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同人第56期(1998.1)
突破闭塞的世界
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和谐
﹌﹌﹌﹌﹌﹌﹌﹌﹌﹌﹌﹌﹌﹌﹌﹌﹌﹌﹌﹌﹌﹌﹌﹌﹌﹌﹌﹌﹌﹌﹌﹌﹌﹌﹌﹌﹌﹌﹌
目   录
九八写给同人       王树伟
■休闲时光
■在人间
信 趣          高耀庭
携命运前行    李永程、李国程
集报杂趣         吴新民
第一次下床        白玉莲
■凡人小事
流浪的心悠来荡去     韦青卉
话说邱丽君        祁兆龙
第一次出差        玉 玮
“校长妈妈”黄金莲    西 风
上 司          凝 宏
要强的王师傅       佚 名
漫步荆棘路(长篇连载)  刘端淑
■春天的事业
■情感世界
重残少女重圆读书梦    小 秦
小屋情浓         培 君
聋人与沪杭聋教育     刘振兴
父爱如山         陆淑东
■浮生感悟
春 晖          杨立革
把握机遇         卓正道
■文学与人生自白
春 吟          汪 洋
诗意的丧失与寻找     林 霖
播种春天         刘玉茹
■精品屋
■文 摘
合欢树          史铁生
生命的最后一跃      于 彭
■学习园地
女侍坐轮椅服务照样棒   沈存久
背 影          朱自清
■征订启事
读朱自清的《背影》    朱金顺
同人征订启事
九八写给同人
王树伟
同人朋友,有过坎坷遭遇的同人朋友们:你们好。
在过去的岁月里,尽管是有着风风雨雨,我们还是顽强地走过来了,虽然我们所付出的比常人多几倍,但我们还是各自有不同的收获。
如今又迎来了一九九八,一个美好的一九九八,冬去春来,面对美好的春天,我们要手扶犁耙向前看,因为只有春天的流汗播种,才会有秋天的欢乐收割;同时,我们更应面对自己,面对现实,满怀信心地从被遗忘的角落里走出我们自己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更自由,更有意义。
同人朋友,不要只看着自己身体某个部位的缺陷而叹息无奈,要想到上帝所赐给我们美好的,已远远地超出了我们本身的缺陷;父母也给予了我们和常人一样的珍贵的礼物,那就是生命,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它,善待它。
同时,也希望有坎坷遭遇的“同人”朋友,都能通过《同人》园地,彼此扶持,彼此搀扶,用爱心相互联络,共同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那片蓝天沃土。
我更愿意通过《同人》杂志,结识更多的残疾朋友,用我的爱心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朋友,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社会就充满阳光和快乐。有缘相知,惜缘成知已。
■在人间
携命运前行
李永程 李国强
立下这个题目,不禁怔了半天,命运到底是什么,至今我们也没能弄清楚。
可是,冥冥之中,又确实似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操纵着我们,使我们不断遭受到病痛的折磨和生活无情的打击。没顶的灾难,常使用无法生存,无法面对。然而,每每又总能绝处逢生,正所谓:“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至”,难道这就是命运?
记得童年的我们,同所有孩子一样,也有灿烂的阳光,拥有蓝天、白云,八九岁时,因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开始过早地懂得了许多本不该懂的人生艰辛,相继勉强读完五年小学,就被迫离开了校门,离开了心爱的老师和同学,于是第一次陷入了非常痛苦、失望之中,认为自己这辈子完了;书都不能念,今后还能做什么?那许多的少年梦,那绚丽的青春志,仿佛真的只是一个梦,一个遥远的神话,转眼便都成了泡影。面对这残酷的无法更改的现实,我们不敢再出门,怕被人看到我们的不幸,更怕见到别人瞅我们时的那种怪异和嘲笑的目光。我们把自己封闭了起来,整日呆坐窗前,面对一方蓝天,眼前没有友谊,没有笑声,没有欢乐,有的只是不尽的孤独、沉寂、无聊,这滋味却更痛苦、更难忍。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们在痛苦中思索,在难耐中忍耐、挣扎。而我们能重新振作起精神,去追求生命的价值,却要感谢收音机。当时听收音机是我们生活中唯一的乐趣,从早到晚,凡是节目就听——完全为了消磨那无聊的时光和难挨的日子,听得一塌糊涂,但渐渐地,却又听出了滋味,听出了门道,特别当收听到那些自强不息、敢于同命运抗争、在生活中努力拼搏进取的人和事迹时,我们就心潮起伏,就忍不住要激动万分,热血沸腾,觉得自己也应该像他们那样去生活,去做点什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也做点什么呢?不错,我们是有病,身体是不行了,但我们的双手还在,我们的大脑还在,我们的感情还在,思想还在,我们必须,也一定能做点什么,而绝不甘心就此一直混吃等死。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尝试着干一些事情,像学画、练字、学医、学家电维修等等,但都因为自身和家庭条件的限制,没能继续下去。后来,经过认真思索和选择,我们又拿起笔,毅然开始了漫长的自学文学道路。我们觉得文学比较简单,只要有一支笔,一沓纸就行了,加上自身的能力,无论以后病情怎样发展,握一支笔的力量,总归也还是应该有的,所以选择了文学。但是,文学看似简单,实则很难,而对我们一对只能生活在农村土炕上又只读完小学的残疾人,更是难上加难!要读书,没有书读;要学习,没有资料;写出的东西,更是没有人指导。我们唯一有的,是时间,是凭个人的勇气和信心,刻苦努力地钻研着;凭个人的意志和毅力,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地奋斗着;从收音机里那一星半点的文学知识中,慢慢汲取营养……
“为伊消得人憔悴”,在文学这条路上,我们真是饮尽了酸甜苦辣。文学这东西也真是折磨人,你想她,她却不想你,寄出的稿子,不是被退,就是石沉大海,于无数次的等待和煎熬中,真真是累瘦了自己,长肥了失败,更不知走了多少弯路。对这一切,好在我们早有思想准备,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差距,一开始便做了长期奋斗的决心。而我们除了奋斗也别无出路;只有奋斗,才能掌握命运,使自己在漫长的人生路上,真正无怨无悔!
当然,在漫长的自学过程中,如果仅有苦,没有乐,很难想象我们是否能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坚持下来。自学,它可以使我们忘记自身的痛苦和烦恼,可以使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设计创造的世界里。“关进小屋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每天,我们都是忙得昏头涨脑昏天黑地而乐此不疲。日出日落,春去秋来,日子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匆匆过去了,也正当我们终于打下了一定的文学基础,对人生未来越发充满希望和信心时,更大的不幸,却又一次降临到我们头上。
面对失败和挫折,我们痛苦,但我们可以忍受,只要心中有个不灭的希望;面对别人的流言蜚语,我们气愤,但我们可以不理,心静自然清,而这一次,彻彻底底把我们打败了,击垮了,我们伤心欲绝,痛不欲生,因为这不幸,不是别的,是我们最最亲爱的妈妈的去世,对我们,再没有比这打击更残酷更无情更致命的了。
那时候,我们也真是绝望,几次想到过死。我们恨是自己连累了母亲,更恨死的为什么不是自己?自己才是多余的呀!在家人的关怀下,虽然我们暂时活着,也只是活着。因为他们只能救我们人,而救不了我们的心,最后真正救我们的,却还是自己。
这要感谢我们这些年的自学!
假如我们这些年的自学还没算白学的话,那么,最大的一点收获就是:在一次接一次的失败中,我们经受住了考验:在一次接一次的挫折面前,我们很好地锻炼了意志,磨炼了毅力,变得坚强起来,不仅学会了思考,更学会了挑战!于是,当我们在痛不欲生中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回顾人生,意识到自己还很年轻,正青春年少时;当我们看着眼前一尺多高,上百万字的心血就要功亏一篑毁于一旦时,我们的心颤抖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我们不由想起了蒲松龄的名联。是呀,我们能如此白白放弃自己年轻的生命?放弃多年的追求?生命对人只有一次,失去了,一切就都没有了,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振作起来,应当把这不幸当作是命运对自己人生的又一次考验。尽管这考验太残酷无情,太惨忍恶毒了,但我们死都不怕,为什么就不能以死的勇气去战胜不幸,战胜自我?以死的代价去谱写新生,谱写青春?以更高的热情去拼搏,去奋斗?!
仿佛只在一瞬间,我们想通了,醒悟了,然而这一瞬,却是多么不容易,经过了多少大悲大痛啊!在以后的日子里,尽管仍常掉进思念母亲的悲伤里不能自拔,但我们强按悲痛,强擦干眼泪,把思念深藏心底,抖落风尘,重铺纸墨,再耕春秋。我们要用泪、用血、用心,给人间真情,描生活色彩,去抒心中挚爱。相信:这正是母亲最最希望我们做的。
也许真的是苦心人天不负?真的是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就在母亲去世五个月后,我们终于发表了第一篇小说……
现如今,磕磕绊绊,又走过来几年。虽然我们的生活每况愈下,命运又对我们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生死考验,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没有消沉,没有被新的困难和不幸吓倒,一直默默地顽强地生存着,追求着。青春的荒原,生长出了一个丛林,不再是虚度在人生的路上,我们也可以自豪地说一声:无愧人生!无愧生活!
是的,我们庆幸当初自己没干傻事!本来嘛,人生坎坷,命运乖戾,生活中谁都难免遇上这样抑或那样的不幸,而越是处于逆境,就越是要勇于拼搏,在逆境中奋斗,从逆境中崛起!这才是一个人必不可缺少的精神,因为一个人可以被摧毁,但绝不可以被打败!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无虑。
这是陶渊明的诗句。现在,我们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向前走去。只要可以,我们一定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所以,当几个朋友提出组织一个文学社时,我们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决心再使生命焕发一次青春。当然,我们也知道,这条路会更加艰难,布满坎坷,但我们不怕,我们会继续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一步一步坚实地走下去,直到生命终止。
地址:山东省莱西市水集镇李字疃村  邮编:266600
第一次下床
白玉莲
也许朋友们都为我高兴吧,今天,我终于爬出了家门。坐在温暖的阳光里,我看到了院子里美丽的花草,美丽的疯长起来的果树,美丽的群山,美丽的天空……我陶醉在大自然的春色中。我多想向朋友们高呼:“我胜利啦!终于胜利啦!”
从伤残至今整整四个年头,我一直被囚禁在床上,怎么也想象不出屋外的风景,多次想走出去,可是,仅存的三分之一的生命怎么也驾驭不了总是睡不醒的三分之二的下半身子,扶拐杖吧,不行!拄凳子吧,也不行。自己估计今生连上下轮椅都不可能了,从来不敢作任何尝试。可是今天怎么一鼓作气爬出了门?
昨天刚刚收到《同人》7-8期,当晚读到了钱光华同人的《珍惜生命》,我感慨万千,好一个钱光华!在平平静静地讲叙一个离奇的神话故事:用嘴衔笔写字,用嘴做饭吃,用嘴咬扫帚扫地,甚至用嘴穿针引线缝破衣等等,不管讲叙得怎样不可思议,但我相信,这是他真实的故事,是他用威不可犯的精神意志挖掘出来的,藏在人体万丈深渊的那种不易掘动的潜力!
