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边干边研 | 内审大咖任泽华力作/探索研究型审计新模式, 推动内审高质量发展

导语: 

2021年6月22日审计署《“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第十五提出“全面加强审计业务管理,加大审计创新力度,在盘活用好审计资源上下功夫、挖潜力,向统筹要效率,靠创新提效能。——创新审计理念思路。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系统深入研究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重大经济决策部署的出台背景、战略意图、改革目标等根本性、方向性问题,不断提升审计工作政治性和前瞻性。转变审计思路,既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注重解决问题,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根据审计实践需要,强化审计理论研究,推动审计理论、审计实践和审计制度创新。”

今天发布任总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用。鸣谢任总!

探索研究型审计新模式, 推动内审高质量发展
--任泽华
一、研究型审计内涵
严格意义讲,研究型审计不是具体的审计类型,是一种方向和思维方式,主要以研究的视角和维度来开展审计,把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从政策、体制、机制、制度等系统研究入手,并作为审计的最终目的。同时,在审计项目中嵌入专题理论研究,一方面研究审计理论和审计方法,一方面研究引发审计发现问题的政策束缚、体制障碍和制度缺陷,进而准确的提出管理建议,以实现将研究作为核心思想贯穿审计全过程。
二、研究型审计的特征
1.以促进公司健康发展为目标
研究型审计以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为集团(公司)健康持续发展提升审计贡献。为此,要改变以往单纯监督功能,进行“去监督化”,即扭转监督痕迹过重,过于注重合规现象行为的境况。要充分发挥研究型审计的优势,坚持“以合规守纪为基础,风险为导向”的原则找准问题症结所在,从问题根源堵住风险漏洞,提出贴合实际、切实可行的管理建议。
2.以提升审计价值为导向
开展研究型审计的最终目标是提升组织效率、提升组织风险管控水平、为组织创造价值,并非止于重大审计发现,审计发现是研究型审计的结果,而不是其目标。内审人员要牢记研究型审计,就是要提高从纷繁复杂的问题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重大风险隐患及时揭示出来的能力;当好“谋士、卫士”,善于从加强内控、改进流程、完善机制上提建议,提升检查履职能力,提高审计质效。
3.以研、审、学、践融合为载体
研究型审计要求审计项目实施与理论研究同频共振:
一是在开展的项目全过程处处秉承研究性思维,用专注精神查究细微之处,用求实精神探索根源本质,用创新精神革新审计方法。
二是研究型审计要求在完成审计任务的同时开展理论研究工作,即除了审计报告外,还要形成专题分析报告和研究论文,研究报告可以是审计方法的理论探讨,也可以是管理理论等在审计中的运用。
三、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必要性
一是适应新阶段新使命的需要。
进入十四五时期,每个行业每家公司都追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此内审部门必须与时俱进,持续改进提升,树立“新理念”,为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因此,“十四五”期间,内审人员要有“新格局”,站在国家、行业和集团(公司)的视角开展审计检查,深入研究审计重点,注重分析研判,揭示重大风险隐患。这些新使命,都要求内审人员具备研究精神,方能围绕“数据真实性、内控有效性、行为合规性、决策科学性、结果效益性”发挥审计职能时有“新作为”。 
二是提高内审人员综合素质的需要。
内部审计主动融入公司高质量发展大局中,聚焦公司经营管理核心问题,在促使公司健康发展上下功夫,在困扰公司突出问题上真研究,在激发公司改革创新上做谋划,这一切都是内审人员面临的挑战。研究型审计有利于促使内审人员加强学习,逐步养成专精覃思、究根诘底的习惯,进而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营造内审工作良好氛围的需要。
以往,内审人员过多精力投入在操作层面的检查上,发现的问题对方认为存在偏差,实质意义不高,没有结合市场实际情况和经营管理具体背景,管理建议无法借鉴,因此很难得到被审计对象的认可和支持。
开展研究型审计,有利于内审人员透过现象探究本质,深挖问题后面的问题,破解防范风险的制度缺陷和管控漏洞,影响公司发展的政策束缚和机制障碍,获求对内审工作的理解和配合。另一方面,开展研究型审计可以充分调动内审人员的积极性,挖掘查深查透的潜质和攻坚克难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为开展审计和锻炼队伍营造浓厚氛围,增强工作活力和定力。
四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需要。
审计质量是内审人员的生命线,内审要对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合理的评价,全面揭示影响问题的重要风险因素,客观评价被审计对象的履职能力,还要对重要风险事件进行归因分析,对风险演变进行预判,以及在完善内部控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都离不开系统性研究。
四、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几点建议做法
1.加强立项研究
审计立项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方向标”,开展研究型审计,确定课题是关键,是高质量完成审计工作的基础。
首先,要站在国家、行业和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大局,聚焦重点领域、陌生领域和新兴领域的重大风险,敢于咬硬骨头,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
其次,要准确把握集团(公司)重大关切,改革创新中存在的制约瓶颈,例如企业使命、客户服务、产品创新、管理机制以及偿付能力和盈利能力等领域进行重点研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思路。
再次,建立科学规范的审计立项机制,做好研究型审计项目确定前的可行性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优选机制,评估目标效果、进度控制、管理模式、技术手段等要素,对拟定的项目课题进行反复甄选。

