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成都三诊古诗鉴赏题目简析
userphoto

2023.03.10 北京

关注

近日,2021年成都市2018级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结束,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官网及公众号公布了试题与答案。我简单看了古文和古诗部分的题目,古文题目中规中矩,古诗题目有问题也是一如所料。试简单分析之。

原题及答案如下(后附图片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北征

陈与义

世故信有力,挽我复北驰。独冲七月,行此无尽陂。

百卉共山泽,各自有四时。华实相后先,盛过当同衰。

亦复观我生,白发忽及期。夕云已不征,客子何之?

愿传飞仙术,一洗局促悲。被襟风观,濯发扶桑池

①靖康元年,陈与避金兵南迁,复遭父丧北归。②风观扶桑池道家传说中仙人所居之地。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四句叙写个人行程,“有力”“挽”“驰”等词表现了诗人身不由己、行色匆忙。

B.五至八句以议论为主,以百卉有四时、华实有盛衰,安慰自己对生死不必介怀。

C.“亦复观我生,白发忽及期”由物及己,表现诗人年华已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D.最后四句写诗人希望学得飞仙之术,在仙境中“被襟”“濯发”,获得肉身的长生。

参考答案: B(“安慰自己对生死不必介怀理解错误)

15.“夕云已不征,客子今何之”二句,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 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情感表达:运用反衬手法,以夕云凝滞不动,突出诗人奔波之苦。结构安排:承上启下,以“不征”承前文北驰奔丧,以“何之”启下文对仙境的向往。(每点3分,要点一致,意思相近即可)

原诗简析:

由题中所给注释可知,这首诗是靖康元年,陈与义避金兵南迁,复遭父丧北归时所作。他历经千难万险方才“南迁”,却突遭父丧,又回到了北方,所以他上来就感叹“世故”确实有一种能控制人行动的“力量”:正是由于这个“世故”发出的神秘力量,“我”才被从南方又拉回了北方。诗人有些“造化弄人”的感觉。这里的“世故”或许可以大概理解为“世道”“人生”“社会”等等,总之是与西方“上帝”对应的一个存在。“独冲七月,行此无尽陂”一句说的是旅途的奔波。这两句是“实写”,写作者当时的所见所感。

作者是奔父丧而来,由父亲的去世很自然地联想到万物皆有生死。父母双亲是离自己最近的长辈,长辈是隔在我们与死亡之间的一堵墙,父母还在,人生尚有来路,我们就不大会去思考死亡的问题;父母去世了,就意味着自己直面死亡,海明威不就是在父母姑姑去世后选择了自杀吗?目光锐利,思维敏感的诗人怎么会体会不到这一点呢?所以紧接着,诗人开始感叹世事的无常、生命的短暂。百花都生在山泽中,可是开落时间并不同,所以说他们“各自有四时”,但是不管谁先开花,谁先结果,盛开过后都要凋落,这一点是相同的。麦子在夏天成熟,那“夏”便是麦的秋,我们说的“麦秋”其实是“夏”;梅花在冬天开放,那么,“冬”就是梅花的“春”。又花在冬天凋零,有花在冬天开放,这些都不是我们能自主的。父亲在此时去世,我还苟存世间,我又会在哪个时刻离开呢?诗人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14题的B选项说,五至八句以议论为主,以百卉有四时、华实有盛衰,安慰自己对生死不必介怀。”由前后文意可知,作者并没有“安慰自己”。而是由“百卉有四时、华实有盛衰”引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慨。故应选B选项,答案解析没有问题。

接着,作者开始联想到自己。亦复观我白发忽及期”。再看看我自己,白头发也已经生出来了。15题中提到的那句“夕云已不征,客子今何之”很重要。参考答案说的是“运用反衬手法,以夕云凝滞不动,突出诗人奔波之苦。”我以为,这个答案是很成问题的。这首诗确实表达了对“奔波之苦”的感慨,但那不是重点,拿这句诗来说更不是。我们看这句诗的位置,此句之前作者感叹自己已经老去,此句之后,作者希望修仙成道,“脱离轮回”,获得长生,所以,这句诗的重点是感叹生命短促,无可奈何之情。有证据吗?有。诗人说“夕云已不征”,出题者对“夕云”这一意象和“已”字都视而不见,只去关注末尾的“不征”二字,故而理解出现大偏差。诗人为何说“夕云”而不说“朝云”?夕云就是晚上的云,就像暮年的诗人一样,朝云是不断流动的,故有“流云”“浮云”之称,“浮云游子意”,云往往也是和游子一样动的,诗中说“夕云已不征”,就是说,“朝云”本是“征”的,因为天晚了,所以“已不征”,连浮云都停下来了,“游子”该怎么办呢?流云停下,第二天还能重新开启“征程”,可是人生只有一次,“客子何之”,诗人现在不知该走向何方了,只能求助于神灵。所以,我以为,15题的答案是有问题的,缺失了最重要的一种感情——感叹生命短促的无可奈何之情。

诗的最后几句便是诗人无可奈何后只好乞灵于神仙的“证明”。诗人希望得到修仙之术,洗脱人生的悲苦,什么悲苦呢?“局促悲”。人生短暂的悲苦,也就是乞求获得永生。最后诗人真的沉浸入这种幻想中,想象起自己在神居仙宫里的生活,使自己的内心暂时得到宽慰。

附录:

由王涛老师主编、本人参编的

《高中生文言文读本——史记》一书已经出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考语文古诗词复习专题:内容分类、考点归纳、例题精析
古诗鉴赏题的常见答题模式
高考诗歌鉴赏的命题规律与应考策略方法
诗歌鉴赏综合训练
高考古诗鉴赏---三招教会规范答题
中考古诗词题目及答案2021 中考古诗词鉴赏题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