与钱光华相比,我的身体和条件要比他好许多;我有灵活的双手,清醒的脑袋,功能正常的五脏六腑,还有至少能给我饭吃的亲人们,相比之下,我还有什么理由蜷缩在床上呢?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填塞了整个心。
于是我决心下床去。我的床头下挨床摆了一个比床头矮8寸的米柜,可以从床上翻到米柜了,让妈妈靠一把矮椅在米柜的下边,椅的侧边再放一个小方凳,就这样构思了一个接我下床的梯子,次日一个暖晴天,我鼓足勇气开始行动了。在四平八稳的床上,背对着枕头,双手支在床上用力把身子向上引,再用退一下就坐在枕头上了。调转身子,用手把双脚搬到床头栏杆外,然后双手抓住栏杆拼命地把屁股往上提。由于不好使劲,屁股怎么也坐不到床栏上去。“唉!这么两寸高的栏杆都坐不上去,脚手都不能动的钱光华是怎样完成那许许多多高难度的动作呢?”我叹着气,要想办法,多想办法!我再把右脚拉回床上,这样可以使右手抓到另一方的床栏,以便调整重心和用力,挣扎着,一次、两次、三次,我终于心惊胆颤地坐到了床栏上,然后小心翼翼的空出右手来,把右脚也搬出床外后再抓住床头栏杆,稍俯身,左手支住米柜盖,两手用力,一下就坐在米柜上了。再把双脚搬下柜盖,让脚掌着地,俯身,左手撑住小方凳,右手撑着米柜,用力让身子离开米柜,摇晃不定地落坐在方凳和米柜相夹的矮椅上。虽然累得筋疲力尽,满头大汗,但我终于推翻了今生连床都不能下的老判定。我兴奋不已,歇息之后又练习上床,想方设法去渡每一道关口,我深深领悟到了,钱光华之所以渡过那一道道难关,是他利用了动脑筋+下决心=成功,这道公式演算的结果。
借着钱光华的勇气,我从一次又一次的败退回来之后再一次又一次的重新开始。继续练习,下了又上,上了又下,渐渐地练得上下不太艰难了,最后,我终于向阳光深处爬去,说是爬,其实是挪动,移了身子又搬脚,这样一寸一寸地挪到了厨房。厨房里的一切都是那样地陌生,没有一点属于我的记忆,翻出厨房门坎,坐到阳光底下,大自然的美丽尽收眼底,青山依在!蓝天依在!白云依在!……
我深呼吸,精神万岁!
地址:重庆市酉阳县大溪区五福乡黄梅村4组  邮编:409811
流浪的心悠来荡去
韦青卉
“呜——!”一声汽笛的长鸣,我又踏上了南下的列车。在那拥挤不堪弥漫着各种难闻气味的硬坐车厢里,我那冰封已久流浪的心又开始复活了。
记得那一年刚刚过完20岁生日,守着流浪的梦在故乡长了整整20年的我,就像笼中囚禁了多年的金丝雀。“扑腾”一下就义无反顾地匆匆挤上了北上的列车,三毛的书没看过两本,骨子里却有着不可救药的流浪情结。
我的第一目标是北京,身为中国人,如果连自己的首都没有见过,实在太可惜,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天安门就在我脑海中定格,读高二时,正值全国大学生闹学潮,从荧屏上目睹了人山人海的“骄子”扛着标语游魂似的穿梭,几天几夜在广场“静坐”“绝食”……虽说单纯幼稚的我无论如何也想像不出这到底“为何”,可心中的鸟儿却已经“飞翔”到天安门广场了!……
那年高考落榜,打不开的流浪情结就只好以“打工”这方式去解了。
当真真实实跻身北京站的时候,看着那熙熙攘攘车水马龙游人如鲫的街道,我竟像傻瓜一样呆立着,心想,终于只身一人“流浪”在陌生的城市里了。
我用生硬的普通话向人们打听到天安门广场怎么走,行色匆匆的人都熟视无睹。问交警要坐几路电车或者地铁到站。摩肩接踵尾随着从火车站汹涌而出的人流穿过地下通道找到地铁入口,出站却不知东西南北该走哪一个出口。凭着感觉走,待到出站时却看见那巍峨的天安门耸立在对面,出口走错了。绕过立交桥晕头转向终于站在了天安门广场上。
时值初春,风正猛,春天的北京这样的天气是常见的。广场上的游人不多,但随处可见三五成群来自全国各地用不同方言在那里交谈的流浪者。有很多就是刚刚从贫困的乡下来这里打工的,却因无力住上旅馆,只好把被褥垫在大理石铺就的广场上,随便掏一件衣服顾头不顾脚地开始编织着自己的淘金梦;更多的年轻人就连包裹都没有一个,东倒西歪地倚着路边的石栏杆,便想他们是否也如我,骨子里有着一种对“皇城根”的膜拜!
那天,风刮得慌慌张张没头没脑,像是要下雨,在地铁出口处商店的玻璃窗前,席地坐着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右手抚弄着一根木质的拐杖,把手油光锃亮,另一个身形较小的少年埋头在他的膝里不知是哭泣还是熟睡,也许只是避风。一把破旧的吉他静静地躺在那边。衣服虽然很旧,但洗得干干净净,戴眼镜的小伙子双眸沉沉地注视着远处耸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风越刮越猛,街上甚至有人小跑起来,而他俩只是静静地偎依那份清楚的执著吧!——可骨子里又不甘心,便下定决心再经历一次流浪。我很清楚今生今世注定了要四处飘泊,那究竟是为了什么连自己也说不清,只是认为那值得用毕生的千辛万苦去换取。
经过几天几夜的颠簸,我终于踩在了南国的土地上。
面对一张张如葵花般盛开的笑脸,一动不动,仿佛眼前的仓惶世界与其毫不相干。又想他们肯定和我一样,对“皇城根”膜拜不能说不虔诚,凝望他俩这风景,泪,夺眶而出……
在北京悠悠流浪了两年。一刹那间,我被一场飞来横祸击懵,顷刻间命运之神把我打入“另册”……
出院那天,我拖着空空的袖管又来到了天安门广场。在地铁出口处的商店橱窗前,不由地脑海又映现两年前的那一幕,想起那相依为命的情景,便如鲠在喉,嗓子眼像堵着团猪毛,眼前景物一下子变得模模糊糊,那个瘸小伙还有拐杖相伴走人生,而自己呢?从那一刻起,我才对“残疾”有了一种刻骨铭心的认识。
梦醒了之后,浑身疲惫通体疮病的我拖着残缺的肢体晃晃悠悠地回到了故乡。从此闭门修炼,不敢再触碰那根脆弱的神经。
在家里安份守已老老实实呆了两年,在我意识里,几乎忘却了年少轻狂时意气风发的岁月了。
忽一日,多年的一位残疾笔友的一封信,又掀起了心中那沉静已久的涟漪,他邀我前往福建,要我重新堂堂正正地“站”成一个大写的人,与他共创我们残疾人的辉煌,把他所办的“正道学前班”轰轰烈烈持立起来。
潜意识中,我那不可遏止的流浪情结又开始复活了,可是第一次流浪的创伤深重如山,我有没有能力再驾驭第二次的流浪呢?究其实,有时候,浪迹天涯和流落街头在形式上相差并不远,我想那时唯一的区别便在于心里头有没有一双天真无邪的求知若渴的眼睛,流浪的心终归有了一分份量,不像从前那样老是飘乎乎的,我想,这是不是我流浪所要苦苦寻觅的“灿烂”?任岁月的尘烟湮自我的黑发,任流年的沧桑刻满我的面颊,依然相信。——
生活未曾完全把我欺骗。
第一次出差
玉 玮
一直认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我,洒脱地向送行的朋友与同学挥挥手,便毫不犹豫地跨出了山东菏泽粮校的大门。
作为一个刚踏出校门的学生,我想体验一下生活;作为步入成年人行列的我,我想养活自己,借此向社会证明一下自身的价值。
为了谋职,我整日整夜地收听广告信息,招聘启示,有时还有事没事的去城里转转,探知一下有没有招工的。偶尔一次在收音机中听到天王精细化工公司招聘,便急不可待地前往应聘,参加了面试和测试。就这样,连个趔趄也没打,我便成了该公司的一名成员,以后的日子便是出差联系业务了。
第一次出差,内心难免有几分胆怯,也有几分对家的留恋,这毕竟是我独自第一次出远门,没有人逼我,我逼着自己离开了家。现在还能清楚记得离开家门时鼻子的酸楚和踏上车门时的那份伤感。
我去的第一个批发市场是漯河市的光明市场,我在光明市场里转了整整两圈,用了三五个小时,始终没敢对批发商们说一句话,就那样一直走着、看着、琢磨着……
天渐渐暗下去,望着西坠的夕阳,我暗暗骂自己: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批发市场,就这样轻易放弃,轻易离开吗?连试一试的勇气都没有了?你不是一向勇敢的、喜欢挑战的阿玮,你是个胆小鬼,是个懦夫……我狠狠骂自己。“我不是怯懦者……”又一个我在心里大喊,然后我使劲地咬了咬嘴唇,长长地做了个深呼吸,便走向早已看中的目标:这是一对夫妇,看起来挺本分,也很和善,我先向他们问好,问问他们批发的商品及种类,然后委婉地向他们介绍了我厂的产品,出示了样品,怕他们不信任我,忙又拿出了我厂的介绍信,我的工作证,甚至还拿出了身份证……这对夫妇看了我所拿出的所有证件,然后又仔细看了我厂的产品、闻闻气味。看样子,他们都很满意,没等我再滔滔不绝下去,他们笑着说:“我们也很想和正规厂家打交道,对他们的产品质量也非常相信。只是当今社会这样的可靠厂家很难碰上,当然了,对你们厂的产品我们是欢迎的……”出乎我的意料,我们订下了合同,第一次出差的经过便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子里。
第一次出差看起来是很平淡,但它却给了我极大极好的教训: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做起来并不难,只不过我们缺乏勇气罢了。
以后的日子我也曾遇到过更多的难题,但我却感觉到工作着是美丽的,心情比较轻松。生活道路上的绊脚石都被我捡了起来,一点点把它们粉碎了。我知道人生的路还很长,会有更多更大的困难和挫折挡住我前进的脚步,但我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去战胜它们。因为第一次出差给了我教训。
上    司
凝 宏
终于圆了小时侯的“梦”成了一名编辑,当然其间经过很大的努力以及许许多多朋友无私的帮助,可是上班第一天,看见主管我的上司时不禁傻了眼。
原来,上司就是我应聘时最看不顺眼的那一位。那一天约我面试的主管不是他,所以当他出来接待时,看他说话有点结巴且语气中有急于打发我的样子,我的语气也就有点不恭起来。这下完了。俗话说“县官不如现管”,等着穿“小鞋吧!
随后上班的日子我过得谨小慎微。上司呢?每天的工作十分忙,可也经常忙里偷闲地过来看我画板,时不时地拿起笔指正一下,他最爱说的一句话是:“让我来……挑……一下你的毛病”。开头我一听这句话就发麻,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我终于没再听到这句话了。这时我编出的版面得到了社长的表扬,才惊觉,我的上司不但没让我穿过一次“小鞋”,而且还解过我许多次困窘,在我终于可以很快独立画版中上司教会了我很多很多东西……
有许多朋友说我幸运,在经历无数有惊无险的波折后,终于实现小时候的理想,而我认为我最大的幸运是我今生遇到贵人很多,遇上这个好上司,更使我坚定了做一个好人无悔的信念。上司,我在这里谢谢你,也祝福你!
