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诗歌报第三临屏创作室名人名作鉴赏(三)
userphoto

2022.11.28 河南

关注

中国诗歌报(中诗报),让诗歌温暖人生!

本期名人推介:王小妮  李小雨  刘祖慈

王小妮

王小妮,满族,1955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历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深圳现代装饰杂志社、深圳影业公司工作人员,前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1978年春,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毕业后做电影文学编辑。1985年,迁居深圳。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5年5月,出版传记小说《人鸟低飞》。1997年,出版诗集《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2003年1月,出版长篇小说《方圆四十里》。2005年至2010年,在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任教。2012年,出版随笔《上课记》。2014年,出版短篇小说集《1966年》。2015年,出版有关旅行的随笔集《看看这世界》。2016年3月,出版诗集《出门种葵花》。2018年,出版诗集《落在海里的雪》。

王小妮代表作

风在响

风,在我头項的天空中响。一声高,一声低

带着五分悲凄,

五分不祥。——一个老入

从我身边艰难地走过

手捂着头顶的厚厚的棉帽风啊,还在响……

风,在我耳鼓的四壁里响。一声强,一声弱,

带着五分庄严

五分狂放。

——一个孩子

从我身边嬉笑着跑过

一把彩色的纸屑

立刻在空中飘扬

风啊,还在响……

忽然,我说不出地高兴,

——我的黑发

随着风在飘,随着风在唱

  【鉴赏】既不靠汪洋恣肆的情感,也不靠瑰丽多姿的想象,而是凭借女性所特有的细腻而敏锐的感觉来写诗,这是王小妮的诗创作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

    王小妮在创作中的自我为中心,通过我的视觉、触觉、听觉,通过我的毎一根神经末梢来感觉,体验外在世界在我的心灵屏幕上所留下的印象,把握自己情感意向的流动变化。《我感到了阳光》一诗用神经质般的笔触表达了诗人那颗沉寂已久的心灵被强烈的光线所刺激时所产生的那种奇异的感觉:“啊,阳光原是这样强烈/暖得人凝住了脚步,/亮得人憋住了呼吸。/全宇宙的阳光都在这里集聚,”诗人仿佛从寒冷而漫长的黑夜中走来,从阴沉幽深的地狱中走来,见到了阳光明媚的自由世界,感到了初春阳光的温暖与舒适。诗人压抑已久的生命意识觉醒了,她感到了一个新的自我,新的世界的诞生,“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存在/只有我,靠着阳光/站了十秒钟/十秒,有时会长于一个世纪的/四分之一”。十秒,仅仅十秒,构成了诗人人生中一个新的里程碑。这十秒所给予诗人的,是以与诗人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中所失落的相抗衡。这种时空跨度上的感觉,看似错觉,实际上正表现出在动乱年代里荒废了宝贵年华的青年一代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

    追求诗的内在结构,使诗获得尽可能大的凝缩度。争取获得诗的内容的最大容量,这是王小妮孜孜以求的艺术境界。因此,她决不仅仅凭奇幻的感觉,将那些一鳞半爪的印象凑合成诗,而是将这些感觉加以概括,综合,化成自已的血肉,形成自已的思想,然后再让思想穿上感觉形式的外衣,物化为优美的诗篇。在让思想转化成形式(即主观事物客观化)的过程中,象征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诗人摆説了传统的拟人比喻和细节象征手法的束缚,采用一种总体象征的手法,来表达自己深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来看,《我感到了阳光》和《风在响》两首诗运用的是同一手法,处理的是同一主题:即对黑暗过去的诅咒与对光明未来的希望。但由于意象选择,组合的不同,从而导致了两首诗的风格迥异。《我感到了阳光》中诗人用“长长的走廊”象征漫长、黑暗的过去,用“刺眼的窗子”、“反光的墙壁”象征可触的现实,用“奔走在春天的阳光里”象征美好的未来。《风在响》中则用“老人”来象征毫无生气的过去,用“孩子象征新生的现在和未来,用“厚厚的棉帽”象征严酷的冬天,用“彩色的纸屑”象征色彩斑斓的森天。这些具体的意象在情感因素的作用下,经过排列,组合,形成一种总体上的象征氛圈,表現黑暗与光明、过去与现在、邪恶与正义、死亡与新生的对立、冲突,从而使诗的主题内涵得到了升华,使诗获得了深刻、非富的象征意蕴。

