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无知的园丁 可怜的幼苗‖文/双面人

无知的园丁 可怜的幼苗

 一个21岁来自洛杉矶的中国留学生
在开始前,我想先简单的对我这大约十年的经历做一个简单介绍,我相信看完介绍,您可能更喜欢听我的故事。
十二岁小学毕业,考上北京西城区某重点初中实验班,初三上半学期,因多个校级处分被开除,留级一年到东城区某初中完成一年半学业,初三以中考300分左右的成绩结束(满分应该是六七百),高中在燕郊某军事化管理学校就读一年左右,因打架被开除,再留级一年转学到北京某国际学校读预科,曾任班长和学生会主席直到出国前。2017年五月到美国读书,两年多后形成经济独立不再向家人要生活费至今。
以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是一个可以坐在电脑前码字的人,哪怕几个星期前,这不是我的性格,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从青春期开始我就觉得我这辈子可能跟书本和文具无缘了。因为各个原因吧,最近总是会有些人来跟我分享一些自己父母怎样对自己,自己怎么委屈,也有孩子父母来跟我说孩子不听话,简直太难教育了。就在前天,亲戚家的13岁孩子动手打了母亲,她的母亲找到了我,想让我开导开导她的孩子。其实在去的路上,我就已经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了,以及父母怎么想的,孩子怎么想的,矛盾怎么引起的,结果也不出我所料,因为没什么新鲜的,我相信有一部分国内的孩子都经历过这种事情甚至做过比他更严重的事,当然也包括我在内。写这篇文章绝对不是为了diss家长和国内的教育模式,只是想站在客观的角度上以我的现实经历简单剖析一下中国传统思想教育的弊端,不管是教育还是年轻人还是我们的父母,都是受害者,至于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在这篇文章中我不想提,因为毕竟我是想发布给大众看,以我的性格我怕我会控住不住自己说一些不能让大众看到的东西。如果这篇文章有幸能进入大众的视野,我会考虑将这个话题写入我下一篇作品。
随着疫情的越来越严重,我的空闲时间越来越多,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一些我平常不会去想的问题,静能生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但是当你的脑子里东西想的太多,没有一个输出口可以帮你消化这些东西的时候是很难受的,所以我还是决定以这种写作的方式来消化我脑子里的东西。我会以我青春期到现在的三个阶段来命名我前三篇文章的标题,最后简单阐述我个人的想法。我不是一个文笔很好的人,像我刚才说的这小十年的时间里我没有认真读过书,现在也一样,所以如果出现一些低级的叙述或文字错误,望理解。另外我是一个性格相对极端的人,偶尔在词语的使用上可能会有些过激,不过那都是我最真实的想法。
一.懵懂
小学毕业后,我凭借着我爸的关系和几万块钱,“考”进了北京市西城区某重点初中实验班,其实我小学成绩并不差,但是距离这种班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再加上这所学校到我家有一个半小时公交车的车程,如果选择了这所学校意味着我接下来三年,每周五天都要有三个小时时间都要在上下学的公交车上,而更不可思议的是我居然坚持了两年半之久。但是作为孩子,我是没有选择权的,因为“父母这么做都是为了孩子好”。就这样,我稀里糊涂的上了我父亲口中的好环境好师资各方面都好的初中。不得不说在初一上半学期的时候我还是挺认真学的,因为觉得自己终于上初中了,跟小学相比是个有独立自主能力的人了,所以我算不上很努力,但是起码没有懒散的学了那一个学期,然后得到了大概全年级中下等的成绩,我并没有觉得这成绩对我来说有多差,因为我清楚我是关系户,跟实验班比我不如他们,但是放眼整个年级,我还算OK。