可能。

不难看出,这篇文章确实体现了雅各布森和迪尼亚诺夫两人的一贯思想,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将形式主义理论同现代语言学最新成果结合起来的 趋势。该文中所提到的理论基础问题、功能问题、共时性与历时性关系问题、系统和结构问题,以及“语言”和“言语”的关系问题等,几乎包括了后来 的结构主义文学理论的各个方面。

20. 加拿大文学理论家诺思罗普·弗莱曾经说过:“文学是人文科学的中央分水岭,它的一侧是历史,另一侧是哲学。鉴于文学自身 不是一个有组织的知识结构,批评家必须在史实上求助于历史学家的概念框架,而在观点上则求助于哲学家的概念框架。”将文学研究置于历史和哲学的语境中,这代表了对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的传统认识。但是,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则打破了这种认识,它既不求诸哲学,也不转向历史,而是让文学面对自身———语言问题。

21. 长期以来,对于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贡献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认识,甚至是一些比较尖锐的片面的指责。比如说,“形式主义”这一名称,就 是被强加在这一流派头上的。雅各布森曾经为此辩解说:“'形式主义’这种说法造成一种不变的、完美的教条的错觉,这个含糊不清和令人不解的标 签,是那些对分析语言的诗歌功能进行诋毁的人提出来的。可是,对于任何文学或科学运动来说,首先应依据创作的作品来评判,而不是根据运动的宣 言的华丽词藻来判断,而且鲍·艾亨鲍姆也曾多次重复这一点。然而遗憾的是,人们在讨论'形式主义派’的总结时,总是把这一流派的开拓者们自负而 天真的口号与其科学工作者创新的分析和方法混为一谈。”

这种看法是比较符合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实际,也是值得对它持尖锐批评态度的 人深思的。 这一点,在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中也可以得见。比如,什克洛夫斯基曾经宣布:“艺术永远是独立于生活的,它的颜色从不反映飘扬在城 堡上空的旗帜的颜色”。这一观点,后来一再为人所诟病。但事实上,俄国形式主义者如雅各布森、迪尼亚诺夫、艾亨鲍姆等人,从来就没有否定过 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强调文学研究的独立性并不意味着切断这种联系。这也正是下一个需要谈到的问题。

对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第二个批评就是指责它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派。雅各布森对此也进行过辩驳。他说:“据说,这一流派(形式主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并且在步康德美学的后尘⋯⋯实际上,不论是迪尼亚诺夫、穆卡洛夫斯基、什克洛夫斯基还是我本人,都没有主张过艺术只 为它自己。”事实上,以雅各布森为代表的俄国形式主义者的观点,只是认为艺术本身是自足的系统,是不同于社会生活的另一系统,他们并没有否 定文学所产生的外部条件。所以,简单地说他们“为艺术而艺术”是不确切、不恰当的。对这一问题,还是托多洛夫的分析比较客观,他认为“形式主义 诗学涉及的是文学中语言的功能(或者音乐中声音的功能等)问题;为艺术而艺术涉及的却是文学或艺术在社会生活里的功能问题”。

22.进一步阅读书籍

〔法〕茨维坦·托多洛夫编选《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蔡鸿滨译

〔荷兰〕佛克马、易布思:《20世纪文学理论》,林书武、陈圣生、施燕、王筱芸译

〔法〕茨维坦托· 多洛夫:《象征理论》,王国卿译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方珊等译

《问题与观点———20 世纪文学理论综论》,〔加〕马克昂·热诺等主编,史忠义、田庆生译

赵毅衡编选《符号学文学论文集》

〔法〕茨维坦托· 多洛夫:《批评的批评———教育小说》,王东亮、王晨阳译

罗钢《叙事学导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元干词集
雅各布森语言诗学与胡塞尔现象学哲学
米修诗4首
“文学性”的语言学探索 ——论罗曼•雅各布森结构主义语言诗学思想(上)
优秀文学评论范文:对话理论与复调小说
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导读(三):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评(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