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倚窗听雨 | 大雪日,做一锅老鸹颡

闺蜜从一入冬就开始嚷嚷,想吃“老鸹颡”了,说是冬天里的一道美味,吃着又暖和又解馋,嘹咋咧!

哪有她说的那么好,本就是一个再也普通不过的关中饭食,登不得大雅,在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那个年代,尚可称之为“美食”。而今,它已淡出了很多人的饭桌。

记得小时候,一到冬天,农活几乎都干完了,大人们常常会忙些吃食。挑选小一点的红白萝卜腌起来,叶子做成浆水酸菜,挖坑埋萝卜和红薯,当然还有浅埋一些大葱。等储备好了一定量的冬菜,吃,便被提上了日程。

冬日里,妈妈最爱做的就是“老鸹颡”和“搅团”。那时一放学回家,她就会煎“搅团”给我们吃,我最烦这个饭,难吃的常常从喉咙里咽不下去。“搅团”是玉米面做的,她每次一做就是一大盆,会吃上少半个月。可“老鸹颡”就不一样了,做一次只能吃一顿,且里面内容较为丰富。

陕西人都懂“老鸹颡”,“老鸹”就是乌鸦,“颡”就是头的意思,这都是陕西方言。贫苦的年代,别说鸡鸭鱼肉,就是连白面也是稀罕之物。聪明的人们就把少量面粉和上水,搅成稠糊状,用筷子夹起来一块块放进有菜的锅里煮熟,盛到碗里吃,孩子们看着碗里的饭觉得很像乌鸦的头,于是就叫它“老鸹颡”。当然,这种叫法无从考证,因为连爸爸也不知道他的详细由来,便用这个解释糊弄了追根问底的我。

爸爸说妈妈做的“老鸹颡”比奶奶做的丰盛多了。我见她先把白菜、豆腐、土豆、红萝卜洗净切成小块,再用热水泡一撮粉条,用碗捂上,这时候开始把粉面舀到盆里,用少量的水去搅拌,一边倒水一边用筷子搅拌,直到匀称成稠糊状。接下来生火烧锅,锅内放一丁点油,油热了倒刚刚切好的各种菜,捞出粉条放入锅中,再加调和面(花椒粉)、盐,放一勺夏天时候自家做的西红柿酱,翻炒几遍,加水、盖锅盖、烧开。打开锅盖,雾气腾腾的厨房,妈妈开始夹“老鸹颡”,她左手扶盆,右手用筷子在面盆里转一圈,将一块稠面糊糊夹进锅内,筷子在热汤里抖一下,一个“老鸹颡”就好了。然后继续第二个第三个,直到盆里面糊被夹完,最后再用清水冲一下盆,倒进锅里,这才算全部程序完成。等锅里的食物被烧开三次后,就可以吃啦。

这已经是好多年前的记忆了。有一次,我还问过妈妈这么多年怎么不做“老鸹颡”了,妈妈惊奇地看着我:“你还没吃够啊?我就不爱吃这个。”

曾经一度认为,妈妈做得比较拿手的饭一定是她最爱吃的。原来,无论是“搅团”还是“老鸹颡”,都只是变着花样给日子添添味道。

物质匮乏的岁月,感觉“老鸹颡”更像是一道带荤腥味的佳肴。踩着70后尾巴出生的一代人,谁的童年没有过它的记忆。那一碗热气腾腾的“老鸹颡”曾经暖过我无数个寒冷的冬日,至今还在唇齿间留香。

今日大雪节气,应应景,也来个仪式感,忽然就想着做一锅“老鸹颡”,顺了闺蜜的心意,满足我与她对童年时光的眷念。

先去采购,白菜心、红萝卜、木耳、土豆、西红柿、黄花菜、粉条、豆腐、鸡蛋,还备了一些肉汤,打算加入最后烧开的汤中。开始干活,清洗、切块,泡粉条、木耳,极力还原小时候的工序,怎奈手指笨拙,在和面的过程中无法做到应对自如,夹到锅里的“老鸹颡”不像乌鸦头,东倒西歪的四不像,闺蜜调侃,“哇!像兵马俑,还没头。”好吧,最后把鸡蛋搅拌成蛋花顺着锅一匀,“兵马俑”戴个帽子。

“哈哈!”两人笑了,自娱自乐。

一锅“老鸹颡”终于好了,我们俩开心地吃起来。吃完一碗,她说:“没你妈做的好吃。”接着又来了一碗。

热气腾腾的房间内,我们俩人边吃边聊。童年的时光恍若又回来了,木桌边,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小丫头又来我们家混饭了。

备注:“老鸹颡”方言版读音(lao  wa  sha )图: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疙瘩汤【散文】
学会了煮面条的作文5篇
宝宝最爱吃的小面汤,养脾胃又能增加抵抗力,妈妈们一定要看看呢
一道炖菜的时光 by 向狗
这样炸的丸子,不吸油不回软,外酥里软又开胃,学会过年有口福了
筷子的妙用窍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