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白居易怎样解决摹写音乐的三重困难——《琵琶行》中音乐描写教学思路臆说
userphoto

2023.10.03 北京

关注

必修上教材《琵琶行》一课的学习提示中说:
《琵琶行》是一首长篇乐府诗,叙述琵琶女的故事,述说自己的人生遭际学习时,注意琵琶女与诗人境遇的相通之处,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感慨。重点欣赏诗中音乐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可见,此诗第二段是音乐描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其实也是难点所在。因为,我们都知道这首诗因其音乐描写而名传于世,但是,这音乐描写到底好在何处,却不是那么容易解释。我不揣鄙陋,试着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要想说清这首诗的音乐描写好在何处,我们先要讨论一下,用文字摹写音乐究竟有何困难。
关于这一点,孙绍振先生在《<琵琶行>:长调中的停顿之美》一文中有过详细的描述。他先是说到“用语言写曲调和旋律,正是难点,即使是唐诗,在这方面的积累也很有限。”接着,他列举了李白两首描写音乐的诗歌。分别是《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中的“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春月洛城闻笛》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然后他分析说:
这只是写听到曲调在内心引起的美好效果和情绪,是一种审美感应。因为用语言表现音乐,难度太大,一般的诗人,都善于讨巧,大抵取间接的审美感应来表现;就是很有才华的诗人,也很少直接表现音乐。
接着他又举岑参《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的例子:
胡人吹笛成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
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李益《夜上西城听梁州曲》第二首的例子:
鸿雁新从北地来,闻声一半却飞回。
金河成客肠应断,更在秋风百尺台。
并分析道:
这首尤其着重于在效果上表现曲调: 连大雁都受到了感动,何况征成之士?至于曲调本身究竟如何,诗人大抵是巧妙回避的。天才如李白,也只能从心理效果方面略作敷衍。
接着他又举了《听蜀僧弹琴》的例子: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最后还说,“正面写乐曲,显然是个难题,就是白居易本人,也不是每一首都能写出水准的。”同样是写琵琶乐曲的作品,白居易写过好几首。但写得好的,也只是零星的几首,其中以《琵琶行》为最。
但是,孙教授只是反复说了摹写音乐之难,并未明言其难在何处。我以为,用文字摹写音乐有三重困难:
第一,木心先生曾说,音乐最娇弱,弱不禁风,因此,音乐多数都在室内演奏,风一吹,乐音就散了。在没有麦克风的古代,演奏这种丝弦乐器,更是要屏气凝神,全神贯注,稍有烦扰,就很难欣赏其婉转优美之声了。白居易《琵琶行》描写的是室外的音乐演奏,怎样为这“弱不禁风”的音乐扫清听觉、视觉、心理等多重方面的障碍,是摆在白居易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像杜甫《登高》中所说“风急天高猿啸哀”的环境,大概很难欣赏这样微弱的琵琶声。
第二,音乐是无相无形的,它不像绘画,有具体的“形象”可以描摹,怎样用“抽象”的文字来描摹那“无相”的声音,这是一个巨大的困难。所以,确实如孙教授所言“用语言表现音乐,难度太大,一般的诗人,都善于讨巧,大抵取间接的审美感应来表现;就是很有才华的诗人,也很少直接表现音乐”。所谓“间接的审美感应”其实就是借助他人听音乐的反应来侧面摹写音乐的美好,但正面描述始终是个难题。
第三,音乐是连续的,怎样描摹它的连续性是第三重难题。前面提到的第二重难题,其实可以用一种讨巧的方法来解决,那就是描绘听乐者脑海中产生的画面。比如李白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其实就是借“万壑松”的画面还描绘乐曲的特点,让读者根据这个画面自行脑补出乐曲的美妙。可是,这种方法解决不了第三个难题,一幅幅的画面怎样连缀成一个连续的乐曲呢?怎样在表现乐曲变化的同时又不破坏它的连续性呢?
以上三重难题是用文字摹写音乐的困难所在,但是,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解决地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解决的。
一、弱不禁风的音乐
音乐的声音是很微弱的,稍有风吹草动,就会打扰乐曲的演奏。白居易要想摹写琵琶曲,上来就先要扫清听觉上的障碍,要让周围的环境静下来,不静下来,是没办法欣赏音乐的。所以,他开头就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瑟瑟”二字,课下注释说“形容微风吹动的声音”。这里必须是“微风”,如果是杜甫《登高》中的“疾风”,那么,作者就不大可能听到“水上琵琶声”了,诗歌也就丧失了艺术的真实了。
听觉上的障碍扫清之后,还要解决心理上的障碍。假如作者完全沉浸于送别的悲伤或喧闹中,他大概也听不到琵琶声。我们都听过王羲之吃墨汁的故事,当一个人全神贯注地做一件事时,他(她)对周遭的事物是自动免疫的。所以,诗人接着说“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正是因为“举酒欲饮无管弦”,才使得诗人的内心是“空寂”的,是百无聊赖的,在此时听闻“琵琶声”,才会引起诗人巨大的反应——主人忘归客不发。假设诗人正在饮酒欢歌,推杯换盏,他多半也不会注意到琵琶声。
以上两方面的障碍都扫清了之后,诗人还进一步扫清了视觉上的障碍。我们可能会疑惑,音乐是用耳朵听的,和视觉有什么关系呢?不然。视觉上的障碍也会干扰听觉,盲人的听觉通常强于一般人的原因就在于此。据《王子年拾遗记》记载,先秦著名的音乐大师,被古人称为乐圣的师旷曾“薰目为瞽,以绝塞众虑。专心于星算音律,考钟吕以定四时,无毫厘之异。”意思就是说,师旷为了不被外物干扰,全神贯注于音乐,便用艾草熏瞎了自己的双眼,因此,能做到“专心于星算音律,考钟吕以定四时,无毫厘之异”。