但是我的父母可不是这么认为,“我给你花了这么多钱,找了这么好的学校,你就拿这种成绩报答我们?”这是我父亲接下来几年时间对我说过无数次的话。一次的不被认可甚至打击,足以使我的心灵受到重创,日积月累给我施加的压力,终于逼出了我的青春期。在初二开始的时候,我学会了抽烟,当时整个年级没有一个抽烟的孩子,我爸跟我说过我们家三代人不抽烟,他希望我也能做到。但是我偏不,我非要做那个打破常规的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我首次对我爸的蛮横无理采取的报复措施。当然我不会让他知道,因为他知道的后果就是酷刑一般的责罚与家暴。当我叼起了第一根烟走在大街上的时候,我心里充满了优越感,因为同龄人都不敢做或者不去做的事我做了,更有意思的事这种行为居然让我在外面的世界找到了“朋友”,班里的那些书呆子都不把我当回事儿,那索性我跟拿我当朋友的人玩呗。初二下半年,我开始逃学,刚开始的时候只是晚去学校,到后来一上午不去,一下午不去,再到最后甚至一星期只去两三天。为什么我要去那两三天呢?因为那已经是极限了,我要是再不去就找不到借口糊弄老师了,老师就会找我爸,等待我的又会是酷刑一般的责罚和家暴。我害怕,我打心底的害怕,因为那种皮肉之苦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我现在对那些场景都记忆犹新,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我爸让我褪去所有衣服,用塑胶底的布鞋,跳绳,沾酒精的银针鞭打和扎我的后背屁股大腿,事后我妈哭着跟我姐一起给我上药,我不敢照镜子看,因为站不起来,而且血肉模糊到我自己看都会反胃,接下里就是几天睡觉都要趴着睡,出门不敢穿校服,因为校服的材质会磨身上的皮肤让我坐立难安,最早一起发生这种事的时候,我应该13或14岁。我是被从小打到大的,只是之前打的没有那么严重,我现在还能记住的最早我爸的一次家暴,应该是在我小学2-3年级的时候,因为数学的一门成绩我没考好没给他看,随便编了个分数告诉了他,结果被发现了。现在可能会有人会质疑为什么隔了十几年过去了我现在都能清楚的记住这么多当时的细节,因为我这辈子也忘不了,这是我永远的伤疤,直到现在,这种深深的自卑感还在折磨着我且影响我做很多事,我相信所有经历过这种程度家暴甚至更严重程度的孩子也会像我一样,永远都不会忘。
没过多久,我就被学校开除了,我现在还记得我班主任跟我父母说的那些委婉而不失风度的语言,大概意思就是你儿子不适合在我们学校,你们另寻高就吧。那天我很开心,在那个学校里,那一天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最后跟同学告别的时候我都是笑着说的,是真诚的笑而不是强颜欢笑,因为我如释重负,我终于摆脱了一个连朋友都没有的环境。自己在家休息了有一两个月吧,我爸再次找关系花钱把我送到了一个东城区重点初中,跟以前不同的是,这个学校没有实验班,每个班都有所谓的“好学生”和“坏学生”,我是个爱交朋友的人,为什么在之前的学校里我跟我们班几乎所有人格格不入,最多也就跟几个外班的“坏孩子”说说话,但是到了新环境,我自己也想做些改变,毕竟我也想对我以后的人生负责,于是我开始去结交班级里的朋友,不得不说真的要比之前学校容易了很多,我交到了同班里的朋友,这个朋友直到现在我出国已经四年了,还是会偶尔联系。我是个拥有很好社交能力的人,但是不得不说,这与我的自卑感紧紧相连,因为我觉得我不如别人,别人并不想跟我当朋友,所以我会首先付出一些东西来换取别人的友谊,这种方式是我一直以来的固定交友方式,所以我身边从来不缺朋友,但是我真的比别人差吗?我心里也知道答案,当然是不。我不觉得自己比任何人差,我有着相当好的自信心,但是自卑感是从哪里来的呢,我的父亲给我的,他让我对很多事情感到畏惧,让我从心底里害怕一些东西,比如我害怕失去,很在意别人的言语,做很多事情之前我会把别人的感受放在我自己感受的前面。有些人可能会说了,这不是一种很好的品质吗,为他人着想,这在大多数人看来确实是个优点,但是很多人体会不到的是,当你处处为他人着想完以后得不到反馈,甚至有人把你好心当驴肝肺的时候,那种自我怀疑和心痛失望要比正常人大无数倍。还有些人也许会问,你不是说你有着相当好的自信心吗,为什么还会有自卑心理?这两者是不冲突的,所有事情都有双面性的,这也是我很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以后有机会我会写一篇关于双面性的文章,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双面性格很强很强的人。
