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楼梦》|什么是春秋笔法?曹雪芹为什么要用春秋笔法?
受脂砚斋所赐,只要是读过脂批本的读者,都知道曹雪芹写红楼时运用了春秋笔法。
         
于是,我们经常看到有人拿春秋笔法当挡箭牌,对书中的人物任意曲解,把这部经典巨著解成了悬疑和阴谋。
         
这应该完全违背了脂砚斋的初衷,TA原本希望通过点评,让后来的读者能更明朗地理解作者的意图,没想过却适得其反,因TA的多事而被人利用成了制造烟雾弹的借口。
         
那么,到底什么是春秋笔法?作者曹雪芹为什么要用春秋笔法?我们还是先来溯源吧,从春秋笔法的源头来了解。
         
         
         
孔子是大学问家,这是无可争议的,但他却不爱写原创,只爱编书,即把前人的书籍,根据他的标准重新编撰,以方便后人阅读,比如四书五经中的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就是他编撰的。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语言极为简练,就像流水帐一样,某年某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一句话就说完了。
         
本来写史书应该尽量客观,不代入书写者的任何情感倾向,是非对错让观者去体会和评说,但孔子却在《春秋》里倾注了自己的褒贬,而且这种褒贬极为简练,不是长篇大论地发表议论,往往用一个字来体现,而且这个字是事件记载中必不可少的。
         
说一个例子。
         
《春秋》之《隐公元年》有这么一个事件的记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这句话够简练了吧?时间:夏五月;地点:鄢;人物:郑伯和段两个人;事件:克,攻克之意。
         
翻译成现代语:夏天五月,郑伯在鄢这个地方攻克(打败)了段。
         
那么,这句话里有什么褒贬呢?就在“克”这个字里,倾注了孔子的贬意:郑伯虽然打了胜仗,攻克了段,但他的行为是可耻的。
         
为什么这么说?这就需要深入去了解人物关系了:郑伯和段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克”这个字,通常用来对付敌人,即克敌,哥哥打败了弟弟,而且是哥哥做局让弟弟走到了他的敌对面,这种品行,即使赢了又怎样呢?可耻!
         
这就是孔子编春秋时所用的笔法:微言大义,在一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字里,蕴含着褒贬之大义。
         
后人便把这种写法称为春秋笔法。
         
这种笔法的好处是:不需要长篇大论,极简练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倾向。
         
当然,这也非常考验写作者的文字功力,会写长篇的不算本事,能在极少的文字里表达出深刻的思想来,才叫本事。
         
因此我们读古人的人书,都非常简练,比如《易经》、《道德经》、《庄子》、《论语》等,不以字数取胜,极尽简练,一个字里所蕴含的意义,需要用千万字来解读。但明白人一看就懂,不需多言。
         
理解了什么是春秋笔法,回到红楼中,被脂砚斋点明的春秋笔法共有三处。
         
第一二处都用在了贾雨村身上,第三回,贾雨村和黛玉一起进贾府,雨村拿着林如海的书信见到了贾政。
         
(贾政)便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甲戌侧批:《春秋》字法。】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甲戌侧批:《春秋》字法。】了此缺,拜辞了贾政,择日上任去了。
         
这两处都是针对一个“”字,这便是作者的贬,即雨村通过非正常手段得到了官职,这也是应该被谴责的行为。曹雪芹在此没有对贾雨村发表议论,只用一个字来表达情感倾向。
         
         
第三处在第八回,写秦可卿。
         
谁知儿子又死了,只剩女儿,小名唤可儿,长大时,生的形容袅娜,性格风流。【甲戌侧批:四字便有隐意。《春秋》字法。
         
四字指“性格风流”,贬意非常明显,因为那个时代的女子只宜贞静守德,用“风流”来形容,就突出了秦可卿失德。
                   
这是被脂批标明了的,还有一处没有说是春秋笔法,而是说用史笔,这个史笔其实就是写春秋史之笔,即春秋笔法。
         
这一处在靖藏本第十三回的批语中:“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
         
这是被作者曹雪芹删去的情节,原本这个情节的回目名即为“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其中的“”字即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指出秦可卿的死因,且含有贬意,因淫而丧,极为可耻。
         
         
其实作者曹先生最喜欢在回目名里用春秋笔法,一个字点明好恶和褒贬。
         
比如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倾向:王熙凤的这种行为,属于恶毒。
         
还有第五十五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欺幼主刁奴蓄险心”,“”、“”、“争闲气”、“蓄险心”,都是春秋笔法,每个字里都有贬意,情感倾向非常明显。
         
曹雪芹不但自己喜欢用春秋笔法,而且还把这种笔法赋予在人物身上。
         
第四十二回,黛玉把刘姥姥比作“母蝗虫”,作者通过宝钗告诉众人也告诉诸者,黛玉的这种形容,就是春秋笔法。
         
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
         
黛玉把刘姥姥形容为“母蝗虫”,是有贬意的,用的正是春秋笔法,没文化读书少的人根本听不出来,这也正是春秋笔法的精妙之处,好像是读书人的暗语一样。
         
这也突出了黛玉之才,不但知道什么是春秋笔法,而且能熟练运用,所以宝钗夸她“想得倒也快”。
         
         
这就是骂人不带脏字,没点文化,人家骂了你你还听不懂。
         
当然,曹先生除了用春秋笔法倾注自己的贬意,同样通过春秋笔法对人物进行褒扬。
         
比如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一个“”字突出了袭人的品德——贤妻之德;一个“”字突出了平儿对贾琏的情感——救他于危,贤人和平儿,都是作者要褒扬的人。
         
这种写法,书中比比皆是,只是需要读者用心,同时有大量的知识储备,能够理解每个字的内涵,才能读出微言大义来。
         
有人说,春秋笔法还包括寓褒于贬,寓贬于褒,即反讽。
         
只能说,这样理解春秋笔法,实在是太不了解孔子了。
         
孔子是一个非常可爱而内心光明的人,褒就是褒,贬就是贬,没有那么多弯弯绕。
         
因此,孔子自知对《春秋》所用的微言大义,会被后人诟病,“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写史本应客观不加褒贬,孔子开了先河,同时把自己的价值观蕴含其中。所以,后世之人读了《春秋》,便可了解孔子的价值观,清楚他的好恶,同时又会怪罪他对历史妄加评判,主观倾向太强,这便是“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所以,我们要了解孔子,不应读《论语》,而应读《春秋》。
         
同样,我们了解了春秋笔法,就能了解曹雪芹的价值观,清楚他对笔下人物的褒贬和好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乱之始——《春秋》
“春秋笔法”有木有?
什么是“春秋笔法”?何谓“微言大义”?
传记体裁的由来——读《文心雕龙》
林黛玉说刘姥姥“母蝗虫”,薛宝钗秒懂其内涵,脂砚斋:触目惊心
春秋笔法与《红楼梦》小说叙事(名作欣赏·评论版)(张鑫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