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董逸泉 | 长风扶阙濯董家
userphoto

2023.03.03 河南

关注

天安门文学,时代潮流让文字温暖人生!

长风扶阙濯董家

董逸泉

提起我的故乡谁人不向往,那里有棵大槐树名声天下扬……踏着歌声顺着古大槐树西下,西下。二龙囗的河水汇入汾河,巨龙一样蜿蜒南下。

顺着河流,沿溪往南里八里路,河床宽敞了。贪走近路的人就从这水浅流缓处淌河,走过公孙堡,去领略永乐堡一个耕读琅环,令人神密,令人遐想的近代史文化长廊。

史说,明朝中叶,平阳府里有位老人名叫董重仁,受家里的老黄牛托梦,谶言这里不日将有厄运,躲过天灾兵祸,有一处安身立命能旺族的好地方。

第二天他便套上牛车满载行囊,携妻儿老小,信由老牛一路北上。行至洪洞县境地杜戍村时,在一高阜前老黄牛突然扑腾一声跪地不起,眼里满是虔诚状似朝圣。董老汉便环眺四周,观察了高阜走势与风水,惊叹道:

“此地乃风水宝地也,就此定居吧!”于是,董重仁一家就在土台上建房立业了,并将此地取名为“永乐堡”。

【一】家业渐丰大兴土木

董氏始祖董重仁在杜戍永乐堡定居后务农为业,致六世董珩在运城一带经营鞭子、马鞍子之类的皮货生意,渐渐步入中产人家。手里有钱了,则富而思文,不吝花钱给三个儿子:董有业,董修业,董发业在国子监捐了个监生,也叫例监生,通常称太学士。能读上国子监,就有考取举人的资格了。兄弟三人刻苦攻读,学业有成,分别做了地方官吏,而且儒而兼贾,贾而好儒,从此,董家成为了诗书之家。

董氏第七世祖老大董有业,老二董修业(董寿平之高祖)在永乐堡上修建了五座四合大院,书房五处,神庙一座,并将土台四周用青砖砌起来,足有五层楼高,墙头砌有垛口,堡墙四角有角楼,整个永乐堡只有一座南大门与外界相通,大门上额题有”永乐堡“三个鎏金大字,是平阳府里著名书法家写的,大门上方有座小神庙,大门西旁站立着两株老槐树,往南有占地二十亩的花园一处,堡楼上常年有哨兵把守,戒备森严。

老三董发业(笔者之高祖)因人口众多,在永乐堡上无地扩建,便在堡下南隅建了八座四合大院,院院相通,犹似迷宫,建有书房五处,道教神庙一座,称为”绿竹园“。西北方向拥有占地二十亩的花园一处,南边建有一排十八间的砖窑洞,这是董家的粮库,粮库东西两侧各有大门一座,平时大门紧锁,只是运粮时才打开,西门上额题字已无法考证,东门上额南边题有”绿野遗风“,北边题有”悬规植矩“。董发业的所有建筑都由六层楼高的围墙包起来,只有北门一处可出入,大门上额题有“董三宅”三个鎏金大字。老大老二的住所分别称作“大宅”“二宅”。