漫步荆棘路(连载)
刘端淑
(一)炽热的青春时代
蹉跎岁月里的点点滴滴清晰如昨,记忆犹新。那年10月我跟随红卫兵组织北上大串连。回来后学校“复课闹革命”,而后就算初中毕业了。为了缓解家境的窘迫,我还到罐头厂当了两年临时工,看着辛劳的母亲及幼小的弟妹,我感到自己已长大有责任为父母分忧。那时也才不过十五岁。接着就迎来史无前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不可能再继续读书了,因为是动员对象就再也找不到工做。
我的许多女同学,她们的父母舍不得女儿远离,都急急的为女儿找婆家,这样就可以暂缓动员。有的父母四处托关系,为儿女寻找就近的农村插队落户。我的舅母出于关心,召回她在新加坡18岁的表弟,作主要为我订亲。那年我十七岁,“订亲”这种事使那时学生气十足的满腹理想的我觉的羞于面对,母亲却希望我能听从,因为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家境。
不管怎么说,我面临两种抉择,一种是远度重洋去过安逸富足的生活,但那不是我所向往的。再就是响应毛主席号召:“初中高中毕业的知识青年要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年轻人在那里大有作为。”沸腾的青春热血使我不甘庸碌,我立志要在时代的潮流中发挥作用,年轻的生命必须去奋斗、拼搏。
我义无反顾决然地选择了后者,因此很深地伤了舅母的心,充满磨难的路是我明知而作出的抉择,我放弃坦途选择荆棘路,我认定,经受磨难熬炼才显现人生七彩光华,才是生命意义之所在。
难忘的69年8月7日,那是所有首批奔赴“广阔天地”的知青终生不忘的日子。几十部卡车敲锣打鼓,载着数以千计佩戴红花的男女青年,环城一周象征着告别家乡后,怀着满腔的青春热情,坐上了北去的列车,随着时代的滚滚车轮驶向了远方。
那时的心情十分复杂,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对于我们是严峻的考验。向未知的远方进军的激动和难舍父母手足至爱亲情的悲伤交织在一起,使我挥泪不止。我努力地探出车窗不断向前来送行的亲人、同学挥着手。距离越来越远,泪眼模糊地望着车窗外的青山绿野,我深情地在心中呼唤:“别了,亲爱的父母!别了,可爱的家乡!”
从南平改乘接送知青的浦城华东车队的大卡车,越过闽北最高的樟元山,一路颠簸地翻过一山又一山。在还是烈日如火的午后三点多,我们到达离村庄5里外的麒麟坂公路口,那里站着欢迎知青的公社、村领导。
顺着田间小路进村,那是一片四面环山的山凹平阳地带,是居住着两个生产队村民的大队所在地。下车的八个知青里只有我一个是女的,因为没有女伴我感到很孤单。大人小孩都倾村而出站在村口,他们看着来自大城市十七八岁的姑娘小伙觉得新奇,这么点年纪离开父母到这边远的异乡来,在他们看来不可理解。
环视这里的山水和人们,我决心要在这片土地上刻意磨炼自己,深信前程之路会从这里展现。
(二)山乡情结
这是落后贫瘠的山乡,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躬耕不息,没有奢望,只有自耕自给的满足。
我们被安插落户在生产队之后,稍事休整,就跟着农民下田了。不多时日,我们基本上能掌握农活要领,男知青可以赚七个工分,女知青是半劳力五个工分。生活上,我们学会了砍柴、碾米、开畦种菜。沉寂的山乡迎来了风华正茂的知识青年,也迎来了勃勃生机和欢乐的笑声。知青中间有生产队记工员、仓管员、赤脚医生、民办教师、农技员。我们奉献知识和智慧,在广阔天地中发挥作用。也在汗流浃背的田间劳动中领悟“粒粒皆辛苦”的真谛。
这里的冬天象北方一样的寒冷,户户屋檐下也象北方农家一样挂着成串红艳艳的辣椒。家家户户都饲养着成群的狗,入冬的日子,狗肉炒辣椒,是这里乡民御寒的主食。一旦有生人进村,在村口就会听到全村的狗此起彼伏吠得雄壮激昂,吓得人退避三舍。狗通人性,似乎知道我们是从此要扎根在这山乡的远方来客,不大冲着我们吠,不几日就友善的接纳了我们。倒是我们这些城市小青年从未见过如此阵容心有余悚。无奈之下,每个知青手里只好抓着一根打狗棍,而狗们并不袭我们,打狗棍也就派不上用场了。
夏天的夜晚,我们跟着乡民到田里捉泥鳅。带上一捆松明,腰上挂着竹篓和专为捉泥鳅特制的带齿的铁钳子,蹑手蹑脚的涉进水田。点亮松香,田里的泥鳅看见光亮就不能流动,我们用铁钳子一条、两条夹起,一个多时辰就能捉到一竹篓的泥鳅。我们放点盐巴,把泥鳅熬成鲜美的汤喝。农妇们却将泥鳅烤成黄灿灿的泥鳅干存储,放到入冬食用。这捉泥鳅的乡村野趣至今仍使我心神向往,津津乐道。
这里的农家祖祖辈辈是男主外,女主内。男人任劳任怨下田耕作上山砍柴,女人勤勤勉勉生儿育女饲养牲畜把持家务。闽北的姑娘媳妇个个有纳一手坚实耐穿、针脚细密有致的布鞋底的好手艺。布底鞋适用于闽北冬天烤火盆,农妇们从夏天就要为全家老小纳鞋底缝制布鞋。她们不识字却描的一手精美的大自然花鸟虫鱼图案,还有一手好针线活绣出好看的围兜。耳熏目染我也学会了这些乡村工艺。在艰难的岁月,我用杂碎布褙糊鞋底缝制五颜六色的小布鞋给幼小的儿子穿,回城后生活无着的日子,我以精细的绣花手艺换取部分生活费用。
远离故乡的知青和本乡本土的农民生活相比更有其艰难之处。乡民们虽不断送来蔬菜瓜果,给我们不少关照,我们还是时常有盐巴下饭的日子。男知青正当食欲旺盛的年纪,馋的发慌,偶而也趁夜寂无人到农民自留地“偷”挖地瓜、萝卜,挖走块根果实,又恶作剧搞伪装,把藤蔓、萝卜秧按原样用土掩好。第二天烈日曝晒后农民拔起晒枯的蔓秧,地里空空如也。明知是知青年所为,装作不知不当一回事。老乡们对我们这些城市来的大孩子有的只是宽容和怜爱,善良的父老乡亲有着大山一样的胸怀。
蹉跎岁月里我们这一代青年,在广阔天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造就了坚韧、勤勉、吃苦耐劳的受益终身好品质,在人生得与失的天平上,我们是得到了一生无悔的珍贵财富。
(未完待续)
■情感世界
小 屋 情 浓
培 君
两个多月以来,终于得以空闲回到小屋,于是,面对书桌上面沉睡了许久的钢笔和书本,我的心头涌起一股失落感。
恍然之中蓦然回首,我怀念昔日小屋中的生活,怀念21岁零7个月之前的那些个日日夜夜。每天,早起晚睡,辛勤于笔耕,用血和泪书写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清晨倾听小鸟歌唱:傍晚看夕阳西下彩霞满天;月光如水的夜晚捧读笔友的来信,心喜若狂。那是一种平淡中浸透着欣慰的温馨与幸福。
人,真的很奇怪,你热爱一种环境,却努力地置身于另外一种环境之中,为了生存,为了在人世间立足。
坐在轮椅上,每时每刻忙忙碌碌,生意场上的尔欺我诈,注定我要被打得千疮百孔。一篇优美的散文为一句不干净的话搅乱,一脸的微笑被一种欺骗的行为失落,处在尴尬中,我真想躲到小屋,躲进那温馨的氛围之中。但是,潜意识中我又恐慌于小屋的日子、因为我忍受不了吃饭穿衣看病买药买书本都需要钱,钱,从何而来?!
唯有忍,唯有坚强地甩一甩短发说:我不在呼!继续求索于纷扰之中。
生命贵在是一个过程,最终我们收获的是一分感受,那么,也希望自己的感受能比别人多一些,丰富一些,当站在上帝的面前时,能以高昂的声音说:我活过了,真实地活过了。
今夜,我写下了这些文字,情仍难自禁,但是窗外黎明已经走近,明天我又要坐上轮椅入人海,小屋,几时能再重温旧梦?相信我,走出小屋,是为了使小屋梦更加灿烂!
地址:(152514)伊春市桃山局贮木场一段王兴连交,电话:(0455)2485165
父 爱 如 山
陆淑东
来南宁学画时,正值农忙季节。爸爸等农忙过后才能来看我。来到南宁那天,目送爸回去的背影,我默默流泪,心盼着农忙早点过。
没想到,刚过一个星期,爸就风尘仆仆而来,迎着爸关切的目光,我想无论如何要把画学好,尽管南宁与当初的想象完全不同,但与爸殚精竭虑相比,这里的委屈又算得了什么。
爸不喜欢出门,除非迫不得已,穷家富路,免得破费。爸在供销社上班,休息日总在家帮妈干活,可我来南宁还不到三个月,爸就来了五次。我不忍让爸奔波又花钱,劝爸不要来得那么勤,可爸总不放心,还是一次次地来,一次次饿着肚子赶回去……
那一年,原本没拿过画笔更不知美术为何的我,竟心血来潮提出要学国画,爸于是就给我买来笔墨宣纸,我学起画来却磨磨蹭蹭。但从此爸又了多项工作,每天为我换水,隔一段时间总要问:纸用完没?要买笔不?不会木工的他还学着为我打了一张桌子。可几年了,我始终画不出一幅象样的画。我学的是花鸟鱼,专攻工笔牡丹,可我已几年没见过鱼了。几乎忘了鱼是啥样,牡丹更是从未见过,这也许就是我画的牡丹显得呆板的原因吧。这一次,南宁市残联的曾老师让我来学画,虽然家里很拮据,来南宁花费又大,但爸还是送我来了,每次从爸手中接过全家省吃俭用挤出的钱,我心里愧疚得发痛。但愿有一天能画出一幅让爸看着自豪的画,把父母那洋洋的恩情与爱溶入画中。
因为残疾,父母为我操碎了心,给我的爱也最多,最多。为了省几毛钱的车费,爸来看我时总在天未亮就出门,骑单车赶几十公里的乡路,一趟又一趟往返奔波,那一年父母消瘦、苍老了许多,黑发骤然斑白了许多。出院后,没了医生,又不能活动,病就多起来,爸买来医书。边学边为我治病,自己采药还学着针灸,在爸的精心治疗下,如今我连感冒都少有,爸也露出了舒心的笑容。现在爸不但成了家里的“家庭医生”,而且还时常为乡亲们采药、治病,即省钱,又方便了大家。
爸爸,在你厚重如山的肩下,女儿终于明白,你给了女儿永生永世报不了的太多的爱,女儿从你那里学到的却是太少太少的坚强……
地址:广西武鸣县甘圩乡达洞村3组  邮编:530103
春    晖
杨立革
这是一位母亲和她的儿子的故事。
母亲有一女二子,最偏心小儿子。每每儿子像个脏泥猴子一样回到家,母亲就捉过来给他洗脸,儿子总是又躲又闪,嫌母亲手上的茧子和裂纹拉痛了他的脸。
后来儿子长大了,看见儿子与从前的女同学双双来去,说说笑笑,母亲就私下对儿子说,妈存了几个钱,如果姑娘家同意,就给你订下亲事。儿子说你真是个傻妈妈,你的儿子会给你领回一个好姑娘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走在上班的路上,儿子的心里说不尽的酸涩。他知道家里一直拮据,那钱是母亲从牙缝里省下的。
儿子爱游泳,当横涉江流,深吸清爽的水气时,儿子能暂时忘掉压抑,感到融化在江河之中的疲惫的酣畅。有一天,他心不在焉,恰在他跃向水中的一刹那,不幸发生了……
儿子被送进医院,在那里他第一次听到高位截瘫这个词,他嘱咐旁人不要把事故告诉他的父亲。此时他的父亲正由母亲陪着,住在一道之隔的内科病房,再过一周,就轮到他去护理了。
十多天以后,儿子才见到母亲,那会儿病房里很静,儿子头上打着牵引,不能动,转睛的时候偶然看见母亲已缓缓地走近床前,因在烈日下走了几里路,她面颊湿红,更显得疲惫,枯瘦的脸上闪亮的只有隐隐的泪光,儿子想母亲进门前一定把眼角抹了又抹,把心情平了又平,母子都有一种风暴过后的平静,事情已经发生了,让我们一起面对吧。
春暖花开的时候,儿子回到了阔别已久,却又不敢相见的家,还是那个小院,屋后的樱桃树正开得鲜艳,守候在门旁的父亲看见儿子被人抱过眼前,惊呆了,懵住了,他周身颤抖着跟进屋来,扔掉拐棍,不顾一切地想拉儿子起来,一切都是徒劳。父亲跌进沙发,老泪纵横,母亲猛然转身踉跄出门,痛哭失声……
儿子肩部以下连同双手完全成了摆设,他总是望着屋顶的一线蓝天发呆,后来他开始用残手夹着笔抖抖颤颤地写字,要用很长时间,他才能写出几行字,后来他又开始学外语,母亲默默地看着这一切,默默地把一日三餐、热水、洗脸洗脚水端到儿子跟前。早上她把高她一大截的儿子从床上抱进轮椅,中午再抱回床上,因为个子矮,她必须挺直腰身,用尽力气……
天气晴好时,母亲就把儿子的轮椅推到小院里,自己脚不沾地地干活。儿子坐在暖暖的阳光里看书,倦了就抬起头,头顶是四角蓝天,像大海,宁静旷远,深邃无尽……
后来厂家属区迁到了城里,不远处有个市场,母亲就去卖菜,儿子没见过母亲卖菜的情景,只是春天里的一天,儿子的朋友来看他,推着他来到了大街上,那天春光明媚,空气清爽,他的心情也格外好,不知不觉,身后赶上来一辆满载青菜的手推车,推车的中年妇女气喘吁吁,汗浸颊鬓,因为下坡的惯性脚步踉跄,“菠菜嘞,卖菠菜嘞!”她在喘息的空隙吆喝着。那一刻,儿子心头一热,仿佛看见了妈妈。
在一家人中,母亲的文化程度最低,可她的字却写得最好,柔中有刚,苍劲飘逸,这与母亲一生的劳苦不相称的情况引起了儿子的好奇心,他又问起母亲,当初考上中师为什么不去念,母亲说她天生不会跟人讲话,那时她一心想考地质院校,她就是想走,走遍千山万水……
十年来,母亲的生命在儿子的床和轮椅间辗转消磨,青丝成雪,红颜褪尽,难道这就是生活兑现给她的向往吗?很久以来儿子不明白如此柔弱的母亲怎样承受这种连年不断的打击,直到有一天,他看到窗外的一棵嫩柳在狂风中挣扎,腰肢弯了又弯,折了又折,长发般的枝条流苏般飞动,可是每一次肆虐的秋风力竭之后,它又挺起腰,抬起发丝散乱的枝条,依然挡在狂风的面前,看着看着,水雾蒙上了儿子的双眼。