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客,江边自是有很多人事景物,除了开头要渲染悲凉的氛围提到了“枫叶荻花”外,他基本没有描述周遭的环境。只是特别突出了“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长江如练,皓月当空,这样的景色是十分简练,也十分空阔的,这是一个空镜头,空镜头的背后是诗人一双失神空洞的眼睛,他不知该看向何处。至此,视觉上的障碍也扫清了。
另外,在感情上,送客本是悲凉之事;夜送客,又增其悲;秋夜送客,是悲上加悲;饮酒而“无管弦”更重其悲;因缺少音乐,酒也未喝尽兴——“醉不成欢”,是无以复加的悲,短短六句,却写出了诗人五重悲伤,只能用一个“惨”字来形容了。
诗人送别朋友,百无聊赖,耳无音乐,不知听何;心中苦闷,不知思何;眼无美景,不知看何?视觉、听觉、心理、感情,都是“空寂无聊”的,为后文写琵琶声的突然出现蓄足了势。
无相无形的音乐
在第一段诗人营造的空寂苦闷的背景下,乐声突然出现了——忽闻水上琵琶声。诗人与客都是孤寂愁苦,突然听到乐声,反应很大——主人忘归客不发。接下来很自然要问是谁弹奏的这音乐。于是“寻声暗问弹者谁?”注意,一定是“暗问”,因为声音一大,就会干扰乐音。紧接着“琵琶声停欲语迟”。“欲语迟”就是想要说话却又没说,这样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到,一方面说明环境之静,另一方面也说明作者听的专注。可是,写到此处,作者用了一个延宕的手法,不去谈琵琶女说什么,而是转到“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上去了。在邀请琵琶女的时候,作者将等待的时间无限延长——千呼万唤始出来,为琵琶女的出场做足了功夫。即便是在“千呼万唤”的漫长的等待后,琵琶女出来之后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作者似乎从没有正面描写过琵琶女的长相,但是,我们就是觉得这“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美极了,这是为什么呢?就在于前面作者充分地铺垫,把等待琵琶女的时间无限延长,这种漫长的等待为琵琶女的出现增加了无限的美感。
琵琶女出场后,诗人还是不写其“欲语”何,反而是直接开始摹写乐声了。琵琶女要说的内容,是在乐声结束后的第三段“自言本是京城女”处才接续上的。但,作者为何要这么处理呢?这是因为,乐曲已经“说尽心中无限事”了。用音乐代替叙述,可以节省很多笔墨,又给读者留足了想象的空间。
乐曲分为四个部分:
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那么,诗人怎么摹写这四部分的乐曲的呢?
首先,在前奏曲中,诗人主要是用“夹叙夹议”的方式来表现乐曲蕴含的“不得志”和“无限事”。“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四句都是前句描述,后句议论,作者直接对乐声进行评论。
其次,在欢乐曲中,作者主要是通过我们常闻的声音来描摹乐音的。比如,用“急雨”来摹写大弦的乐音,用“私语”来摹写小弦的乐音。用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来摹写大弦小弦交错的乐音。
再次,在沉思曲中,诗人主要是通过视觉的美好来反应乐音的美妙的。比如,用花底流莺,冰下泉流等来摹写滞涩的乐音。
最后,在悲愤曲中,也主要是用画面来反应乐音的美妙的。“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个画面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在这里,乐曲的动态与语言图画的动态重合了,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
三、连续变化的音乐
我们前面分析了,第二段中的四部分乐曲,诗人分别是用直接评论、声音摹写、画面摹写和动态画面摹写来表现的,但是,诗人是怎样把“急雨”“私语”这样零散的声音片段,花底流莺,冰下泉流这样零散的画面组合起来,展现连续变化的乐音的呢?诗人主要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用连贯的动作串联起音乐。比如,“转轴拨弦三两声”是用“转轴拨弦”的连贯动作连接音乐的;“轻拢慢捻抹复挑”是用拢、捻、抹、复、挑五个连贯动作来串联的;
第二,用表示先后次序的词语来串联起音乐。比如,“初为霓裳后六幺”,初和后表明了一种前后的连续性;“未成曲调先有情”和“曲终收拨当心画”一个“未成”,一个“曲终”,也表明了乐曲的连续性;
第三,用反复的手法来表现音乐的连续性。比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在这个语段中,大小、嘈嘈、切切几个词重复出现,使得几种声音连接成一段连续的乐音。“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中,冰泉二字重复出现,连结起了乐音;
第四,用顶针的手法表现音乐的连续性。比如,“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顶针手法使得乐音的连结更加紧密。
总之,白居易的《琵琶行》很好的解决了用文字摹写音乐三方面的难题——弱不禁风、无相无形和连续变化。
以上是我的一些个人见解,可能有很多“误解臆说”,请方家不吝指正。

毕光荫,广东省潮州市暨实高级中学语文教师,“词人才子”,学术型名师,王涛语文团队古诗文、作文方向教研员。主讲全国大型线上讲座60多场,与全国近 2,000 名语文教师交流教研,形成一套完整的作文、古诗文教学体系。精通《史记》,在直播活动中多次开讲《史记》,总播放量超过 100,000 次。与北师大出版社合作出版《高中生文言文读本——史记》一书,广受好评。连续三年用古文写作全国各地高考下水文,引发了广泛关注,后分别结集录入《高考满分作文通关教程》等图书中。策划撰写语文教辅书籍十余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音乐百科】诗词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诗词
《琵琶行》复习要点
琵琶行
白居易在江州听闻琵琶曲后,写下一首文学和音乐水乳交融的诗篇,诗意动人心扉,成为千古绝唱
《琵琶行》解读与探究
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篇——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