永乐堡南下建有占地十亩的场院,供收获粮食打场用,大门朝北,上额题有”十亩之间“的门额,典出《诗经》“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场院南边建有十亩地的车马场院,董家有一匹枣红马方圆有名。西边有油坊,东边建有“董氏祠堂”,大门朝北,门前有一颗三个人合围都抱不住的老槐树,上有仙家,阴森森地,祠堂内供奉着董氏先祖的灵牌,停放着董氏先祖的尸骨,按当时董家的老规矩,配偶间一人早逝,须先用涂有黑漆的棺木入殓后停放在祠堂内,待另一配偶死后共同择日殡葬。董家出殡时鼓乐哀号场面宏大,所用家具器具都是自家的,不用借人的。东西北墙上绘有董氏先祖们积德行善救济苍生的连环画,图文并茂,世人称董家为“善门董氏”。祠堂东边建有戏台一座,两边有看台,大逢董家有喜事时,便邀请名角唱一个月的戏,戏台内南墙上画着一只凶猛的“贪”张开血盆大口,欲将太阳吞没,这便是“贪心不足吃太阳”的典故吧戏台东边建有一座“菩萨庙”,常年有人点灯,据说点灯时间长的人家后代都考取了功名。庙门上额是由董寿平青年时书写的。文革时“菩萨庙”毁于一旦,2013年夏日永乐堡上乡亲们捐资重建了此庙,在众乡亲们的推崇下笔者题写了“菩萨庙”门额,并亲手刻成后涂漆鎏金敬奉于此。愿菩萨保佑众生,幸福平安!再往东建有一座耸入云端的“文峰塔”,塔下有口“永乐泉”,泉水常年汹涌不断,潺潺泉水自龙口喷出泻入“莲花池”一直流向汾河,滋润着大地养育着这里的人们。十几年前,笔者的叔父大人董绍玉出资修缮了“永乐泉”,并亲笔题了匾额“永乐泉”三个金光闪闪的鎏金大字,是为功德无量之举。永乐泉南边是1994年由老乡牛文山等协助在此立的碑《洪洞董氏奕世学行记》,是董寿平口述,启功拟稿,樊习一书丹的。永乐堡街道很宽,有三座牌楼,下面可容两辆轿车通过。在杜戍村西北方向有一座摩天高塔是补风脉的,塔东也有一座四合院,是董家坟院。据说是邻村白石村杨家在此看守着,董家给了杨家几十亩地,车马齐全,杨家由此跟着董家发了家。邻村洪堡村北坡上是董三宅的坟院,其规模宏大,有石牌坊、石狮子、石人耸立于坟场四周,默默守护着董氏先祖们。

【二】盐商董家

史说,明末清初,明朝的残兵败将四处逃散,清兵到处追杀。当时董家兄弟数人在运城盐池做工,巧遇逃兵南下仓皇逃窜,有一群逃兵推着数辆木制独轮车,当地人叫“红车子”,满载包裹向他们走来,为道之人身着淄衣道袍央求道:“我们是捻军,后面有清兵追杀,暂时把这些东西寄存在你们这里,如果暇以时日不回来取,有可能我们是被清兵俘虏了或被杀了。”   

逃兵走后,董家兄弟们等了数个月不见来取,又等了半年,还不见来取,董家人老实一等就等了三年,仍不见来取。兄弟几人就协商先打开看一下是何物。于是小心翼翼的把包裹从地下挖出来,打开一看顿时惊呆了,原来是黄澄澄金灿灿的金银珠宝,好几大箱子!哎呀,天上掉下了馅饼,兄弟们高兴得手舞足蹈,手都不知往哪里放了。

一天晚上兄弟们凑到一起经协商后决定拿出一部分银两买下运城盐池的半壁江山。第二天一大早,董家领头的就找到盐池掌柜的透露了这个想法,掌柜的冷笑着说:“你这是痴人说梦,就凭你们打工挣的几个糟钱,就想买下我这盐池?去去去,靠边站!” 但经不起这些兄弟们硬磨软套的说道:“如果我们买不起,打工的钱我们就不要了,算我们白干还不行吗?”掌柜的这才应诺了说:  “行!”于是董家人就和盐场老板签了字画了押。董家人把银两如数交给了掌柜的后,掌柜的无言了。就这样董家人有了自己的盐池。这只是个民间传说,我看是有才的人编的故事,至于真假已无法考证。但我确信,董家人的财富是靠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得来的。这是后话,还需要史学家去证考。

董家六世祖董珩发家后成了河东盐池的盐商。七世祖有业、修业、发业子承父业,后又传给了八世董得昶(二宅董寿平之高祖)负责盐池财务管理,董得晟(三宅笔者之高祖)负责车马运输管理及驿站管理。当时山西商人在资本家与经营者之间有两条规矩:第一条,一年或二年最长三年开一次会,叫做账期。东家必须以万金帐为凭据发言,过了账期东家就没有发言权了;第二条,东家的亲属乃至表亲都不得在商号做事,市场动态由掌柜的把握,用人时掌柜的说了算,这样掌柜的才能放手去干,也能避免和东家发生纠葛。董家是请的本村西门外杨家高人在运城盐场当掌柜的,手下人等自己选择,董家不插手。