2.坚持研审结合

坚持应用导向,提倡研究思维,将研究贯穿到审计项目全过程,实现理论研究与审计实践互促共进,使内部审计履职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方面,积极将管理理论等应用于审计项目,指导实践,如利用价值树模型分解原理对审计重点进行逐层分解,确定影响其核心本质要素的关键节点因素、关键驱动流程、关键流程障碍、关键业务单元等,进行研究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审计模型思路和方法;如将FRAIP模型(战略人力资源审计大厦)应用于财险公司销售人力审计,建立审计体系框架,促使检查更加系统性、问题更加多元化、原因更加精准。另一方面,积极总结,将优秀审计方法归纳提炼,形成理论指导。如结合风险识别对主要业务及管理流程建立检查点,形成“一项决策一条线、一个事项全流程”的检查方法和“体系+决策+实施+评价”的全过程扫描式审计思路。
3.创新人才培养
开展研究型审计,要提高内审人员的研究能力,做好研究型审计人员的储备。
一是思想上的转型。众所周知,一旦形成了思维习惯和固有的思想认知,就很难改变。还有,审计人员忙于日常工作,很难静下心来思考,所以内审组织要和大家一起思考研究型审计到底是什么?如何做好研究型审计工作?研究型审计与自己的关系是什么?
二是模式上的转型。这里特别强调内审人员的成长模式、发展模式、学习模式等等,内部审部门要和大家一起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提高研究型审计能力。
三是岗位上的转型。内审人员从事的是具有高价值服务的工种,是崇高的,可比拟风险管理师、安全工程师、管理咨询师、高级顾问等等,一旦位置转变了,内审人员的研究潜能也会得到释放和发挥。
四是知识和能力上的转型。开展研究型审计面对的检查范围和事项广、难度大、领域宽,要特别注重内审人员在知识宽度和深度上的培养,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内审人员的研究能力。
4.提升报告质量
审计报告是内部审计的最终成果,是内部审计的产品,是审计价值的核心体现。审计报告内容要结论准确、证据确凿、依据充分、分析客观、建议可行,体现研究型审计工作质量水平。
一是规范审计报告模板,厘清报告层次逻辑,突出重点,提升报告可读性、价值性。
二是加大报告撰写能力培训,培养和锻炼对信息进行提炼加工的能力,由表及里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将感性认识上升到对事物本质的理解能力。
三是丰富研究型审计项目的成果载体,在开展研究型审计项目的时候,除了完成审计报告,还应将审计成果最大化利用,一是可以就审计发现形成专题报告,二是可以就审计经验方法或者行业问题心得体会进行总结,形成科研文章。
5.坚持机制引领
开展研究型审计,离不开机制保障。
一是梳理和完善配套制度,如项目课题选择标准和流程、业务考核体系、审计科研机制等,完善工作规范,为研究型审计落地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是躬身入局,挺膺负责,在开展研究型审计关键时期,组织负责人应带头研究,亲自部署,以“功成必有我”的担当与内审人员一起以破冰之勇奋力攻坚克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国企内部审计面临的几个问题及解决对策
审计成果利用存在的3类问题与4点建议
内部审计论文(通用15篇)
增强企业对财务风险的管控力度,推行企业的健康稳健运营发展
完善内部审计职能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卫士、医士、谋士作用
【内审之声】加强内审指导 形成监督合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