转完学后,我交到了朋友,虽然还是不会学习,但起码我不很排斥学校了,也没有以前那样天天逃课了,虽然偶尔也会逃,我可以和我的同学朋友们轻松打成一片,周末一起逛街吃饭,有时逃课去个网吧,攒几个星期零花钱去趟ktv唱个歌,日子过的还是比较舒服的,除了成绩太差我爸会打我。说到唱歌我不得不想多说几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音乐有一种莫名的向往,我的第一部手机里面下载满了歌曲,当时我的偶像是汪苏泷,《万有引力》《小星星》是我那段时间天天挂在嘴边的旋律,幸运的是,我也遗传了家里的基因,我的声音虽然算不上是处处动听,但是也还算蛮不错的吧,我上课唱歌,下课唱歌,走路唱歌,洗澡唱歌,睡觉前也要带上耳机哼唱两句,当时的梦想就是想做一名歌手,但是怎么做呢?毕竟还处在跟我父母的抗争中,现在跟他们说我想当歌手?他们传统理念碰撞我的现实梦想结果会是什么呢?我也不用太多想,我也不想去想,因为我拒绝跟他们有一切沟通,哪怕一定要说话,也是敷衍了事,从小到大说我唱歌好听的人不计其数,现在回想起来,自己以前说不定真的有机会成为歌手呢,但是是什么东西熄灭了这个苗头呢?我父母落后的传统思想以及一味的想逃离有他们世界的我。现在冷静的站在客观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我还是会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我的父母导致的。我忘了曾经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所有人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是父母,老师,朋友及各种你身边的人在这张纸上各自画上了一笔,有的在十几年二十几年后成了一副名画,而有的只是一堆零乱不堪的笔画。这也解释了,一个孩子或者说一个不成熟的人被外人呵责,选择的语言多半是你没有家教。孩子的成长是和父母的教育密切相关的,有一句话是我觉得最荒谬最不可理喻的一句话,而至今大多数中国家长却还在使用甚至以其来当作为自己解释的一句话:“父母这么做不都是为了孩子吗”以及“我们当父母的这么拼命赚钱不就是为了下一代吗”甚至更过分的:“当父母的不就是为了孩子活着吗。”看看,多么可笑多么羞耻多么恶心的话,以前我听见我的父母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并没有太大感觉,因为听多了自然也就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了,开始有那么几次我甚至真的怀疑自己,难道真的是我让他们失望了?但也就那么几次,到后来我清清楚楚的意识到这是他们为他们自己的无能和软弱找的可悲的借口。为什么说是可悲,因为这不仅对孩子会产生彻底的自我怀疑,还会让把自己所犯的错毫不吝啬的推到孩子的无能上面。“你觉得我们说的不对那你说啊,你说出来你的道理让我们听听。”我曾经尝试过对他们说出我心里的想法,得到的是:“你还小,长大以后你就明白了。”然后就是他们滔滔不绝的一番人生大道理尝试着给我洗脑。我父亲是一位极其擅长洗脑的人,他可以一个人讲数小时的话并且你很难去反驳他说的一些话,因为你没有时间思考他说的对不对他就会马上提出下一个观点继续给你洗脑。现在想想真是可笑,让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跟一个闯荡社会二三十年的男人谈思想谈观念,好比让一个瘸子来跟我赛跑一样,赢了以后还要说一句你跑不过我的放弃吧。这是典型的传统思想弊端,现在的我非常能理解这种事情发生的原因,因为我们父母的那一辈是苦过来的,他们经历过真正的苦日子所以有一些传统概念在他们的脑子里是根深蒂固的,无法轻易改变,而正是这种框架害了他们自己也害了他们的下一代。所以我在最开始就提到过,父母和孩子都是受害者。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承认我可能用了一些比较偏激的词语,但那才是我最想表达的和最想批判的。