这样人、责、权易手。董得昶便得以抽出身来,平时在家照看年迈的父亲,每到账期才到盐池一次。

只是董得晟是个闲不住的人,闲暇时便东奔西忙,穿梭于各个码头。神龛载有“车点大夫”一职,故而董得昶商文兼顾,品学兼优。尤善草书,深得二王笔法,还习淳化阁帖及赵子昂,字体骨气外露。董得昶习惯一边看帖一边用手指在膝盖上比划练字,经常把裤子磨破,后来,董家第十世董麟请金榜提名的祈之谬、秦炳文各绘了一副董得晟练字的图画,并征得多人的咏歌记序合裱于拖尾。1961年董寿平捐给了山西省博物馆的《抚膝肄书图》就是讲的这个故事。

董家人很善良,讲道德,定了三条规矩:一,注重道德文化,忠孝诗书传家;二,勤俭节约,生前衣食不浪费,死后薄葬,陪葬不用金银玉器;三,要扶贫济困,穷人借贷了还不起,不要追账,每过十年毁一次欠条,以免子女日后索要令债务人不安。

譬如坊间有人传颂,董得昶晚年有一天晚上夫妇二人刚睡下,忽觉院内有声响,老汉就出去察看,但见有一小伙子从南庭房子出来偷东西,正好与老汉相遇,小伙子吓得不知所措,老汉问他为何偷东西呢?那人说,家里穷实在过活不了了,还欠下别人的债,才出此下策。老汉说你等一下就转身回屋了。小伙子正在想要逃跑时,只见老汉拿了个元宝出来递给他并劝他把这些钱拿上做些小买卖,别再胡作非为了。老汉也没问那个人姓甚名谁便匆匆把那人打发走了。

回到屋里老太太问他这么长时间干什么去了?老汉说拉肚子哩!那个人回家后做买卖发了财。道光二十六年董得昶去世,那人闻讯后来吊唁,跪在老汉棺材前放声大哭,众人问他和老汉有啥关系时,那个人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引得众人一阵唏嘘。

董氏第九世董思源(二宅董寿平之曾祖父)弱冠入学后屡试不第,除继续管理盐场外,还管理着洪洞赵城的水利。尤爱书画,家传“洪洞董氏”汉隶阴文印章一枚,即是他的遗物。三宅里的董思温(笔者九世祖)品学兼优,敕颁儒林郎河南布政司之职。当时董家的盐业非常发达,历朝上供各代盐税仅次于田赋的财政来源之资。所以朝廷对盐政十分重视,全国各个盐场的经营范围如同国界一样珍贵。董家经营的运城盐场出的盐叫潞盐,销往山西各地以及豫西和陕西部分地区。而豫东南等地则销长芦、山东、两淮等地的海盐。太平军捻军起义阻断了海盐销往河南的道路,董家的潞盐乘机而入取而代之。以致于咸丰同治年间,董家每年从盐场所得到的纯收入白银,高达三十万两左右。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笔收入,与整个山西省财政地丁存留银的总额相当,是全省盐税总额的五分之三,地方文献把董家称为富埒王侯的“素封”之实不为过之。

致时董家在运城一条街上修建了大量门面房,开盐铺、票号、钱庄、典当行等业务,西安有盐店、票号、典当行,河南、山东、山西大部分地区都有董家的买卖。洪洞县城内老街上有董家修建的“味兰斋”杂货铺,主要经销糕点之类。董家经济昌盛时对文化更为重视,是名扬三晋的诗书之家。

【三】“洪洞董氏三兄弟”

董氏第九世董思源生有四子:秦夫人生董麟、董文涣、董文灿,侧室张氏生董文虞。

咸丰六年(1856年)的一天,永乐堡上祥光指栋,香烟绕梁,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方圆几十里的人们齐聚此地瞧热闹,山西省并州府、临汾平阳府、洪洞县衙的政府官员前来道喜。远处一群清兵横刀立马护卫着一乘轿子直奔永乐堡而来,霎时间所有在场的人一律双膝跪地俯首相迎,落轿后走出一位朝廷身边的太监,用娘娘腔念起了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草民董文涣朝考会试中三甲,丙辰科二十三名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即日进京赴任,钦此。董文涣接旨!”董文涣春风满面接过圣旨和喜报。这是自道光二十六年到咸丰一十年,二十一年间在洪洞本土产出的唯一的一位进士。

董文涣(老二董寿平之祖父)(1833-1877)字尧章,号研樵,又号研秋,咸丰六年考中进士,从此入翰林院作庶吉士。后又授翰林院检讨,同治十一年外放甘凉兵备道,创建陇南书院,奏请朝廷恩准,在甘肃、兰州设立乡试考场并充任监考官。