有一段时间,儿子在疲惫和疼痛中睡去以后,常梦见一团乳白色的光雾笼罩着他,温柔,绵软,安详,醒来的时候,脑海里依稀留着母亲的身影。
渐渐地,儿子有一些散文、小诗上了报刊、电台,厂里有些技术、商贸资料,进口设备说明书等也交给他翻译。电台的记者采访了他,采访临结束时,记者问起了他的母亲。母亲又去卖菜了,是故意躲出去的,他对记者说:“我的母亲不善言辞……生活没有给她太多的笑脸。她对生活也没有太多的乐观……她竭尽了全力……”话没说完,儿子就哽咽了,眼圈早已潮湿的女记者马上关掉录音机,再也没有往下问。
午后金色的斜阳再一次转到了儿子小屋的北墙上,停留的时间越来越长,空气中有了融融暖意,它对大地的呼唤比以往更加强劲、深沉。这是儿子出院后的第十个春天。就在这个春里,儿子含泪写下了这篇文章。
(周凤先推荐)
■文学与人生自白
诗意的丧失与寻找
林 霖
活了三十五年,诗龄近十年,无论是人生还是文字,这都是一道很令人尴尬的槛。
像眼下大多数平民百姓一样,我有自己的职业,有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美满家庭,每天在喝茶看报,埋首于日常事务之外,不得不用大部分的心力去应付生活中的种种窘态,活得并不轻松。
即使这样,凭借着一付肉凡眼,我依然苦苦地迷恋着诗。毕竟在人生最苦闷,生命最低潮的时候,诗给了我力量和希望,对诗我一生都拖欠着还不了的感情债。不管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还是生命之轻,对我来说文学都是不堪其负的,诗折磨着我,我也在折磨着诗。就在这种痛苦的甜蜜中,我跌跌撞撞往前挪着,从来都是步履维艰。
时代大潮滚滚向前,不管承认不承认,现阶段物质利欲的急切渴求已远远压过了精神领域的登高疾呼,摆脱贫困,寻求生存与发展必然地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当务之急,认真起来人是很容易自高自大,很容易自悲自怜,说白了人类也只不过是地球上的一种寄居生物而已。每当面临时代的大变革,所谓的“文化人”似乎总是首当其冲地接受着挑战与考验,不得不重新确立各自的价值标准,以不同方式做出判断和选择。而像自己这样始终处于人生与文学边缘(或者不如说是处于夹缝之中)的人来说也许并没有如此惨死的兑皮之痛,尽管回避一样无计于事,可成天把自己逼到犄角旮旯面壁拷问似乎也不是办法,对我来说,生活永远是第一位的,虽然文学在不断贬值,诗更面临着日甚一日的责难与遗忘,虽然人的生存状态有高下,生命的质量有优劣,但渴望尊严与真诚,向往崇高与美好,期待自由与创造,毕竟是人类共同的向往,生活中的诗意即使没有诗,也应该是存在的,对生活充满希望,对诗也就绝不悲观。
平时常驱车到田间河旁走走,看看久违了的桃红柳绿,闻闻稻香菜甜,呼吸一下清新空气,去真切感受季节风雨的轮回变化,重新体味真诚劳动的欢乐,是为一大乐事。每当看到小时候在灶口门后刻下的图画字迹,仿若隔世。最关心的还是农民的命运,因为自己与他们毕竟有天然的血缘关系,无意中写得最多的也是乡土诗,尽管这些称其为诗的东西,多少些半生不熟的文人气。
回想脉脉人间温情,每每不觉暗自动容涕零。常看报,看“新闻联播”,关心切近民生苦乐,关乎家国兴衰的天下事,写诗还得老老实实从最切身的感悟入手,力求单纯、精神、有力、不虚伪不做秀,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人格力量,所谓“诗道”实为“人道”。
诗是学问,是彪炳千秋的功业,“诗有别才”,多少人苦修一生方成正果,对他们我便高山仰止,却不敢望其项背,以诗为敲门砖,求官求名求发达,“功夫在诗外”,不能说没有动过类似的念头,但毕竟没有去身体力行,误人误已误诗,是为一喜,事实上自己更像一位兜手缩脑赶着牛羊,在山间小道上踽踽独行的农家汉子,偶尔可着嗓门冲着大山吼他几嗓子,藉此驱走寂寞和寒意。即使能换得几声回响,惊动头顶的数只飞鸟,也不能得意忘形,脚下丝毫不得松劲,毕竟赶路要紧。
可能一辈子都学不会美声唱法,上不得台面,赢不来掌声,灌不了唱片,甚至连话筒也显多余;更多时候只是空着双手坐在角落里静听别人唱,觉得依然离诗很近,总是感到还有许多构思要完成,还有许多事要做,偶尔抬头,诗还是在远远地引领着我。人最悲痛的莫过于爱的空白与诗意的丧失,其他都还在可忍受之列,不论是怅惘若失,还是窃喜偶得,只要与爱与诗有关,便弥足珍贵。
人生百年,诗永远。离青春远了,与诗结缘久了,不能不变得谦逊起来,对我来说,一生能写好一首诗(不敢期望能留下一首好诗),好好爱一个人,认真过好每一个日子,已属非份之得,仅此而已。
■精品屋
合 欢 树
史铁生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子,她还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编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炙。“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了。“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了,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里,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这孩子不哭不闹,光是蹬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里只有那棵树。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选自史铁生《答自己问》
■学习园地
背    影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到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曲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凉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睦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色毛大衣匍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冷。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吗?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就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拍拍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己,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目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东海县人(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亦自称扬州人),现代诗人,散文作家、学者。
读朱自清的《背影》
朱金顺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早期一篇极为有名的文章,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散文的杰作。全文只有一千五百字,集中描写了一个片断,却感人至深,烩灸人口。过去,这篇散文曾长期选作教材,正如吴晗先生说的:“这篇短文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了。”(《他们走到了它的反面——朱自清颂》)记得叶圣陶也很讲过类似的话。一篇散文能够久久传颂,不被忘记,这决不是偶然。研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可不读《背影》;研究散文的写作,也不可不读《背影》。因为《背影》的确是典范性的散文作品,在艺术上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是很多的。
读《背影》后,给我的第一个感受是,作者着力表现了人间的至精——真挚的父子之情。这种感情表现得细腻、真实、深刻。
《背影》写于1927年,记写了回忆中的父亲的背影。那是1917年的事情:祖母去世,父亲徐州烟酒公卖局长的差事也交卸了。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1916年暑假,朱自清考上了北京大学,那年他十九岁。《背影》中记叙的事情,是发生在作者二十岁的冬天。在那特定的场合下,做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十年之后,想起那背影,父亲的影子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
父子间这种真挚的感情,作者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不放心茶房而要自己去送:从拣定坐位、千叮万嘱;从亲自去买桔子;……都体现了父亲的爱。各种事情,都是极平常的,极琐细的,但从中表现出的感情,却是极可珍贵的,它使作者经久不能忘情,读者读后,也不能不为之感动。
作者写的是一篇抒情散文,通过质朴的叙事来抒情。作者笔下的事物,都被感情的色彩所笼罩。它很不同于单纯的叙述,而是用叙述做为抒情的工具。字里行间,都流露了父子间的至情,这正是文章能感动读者的地方。虽是事过十年后的回忆,却都按当时的情形叙述,在那种种细事中,处处透露了父亲爱儿子的心。父亲把二十岁的儿子仍然看成小孩子,而儿子却不太满意,处处认为父亲的行为“不大漂亮”,当时儿子不能理解父亲的一片深情。作者在如实的记叙之中,加以点拨:“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回忆之中,带有责备自己的意思,明白了当时不能体贴父亲的过失。这些地方,都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作者能把感情表现得这么深切动人,是与他的深刻感受分不开的。如果作者没有这样的生活,没有这种体会,他决不能写出这种文章来。当然,我们今天读起来,也许会以为作者的感情过于纤细缠绵,全文的基调过于低沉;但这与作者当时的思想有关,也是时代使然。作者描写家庭遭遇不幸后的父子离别,调子自然是低沉的;而其中也反映了当时的灰暗世态,对于旧社会自有认识的意义。文中所表现的父子深情,则是淳朴的、健康的、自然的!那抒情的方法和技巧,则是高超的,娴熟的。这些多有可供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地方。
读《背影》后,给我的第二个感受是,全篇用白描的手法,艺术技巧极为高超。
所谓“白描”,照我的理解,就是不借助比喻,不堆砌词藻,以朴实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再现于读者眼前。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则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作文秘诀》)这是从白描的本质特征上说的。
全文集中描写的是父亲的背影,所以“背影”二字,也是全文的题目。前后的叙述,都是必须交代的,是中间写背影的铺垫;如果没有种种不可少的交代,写这个特殊情况、特殊场合的背影就不清楚了。