二.认知
三百分左右的中考成绩即使凭借着我爸的关系和钱也很难在北京找到一个普通高中,所以我就跟了一个好朋友去了燕郊的一个军事化管理学校,不得不说这个学校是我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首次参加了军训,徒步在阿拉善沙漠里行走了两天一夜,与同学们都建立起来深厚的友谊。回到学校后两周回家一次,上学期间明天五点半到六点起床晨跑吃饭上课休息,除了比其他学校运动量大一点,更有组织和纪律性一点,也没什么别的特别的地方,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认为。一些从小娇生惯养的孩子或者缺乏自理能力的孩子会找各种理由逃避,而也正是有这么一些人存在,我找到了我另一个优点: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独立性。其实说白了就是不想回家,和家相比,其他所有地方都是好的。所以在这个学校,我混的称不上是如鱼得水,但是比之前两个学校都要难忘。第一次有了个不小的职位,体育委员,第一次参与了学生会,后来还当上了纪律部长,第一次有了自己真正喜欢的女孩子,也为了她最后打架被开除了。我觉得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青春,数年后别人问我你在学校里有什么难忘的事,我的回答一定是我被重点学校开除过,中考考了不到一半的分数,高中为自己喜欢的女人打架被开除过,我相信这些是擅长坐在桌椅前读书的孩子们一辈子也体验不到的快乐。至少到现在为止我也没有一点为我从来没有好好学习而后悔过,所以我也不知道我父母口中所说的总有一天你会后悔没有在学校里好好读书的那一天到底是哪一天。因为我相信,真正的知识,绝对不是在学校里读书读出来的。
应该是高二下半学期吧,我就这么理所当然的被开除了。相比第一次开除,这次更多的是不舍和留恋,现在我还记得我从宿舍里走出来,当时正在上课,全班同学一起趴在窗外看着我对我喊的一些话,我找到了我存在的意义,也首次对我自己以及对这个世界有了一些认知。写到这里不自觉的流下了几滴眼泪,不得不再感慨一句,我的青春没有白白浪费。
再次留了一级,转到了一个北京的国际学校读预科班,也就是高中前的几个月,不用参加任何考试,一切以英语为重,两年后准备出国。以我父亲的话来说:“这样的你在国内基本没有希望了,出国是你最后的机会了。”当时我不会去反驳他说的任何话,虽然那个时候他已经不在对我动粗,哪怕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但是我一定不会听,因为那时候我就已经暗下决心,我要做一个跟他彻头彻尾相反的人,我要用行动告诉他,不听他的话不按他给我铺的路走,我会活得比他好十倍。
新学校的我终于算的上是如鱼得水了吧,也可能是我比同班同年级的人都要大两到三岁,跟他们相比我有成熟很多的地方,所以哪怕我是插班生,也很快的融入了新环境,甚至当上了他们的好大哥,不得不说这带给了我很大的优越感和自信,哪怕我的成绩还是一直处在下等水平。高一入学后我当上了班长,高二开始后我当上了学生会主席,我感觉我活在了光环里,老师尊重我,同学爱戴我,一般人可能不会想到居然有人成绩垫底还能在学校当班长当学生会主席,但这是真真切切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事。校级歌唱比赛我拿了第一,之前的很多遗憾和不甘在这里都被弥补了。很多人说,总会有那么一个点,那么一个时间段,会刺激你转变进入另一个阶段,而我的这个转折,就是在这个学校里。