董麟(老大)(1830-1881)字祥甫,号云舫。咸丰岁贡道光二十九年中乙酉科拔贡,为学使龙兰移赏识并入京攻读。次年参加朝考被取为二等,以侯用知县分发甘肃。咸丰六年改官中书舍人。咸丰八年以同知赴任。同治元年改任刑部湖广司郎中,也就是秋官。

董文灿(老三)(1839-1876)字芸龛,又字藜辉,咸丰十一年考中举人,同治一一年得内阁中书衔,历任国史馆校对,平豫方略馆校对,议叙加五品衔,后为侯补知府待缺京城。

兄弟仨联翩入都,在当地传为佳话。飞黄腾达了,兄弟仨在京城高价买下了体仁阁大学士、大学者阮文(1764-1849)在宣武门外兵马司后街的宅院(今门牌为兵马司后街十六号)。在家乡永乐堡上董麟重修了“养福堂”“秋官府”(董麟在刑部的官职为秋官)。“秋官府”(今杜戍村民赵正的房子)是依照北京兵马司后院阮元那套房子的样式修的,里边有很多小院,就连厨房都是二层。董文涣修建了两座大院,第一座叫“观察第”第二座叫“太史第”,因为董文涣是翰林出身“观察第”“太史第”大门前都有用青石刻的一人半高、三人合围像花瓶似的旗杆座一对,里头插着清廷授予的旗帜,威风凛凛。

董文灿修建了许多书房、小院。供学习娱乐用。董家的房子比晋南一般财主家的房子都大,其形象也比一般财主高大。每个宅院都有士大夫家庭的文化氛围,院子里每个房门都有一副对板,平时挂的对板是黑的,上面涂写的是绿字或金字,过年时则换上红对板,写的黑字。嘉庆元年(1796年)修建的“观察第”北房的对联是:“言易招尤愿尔等少说几句,书能益智劝子孙多读数行”,二门的对联是:“芝草无根醴泉无源人贵自立,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民生在勤”,东配房的对联是:“每思于物有济,必求此心所安”。这或就是董家的家训吧!

董麟喜欢收藏碑帖字画,并精于鉴赏,善于书法,其藏品近十万件之多。其中最好的是唐代的名画《校书图》。

董文涣喜欢收集善本书籍、研究音韵学,收藏有宋、元、明版珍籍数百种,有一套宋版《资治通鉴》系海内孤本。仅石经拓本就放了一间书房,同榜状元翕同和

翁同和在《董文涣墓志铭》中称:“公雅善吟咏,所交皆知名士,文采达海外,倡酬投赠无虚日焉。”董文涣是著名诗人,在朝鲜影响力甚广。咸丰十年(1861年)朝鲜派大使朴恒斋到承德向咸丰帝问安,回国,,时清廷赠朝鲜大使一篇董文涣的诗文。有个叫徐秋堂的人见了董诗十分敬佩,就在翌年贡使再来中国时附信订交,请文涣点定其所著的《鼎金集》,执弟子礼。并赠送给董文涣一幅朝鲜王室李滩隐的泥金画的竹子为贽。董文涣在朝的好友们如李文田等题跋,自己以长诗感其厚意。董文涣所著的《声调四谱》常为如今古代汉语学家引用。

董文灿博雅好古,尤工小篆,收藏碑版金石文字及古币泉刀之类。著有《钟鼎文字》五卷、《货币所藏录》八卷、《山西碑录》二卷、《芸香书屋诗抄》。其妻冯婉琳,号佩芸,清代著名诗人,著有《盍(加食旁)芸室诗抄》。

1997年在董寿平倡导下,由山西省政府资助,山西大学古典文学研究所、韩国研究中心李豫副教授积六年之力,助董寿平编成《清季洪洞董氏日记六种》,由中国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330万字。内有董麟、董文涣、董文灿、冯婉琳等的日记,尤其文涣日记中保存了不少朝廷政事及中韩文化的轶事。

