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楼梦》|黛玉清高自负,为何肯向宝钗低头?她被宝钗的高士之风深深折服

曹雪芹先生很公平,对她笔下双峰对峙的宝钗和黛玉分别给了一个“”字作为评价:黛玉是“孤高自许”,宝钗是“山中高士”

同样是“”,其含义却大相径庭,“孤高”为贬,“高士”为褒。所以,“孤高”的黛玉,向“高士”宝钗低下了高傲的头颅,被宝钗的高士之风深深折服,从而不再孤高

那么,什么是宝钗的高士之风?黛玉那么清高向负,为何肯向宝钗低头?

答案就在她们的两次对话里,第四十二回的“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和第四十五回的“金兰契互剖金兰语”。这两次对话,不但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高士之风,还充分诠释了黛玉的“心较比干多一窍”,是一个明理通透之人。

宝钗的高士之风包括两个方面:见识高和品德高。

高士”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这也正是作者高明的写作手法:先用模糊的概念对人物进行总评,然后在情节中展开,对概述进行具体的解说。

对于宝钗的“高士”之评,最好的解说就在与黛玉的这两次对话里。这两次对话,通过黛玉之口来告诉我们,宝钗的高士之风包括两个方面:见识高和品德高

在这两次对话里,宝钗的见识高,主要体现在她对读书的看法。

黛玉出身于书香世家,五岁攻读难度极高的《四书》,之后又手不释卷,谁要想在她面前谈读书,简直是班门弄斧。这也正是黛玉“孤高自许”的原因之一:谈读书,你有我读得多吗?跟我谈读书,也太自不量力了吧?

但是,面对宝钗谈读书,黛玉的反应是“心下暗服”,暗暗地在心里服气。

黛玉为什么会服气?为什么没有对宝钗表现出抗拒?因为宝钗说得有道理。这就让黛玉意识到,读得多不一定读得好。黛玉确实读书多,但也仅仅只是读得多。宝钗不但读得多,而且读得好,所以才会从读书中读出让黛玉服气的道理来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曹先生借宝钗之口,告诉天下所有的读书人:读得多不如读得好,而读得好的标准就是要清楚我们为什么而读书,否则就会误入歧途,读得越多,伤害越大。

宝钗认为,读书不怕读得杂,杂书可读,但不能钻进杂书里出不来,“移了性情”。读书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小则修身明理,大则辅国治民。

黛玉书读得多,但她读得“移了性情”,对外孤高自傲,人际关系极为糟糕;对内伤春悲秋,自我折磨。这就叫伤人又伤己。

如果读书读成这样的结果,不如不读,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还不如在劳作中锻炼健康的身体。

宝钗的书也读得多,黛玉读过的书她都读过,黛玉没读过的书她也读过,所以宝玉赞她“无书不知”。但是,宝钗从不让自己钻进书里,她懂得只从书中吸收知识,不被书所奴役。所以,对外,她能做到圆融处理人际关系,对内,她能保持怡然自乐,这就是她读书的结果,悦己又悦人。

相较之下,同样是博学多才,宝钗的见识远远高于黛玉,所以黛玉“心下暗服”

如果黛玉仅仅只是对宝钗的超高见识服气,她不会和宝钗结金兰姐妹。毕竟,一直以来,她都当宝钗是夺人所爱的敌人。

直到黛玉发现宝钗不但见识高,而且品行高,她才全身心地接纳了宝钗,并对宝钗吐露“金兰语”,与之结为“金兰契”。

宝钗的品德高在何处?用黛玉的话来说,“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

这句话很直白,但还是有必要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一下。

若是你说了那个”,指的是黛玉在说酒令时“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

如果是宝钗做了这样的事,“我再不轻放过你的”,黛玉一定会抓住这个机会来攻击宝钗。

这是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果对一个人怀有敌意,总想着找机会去攻击对方,没有机会都会努力创造机会,何况是对方有把柄抓在自己手里呢?黛玉是这样想的,她也会这么做,所以她说“我再不轻放过你的”。

但是,宝钗没有这么做,“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她明明知道黛玉一直针对她,明明知道黛玉对她怀有敌意,但她在抓到黛玉的把柄时,不但没有用来对付黛玉,反而对黛玉推心置腹的劝导,把黛玉从歧途拉到正道上来。

这一比较,高下立见,黛玉心胸狭窄,宝钗胸襟宽广。一直以来,都是黛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宝钗不但从未想过要伤害她,还对她敞开了包容友爱的怀抱。

这就是宝钗作为高士的品德之高:海纳百川,即使你不遗余力地针对我、攻击我,我依然能够包容和接纳甚至提点你,绝不会反击你。

正是宝钗的见识和品德之高都让黛玉望尘莫及,唯有仰望,所以,黛玉被宝钗深深折服,低下了她高傲的头颅,投进宝钗宽广而又温暖的怀抱,成为了宝钗的铁杆迷妹。

听得进良言,看得清良莠,黛玉也是个明理通透之人。

宝钗是“山中高士”,黛玉也不是庸常之辈,作者赋予她七窍玲珑心,给她“世外仙姝”的定评,不是让她来谈情说爱、伤春悲秋的。

这就是作者写这两段对话的第二重深意:听得进良言,看得清莠,黛玉也是个明理通透之人,对得起她的七窍玲珑心,也对得起她“世外仙姝”的称号

很多读者说:世上哪有什么真正的高士,那些表现完美的人,不过是阴谋家的伪装罢了。

其实,世上并不缺少如宝钗般的高士,缺的是如黛玉般的惠质兰心,有一双发现高士的眼睛。同一个宝钗,在宝玉眼里是“国贼禄鬼”,在黛玉眼里却是“山中高士”

这正是黛玉与宝玉最大的不同:宝玉视良言为“混账话”,不识良莠,不断地把宝钗推开。黛玉却能通过两次对话,发现宝钗的见识之高和品德之高,不但把宝钗的良言听进去了,而且迅速认定宝钗“是极好的”人,因而积极向宝钗靠近。

为什么仅仅只是两次简短的对话,就能让黛玉发生这么大的转变?原因其实很简单:在进入贾府之前,黛玉本就是明理通透之人,待人处事如宝钗般完美。进入贾府之后,她的那颗七窍玲珑心,如同宝玉所佩戴的那块玉,“被声色货利所迷”,就像明镜蒙了尘,所以变得愚昧不明。

宝钗的这些话,只是帮助黛玉拂去了心上的灰尘,重新亮如明镜。也就是说,宝钗所说的这些话,其实是黛玉早就懂得的道理,只是她因“声色货利”而暂时迷失了自我。

这才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的“世外仙姝”,是林黛玉本来的样子。

由此可知,作者用两个情节两次对话,向我们具体展示了宝钗和黛玉的双峰并举,她们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仰望的榜样人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曹雪芹对《红楼梦》的最后构想(三) --高阳
你认为《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什么会以悲剧收场?
妙玉用自己的茶杯给宝玉喝茶,黛玉为啥不吃醋?
红楼梦第45回,你细细品味,那是宝黛钗三人的精彩华章
令人感动的钗黛金兰契
宝钗曾开玩笑地试探黛玉,打算把薛蟠推销给她?背后的深意你不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