用了大概两年左右的时间吧,马马虎虎的补习了英语,将将考过了及格线,找了家差不多的中介办了出国手续。出国前想了很多,现在想想大概也都是些对于我自己异想天开的想法,好好学习,再困难要坚持,拿到一个可以被认可的文凭,找个好工作。但是我发现,经历了长时间的跟父母的抗争导致对上学的厌恶,我对在学校学习的兴致已经基本被磨没了。
三.独立
17年5月12号终于登上了飞往LA的飞机,心里充满了期待与对未来各种未知的猜测,上了一个月的语言班顺利转到了college,但是在college的这两年里,过的并不怎么样,GPA从开始的三点几降到了二左右,加上我选择的是华人极少的学校,所以也并没有交到什么朋友,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选择了去外面的环境和社会上去交朋友。不得不说我的性格在文化相同背景的环境中,还是可以很容易的交到朋友,但是与国内不同的是,这里普遍充满了勾心斗角与套路。当然可以理解,因为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自己第一次出国生活,脱离了家里的保护,人都要把自己包装起来面对未知的世界。我也是首次踏入了社会,自己开始挣钱,因为想彻底摆脱家里对我的禁锢,这也跟我爸曾经对我说的话有关:“什么时候你能自己独立生活不再靠我们了,我们绝对不会再管你。”这也是我为数不多的愿意去相信他的话。所以经过两年多的过度,从疫情开始的时间左右,我就再也没用主动的要过生活费,在今年五月份开始,彻底再也没有从他们手里要过一分钱生活费。如果你问我累不累,辛不辛苦,那一定是累的。我是留学生身份,法律处处限制着我的经济来源,我在挣钱的同时也要小心着一些事情。但是我绝不会后悔跟家里形成的经济独立,因为我没有了家里给的负担。前两天一个朋友跟我抱怨她母亲经常责怪她,我说等你真正形成独立的时候她自然就不会再管你,但是她对我的回答是选择逃避,不去做任何事情,不对任何人富于感情。这是一种最懦弱的逃避问题的方法。我不了解她经历了什么,每个人都成长故事都能写成一本书,但是不管经历过什么,在这个年龄选择自暴自弃都是最无能的做法,不管她这么做是想给谁看,最后受伤害最严重的绝对是她自己。
其实哪怕到现在,我父亲还是会给我下意识的灌输思想,每次说话他的主体基本只有一个:你一定要在美国拿到一个被认可的毕业证,现在无论你做什么事情,都只会影响你的学业。而我的想法是,学业影响了我做其他事情。说到这里可能会有大部分人出来反驳我,我在现实中跟身边人聊天的时候他们也不都同意我的观念,我当然可以理解,因为这是一种反常理观念。但是这种观念说到底其实还是来自对我父亲的抗拒,现在的我也还是会你不让我做什么,我偏做什么。但和以前不同的是,小时候所有人都会说你是不对的,而现在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你,但是少了很多的闲言碎语来影响我的判断。所以在这里我要提出我的另一个观点:当你觉得你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时候,不要轻易的相信别人给你的观念哪怕是你的父母。在心智不成熟的时候,父母的建议可以放在首位。但是一旦你的想法相对成熟的时候,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比听谁的话都更合适。而怎样判断自己的想法是否相对成熟呢?我不会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这取决于你对自己认知和对自己的定位。