【四】清廷渐衰,董家低潮

同治九年(1870年)正月二十三日董氏第九世组董思源含笑寿终正寝,享年六十二岁。儿子们丁忧离任回籍,27个月后服阕重新上任。

光绪元年(1875年)左宗棠奏准陕、甘两省开始分闱乡试,事属创办监视要员尤其重要。左宗棠就派这方面有丰富经验的文涣到兰州充任外监试官。不久委任文涣总办厘金局务。这一职务素称“肥缺”,忌恨的人就造谣陷害,诬文涣招兵买马要反朝廷,这对文涣打击很大。朝廷追查,文涣无奈辞职。上面秘密调查,纯属无中生有,文涣因祸得福,于清光绪三年保加二品衔,这在当时道员一级的官员中是难得的恩遇。进入光绪年之后,董家风云突变,不幸之事接踵而来——

(一)董文灿英年早逝

董文灿自咸丰五年(1875年)充选优贡生后,二十年间屡试不第。光绪二年(1876年)春,因小皇帝登基开恩科,文灿又名落孙山,回到家中成天郁郁不乐,其妻冯婉琳担心其夫身心有损,便赋诗劝解:“芍药将残日渐长,杯盘小饮聚书堂。新梅三渍盐尤白,陈酿初开腊尚香。名士何曾知富贵,俗流原不解文章。同君偕隐幽栖愿,何日浮家云水乡。”文灿读过仍难释然,不到半年就病逝于京寓,时年三十七岁。

(二)秦老夫人痛子而逝

文灿病逝后,文涣远在甘肃,董麟光绪元年援例以知府赴职河南,次年上道,顺便归省,正在家中。冯氏勉力料理后事,把噩耗告知董麟,董麟念老母痛子心切,一直秘而不宣。光绪三年春,文灿的灵柩被抬回家乡,秦老夫人见状后一病不起,未几病故。

(三)董文涣暴亡

远在官署的董文涣接到母亲讣告,当年五月,文涣奉秦老夫人之讳去官。哀毁灭性,骤然于七月十三日卒于秦州新署,享年四十四岁。

(四)维桢殉父,痛父而亡

董文涣的长子董维桢,光绪二年充优贡生,次年在京朝考,刚刚考完,耳闻父亲死讯后,思想上受到极大打击,于九月夭亡于京邸。

短短一年内董家三代的四个重要人物离开人世,犹如梁摧柱折,虽广厦千间,昔日欢乐景象却荡然无存。董麟于十年前,独子维翰及其生母武氏先后暴殒,曾大病数月,从此得了心脏病。这次又连遇四大打击,病情加重,无意仕途,服阕不出,家务事全落在了年仅十二岁的嗣子维干身上,又逢吃人的光绪三年(1877年)山西发生了20年来从未有过的巨大自然灾害,据地方史料,从这年五月至次年暮春连续十个月无雨雪,加之许多良田种了罂粟,洪洞是重灾区之一,一斗米、麦钱三千六七百文不等,树皮草根剥掘殆尽,饿极吃人者甚多,尸骨遍野,惨不忍睹。朝廷派钦差大臣阎敬铭驻节运城赈灾,姓罗、姓王的二员为副。当时民谚有“三大钦差阎罗王”之说。董麟当时身患心病无法赴任,就召集本村和邻村的乡亲们,以工代赈把永乐堡东边加宽,让乡亲们在堡墙东边垒土,每挑一担土发给制钱一文,用以养活妻小,硬是用这种办法在高阜上扩出一大片平地,新修了一座院子和多间廊房,所以在杜戍村没饿死人。这件事本村的老人都知道。事后,阎敬铭为董麟奏请议叙加道员衔,董麟把所有奖赏给了戚族子弟们。光绪七年七月二十二日董麟逝于里第,年五十一岁。在董氏“三凤”中还算是享年最高的。从此十六岁的维干支撑起了这个大家庭的家政。董氏三兄弟的英年早逝不仅是董家的不幸,也是民族文化与三晋文化的巨大损失。

