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秘境乌钵池之一:山不在高,有龙则灵

古老的鄂西长阳,神秘的北纬30°线横贯县域东西在这片3420平方公里广袤土地的东南角,隐藏着一个面积仅有18.9平方公里但却如世外桃源的小村庄,它两山夹一溪,东瞰宜都陆城,西望五峰渔关,生态优良,风光壮美。它地处孔道,曾几经繁华,村域内曾经存在传说刻立于三国时期的“孔明碑”、始建于明代的龙潜观和香圣观和“茶马古道”等遗迹,见证了它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也给长阳历史人文增添了几分厚重、几分神秘、几分魅力。它就是——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磨市镇乌钵池村。2019年10月下旬,我们应乌钵池乡村文化人刘新平先生邀请,来到了这里访古探幽。此行见闻颇广、收获颇多。诸凡经历,不妨从村东南的龙潜山和向王桶说起。

乌钵池村罗家坪远眺龙潜山(刘新平摄)

龙潜山位于乌钵池村东南部,因山顶原有龙潜观而得名。长阳方言,有时“qian”“quan”不分,因此,1982年的《长阳县地名志》在未加详考的基础上,将“龙潜观”标记作“龙泉观”,以致流传至今,以讹传讹,而其真名却不为人知。早在登山前数月,刘新平先生向我提及“龙潜山”“龙潜观”时,我反以为是其杜撰。如果没有人亲自上山见到古碑,我担心其山其观,会真如其名,“潜伏深渊”了。地名上的以讹传讹,地方历史中的“三人传虎”,在我时间不长的访古活动中却屡见不鲜,这是我所担心并想解决的问题。

龙潜山所在山脉,由村委会驻地乌钵池蜿蜒而来,形似巨龙,游嬉于银家溪之南。而龙潜山正如一尊龙头,雄峙于长阳、宜都之界,面朝东南方向的东海。站在山脚下东南方向的后堂坪仰望,其排山倒海的来龙之势,着实令人肃穆和震撼。

上龙潜山的路有3条,其中从山南麓冯家冲去的,是条大道。领我们上山的,是住在这条冲的冯发勇,路口就在他家屋后。发勇比我要年长,本来我该喊他大哥,但他认为他的外公与我同辈分,都是宜都向家巷向氏“家”字辈,还是执着而真诚地称呼我为“家 [gā]公”(鄂西方言中对“外祖父”称呼),令我感到亲切和感动。这条上山的路一带直至山顶的一片山林,过去是冯家人的祖业,现在依然是冯家人经营管理,因此,发勇他们是龙潜山的“百事通”,对山上的一草一花、一石一木都了如指掌。上山的路不长,但是蜿蜒盘曲,对于我们山区人来讲,这算是非常好走的路,不过对从平原来的人来说,也算是一个挑战。

龙潜观遗址(向家舟摄)

大约10多分钟后,便到达山顶,这是一片面积约200平米的平地。刘新平和冯发勇说,这里就是过去龙潜观的遗址。一眼望去,遗址上长满了杂树和灌木,但过去的屋基、台阶依然清晰可辨,当年大殿的石质构件散落一地,足以证明它曾经的身份。一对抱鼓石,原来应该在大殿大门两侧,雕刻尤其精美,朝内一侧均为阳刻的飞龙腾云图案,艺术价值极高。虽然在“文革”中,这对抱鼓石也曾遭到一定破坏,但所幸当时“破坏者”手下留情,所以图案基本还算完整。这种幸运的情况,在长阳现存的诸多寺观建筑遗址中是不多见的。在大殿基址下,据说曾有一座石质的土地庙,如今只看到一堆被砸的四分五裂的石头。而土地庙旁,还有一座荒塚,刘先生说这是过去一位“和尚”的坟墓,至于姓甚名谁,谁也说不清。

精美的抱鼓石(向家舟摄)