要说父亲的背影,那是司空见惯的;但这次要写的,却不是平时常见的,而是特定场合下使作者极为感动的那一个背影,作者写了当时父亲的体态、穿着打扮,更主要地写了买桔子时穿过铁路的情形。“父亲是一个胖子”,“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父亲过铁路时,“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买好桔子回来,“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作者描绘父亲的背影,并不借助于什么修饰、陪衬之类,只把当时的情景再现于读者眼前。这种白描的文字,读起来清淡质朴,却情真味浓,蕴藏着一段深情。所谓“于平淡中见神奇”(朱德熙:《于平淡中见神奇——谈朱自清的散文》)。
《背影》中的情调是惨澹的、低沉的。作者白描的文字,也是极为素淡的,与全文的情调很和谐。但是,写桔子,特别加了浓烈的修饰语“朱红的桔子”。这种不协调的朱红色,与全文的情调形成强烈对比。当时是家遭不幸,父子离别,用这红色更衬托出全文的基调,增加了凄凉的色彩。作者白描的手段极高,用比对加强了艺术效果,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在文章中,两次写父亲的背影,用笔却一详一略,更见含蓄的力量。买桔子的背影,以白描的手法细细描绘;离别的一刹那的背影,却是略写的,只一句带过:“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个背影,作者没有再加以描写,但那“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了”,和再三叮咛,已把那舍不得和儿子分别的心情,为了谋生又不得不离去的苦况,活画出了。几笔之中,作者当时那种悲酸惆怅的心情,表现得含蓄而深沉。这都是作者文字的技巧和功夫。
读《背影》后,给我的第三个感受是,文章的语言朴素、简练。
叶圣陶认为,朱自清早期散文,“都有点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见得不怎自然。”(《朱佩弦先生》)到了后来,才全写口语,有了现代口语的韵味,这个看法,当然是对的,符合朱自清散文的实际。但是,《背影》这篇早期的散文,语言却与其他有些不同,它没有做作之气,也不重修辞,而是用朴素自然的文字,表现了真切的内容。全文除了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外,全是叙事,叙述得清楚明白、自然恳切。全篇一千五百字,很少形容、修饰的东西,连生字难词都很少,回忆十年前的往事,老老实实的叙述,真情实感自然地流露出来。《背影》采用这样的语言,是由内容决定的。同时,作者用白描的手法,也决定了语言的朴素自然。我们读《背影》,能够明显地感到语言与《匆匆》、《荷塘月色》、《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篇的不同,它显示了朱自清早期散文的另一种文采和风格。
《背影》的语言很简练,细读全文,感到文字很干净,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多余的字,文章写得精粹。比如,全文有四处记载了父亲的话,即:“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并不是那天父亲只讲了这么四句,而是这四句较为典型地代表了当时父亲的心情。作者惜墨如金,只用简单的几句话,就反映了当时父亲的体贴、爱怜、依依不舍之情,以少胜多,我们不仅体会了蕴含的意思,还仿佛听见了父亲当时的声音。就此一刻,也能说明朱自清语言的简练、精粹。至于文章中的叙事、描写、抒情种种,语言都非常简洁,堪称散文中的典范。
《背影》一篇,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代表作。我们虽不能用它代表朱自清散文的全部,却的确表现了他散文风格的一些重要方面。人们提到朱自清的散文,往往以《背影》为代表,这不是没有原因的。这篇小文,仅仅谈了读《背影》的片断感受,那是远远不能包括它的特点和优点的。过去有人评论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时曾说,他的散文“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这虽然是评论朱自清全部散文的话,但有些方面还是能在《背影》中得到印证。
(仁凤摘自《朱自清研究资料》)
■休闲时光
信    趣
高耀庭
信息时代,通信一事,就象吃饭穿衣一样,既离不开,又显得稀松平常,尤其这几年,搞活经济,出外打工的农村剩余劳动人员骤增,那一个一年不来几封信。
可在二十年前就不是这样了,就是在八十年代初期,在我们这个偏僻的山村,能够写信或收信的人也并不多。那时,我就因为有个在兰州读大学的哥哥给我来信而很感自豪,当着众人的面,收到一封来自兰州的信件,在众多羡慕的目光中故作不在乎地把信往口袋里随便一插,那股神气劲就别提了。虽然写信时,偶尔来个“敬爱的哥哥”、“八号信箱”之类的插曲也满不在乎,大笔一挥,错字连篇,至今想来,真有点可笑。但儿时的那种写信的真情,我相信是十分纯洁的。记得上初中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读了张海迪自强不息的书——《闪光的生活道路》,一个男子汉,竟激动得流了许多泪,一口气读完不算,还偷偷地给海迪大姐写了一封信表示钦佩之情,写上山东某县,寄了出去,以后的日子,我就急盼着收到回信。回信自然是没有的,现在想来,海迪大姐每天收到的信太多了,再说,她还有她自己的学习计划,不回信息很正常的。另外,那个收信地址,怕就象契诃夫小说《凡卡》中的小凡卡写得“乡下爷爷收”一样,注定是收不到的,但是那会儿我还是很失望的。可实在没想到的是,今天的我,在病魔的进攻面前,节节败退而欲倒下之时,海迪的精神,总象一棵四季苍翠的大树,让我靠着,歇口气,汲取了一种再搏的力量。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的进步,给朋友、老师、同学、家人写几封信或收到几封信,都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了,写信,也更觉得不是什么难事,你有来言,我有去语,笔锋扫过,一片心事,尽在纸上了。
可自被病残禁闭在这个冷清、偏远的山村后,为了了解外面的世界,排遣心中的郁闷,信,又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柴米油盐。几天不写或收不到信时,我就显得怅然若失;而当收到信时,那种愉快也非别人所能理解。大约在所有的语言中,我最爱听的一句话就是:“喂,你的信!”每当心绪不好之时,这句话就象一轮太阳,重新照亮了我原本阴暗的心空,事实也是这样,信中朋友们知冷知热的关怀之意,设身处地替我策划之情,总能使我这颗受伤的脆弱之心得到抚慰,也就是从这种信件的交往中,我知道了,在中国的这片土地上,还生活着六千多万我这样的残疾人,知道了残联,知道了史光柱、李志军、孙长亭、林霖等人自强不息的英雄事迹,在这些生活中的勇士们面前,我感到汗颜,他们四季不凋的精神,使我在自己命运的冬天里,望见了春的颜色。信,就象诺亚在他的方舟中放飞的鸽子,鸽子扇动着它纯洁的翅膀,给我带来的是一个好的消息。
集 报 杂 趣
吴新民
邮报是邮人入门进入艺术殿堂的桥梁。
邮报是良师,从这里可以汲取到知识、信息、营养。
邮报是益友,读报、用报,懂得组编邮集,通过邮品讲故事,脱离票+张的模式。走向封、片、简、戳多样化。
既然选择集邮、集报,就得固守那份清苦,那份寂寞,为了买书报,省吃俭用,春去秋来,读书读报,读宽了我的衣带,但书报使我开阔眼界,提高修养,丰富情感,鞭策我去奋斗,去追求。为了集齐各级邮协和民间邮刊,无数次去信报社联系、汇款,经常失望而终,但也得到许多编辑师友惠赠书报,充实我的收藏室,给我莫大欢乐、鼓舞。
集邮乐莫过于通过邮报转交新朋旧友,以报念友,自96年8月1日创办“吴新民集邮集报收藏室”消息在全国10多家邮报报道后,我每天都能收到各地邮友来信、赠报。每每收到一份新邮报,就是一份真情,犹如倘徉在友谊的欢乐海洋,这是任何一个局外人都难以体会到的。每当邮友需要帮助,查找资料,我都尽力而为,为邮友服务,这也是办收藏室的宗旨。能为邮友做力所能及的事,也是我集报的最大欢乐存在。
■凡人小事
话说邱丽君
祁兆龙
邱丽君这名字,爱读书爱看报的聋友怕是不陌生的。《中国残疾人》杂志上常见有她的作品登载,笔者便是因多次读到她的文章,记住了这个名字,并进而产生认识她、更多了解她的情况的愿望。
93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为我们的相识创造了机会。由于是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相见(双方都没料到对方能出席会议),同时找她叙谈的聋友也多,我们相见只是表示了各自愿意结识对方,建立联系、没有多谈,但这次的见面,她爽朗,朝气蓬勃的形象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
这以后我们有了书信联系,逐渐地,我知道了她一些尚未公开的情况,由此,产生了再见见她,好好唠唠的心情,在初夏的一个天气晴朗的上午,从邮递员手里接过《中国残疾人》杂志社开聋人通讯员工作会议的通知函,我知道,我将很快又能见到邱丽君了。
会议安排在山东烟台召开,汽车在宽阔平坦的公路上稳稳地疾驰,扑面而来的风刮进车窗,吹乱了我的头发。我的思绪也如乱发一般:见到邱丽君,谈些什么好呢?毕竟初识不久,说话不好太随便的。我努力在脑海里搜索点点滴滴了解到的邱丽君的一些情况:
邱丽君的耳疾是五岁时注射奎宁带来的不幸。至今耳疾伴随她已整整四十个春秋了。8岁时,尚有残余听力的她进了普通小学读书,坐第一排边听边看老师的口形跟班学习。仅4年,文革爆发了,学校停课闹革命,此时她的耳疾也日渐严重,正好休学在家,一边求医治疗,一边在父亲督促下自学。后来学校复课,但她耳疾的严重程度使她不能参加正常学习了。因此可以说邱丽君的知识,大多来自于她刻苦的自学。
耳聋是她的不幸,但也给她带来过好处,使她免受了上山下乡的罪,成年后被“处理”在羽毛工艺厂做工。
做工之余,她仍然保持着学习的习惯。一天她休息时走进厂办公室看报纸,眼光突地被一则招生简章吸引住,原来她看到了辽宁大学中文系函授部的“招生启事”。再往下看,她的心陡地凉了。她看到的是半月前的报纸,招生报名截止日期已过了。怎么办?面对这个新鲜的事轻易放弃,她心有不甘啊!她羡慕大学生,现在大学向她招手了,她怎么也要试一试的。她给函授部的老师写了封信,诚恳地说明了情况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并第一次对陌生人坦露了她耳聋的“伤疤”期望得到破例照顾。她如愿了,她成了大学中文系的一名函授生。
文化功底差,耳朵又不听见,要学好大学的课程,谈何容易!更困难的是参加大学学习的四年中,邱丽君正面临女同志怀孕、生孩子的“多事之秋”,而她的丈夫也在这会儿病倒住院了。在亲友的支持下,邱丽君战胜了磨难的“集团冲锋”,度过了艰难时期,完成了四年的学业。
那段日子,确实令邱丽君感到充实、难忘。
“病房9点熄灯了,我搬个小凳子,到水房里去看书。夏夜,昏黄的灯光下,蚊子成群。我拿了二件衣服,一件蒙头,一件盖脚,换手抵御蚊子的攻击,常常弄得满头大汗,看困了,回到病房,在丈夫的脚旁一趴就睡着了。有时,他往床里挤一挤,让我脚对着他头躺下睡。这样过了2年的日子,我的体重由120多斤降到98斤。”
“临考试的前二天,我的姐姐请假替换我在医院照料丈夫,回到家里,虽守着床,也不能睡,与离开多日的孩子亲热半天,哄他睡了自己再看书到夜里二三点钟。”
“妈妈到远离市区的医院来看我们,除一大堆水果,饺子之外,还有妈妈为我从学校领回的新书,我鼻子酸酸地和妈说:“等考完试我今生再也不摸书了。”妈一笑,说:“你,哪能呢?”
1984年10月,邱丽君拿到了辽宁大学鲜红的毕业证书。11月,她亲爱的丈夫因医治无效辞世。
瞅着丈夫的遗像,抚摸着来之不易的毕业证书,邱丽君泣不成声……
将生活变成文字是要比生活本身容易得多的,可我的水平限制着我生动地写出邱丽君那段实实在在用意志和毅力浇铸的日子,在接连的厄运打击面前,照样执著追求,取得令健全人都连声惊叹的成绩,没有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是办不到的。那么这是一种什么力量呢?我的头脑里不停息地自问着。
汽车在公路上飞奔,我的心比汽车飞得更快更远……
到了下榻的宾馆,没见到邱丽君,我便和先到的几位聋友在各房里闲聊起来,并有意把话题往邱丽君身上引,看别的聋友对她有什么看法?