四.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回到最开始,亲戚家孩子发生的事,小男孩儿13岁,因为玩游戏跟母亲吵了起来甚至动了手,这位母亲想让我过来单独跟孩子呆两天开导一下他,我非常能理解这位母亲的不容易,她一个人在美国带着孩子,孩子父亲在国内有很繁重的事业没办法过来,而当父亲的可能觉着自己亏欠孩子,所以瞒着母亲给孩子往游戏里充了很多钱还买了很多游戏设备,导致了孩子现在比较严重的网瘾。我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几次,这一次在我印象里应该是我们第四次见面,我们之间差了九岁,虽然没有很多,但是足以形成不小的代沟。为什么我想来帮助这个孩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产生了一种共鸣。我向他这么大的时候我也跟我母亲动过手,要比他严重的多。而我们之间不同的是,我父亲会用更极端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他的父亲没有办法处理。
我们见了面:
“##(我的名字)哥。“(其实我是他叔,他除了在长辈面前,其他时间一直叫我哥)
“上楼吧先,你饿了没,带你吃点好吃的去。”
“挺饿的,没事儿家里有吃的,你不用带我吃别的,随便吃两口就行。“
“走吧,带你吃点好的去,正好我也饿了。“
“真不用,你不用为了我去特意买东西吃。“
“行,那咱先上去吧。“
虽然叫我哥,但其实他在内心里还是把我放在长辈的位置上,想要进入他的内心里我还应该用一些别的方法。
上楼后简单的说了两句,当然我没有提我来的目的,因为我们俩都清楚。所以一旦开门见山的说了,那这趟可能就真的白来了。
我坐在他旁边陪他玩了一下午游戏,因为我没带鼠标,所以一直看着他玩,有时候还会给他一些建议,中间空隙的时候我还会跟他说一些关于一些游戏的其他事情,虽然我现在不是很爱玩游戏,但毕竟也玩过好多年,所以说一些他不会的方法和如何操作也不是什么难事,就这样一直我陪他玩了大概有三四个小时,他也是有点累了,我给他做了点吃的,我们终于有机会说一些别的。
“你现在怕不怕你爸起床以后打电话骂你啊?“
其实我早就知道答案,他爸最多也就是很轻的责备几句,基本于事无补。
“还行吧,有点怕其实,但是我爸基本不管我,所以还好,主要是我妈。”
他主动提起了他妈,这样继续往下进行就容易多了。但是事实证明我错了,东西没吃两口,刚说完这句话他就接着跑去电脑面前打游戏了,看来他还不想提这件事。幸好有个机会,那天正好是要带他去打疫苗。又等他玩了一会儿,我就带他出去了,在路上给他买了他妈从来不会给他买的可乐和一些饮料。因为有点堵车大概要二十分钟左右,他妈妈为了不让他在外面玩手机都没有给他办手机卡,所以他在车上坐着什么也干不了,机会终于来了。
听着听着歌,我突然跟他说
“其实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跟我妈打过架,还打过两次。”
我没等他回应,马上转了个话题:
“你能看得出来我是被两个学校开除过的人吗?”
“啊?真看不出来。“
那小小的眼睛里充满了大大的疑惑看着我,我心里知道,我成功了一半了。
接下来我大概跟他说了我之前的一些事,他也有很认真的再听。
“所以其实我特别能理解你,这件事虽然看着事你犯了错,但是一定是你妈妈导致了你的犯错。”
“我就是觉得没人理解我,他们总觉得他们是对的,我为什么不好好上学,因为我听不懂啊,我刚来美国,我妈就感觉我说英语还行就觉得上课肯定也没问题,但是我跟别人比我真的还差的好远。”
这应该是我认识他以来他对我讲的最长的一句话,当然除了关于游戏。
“那你有没有跟你妈讲过啊?”
“说过,他们不听,后来也就懒得说了。”
我找到了原因,我相信这是绝大部分留学生都曾经历过的问题,我来的时候18岁,可以说到现在为止我上课都要慢别人半拍,更别提一个13岁刚来美国的孩子了。
“那你有没有其他什么兴趣爱好啊,我之前好像听说你冲浪,冰球什么的,有挺多课外活动的吗?”
“其实那也都是他们给我报的,我对这些东西也就那样。”
从他说话的时候我能感觉的到,这些课外活动有一些可能在最开始真的是他的兴趣爱好,但就像我之前说的,为什么现在失去了兴趣呢,单纯的因为想和母亲作对。
“那你自己呢,你自己有没有什么别的有兴趣的东西?”
“没有。”
这时候我突然想到了他的电脑壁纸,是一副日漫,以及他之前问过我在美国有没有网站可以看《海贼王》。
“你喜不喜欢日语啊?”
“嗯嗯,挺喜欢的。”
“有没有跟你父母说过你想学日语啊?”