龙潜观始建于何时?过去的规模是怎样的?如果没有文字记载,这一切都会成为迷;如果文字遭到了人为毁坏而失传,那是个悲哀和遗憾。所幸,当年龙潜观的一些碑刻,仍有一部分不同程度地在附近遗留了下来。有两方,是刘、冯二人前些年上山苦苦找寻到的。其中属民国七年的一方最大,碑面颜色洁白光亮,字体工整有神。另一方较小,由于碑面曾多年扑到在地,加之之前有寄生物长期侵蚀,字迹多半不可辨认,年代无法判断,只能据现有文字推测为修庙功德碑。除此以外,我们在现场又意外发现了另一块修庙功德碑的残石,从书刻字体上看,与前几块均不同。应该可以初步判断,这三方碑刻是不同历史时期人们修缮龙潜观而树立的。

民国七年重修龙潜观碑及拓片(向家舟拓,黄明财摄)

立于民国七年九月的重修纪念碑,距今101年,虽曾遭人为破坏断裂成两块,但拼合后仍可观全文。碑上刊有《重修龙潜观序》,为前清长阳庠生孙绳武(号华轩)所撰写。这篇序文中提到的建观时间、旧有规模、民国初期重修的过程,大致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些龙潜观的过往。“如龙潜观,历明清以至民国二百余年,其间屡经修补”,这是说龙潜观始建于明代末期。“自头天门,灵官殿旧迹犹存,以至二天门、三天门登绝顶”,这是说龙潜观从山下到山上,旧时像泰山一样有三道门,规模宏大。而“同里有陈君维仲、冯君春亭等,夙结善缘,邀及率土仁人,解囊相助,塑神像,置佛田,修火房,制器用,招僧尼暮鼓晨钟,赖陈氏之力居多”,则是交代民国重修庙宇的情况。

唯一疑惑的是:龙潜观到底是道观还是佛寺呢?仅据名称,人们当然会认为是道观。因为上山设三道“天门”,是道教传统。而且所谓灵官殿,应当也是供奉道教最崇奉的护法尊神灵官的。但民国碑序中又说“招僧尼暮鼓晨钟”,并且当地人也说1949年前这里住过和尚,则看来又该是寺庙。我不由想起今年“十一”期间,到县城附近的“石柱观”考察碑刻,看到明万历年间创修石柱观石碑碑首,竟然也赫然书刻着“南无阿弥陀佛”几个大字时产生的疑问。当时,一位偶遇的聂姓村民的解答是这样的:过去的石柱观,同时有佛、道二教并存。那么,龙潜观是否也曾存在二教融合的情况?或者先为道观而后改为佛寺,但仍沿用旧名?对于这些问题,我一时半会也想不出答案。

龙潜山下罗家坪的古井(向家舟摄)

刘新平先生对我讲,传说龙潜观过去素以求雨有应而闻名。据说,因为这座酷似龙头的山是朝向宜都的,所以旧时宜都县长们,每逢大旱不雨,便会兴师动众地前来登山祈雨,而每每灵应。但从科学的角度分析,这些祈雨结果应该具有偶然性。真实原因可能是:这片地处长、宜两县交界的高山,在夏季阻隔了长江、清江沿岸升腾的水汽,在夏季强对流活动的作用下,自然“久旱逢甘霖”,使宜都一带降雨。但对于敬畏神灵、缺乏科学的古人来说,也只能而且需要把降雨归结为龙王的“显圣”。不过,那些为了民众幸福而不远百里前来的“父母官”的主观动机和辛苦程度,不管什么时代都是值得点赞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过程固然重要,但结果才是王道。

龙潜山的神奇,也不仅仅因为有个龙潜观,更奇特的还在于“灯盏凹”和“向王桶”。

“灯盏凹”位于龙潜观背后,另一条下山的路边,是一片面积巨大而陡峭的白石山凹。据说,每逢天朗气清的月圆之夜,从乌钵池方向远望,灯盏凹就像一盏明灯,点亮了龙潜山这个“龙头”。

向王桶(黄明财摄)