“这人不错,热情、善良、有修养。”
“她有种大姐的风度,心眼儿特好。”
……
正聊得起劲,邱丽君挎着个包,满脸笑容跨进了我们房间,房间里笑声更浓了。
晚饭后,大家相邀去了舞厅,我这方面没有兴趣,没去,邱丽君见了,也留了下来,我知道她是想把时间留给我哩,给她的信中,我说过再见面要好好聊聊的。
“现在生活好吧?”本想直接问她“力量”、“因素”之类的话,但想到那样太生硬了,我便尽量按着推想向她发问。
“很幸福的家庭。你还不知道吧?我是不久前才又结的婚,丈夫曾是我原来的同事,很欣赏我,也很支持我的工作、写作。是我稿件的第一读者,看到不中他意的,他大笔一挥就给改了,他先前的工作也是同文字打交道的。”
“下午闲谈晓得你已从工厂调到省残联工作了,不简单!你怎么一下就能调到省里的呢?”
“嗨,这事细说话可长了,从一个工人到干部,还是个聋人,这中间能少得了波折?简单的讲讲吧,我在厂里时还兼做聋协工作,取得些成绩,又获得了大专文凭,这些不知怎么叫省残联的一位负责同志知道了。省里就要请我,这位负责同志亲自跑,三番五次,断断续续一年多才办成。到省里后,一次我偶然听人说,这位负责同志曾讲:'省里坚持调邱丽君,不是因为她能写,也不是在乎她的聋人大学生身份,而在于她在聋人中有较大的影响力。’所以我到省里干上了聋协主席一职,这工作发挥了我的长处,另外不瞒你,我觉得对慧眼识我的领导最好的报答就是做好工作。因而干得挺带劲。”
“你是怎么做工作的呢?”
“聋协工作由于目前受环境影响,只能算维持,稳定队伍,为聋哑人解解小难,看得见的成绩是为聋哑人代言方面。就是针对我工作中遇到的难以解决,但聋哑人中又较为普遍存在必须给以一定重视的问题,及时地写些调查报告之类的文章在报刊上予以呼吁,以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使问题能得到些解决。这在《中国残疾人》杂志上发的东西你大都见到的。”
邱丽君的话很实在。这次通讯员会议上,大家在“听”了杂志社陈新民主任,闻大敏老师对通讯员提出的要求后,各自谈了一些今后的写作计划。邱丽君说市场经济对聋哑人冲击大,她打算要好好写一篇关于这方面的调查报告,为聋哑人说说话。我当时心里还咯噔了一下:这可是一个很重大的题材啊!她能写好吗?然而两个月后,果真就在《中国残疾人》杂志上读到了她的《市场经济与聋人再就业》一文,提出了问题也提出了可供解决的办法。据说该文见刊后,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似乎终于悟出:童年的不幸,以及因这不幸而逐渐形成的自尊自强本质、亲人的支持、慧眼识人的领导的关心、改革开放的大气候……这些或许就是邱丽君走向成功的“力量、因素”吧!也许还要加上一条——病残本身!邱丽君由衷说过:“如果不是病残,我可能只会和大多数的健全人一样,平平常常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大概就是事物的辩证法和平衡原理在邱丽君身上的体现吧。
邱丽君正值年富力强,前途尚远。真诚希望她珍重自己的身体与才华,道艺双进。这是笔者的期望,想来也是所有关心她的人的期望。
(通联:江苏盐城市射阳聋哑学校)
“校长妈妈”黄金莲
西 风
在风景如画的麒麟山脚下,有一所远近闻名的特殊学校,这就是三明市聋哑学校。环境优雅的聋校,有一位令人钦佩于心的“校长妈妈”,这称谓多少有点怪异,却道出了来自三明各县市区200余名聋哑少年的心声,这位可亲可佩的“校长妈妈”,便是聋校校长黄金莲。
黄金莲从事普教已有二十多年,几十载的风风雨雨,摸爬滚打练就了她钢铁般坚硬和火焰般热情的性格,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女强人。她毕业于三明师范,在乡村的学校里辛勤耕耘了十几年,她象蜡烛一样燃烧着,将青春年华献给乡村少年。91年秋,天降大任于斯,黄金莲被任命为刚刚成立的三明市聋哑学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这是一项艰巨而又光荣的使命,面对那一片荒山,面对陌生的特教领域,这位顽强的女性开始了她艰难的创业生涯。
罗曼·罗兰说得好,真正的人生只有两种:一种是腐烂,一种是燃烧。黄金莲当然属于后者,她愉悦地燃烧着自己绛红的生命之火,照亮一颗颗不幸的聋哑少年灰暗的心空。
建校伊始,聋校好像一张白纸什么也没有,面对那片荒山,黄金莲开始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兴建教学楼那阵儿,她几乎熬红了眼,和教工们奋战在工地上送砖送瓦,夜以继日……就这样教学楼盖起来了,学生和老师宿舍盖起来了,盲生部综合楼盖起来了……一幢幢高楼伸向蓝天。短短的六年间,聋校从无到有,初具规模,被评为省级绿化先进单位……这里面渗透着黄金莲殷殷的汗水和心血。
然而,更大的难题还在前面等着她,那就是生源问题。从不服输的黄金莲奔波于三明各个县市区招生,动员聋哑少年上学。短短的几年间,她几乎走遍了三明的城镇和乡村。对于黄金莲来说是没有寒暑假的,她的足迹蓄满了汗水,抛洒着缕缕汗香……聋哑孩子的家长感动了,说黄金莲是自己残疾孩子的再生父母。
在环境幽美的聋校园内,这样生动感人的场面每天都在发生,不论哪位聋哑学生见到黄金莲,都会亲切的称她为“校长妈妈”,有的用哑语,有的能发音讲话,不论用哪一种方式,都饱含着聋哑少年对黄金莲的一片深情和爱戴之心!当他们初来校园时,是“校长妈妈”用慈祥的笑脸迎接了他们;夜半是“校长妈妈”用慈爱的双手帮助他们裹好了被角;白天是“校长妈妈”和阿姨们手把手帮助他们习文识字……当聋哑孩子平生第一次说话时,他们的父母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是何等的喜悦和自豪呵!黄金莲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和使命的神圣,她又马不停蹄向新的目标迈进……
聋校成了厄运儿知识的殿堂,欢乐的家园,他们受伤的翅膀渴望着蓝天白云。在百忙之中,黄金莲笔耕不辍,一篇篇有关特教见解独特的论文发表在省内外报刊上,受到了特教专家的广泛赞誉和好评。对于事业,黄金莲视为自己的生命,她乐于奉献和耕耘,为这群不幸的聋哑少年,送去阳光般的温暖,让知识的甘露,滋润一颗颗干涸的封闭的心田……她先后获取过“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和“劳动模范”等省级荣誉称号,但再没有比“校长妈妈”这一称谓更令她幸福和陶醉了,因为这是聋哑少年给予她的最高荣誉,这莫大的信任,使她获取了无尽的信心和力量。
“校长妈妈”黄金莲,就这样十几年如一日地耕耘在这块芳菲的特教园地上……她的身后,是灿烂的阳光和聋哑少年高高扬起的理想的风帆……
要强的王师傅
佚 名
前日参加市残疾人首届职业培训班,老师讲课内容,是残疾手推车的维修、保养知识。实践课现场拆装发动机的老师,是位来自义乌“康达”牌残疾车生产厂家的年轻人。大概是由于语言上的隔阂,老师只管手脚麻利地解剖机械部件,如我这般对发动机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只看得一知半解,懵懵懂懂。
好在一旁有位身材高大,皮肤白净的中年学员,不时插上几句:“起动拉杆的角度一定要装到位,否则发动机一转就会空磨齿轮,嗒嗒作响”,“气缸螺丝要对角旋紧,否则容易漏气,马力就会减弱……”看样子他不仅修理技术十分内行,而且有一副助人为乐的热心肠。看老师默不作声变戏法似的演示,倒不如向身旁现成的师傅请教一二,主意打定,我就索性与他攀谈起来。
我姓王、免贵。请我做师傅?不敢当,大家相互交流一下是实话,能者为师嘛。
残疾车修理、保养是一门技术,光看不练根本没用。我开残疾车已有六、七个年头了,车换了两部。机械这东西是死的,多拆装几遍,多琢磨琢磨,就会熟能生巧。关键是要吃透它的原理,买些书看看,这样修理时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你问我修车有没有拜过师傅?从来没有过。我的这点经验是现实逼出来的。腿残疾了,治不好,找工作就难上加难。但无论咋样,总得出门赚钱养活自己,是吧?残疾车是我的腿,车坏了要修,老请别人修,一来钱花不起;二来路边修理摊大都应付了事,修好了没几天就坏,心里挺窝火。老实说随便什么事最靠得住的还是自己!象我们这样腿有毛病的人,一定要学门手艺活。不错,现在国家对我们残疾人蛮重视,象你在单位有工资可靠,可国家也有他的难处,如今下岗工人那么多,求业竞争更加激烈,靠国家、靠单位有工资可靠,可国家也有他的难处,如今下岗工人那么多,求业竞争更加激烈,靠国家、靠单位照顾只能是杯水车薪,虽饿不死,也过不好。你想想,是这理不?
我这人好胜心很强,每干一件事总要想尽办法争取干得最好。我做过厨师,干过会计,还办过小厂。经历不少,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尝透了世态炎凉。虽然阿拉残疾人身体有缺陷,但脑子又没病,实际上仍旧被人看不起。
今年上半年我在饭店上班,既负责出菜谱,又要配菜炒菜,还兼顾做帐核算。一人包揽了两三人的活,收入却比别人少。后来我想开一家车辆配件修理店,自己做老板,省得受人气。经理再三劝留,我去意已定,没办法。临走时,经理给我开了欢送会,要我讲话。当时我只说了一句话,看似劳骚,却是大实话:我脚骨虽然有毛病,做的事总对得起拿到手的工资,没揩别人的油吧?
