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师精讲高考试题|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石门阵》的叙事技巧(王圣博)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石门阵》的叙事技巧

王圣博

2021年全国新高Ⅰ卷的文学类阅读材料是卞之琳的短篇小说《石门阵》。1938年,作者初到延安。在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大时代背景下,延安军民同心的抗战热情极大地鼓舞了作者。作为青年知识分子,他以手中之笔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英勇斗争,表达对抗战胜利的热切渴望。小说中洋溢着的家国情怀、民精神、革命文化符合高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当代青年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也是高考考查“核心价值”的生动体现。

小说,通俗的理解就是讲故事,这篇小说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讲述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王木匠的故事讲述得精彩与否决定了作者的故事精彩与否,因此让王木匠把故事讲好至关重要。作者出色地完成了这一点,让一个情节结构如此简单的故事具有了强大的吸引力,展现了较强的叙事技巧。

一、合理的叙述视角

一篇小说的叙述视角有多种选择,可以是第一人称视角,属于限知视角,能让故事读起来更真实,也便于直接抒情;也可以是第三人称视角,属于全知视角,便于对各方心理的细腻描写。第三人称视角也可以有不同身份的选择,比如文中交代了石门阵的故事来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但是作者既没有选择知识分子“我”的视角,也没有选择亲历者政治指导员的视角,而是选择了普通群众王木匠的视角,为何如此安排?这是值得学生思考的问题。

第一,为什么是普通群众?设想一下,无论是“我”,还是指导员来讲这个故事,虽然可以增加更多的细节,更富有战场上的真实性,但会减弱这个故事最具特色、最有魅力的传奇性,只会成为千千万万个战斗故事中的普通一个。相反,以王木匠的视角站在普通群众的角度来讲,更能呈现百姓眼中鬼子的丑态,更能渲染八路军在百姓心中如诸葛孔明一般的神奇,更能表达百姓对八路军强烈的敬佩之情和对抗战斗争的信心。这是作者的根本用意所在。正因此,文章才几乎没有描写具体的战斗场景。同时,这种视角也更能使讲述者和听众融为一体,让讲和听的过程活泼起来。

第二,为什么是“木匠”,而不是石匠、瓦匠、庄稼汉?因为木匠的身份很自然地和借以蕴含主旨的物象——“门”联系了起来。文章结尾写道:“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不需做“门”“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就是抗战胜利后宁静生活的隐喻。对未来的向往、渴望以及任重道远的现实,让王木匠发出一句感叹:“我这双手呵!”结尾这种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正是通过木匠对手的感叹这一细节传达的。所以,是“门”让作者选择了木匠视角。

二、适宜的叙述节奏

文本讲述了鬼子进村遭到八路军袭击的战斗故事。越是惊心动魄的故事往往越需要适当地放慢叙述节奏。因为叙述节奏的舒缓不等于读者阅读心理的放松,相反一个适时的暂停反而更能激发读者的好奇、猜测和阅读期待。作者是怎样具体掌握这一节奏的呢?主要靠以下两种方式:

一是讲述中注重反复手法的运用。反复是王木匠语言的最大特色,有词语的反复,如“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还有词组或句子的反复,基本上是间隔反复,如:“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这些反复手法的运用一方面增强了渲染效果,比如“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和“只见左右到处是石头”相比,更能在主观上凸显石头的多,突出鬼子的疑惑、惊恐。另外,文中五处语句的反复,都是运用在故事情节的紧要之处,以此推迟对下文的讲述,放慢叙述的节奏,产生延宕效果,引发听众好奇、急切的心理。第一次是鬼子入村前的探查:“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第二次是进村时的心理:“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第三次是进村后初次看到石头门的诧异:“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第四次是发现到处都是石头门的惊恐:“一路上--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第五处是逃出镇子后的惊魂未定:“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这些语句的反复拖延了讲述时间,卖了个大关子,听众和读者的阅读兴趣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

二是讲述中穿插听众的互动。故事没有按时间、地点、人物这种传统方式开始,而是从《三国》的石门阵引入,但是接下来没有继续讲述抗战的石门阵,而是借木匠王生枝的目光打量了一下身边的听众,完成了时间、地点、人物的交代。正所谓开篇先声夺人,随即放缓讲述节奏。更主要的是在王木匠的讲述中穿插了四处听众的语言和心理描写,这四处都是讲述中简短地宕开一笔,是有意安排的停顿。第一处是日本鬼子从远处用望远镜探查后,吩咐五十个鬼子进入镇子。此处插入宋长发的“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制造了紧张的氛围,引起听众和读者的担心。第二处是在鬼子进村准备抢掠的心理描写后,插入“真不是好东西!”表达了百姓对鬼子的痛恨。第三处是在鬼子们进村之后,盯住家门,不作声的定格一幕,插人了小梅子的一句“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引发了读者的好奇。第四处是在鬼子最后发现到处都是“石头门”后,宋长发老婆急不可待地脱口而出“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把故事推向惊心动魄。这四处听众的互动既让整场讲述不再是单一地讲和单一地听,又调节了整个故事的叙述节奏。短暂地叙述停顿成功地调动起了读者紧张、痛恨、好奇等复杂交织的心理。

三、灵活的叙述口吻

读这篇小说不由得令人想起《柳敬亭说书》《口技》《白妞说书》等经典篇目。文中这个灵巧的木匠仿佛是一个老练的说书人。除了寥寥几笔细腻的神态、动作描写之外,主要是高超的语言艺术把听众带入一个个不断变幻的“真实”情境。其语言感染力主要根源于叙述口吻的灵活转变。王木匠讲述谁就化身为谁,一会儿是讲述者,一会儿是在场者——百姓,一会儿又是小鬼子,每种叙述口吻都产生了很强的代人感,令人如临其境。

王木匠以说书人的口吻从《三国》石门阵的故事开启了他的讲述,这一引入是说书人的暖场,同时又以古人衬今人,调动起听众的兴趣。接下来的“来了”“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迅速地转换口吻,仿佛自己就是当时在场的群众。简洁的词语、急促的语气配合着细腻的动作“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让听众进入了紧急、恐怖的环境之中。

更精彩的是几处以鬼子口吻描摹鬼子的细节。第一处是鬼子临近镇子时用望远镜打探。“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这几句妙在设问,如果不用设问,就成了叙述者的客观描写。这种自问自答的方式让王木匠化身为鬼子,活灵活现地再现了鬼子的小心翼翼和狡猾,也使整个讲述带有了极大的表演性和现场感。

第二处是鬼子发现情况不妙:“一路上——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这里的语言表面上突出了“石头门”之多、喊杀声之响,背后却充满动作性,刻画了陷入埋伏之后鬼子的惶恐之态。

第三处是以“我”的口吻想象鬼子逃出镇口的心理。“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作者站在鬼子的角度展现了其内心的猥琐、贪婪,语言中充满对敌人的讽刺、挖苦和嘲笑。

综合以上来看,《石门阵》正是通过高超的叙事技巧将一个情节并不复杂的故事讲述得扣人心弦。合理的叙述视角传达了深沉的创作意图,适宜的叙述节奏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灵活的叙述口吻再现了活灵活现的故事人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1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Ⅱ《石门阵》题目精准解析及备考启示
陈振林教学论文《描一幅抗战乐观主义的生动画卷——2021新课标Ⅰ卷〈石门阵〉赏析》刊于《语文月刊》2021年第9期
【开讲了】温健康详解2021年新课标1卷小说试题
小说写作:除了有限第三人称外,故事的叙事视角还有哪些?
跟大咖学写作系列(56)—厄休拉·勒古恩
一道高考题,一个知识点——人称转换的作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