最让乌钵池人引以为豪的则是山脚下的“向王桶”。深不见底的“向王桶”,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箍”成的天然水桶。《重修龙潜观序》中说,过去的平常时节,人们会看到“桶水上溢,瀑布飞鸣”的景观。刘新平先生说,几十年前修建向阳水电站时,人们于桶底部开口引水,自此平常时期桶水便不再外溢。但只要每逢洪水时节,桶水暴涨,则依然会出现虹桥般的曲瀑奇观。瀑布喷水时,水流如巨型水柱,由桶中喷溅几十丈,直接进入几百米之外的溪中,令人叹为观止。但那时,人也不可近桶,只可远观,否则会有危险。遗憾的是,现在已是暮秋时分,我无法看不到为刘先生称道的那种胜景。

向王桶边形似各种脚印的石坑(黄明财摄)

同样值得称奇的,还有桶边天然形成的各种“脚迹”,有一对“人脚印”,还有若干“牛脚印”。刘先生讲,传说古代曾有一个仙女在这一带放牛,后来被乡民发现追逐,而消失于此,因此这里便留下了这些脚印。传说是美好的,因为有仙女;传说可能是遗憾的,因为少数鲁莽的乡民。

站在向王桶边往下望,四壁陡峭,桶水如墨玉般深沉。桶水的颜色,大概是因为桶底丰富的石灰石而形成的影像吧,就像清江颜色的成因一样。因为,从桶底人工开凿的小洞里流出来的,依然是清澈的山泉。同行的黄老试图站到桶边沿拍照,被刘先生一把制止。他说,这个桶深的很,曾经有人用百米的绳索栓着一个大石头,放下去测量深度,最后绳子放完了,石头却依然没有落底。爱好摄影的黄老虚心地接受了刘先生的建议,没有冒险行事。风景再好,哪里有生命重要?

从向王桶流出的清泉(向家舟摄)

向王桶的水源在哪里?当地人都认为,是来自于乌钵池山上——海拔更高的大堰乡地区。长阳人都知道,大堰是全县天坑分布最多的乡镇,因而也成为最缺水的乡镇。天坑中“消掉”的水,理论上会随着山势降低,从山里密布的溶洞群众穿行,最后由山底部流出。而当洪水季节,水泄不通时,便会出现像“龙吐水”一样的桶水喷涌奇观。当然,向王桶真正的水源和形成原因,还期待有专家们的进一步论证。

从向王桶引出的电站引水渠(向家舟摄)

无论是“龙王显圣”,还是大自然的恩赐,当地人都承认:因为有向王桶源源不断的泉水,这里世世代代不愁水源。在当地人的记忆中,上个世纪70年代,长阳和宜都先后利用这里的水源修建起了水电站,其中长阳修建的名为“向阳水电站”。最初,两地为争夺水源,曾经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后来,矛盾传到了上级。据说,当时有大领导说:“长阳、宜都都可以用这个水嘛”。于是,在上级的指示协调下,两县共享了源头活水,兄弟县之间的矛盾得以妥善解决。县域有界,情谊无疆,这是有大智慧的官员留给当时人和后来人的启示。而我所知道的还有:向王桶附近居住的冯、向等姓氏,祖先们都是乾隆年间后由宜都辗转迁移而来的,历经几百年的生息繁衍,谁还说得清楚自己到底是宜都人还是长阳人啊。

向王桶附近,为长阳、宜都两县市交界处。(向家舟摄)

在《重修龙潜观序》的最后,孙绳武秀才感叹道:“真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是《陋室铭》中的经典之语,也是我和向导刘新平先生所钟爱的句子。我看到:刘新平、冯发勇这些人,虽然僻处深山,但心怀桑梓,一心想把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文介绍给外面的世界。龙潜山下,昔日繁华的冯家冲、罗家坪、向家坪等村庄,随着城市化的浪潮暂时寂静。但我相信,只要还有人依然执着地热爱这方土地,龙潜山这条巨龙,就一定会乘着“乡村振兴”春风,飞舞在向王桶的蓝天之上。

山不在高,有龙则灵。这个龙,是一群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此山因与宜昌、宜都、长阳三地交界故有“一脚踏三县”之说
磨市镇:三国古战场、古夷道、茶马古道、云台观
杨守敬的故事连载(23)清江溯源
宜昌旅游资源概览
寻找始祖
醉美在清江——灵秀湖北(叶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