这里参加培训的许多人都是以车为生,我看这并非长久之计,一是政府不允许残疾车非法经营,开出去随时随地怕被警察扣车罚款,心里慌兮兮的就容易出事;二是社会的发展会出现越来越多廉价舒适的交通工具,残疾车除了代步之外,再也难有生意可做。再说这种车质量不过硬,半路“插蜡烛”是家常便饭,因此被淘汰是迟早的事,你说是吧?……
王师傅谈兴甚浓,我听得深有感触,以前听残疾人自强报告,总觉得先进人物距离我们凡人太遥远,事迹太伟大、太深刻,真要学习却无从下手。而身旁的王师傅与普通人毫无二致,其人生态度却显得既理智可行,又深思熟虑,比常人多了一重思想。如果我们每一个残疾人都能象王师傅那样,有立足现实的自知之明,有自强自立的独立意识,也许,残疾人的社会地位会因此改变许多。
两天后,残疾车培训班匆匆结业。我最大的收获并不在于学到多少维修技术,而是结识了自强好胜,敢争人先的王师傅。
■春天的事业
重残少女重圆读书梦
小 秦
在福建三明市特丹新村20栋603室,住着一位瘫痪不起却自强不息的16岁少女——孙筠,她6岁那年春天,在和一位同学玩耍时,被突然撞倒就再也没有站立起来,从此开始了她远离校门的漫长瘫痪生活。
小孙筠的意外瘫痪,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三明市邮电局工会发出了倡议书,全局职工纷纷向这位过早脱离了健康跑道的小女孩捐款,短短的几天内,市邮电局捐款达数千元。
应该说,少不更事的孙筠最初对自己的瘫痪并不感到多少痛苦,随着年龄的增长,孙筠才明白瘫痪意味着什么,生活不能自理,不能帮父母做事情,不能到户外沐浴温暖的阳光和欣赏盛放的鲜花,不能去郊游、去爬山。……因为瘫痪,孙筠失去了健康孩子享有的许多人习以为常的权利,然而,最令孙筠难过和伤心的是,她无法象同龄的孩子一样,背着书包,欢蹦乱跳到学校读书……面对窗外多彩的世界,小孙筠流下了难言的忧伤的泪水,她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了瘫痪给她年少的生命和心灵带来的巨大痛苦。
爱女的不幸,使年轻父母极为痛苦,面对卧床的女儿,他们渴望着奇迹的发生,希望女儿突然有一天下床,和同龄的伙伴一样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去!然而,奇迹并没有出现,尽管父母精心护理,孙筠的双腿依旧毫无知觉……在吞噬了许多孤独和寂寞后,孙筠拿起了书本,开始了顽强的自学,她不相信远离校门就不能读书。然而,没有教学经验的父母辅导女儿相当吃力,几年过去了,16岁的花季少女,仅仅拥有小学三年级的文化程度。但对卧床不起的孙筠来说,这已经是一种艰难的超越了。书本给了她无法替代的快乐和满足,在闭塞的世界里,孙筠感受到了涌动在胸中的那股憧憬的潮水。疼爱她的父母给她买了许多书,在知识的海洋里,小孙筠甜甜的笑了……
今年四月初,在梅列区残联和梅列区团委的协助下,孙筠有了渴望已久的老师,崇和小学辅导员王秀芳老师,带着几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叩开了孙家的房门……王老师和她的学生对这位不幸少女对读书的渴望寄予了深深的理解。他们制定了系统的补习计划,每周下午按时前来辅导,争取在一年内达到小学文化程度。面对崇和小学师生的热情帮助,孙筠动情的哭了,她说王老师就象自己的母亲一样,她说她仿佛又回到了书声琅琅的金色校园……小孙筠残缺的读书梦又圆了,昔日唉声叹气的父母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可是,孙筠并不满足,她说自己已经16岁了,应该更多更快地掌握中小学文化知识,天资聪慧的孙筠,非常喜欢绘画,孙筠最大的愿望是将来当个画家,在轮椅上描绘自己的人生蓝图,她渴望市区有更多的师生来帮助自己圆读书梦和画家梦,只要你轻轻地拨动8266895,电话的另一端就会传来一位重残少女感觉而又惊喜的声音……有大家的关心和帮助,小孙筠的空中那轮残缺的月亮,一定会变得丰盈和皎洁起来……
三明市梅列区东安新村68-1幢103室(365000)
聋人与沪杭聋教育
刘振兴
第一所国人自办自教的聋校
1913年冬,杭州之江大学教授周耀先与其长子周天孚(生于1889年,卒于1975年,系先天聋儿,烟台启喑学校首届毕业生),发起创办了私立杭州惠爱聋哑学校,首届招收一个班九名聋童,假座杭州上城白马庙巷口福章堂开学上课,据笔者初步考证,这是中国特教史上第一所国人自办自教的聋校,这是我国第一所身为知名大学教授的聋人家长领衔创办的聋哑学校。为鼓励、支持这所新办的聋校,中国聋教育创始人,山东烟台启喑学校校长米尔斯夫人(Mrs Mins)亲自南下杭州参加开学典礼,并欣然接受这所新办聋校为烟台启喑学校分校,在教学业务上大力扶持。1914年上海出版的第一期《中国基督教年鉴》及珍珠港事变前烟台仁德印书馆代印的英文版《梅师母略传》等文献,对上述史实均有明确记载。
聋人与美国学者合办的聋校
周耀先教授不幸去世后,私立杭州惠爱聋哑学校顿失支柱,经费拮据,难以维持,为使这项造福聋童的神圣事业得以延续,周天孚先生数次前往上海,商请其父生前好友,美藉英国人约翰·傅兰雅博士(Dr.John.Flyer),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东方语言文学教授,上海盲童学校创办人)接办。经傅博士答允,周天孚先生于1926年春带领李定清、黄卓华(女)、唐培耀、唐盛璜(女)、房良洪、吴银翠(女)、顾仁贻、顾振寰、顾安观、郑心坦等十二个聋生,自杭州北迁上海,由傅兰雅博士出资租赁极司非尔路(今万航渡路)康泉桥一处房屋为校舍,成立上海私立傅兰雅聋哑学校(今上海市聋人中学前身);委派上海盲童学校体育老师汪镜渊先生(重听人)为副校长主持聋校日常工作。这是中国特殊教育史上第一所由美国名牌大学教授和中国青年聋人知识分子协作创办的聋校。
名师出高徒,现任中国残联副主席、中国聋人协会主席、江苏常州市聋哑学校和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创办人戴目,上海市第一聋哑学校创办人李定清(已故),江苏无锡市聋哑学校创办人钱天序、陈祖耕(已故)、浙江温州市聋哑学校创办人蔡润祥、陈希聪(已故)等均为周天孕先生门下桃李。
■浮生感悟
把 握 机 遇
卓正道
“机遇”是一种准备,一种等待,一种追求;机遇是一种缘份,不分尊卑不分国界不管年长还是年少,都可把握;机遇也是一种感觉,稍“纵”即逝的感觉……把握机遇,也就“把握”了一道风景,守护着生命的绿色。
亲爱的朋友!你拥有机遇吗?是把机遇不当回事,还是视机遇千载难逢?其实机遇宛若桃花,谢了犯不着伤春,要紧的是赶快给“松土”、“浇水”、“施肥”……等待来年盛开;也就是说,机遇无处不存无物不附无孔不入,只要能用心琢磨专心研讨细心寻觅。顺境是机遇,逆境更是机遇,广而言之,你我他,芸芸众生都拥有机遇,关键是看如何把握。声称造物主的上帝赋予我们肉体不是机遇,把握性命就迥然若异。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并不是为了吃饭,求生不是怕死,但怕死并不意味着都恋生。生命本是一块荒漠,事业是绿洲,把握机遇拥有爱才是一道妙不可言的风景……
事业是机遇,没有机遇,很难获得成功,至少很难有“出人头地”的“辉煌”,“怀才不遇”并非“空穴来风”,左右逢源不是把握机遇。爱是机遇,所谓“有缘千里能相会”,有一个与你同甘共苦的伴侣伴你走完迢迢风雨人生路,性命必定因此而亮丽!但不可草率慕虚荣打肿脸面充胖子,就是要善于把握会驾驭,没有“天时、地利”不属于自己的莫强求,不知朋友可认同?
遥想那年,刚刚扬起的生活之帆被命运的风暴拦腰摧断桅杆,青春岁月的她又依依惜别噙泪离我而去,明知这道风景这机遇不该拥有难把握,就不觉得有痛苦,也就“心平气和”地与之失之交臂擦肩而过,求生的本能催使我想得更多的是温饱问题,涂鸦“激扬文字”是为了发泄心中的闷气,偶尔笔下谈情说爱乃求得心理平衡,实在谈不上创造机遇,更谈不上把握——因为机遇像那狂飙下的泡泡沫,可望不可即不“碰”自灭,怎么办,活人能被尿憋死吗?好!狭义上的爱虽说难觅难寻难发觉,广义上的爱却随手可拾易遂愿,——爱亲人,爱朋友,爱自己认为该爱的东西!风风雨雨十几年,却也“爱”得天昏地暗你死我活,爱出个小小名堂来——发愤读书勤练笔,承蒙良师益友好编辑的偏爱错爱厚爱,发表了不伦不类的习作数十篇,在乡邻理解信任及各级领导、政府的支持帮助下,还于家中开设了学前班,为使乡村孩童顺利上小学尽了一份心力,向“自立”迈出了坚实一步,自助又助人,何乐不为,这,是否也算把握了“机遇”?
应该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名人并不一定都活得轻松,俗子却有可能活得潇洒,只要不损公肥私,“人”应该为自己而活,朝着理想的目标奋勇跋涉,不计较他人说长道短论是非;不抱怨昨天,向往明天,把握今天,也就把握了机遇,把握了一道“耸立”的风景……
也应该说,“机遇”并非“魔方”,硬要缠着你不可;机遇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需用心捕捉——因为人生短暂,把握机遇只是走向成功的一步,关键要看造化要努力。
春    吟
汪 洋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英·雪莱
阵阵微风轻掠脸庞,春已悄然而至。她飞过山川、原野,越过河溪,村庄,跃向大地的每一角落;四周不再是雾露迷朦时的严寒、冷漠,她变得那么轻盈、柔顺,并不时轻伏于我耳旁喃喃低语:“春天来了,我给人们带来了她珍贵的气息。”我惊愕地睁大双眸,仔细搜寻春的踪迹。
随着她轻盈的舞步,草、绿了;花,开了。万紫千红中,百鸟鸣春;明媚春光里,莺歌燕舞。呵,春天的一切,一切的春天,总美得人情不自禁陶醉。
漫步田边小溪旁,冰冷的溪水已开始随气温回升,清澈的溪流哗哗欢笑着向前奔去,滋润两旁的泥土,饱孕微绿的芽苞。冬眠一季的田蛙正亢奋高歌田间,轻掬一捧溪水,清凉的感觉刹时直渗心底,让人不由自想:这儿就是春天吧?
爬上山坡,只见树杈探出的点点新绿正在略带泥土气息的微风中轻轻点头。我漫步草坪,嫩绿的小草刚从壤中钻出,遍布大地,轻柔细软的叶片略挂几粒露珠,草坪一如铺开的绿茵球场,织成的秀雅碧锦,让人不禁自言自语;这儿就是春天吧?
原野中,盛开五颜六色的野花。看:她们红的象深秋的枫;金黄的如日旭的霞;白的与流云潇洒为伴;蓝的与天空争相媲美……
漫步和煦的春风中,鉴赏自然赋予人类的美好的春景,却让人不由想到人生的春天,如果人生是一年四季,此时我们正漫步在人生最珍贵的季节里。
美好的青春,在人生中不过短暂的一瞬,有的人明白“当拥有时,请珍惜,勿让失去时而惆怅”的深刻内涵;而有些人却不明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真正含义。
有一位伟人曾说过:“珍惜春天的人,将得到更多的春光;而挥霍春光的人,永远得不到春的赏识”。
春天是美丽的,青春却是短暂的。自然界的春天可以周而复始,寒冬过后人们可以再次欣赏她的景观;而人生的春天却似东去长流水一去不复返。朋友,珍惜青春吧,因为在那短暂的刹那间它将远去,而失却的也未必轻易寻回,因为人生的春天只有这一次。
朋友,奋起直追吧,因为你正行至充满青春活力的人生春天里;在这黄金岁月中迈出你坚实的第一步,你将沿着这条路走进五光十色的多彩世界!
朋友,努力奋斗吧,在这艳丽的春天播下健康丰实的物种,金秋,你将得到硕果累累的丰收!