第十世董麟、董文灿无后。董文涣先娶杨氏,又配岳氏,又配金台汪氏,侧室石氏、葛氏(杨氏、汪氏先后生了两个儿子,起名维桢、维干,过继于董麟为嗣子)。文涣妻妾们又生维垣、维城、维藩(董寿平之父)。董维城过继于文灿为嗣子。董文虞妻生维嵩。董家十一世祖都是“维”字辈。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后,连续发生了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和日俄战争,使晋商在东北、华北的损失非常之大。董家的盐池、银号、钱庄就是在这时起开始倒霉的。辛亥革命时,盐的零售价增加了两倍,导致私盐泛滥,官盐市场萎缩,董家商业也亏欠甚巨,不得不在宣统二年(1910年)把运城两街包括钱庄(义隆永钱庄)半条街的房子按百分之四十比例作价卖掉,为了还债把董家心爱的枣红马也卖了。打这以后,家境下来了,没钱了,只好大家分着过,兄弟几个一家分了几个字号,分家时重点照顾冯婉琳母子,维城过继于她,为了养活三老太太,能赚钱的就给维城,最赔钱的六个字号还有八万两银子的债务由董维藩(董寿平之父)承担下来。家中的十余万件书籍字画也随着债务归了维藩,这对董家十二世董寿平后来的成长是不幸中的大幸。

【五】雨过天晴,栋梁诞生

大清光绪三十年正月初二酉时(公元1904年2月17日下午6时左右),正当人们沉浸在新年的幸福与欢乐时,在永乐堡的“秋官府”正房里传来了一阵婴啼声,一个男孩降落人间。这可喜坏了孩子的父亲董维藩,神位上都上了香,口中念念有词。董家所有人高兴的奔走相告,董维藩上头的五个哥哥都没有一个传宗接代的男孩,自己已经二十八岁了,喜得贵子,犹似十八亩地里长出一苗谷,太宝贵了!孩子的外祖父叫陈履亨是翰林出身,鼻梁上驾副大花镜,坐在“秋官府”正厅,举着双手来回掐算着孩子的生辰八字,五行多火缺水,按五行相克相生的学说壬癸为水,可克火,就给外孙起了个名字叫董揆,揆字是宰相的意思,将来能出人头地。这个名字一直沿用了二十多年,董揆立志书画事业时才改名寿平。

董家二少爷的诞生,如同《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一般,生到董家这衣食无忧荣华富贵之家,实在是有福之人。董揆的外祖父陈履亨是临汾大韩村人,学识广博,曾做过河南陈州知府。袁世凯母亲去世出引还是请陈履亨点的神主牌。董揆的舅父叫陈凤标,毕业于天津政法专门学校,做过知县,晚年在乡以卖字写文章为生,临汾鼓楼“紫气腾临”的大字牌匾就是凤标写的。董揆的母亲叫陈云楼,是外祖父点翰林的第二年在北京宣武门外享禄营胡同生的,过去不让女孩子上学,她识字是跟着哥哥凤标学的,趁父亲不在时念书给她听,教她写字,云楼慢慢地学会了写字,后来还会作诗哩!董揆三祖母冯婉琳年轻守寡,德高望重,文才甚佳,董家人很尊敬她。董揆才三四岁时就爱看对联上的字,不让看就哭个不停,五六岁时经常仔细地倾听母亲和三祖母吟诗长叹。董揆写字是舅父教的,所以他自幼就受到了文化的熏陶。

当时永乐堡“大宅”、“二宅”、“三宅”拥有书房十座有余,都是邀请的周边有名的秀才任私塾先生。先教《三字经》后依次教《百家姓》《千字文》《诗经》《孝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春秋左传》,经典的是《礼记》《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笔者六七岁的时候在二楼上还见过这些书,可惜的是文革时被抄走了。笔者伯祖父董寿平小时候对这些书背的烂熟,所以老人家学识非常渊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董三宅”董维峻(十一世祖)是当时有名的秀才,年轻时在洪洞县衙书写状子,他的外甥子在京城任太师,都是有学问的人。董维峻排行老八,人称“八爷”,晚年回乡后无依无靠也无后,身体欠佳,就与笔者的曾祖父董维精(称六爷,比维峻大)立了字据言明:“……此后总得由六兄格外体恤,生养死葬是为至盼。”为此,我家就把维峻的四合大院继承了(现在我住的那个院子)。“董三宅”十二世笔者祖父兄弟五人,老大董廷栋(笔者祖父),老二董廷柱(外出承嗣),老三董廷桂,老四董廷璋(夭亡),老五董廷枫,当时人们称“五虎子”。那时曾祖母威风八面谁也不敢惹。老三在二战区当兵会武功、有文化,在国民党里是个小官,战败后回乡务农,无子,在女儿家度过了晚年。老五也是能文能武之人,在傅作义手下任炮兵营营长,傅作义起义后,在共产党内原职未动继续留任,病逝于北京。其妻是北京唯一的钟表店大老板的女儿贾彩云(已故)。

董家的兴衰史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变迁,笔者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国兴则民富。笔者的伯祖父董寿平成为中国书画大师,思想家,文学家,不就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吗?