“我觉得他们不会同意,所以也不想说。”
“那我帮你说啊,你知道吗,有时候我跟你妈说一些话,比你跟你妈说一些话要管用的多,就像我之前。。。。。。“
我拿出了我编故事的能力随便给他编了一个细节各种到位的故事,大概讲的就是我以前找一个好学生去帮我跟我爹妈说一些话,然后我从中获得了不少的好处。
我编的栩栩如生,他听的津津有味。
“那我去帮你跟你妈说呗。“
他犹豫了一会儿,我也知道他在踌躇什么,毕竟上午刚打完架,晚上就说不就有点服软的意思了吗。
“我不现在说,下次有机会的时候再说。你下次再跟你妈有什么矛盾的时候你可以直接来找我,你有什么想法不知道怎么跟你妈说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我来传达给你妈。“
他没有说话,我就认为这是一种默认了。
带他回家后,我又陪他打了很长时间游戏,走之前,我刻意让他加了我的游戏好友。我回自己家后,马上打开了我很久没有登录过的那款游戏,果然几秒钟都不到,他就主动过来邀请我了。
很多人看到这儿是不是觉得我偏离主题了,请耐心往下看完。
第三天我跟他妈妈见面了,来的路上我想了很久也基本组织好语言了来怎么跟他妈沟通来转变这种跟我家里一样的传统思想,但不得不承认,这回是我的想法片面了。
“嫂子,我觉得您要是还要继续在这边一个人带毛毛的话,您需要从您自身做一个彻头彻尾的改变。“
“我已经准备慢慢放弃了,其实我早就知道,孩子一定不是管出来的,但是你知道当妈的那种心理,总是抱有着侥幸心理他有一天能听我的,现在我也想明白了,我就让他玩吧,只要不把身体玩坏了就行了,其他的我也就都慢慢放下了,等他自己明白了自然就好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话在我看来也是有问题的,拿这个例子来说,当妈的当局者迷吗?一点也不迷,只是抱有着侥幸心理,该怎么做她全知道,只是那一点点的却又致命的侥幸心理作怪。其实我们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一样,作为个局外人可以说的有理有据井井有条,但是真的以为当局者什么都不懂吗?他懂的不一定比你少,只是那可怕的侥幸心理在作怪罢了,真有一天你处在当局者的位置,你做的还不一定有人家好呢。
五.自私
我在描述自己早期经历的时候会比描述近几年更加具体,但真正改变我的却是这近几年的经历。其实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如果一定要硬说出一个原因,我觉得是出于理性方面我对我父亲的憎恨。语言文字这种东西在表达爱意的时候是那么苍白无力,但是在表达恨意的时候确是如此强劲有力。从小到大很多人都说很少有父亲可以对孩子的教育这么好,他在别人的眼里一直是一位较为成功的父亲,从某一反面来讲他可能也的确是,我不得不承认我性格里一些好的优点确实跟他的教育有关。但是越发长大,我愈来愈讨厌我自己,我讨厌我的表面坚强内心软弱,我讨厌我宽以待人毫不吝啬的习惯,我讨厌我极要面子哪怕自己受罪,我讨厌我不爱分享自己的内心打碎牙往肚子里咽的好强。可能又会有人说了,过几年或者过个十几年等你自己有孩子的时候,你就能彻底明白了。好像就像以前别人跟我说“当你自己挣钱的时候你就知道你父母挣钱养你多不容易了“”父母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就不理解呢“等等一类的语言。我当然知道挣钱不容易,我当然也知道父母养我不容易,我相信是个人都不会否认这个观点。但是当这种话说出来以后,说这种话的人想表达的是什么观点?我觉得是对某种无能做的辩解。父母教育孩子是职责所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责任,而这类语言讲给孩子听,孩子当然不会理解,因为他们根本没法理解,这种语言只会带给他们很大的无形的压力,为什么别人的无能要转成给孩子的压力,我想这就是自私吧。而这一类的自私造成了多少无法拯救的后果,是做父母永远无法理解的。
决定创作这篇文章之前,我在脑子里构思了很久,哪些能写哪些不能写,该怎么表达该怎么委婉的说才能不太伤人。但是当开始敲下第一个字的时候,这些想法都被抛在九霄云外了。干嘛在意别人的想法,现实中的我已经活得够累了,写出来就是一种发泄,要是连发泄都要看着别人的脸色,那我活的也太失败了。所以我不怕这篇文章被任何人看见,反而我期待着从小到大看着我长起来的那些无知的园丁们看到这篇文章时那差异的表情。不管这篇文章可不可以被发出去,不管可以有多少人看见它,都不太重要了,创作前在我脑海里那些控制不住的声音这两天终于安静了,我达到了我的目的,至于能不能给那些园丁们一些启发,就听天由命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还记得,父母很爱你的那个瞬间吗?
高考后“离婚潮”“再婚潮”来袭
“我爸抚养了我三个月,现要我帮扶他后来的孩子,说是我的责任”
目送
口述:父母战争给我带来了可怕的童年
爱和责任,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