春是东升的旭日,常给人们美好希翼,启迪人们去追求,探索;春是含露乍开的鲜花,象征着美好充满着生机,是万物新生的开始。
我爱春,喜爱她的绚丽缤纷色彩,但我更惜春,珍惜她虽短暂但却珍贵的美好时光。
地址:云南省临沧区耿马县双扶福利公司(677500)
播 种 春 天
刘玉茹
春雨飘飘,春风拂拂,润绿了春浪,吹醒了树梢和小草,忙艳了鲜花与彩蝶,在这姹紫嫣红的季节,在这块荒芜的土地上,播种下一粒希望的种子,春雨润出萌芽的生命,在夏日的炽阳下孕育着丰硕的金秋。
清晨走进如纱的春雾中,踏着如潮的春流追寻着晨露与迎接即将的朝霞,捕捉旭日的生机和活力——那孕育着生命的热望和满腔的深情开始耕耘生活。把磨难当作一块垫脚石,用饱沾苦涩的笔去谱写一首无怨无悔的命运交响曲。
红尘滚滚的世界,一个美好的愿望总是伴着一个美好的期待,当心轴忘记转动停止在一个没有春夏秋冬的季节里,期待永远唱着它翠绿的歌。这样,生活也因了这份期待而美丽而充实而溢满激情的诱惑,生命也就有了方向和跃进的目标与动力。如黎明的晦音期待日出后的光耀,期待的过程也便是人生跋涉与攀援的过程。在这期待冲破晨雾迎来红日冉冉升起一刻的辉煌中,我坐在家门前的春天里……从清晨一直希望到黄昏,霞辉染红了每一朵飘浮的云。
有人说,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春天,我怎能不感动呢?春雨飘飘,春风拂拂,你激情满怀,你努力不辍,你把全部的对于生命的热望投入,没有了期待,心之绿洲也会枯萎,没有了希望,生命之光也会黯然失色,让我们在期待中去追求,在希望中去耕耘去充实生命,完善生命!拥有壮美的人生旅程。
残 缺 是 美
周克文
残缺是美
有缺了大半的月亮做证
有多少歌唱家把它歌唱
有多少文学家把它赞美
有多少画家把它勾画
残缺是美
有缺了一支胳膊的维纳斯做证
有多少美术学院聘她当模特儿
有多少世人敬仰她为“美神”
残缺是美
有优秀的残疾人做证
有多少报刊、电台把他(她)赞美
有多少健全美丽少女把他钟爱
心 的 距 离
朱建华
把所有的路
摆在面前我竟走不到
你  近在咫尺的
窗口
而把所有的路抛开
我竟用心
握到了远在天涯
你的温柔
■文 摘
生命的最后一跃
于 彭
弟弟是不幸的。一场小儿麻痹症,使原本活蹦乱跳的弟弟突然瘫痪无力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条腿变得越来越瘦,最后只剩下皮包骨头……
那年冬天,雪覆盖着大地,外面迷茫一片。我和父母、姐一次又一次地背着他,在雪地里跋涉长长的一段路,送他到一个偏僻的医院针灸。他那么小,针却那么长,他那无助的身体常在极度的疼痛中扭曲,无声地软下去……但他却从不大喊大叫。
弟弟每次针灸的时候,我都偷偷地流泪,我不忍看着弟弟忍受痛苦的样子!雪地在我的眼前静静地铺向远方。那时候,我还想象不出来,在弟弟的面前,这条寒冷的路到底有多远多长?!
弟弟的腿虽然有所好转,但终究还是有一条腿残疾了。
从知道弟弟的不幸那天起,我便特别地关心地、爱护他。每天早晨,我背着他送到幼儿园,在幼儿园门口,我看着他慢慢地、羞怯地走进去。我不知道,弟弟第一次蹒跚地走进去时,会忍受着怎样鄙夷的目光!有多少次,弟弟在我刚转身时倒了下去,待我发现时,他正努力地靠自己一点一点地爬起来。每当此时,我便潸然泪下,跑过去扶起他,拥着他哭!可弟弟总是笑笑道:“哥,没事!”
弟弟慢慢地长大,他没有朋友,每天早上去上学,都是只有一人!酷热的夏天,他从不肯穿短裤,他怕露出那条瘦弱的病腿!很多次,当我从外面归来时,发现他独自一人在家,总是把那条病腿藏在门后,而斜着身子,看着外面五彩缤纷的世界……
一年除夕,听到外面鞭炮声声以及同龄孩子的欢声笑语,弟弟撑着拐杖来到窗口,默默地看着……过了好久,弟弟忽然回转身道:“哥,什么时候我也能像他们一样奔跑该多好啊!”我的心不禁为之一颤!望着弟弟那张稚气未脱的脸,我暗暗伤神:他没有做错过什么,却要像耶稣一样承担人类的弱点带来的苦难,忍耐着永远尽头的生命的痛苦。
冬天再一次降临。我们的屋前是瑞雪装扮的世界。我坐在窗前,看着弟弟轻轻走到门口,面对着雪地,他站了许久许久。我看着他,真想知道他在想什么!我怕他冻着,想叫他回来。弟弟忽然扬起头:“哥,昨晚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我梦见在雪地里我跑得飞快飞快。”弟弟神采飞扬……
弟弟扶着我,欣赏着外面美丽的雪景。弟弟忽发建议道:“哥,带我到外面走走好吗?我知道弟弟难得有这样的好心情,便推出轮椅,带他走上街头。
我将弟弟带到市政广场。那里的人特别多,人们都沉浸在雪后的美景中,许多人都拿出相机,纷纷摄影留念。我也拿出相机,将弟弟安置好,准备给他拍几张。
突然,可怕的事发生了!一名妇女叫一声“宝宝……”就昏了过去。一名男子也吓得面无血色。人们闻声都向那边看去,只见一辆婴儿车正从广场上端向下端飞驶!原来那对夫妇忙于怕照,疏忽了婴儿!婴儿车越跑越快,眼看就要冲下台阶!可那儿除了弟弟,再没有其他人。只见他一条腿疾速跳跃起来,另一条腿飞快地点着雪地,不顾一切地向前扑去……
婴儿车终于被拦住了,可弟弟却没能稳住自己,从十八级台阶上摔了下去,躺在那雪地里,弟弟在雪白的世界,第一次展示了自己,尽情地用奔跑——他最不擅长的生命方式展示了自己,也尽情地倾吐了自己多年来的炽热的渴望和向往,他还用他残缺的躯体,演绎了人类的至善和舍己救人的本能冲动。一个小小的生命激活了弟弟的潜能,也激活了人性的美好。
我大叫一声,扑了过去,拥抱着弟弟,拼命地哭喊着,可无论我怎么嘶哑地叫唤,弟弟都没有答应我一声!弟弟永远地走了!弟弟昨晚的梦实现了,他终于能像同龄人一样奔跑了,可从此也永远地倒下了……
从此,我将心中最脆弱最尊敬的一部分留给了他们——残疾人。常常攥紧拳头注视自己健全的躯体,告诫自己善待别人和自强不息。
(王振丽 摘自《黄金时代》)
女侍坐轮椅服务照样校棒
沈存久
超级女侍者阿利西亚·布希格里奥以超人的速度记下酒菜单子,然后上酒上菜。而这一切她是坐在轮椅上完成的!
“没有什么事可难倒我。”这位二十一岁的漂亮姑娘说。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阿纳海姆的切维小饭店当侍者。“我生活得很好,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
“我从来没有为此烦恼”阿利西亚说。“因为我们是平等的,我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成长的,我的父母扶养我长大,教导我:自己的任何事都要自己做。”
阿利西亚的老板丹·希利说,她的部下工作都很出色,她坐着轮椅当侍者,工作更出色,也不需要特殊照顾,倍受顾客的尊敬。
“雇她工作,我根本不需担心”希利说。“她每做一件事我都放心。”
“我钦佩她的勇气,她具有良好的人生态度。”
这家小吃店设在一个楼面,桌子间隔很大,足以让阿利西亚的轮椅轻易通过。所有设备——饮料机、菜盘、杯子、咖啡机等等都放在她可拿得到的地方。然而,阿利西亚坐轮椅工作,得到的小费也多。
阿利西亚不仅招待得出色,而且喜欢打网球、滑雪、在海滩上嬉戏。
“我受过教育,我相信能做到不受任何限制。”她说。
阿利西亚计划将来做一个娱乐理疗法专家。她希望自己的成功能为残疾儿童树立榜样。
(摘自《福建商报》)
■征订启事
《同人》征订启事
《同人》系残疾人综合性刊物,是残疾人、残疾人工作者的忠实朋友。
通过《同人》您可发现自身的潜力与能量,满怀信心直面现实与人生,改造环境,创造美好的生活,提高生存的质量,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为自己、为社会创造财富。
通过《同人》您可了解中国残疾人的状况、情感世界以及直面人生奋发向上的精神,更深切体会残疾人的迫切需求,营造一个理解、关心、支持、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同人》已赢得越来越多残健朋友的关注,《同人》希望:架起残健之间融通的桥梁,使残健之间缩短距离,共同进步!
《同人》愿与您一同成长!
《同人》的成长是与大家的关心分不开的!
《同人》为双月刊,逢双月出版,全年共六期,收取工本费12.00元。
《同人》系残疾人所办,心系残友,对于重残者、特贫残疾人,我们将一如继往免费赠阅。
汇款请寄:福州市洋下新村85座403《同人》编辑部赵小瑜收,邮编:350013
◆读者建议
编辑部同人:
想对《同人》版式瞎参谋几句,现在封2及1、2、3页均被占,有点不紧凑,我想不妨压缩这部分,封二用诗配画,扉页登目录,字体小点,这样省出2页,或扉页的左半边登卷首语,右半边和扉页后面登目录,可省一页,省出的页数多登点文章、信息、信函,也许是我太爱读《同人》了。
杨立革 1997年11月12日
编后:
欢迎多提意见,以使我们做得更好。
同人编辑部
◆征 婚
●江南某君,身残能自理,轮椅当步,双手写春秋,系作协和书协会员,省十佳残青,足见志气人品等实力。而立之年事业有成,性格开朗,生活有保障。历经磨难渴望有个家,诚觅天涯善良女,牵手相爱到永远。有缘者附近照寄抗州市郊獐山萤雪斋。邮编:311107
●某男,三明市某诊所盲人按摩医生,63年出生于工人家庭,身高1.71米,85年不幸致盲,现有一定经济收入,经济上自立,征求心地善良,性格温柔,富有同情心,善于体贴人的未婚轻残女子,城乡不限,有意者请附照片寄三明市中医院刘懿收转。邮编:365001
●冯茂泉,男,下肢轻残,身高1.76米,生于1972年,为人善良朴实,富有同情心,乡村医士,收入有保障,不吸烟、不喝酒,积极上进,待人坦率真诚。诚觅年龄在27岁以下的未婚女士为伴,共同用劳动创造幸福之果。来函必复,有意者信照请寄:山东省长清县万德镇小万德村  冯茂泉收,邮编:250309
●郑明峰,男,生于1976年,盲人,身高1.8米,生活能自理,正直善良,热爱工作,爱好音乐,现为福州台江第二中医院盲人推拿诊所按摩师,月收入千元左右,愿在茫茫人海中寻觅一位初中文化程度,年龄相当,心地善良,身体健康的轻残女孩为伴,共度人生。有意者信照请寄福州市西二环路富屿小区新园新村36号B座台江第二中医院盲人推拿诊所,联系电话:0591-3793149,传呼:9519920587
●谢守洪,男,70/10/1出生,高中文化,从事家电维修近六年,去年在东莞市虎门镇从事过家电维修,希望能找一位年龄在26岁以下,有残疾有经商能力的女性为伴侣。本人爱好文学,愿结交有相同志向的残疾人。地址:湖北省洪湖市曹市镇向阳村,邮编433203
◆招工信息
●福利服装厂:本厂创办于一九八九年,是专门生产运动服,厂矿工作服,学生校服、夹克衫以销定产的专业厂家,需要招收供销员、裁剪工、缝纫工,条件是年龄在40岁以下的有缝纫基础的残疾人,事业心强,遵纪守法,生活能够自理,爱好从事服装行业,工资按件计资每月兑现,一般在400-600元之间,厂方提供住宿,水、电蒸饭免费。本厂广告长年有效,有意者请先来信或来电话联系以便安排。地址:福建省顺昌县福利服装厂  邮编:353206  联系人:涂宏贤(肢残)  电话:0599-7543059
●福州某盲人按摩诊所:欲招收男女盲人按摩师,要求:男1.7米以上,女1.6米以上,有中专或相当于中专以上文凭,年龄在25-40岁之间。待遇四六分成,保底月工资800元,包吃包住,有意者请与陈先生联系,电话:0591-7590002 地址:晋安区六一北路48号,邮编:350013
●天缘电脑文印社:现因扩大经营,急需打字员一名(录入速度70字以上/每分钟,包吃包住,待遇从优。联系人:许长健、陈素银,电话:0591-8672840、8677551手机:1385001636,地址:福建省长乐市金峰镇人民路3号(35021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父亲的背影,母亲的背影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再回首已是一捧灰
爱情逝去后的背影
杂感
陶澍父子在桃花江生活的十二年时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