【六】开发“永乐堡”势在必行

解放前“七七事变”前,山西大学校长王禄勋看到日本军队快要来了,太原不保,就计划把山西大学搬到永乐堡上。解放后,杜戍村王世英当了省长又想在永乐堡办盐务中学,由于土改运动后房子分到了各户,征地时和大家谈不拢,结果没能办成。再后来老乡们把大量建筑都拆毁了,但大致轮廓还在,虽然现在永乐堡原址碎石满地,杂草丛生,昔日景象已一去不返,但每日间仍游人如潮,追忆着这里曾经的辉煌,感叹着晋商文化的奇迹,更加怀念的是书画大师董寿平先生。董老自幼在荣华富贵的环境中长大,却不恋万贯家产,一缕线也没拿,赤手空拳带着家人四处飘零,最终成就了大业!这种精神是有识之士书画界许多朋友们非常折服的。

从整个董家史来看,我敢大胆地说已形成“董氏文化”不为过之。明朝洪洞迁民形成了“根祖文化”,这在全国乃至海外已达成共识,使洪洞走红。然而永乐堡上却迟迟不曾开发,在当今国家倡导文化兴国的大好形势下,希望在县委县政府的倡导下号召有志之士、企业家、开发商前来投资开发。

省城太原晋祠修建了董寿平艺术馆后,门票收入十分可观,董老先生是槐乡人民的儿子,他老人家的光辉形象升华了洪洞的整个形象。然而,洪洞却徒有虚名,没有真正把“董氏文化”利用起来,眼睁睁地把白花花的银子让太原赚去了,然后,花着钱陪着客人去永乐堡讲述着昔日这里发生的故事,如今这里的人们依旧拆旧建新,无人阻拦,假如有一日永乐堡旧址拆光殆尽了,站在这片碎石满地的草场上讲故事听故事,也只能是个故事……

下面我就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据永乐堡上老人们讲,董家贩盐发迹后,当时战乱频发,董家人就将大量金银珠宝用七口喂牲口的大石槽装满,再扣上槽,再用铜箍箍上,悄悄地深埋于永乐堡周围的地下,以防万一。解放后,人们一直传诵着这个故事,却不知这些财宝藏于何处,董家后人也不知道。

【七】董氏文化一脉相承

笔者先贤董公寿平君,虽已走下神圣的画坛,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无形资产“董氏文化”!将激励后世,以“传承董氏文化,弘扬民族艺术”为己任,一代一代传下去。

堂弟董良达(董寿平长孙),绍承家学,书画之格乃翁之风,董家不二法乳,现为中国写意画研究院院长,书画鉴赏家。性情耿直,六法在胸,时代新风鼓荡如潮者。

董氏后裔董逸泉(笔者)2007年在县城成立“董氏文风苑书画装裱行”“董寿平文化艺术研究学会”,闲暇间临池不辍,不敢怠慢,工《千字文》习《多宝塔》摹先贤寿平“梅”“竹”,坚持数年,终有所得,悟“董氏文化”之真谛,受益匪浅。赴太原、过临汾、达侯马等地笔会、参展。现为洪洞县美协会员,老研会会员。

董氏后裔董玉岗,定居太原,自幼绍承家学,尤善隶书,工绘画,现为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董氏后裔董州红,洪洞县工商局工作,后转入文化局。他喜文工于书法,在洪洞一方特别是隶书亦小有名望。现为洪洞县老研会会员,临汾市作协会会员。

有人鉴于董氏后人跌宕起伏,历经数代,依然承前启后,光大了董氏文化,曾赋小诗以颂之 :

白尘红浪氲扶苏,泼洒丹青霁凝虹

陌梅矍竹清贫事,精神富埒抵王侯

本期审稿编辑/董戈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董寿平孙子董逸泉弘扬洪洞董氏文化
董氏三兄弟
董宠
浙江绍兴的董俊资料
董氏家谱
舌尖上的美味,卖出了30多万份的老字号闹汤驴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