    暴露心灵所受的创伤、揭示阴暗的社会所强留给她们的精神恶梦,这是他们这一代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无疑,运用对比的方法,通过过去与现在的比较,将会使这种暴露更加深刻、更加彻底。《我感到了阳光》中,“我从长长的走廊/走下去…”,总起两行。“我和阳光站在一起”,再到“终于,我冲下楼梯,推开门,/奔走在春天的阳光里”,三度空间由小而大,由窄而宽的变化、更移,仿佛象征着诗人由压抑到正常、由正常到自由的生存处境和精神状态的变化。通过这种空间感觉的对比,使诗获得了恢宏的背最,产生了一种动态的历史感,从而扩大了诗的思想容量。《风在响》一诗中这种对比方法更加明显,诗的前两节正好形成格调鲜明的对比;“悲凄”和“庄严”,“不详”和“狂放”,“老人”和“孩子”,“艰难地走过”和“嬉笑着跑过”。“厚厚的棉帽”和“彩色的纸屑”,正好形成含义互反的对比意象,造成鮮明的反差,令人产生无尽的回忆和丰富的联想。通过这种对比,揭示了诗人内在情感的起伏变化,表现了诗人对社会人生的严肃思考。在一明一暗、一喜一悲之中,暗示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变,展現人生命运的复杂多艰。

    这两首诗在整体给构上,由拘谨到开故,由暗淡到光明,渐渐展开,层层递进,在诗的最后将读者导入一个陌生而又新解,自由而又奔放的未来世界。因此,读她的诗,总給人一种细腻、恬淡而又透明的感觉。它深刻而不晦涩,乐观而不盲目,充满了春的生机,让人似乎感到已经摆脱了冬天的厚装的束缚,沐浴着春天的阳光,随意地伸展着困乏已久的四肢,呼吸着清新、芳香的空气、幻想着自由、美好的明天。(吕周聚)

李小雨

李小雨,(1951.10.26—2015.2.11)女,河北丰润县人。1972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76年到《诗刊》社工作,历任编辑、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曾两度担任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参与了中国诗歌学会的创建工作,并出任学会的副会长兼秘书长。著有诗集《雁翎歌》《红纱巾》《东方之光》《玫瑰谷》《李小雨自选集》《李小雨短诗选》等。曾获1982年《青春》文学奖,全国第三届优秀新诗集奖、首届庄重文文学奖、第二届铁人文学奖等。作品被译为英、法、意、日、韩等文。有作品被收入小学五年级《语文》。李小雨在《诗刊》编辑岗位工作近40年,编发了大量有影响的好诗,经她发现培养的一大批青年诗人先后在诗坛上崭露头角。

李小雨代表作  

文/李小雨(河北)

鸟在棕榈叶下闪着眼睛,

梦中,不安地抖动肩膀,

于是,一个青椰子掉进海里,

静悄悄地,溅起

一片绿色的月光,

十片绿色的月光,

一百片绿色的月光,

在这样的夜晚,

使所有的心荡漾、荡漾……

隐隐地,轻雷在天边滚过,

讲述着热带的地方,

绿的家乡……

   【鉴赏】这是一首优美的小诗。它的镜头对准南国海边的景物,捕捉夜的声响和色彩,创造出悠长、恬静、富于空间感和时间感的夜的意境。

    首先,作品写出了夜的静谧的氛围。诗人的巧妙之处,不在于单纯地、直接地写静,而在于以动写静,以偶尔发出的轻微的声响烘托出夜的宁静。“鸟在棕榈叶下闪着眼睛,梦中,不安地抖动肩膀”,周围如果有声音的干扰,鸟是不会堕入梦中的,因此,“闪着”“抖动”的动态描绘,恰恰反衬出一片宁谧安详的气氛。“所有的心荡漾、荡漾……”也是无声的动作连续。更进一层的是以有声写无声,“一个青椰子掉进海里”“轻雷在天边滚过”,都是长久的静穆中偶尔发出的声响,声响的消逝更衬托出永恒的无边的静;而且,这些声响也是“静悄悄地”“隐隐地”,并不破坏整体的静,而是起于静并融化于静。其次,作品描绘出夜的青绿的色彩基调。夜是黑的归宿,但诗人却以绿写夜,不仅椰子、溅起的海水是绿的,而且连月光也染上了绿色,甚至雷声也告示着“绿的家乡”。其它如棕榈树叶、心的荡漾,虽没明写色彩,但也将读者牵入绿的联想。再次,作品潜心于刻画出夜的连绵的时间感和巨大的空间感。黑夜似乎使时间变得静止凝固,使空间变得混沌模糊,但诗人却着意写出它的反面。“一片绿色的月光,十片绿色的月光,一百片绿色的月光”,诗人之所以如此铺张、重复,正是要写出时间的连续性和流动感,月光的数量逐级增长是与时间均匀的运行成正比的。“使所有的心荡漾、荡漾……”也为了使读者感受到时间的节奏和它的无边无际的绵延。从空间上讲,作品主要写海边一隅,但它借助雷声,把意境扩大到天边和遥远的热带,将绿的现实存在与绿的想象中的家乡契合一体, 给人博大深远的夜的艺术空间感。可以说,静与绿构成了夜的品格的两大基本元素,而时间的绵延和空间的阔大则是本诗意境的特色所在。

    在艺术手法上,除了上面提到的铺张、反复之外,还可以举出两点。其一,拟人手法的运用。鸟的梦和雷的讲述,都是将夜的景物生命化和人格化,由此表现出夜的静止的外在形态中充满着内部的生命存在和运动。它们与象征着生命的绿色混合在一起,揭示出夜的活力和审美价值。其二,情与景的对应、交融。水花的溅起与心波的涟漪,一片、十片、一百片绿色的月光与所有的心荡漾、荡漾,两者之间有一种明显的对应关联和内在沟通;它们统一于动态的扩展,融合于悠长、恬静的夜的氛围。作者移情入景,由景生情,使整首诗的意境浑然天成,耐人回味。

(方克强)

刘祖慈

刘祖慈(1939年12月-2021年3月30日),曾用名刘祖祺,祖籍安徽肥西三河镇。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7年毕业于合肥医士学校医士专业,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历任安徽省立医院医生,休宁县南圹公社下放医生,《安徽文学》编辑部编辑、编辑组长,《诗歌报》(主要创办人之一)执行编委兼编辑部主任,安徽文学院副院长、常务副院长、院长,专业作家,编审。著有诗集《年轮》、《我们是大运河的子孙》、《五彩梦》、《问云集》等。2021年3月30日17时37分,刘祖慈因病医治无效在合肥去世,享年82岁。

刘祖慈代表作

凤阳明皇陵墓道所见

文/刘祖慈(安徽)

他盘腿坐在墓道旁

倚着石马打盹

须眉嶓白

脸上是木刻似的皱纹

黑羊白羊散在路边

啮着青草,蹭着新栽的树林

远处有人从车上下来

沿着宽阔的墓道徐行

他醒了,风干的脸扯动一下没牙的口中发出空洞的呼声

“六百年啦……”

接着是永久的沉默,又去打盹

最是秋风多情,答理了他

遍地落叶翻滚……

  【鉴赏】这首诗是刘祖慈诗创作中不多见的淡而快、简而丰的作品。

      安徽风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乡,当他建立朱明王朝后,称为中都,大兴土木,筑祖陵墓群,意在固其龙脉,永保发祥之地。可是他施行暴政,朱氏王朝不到三百年即告崩溃,“天祚永隆”云云,只不过是一场梦呓。

       关于凤阳明陵,可写数百页的长篇诗文。而诗人只用十四行诗笔触淡淡的,疏疏的,颇似漫不经心划下的几条索描的线。要说这速写中用笔工致的地方,那就是老人的“須眉嶓白/脸上是木刻似的纹”以及羊群啮草蹭着的是新栽的树林。诗人在“风干的脸”和“亲栽的树林”(也许还因这“新林”而引来的“徐行”在墓道上的人)之间,只写了一句老人的咿唔喟叹语“六百年啦”作为联结,让人们去体味“所见”的内涵。这种留出大量空白由读者自己去咀嚼的手段,较之絮絮详述,应该说是高明得多。

    诗题以及所表现的特定环境具有一定制约性,这就不至使人离题万里地去揣摩体察,而诗构建的时间和空间却是开拓阔远的,又足供联想的驰骋余地。你可以领悟到威赫一世,君临天下的一代雄主身后的萧瑟,历史并不一直予以哀荣。这种体味和理解大致应是合理的。但是,你又何尝不可从中得到另一种启示:六百年来水旱相扰,民不聊生的乞讨生活终于告一段落,凤阳这一以外流著称海内的穷苦之地现今也兴办起旅游事业,这固然是明太祖当年始所未料的。但历史从来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常常有令人瞠目结舌或哑然失笑的杰作问世,真所谓啼笑而皆非之。这大概又是一种不算离題的解释。当然也可不作任何周纳的辨析,去感受一点诗的气氛,朦胧其意,也极有兴味的。

    深湛其思绪,轻淡其墨色,疏朗其构架,裹包其意理。这就是这首诗的追求。

(严迪昌)

(资料来源于《中国新诗名篇鉴赏辞典》、百度百科及《安徽诗歌频道》等网刊)

本期编辑/梓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当代诗人李小雨
《诗歌月刊》头条诗人 | 王小妮:一小块土地
诗人王小妮:诗人更偏重于独立的个体
好诗推荐 | 当我们五十岁的时候是否还会拥抱?
诗展览ll王小妮 林莽 田晓青 傅天琳 哑默
【三人行】好诗的标准(3):李小雨 杨克 周啸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