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漫谈长阳门匾文化

相关文章:

【藏说长阳】石洪向氏家藏“冰清玉洁”匾额

【姓氏志】长阳章氏

【姓氏志】长阳胡氏

【长阳古民居】七里坪村朱家老屋

【长阳古民居】郑家老屋

▲龙舟坪镇两河口村白竹山胡姓新居门匾

门匾,即张挂、镶嵌或绘写于民居大门上端墙体上的匾额。长阳民居门匾文化,从古流传至今。每一幅挂在家门口的匾额,都在诉说一段历史,传承一种习俗,蕴含着文化魅力。

长阳门匾文化盛行于古代,清代以前已难考。据族谱等地方文献记载,我们可以对清代民国时期长阳民居门匾文化作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古代,门匾是住宅主人身份、地位、文化的象征。因此,清代民国长阳民居门匾往往出现在官宦、士子和殷实之家,悬挂于高门大宅之上。因为制作门匾颇费周章,若非财力允许,不是书香门第,一般人绝不会去费这个力。如果茅檐土墙之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而且大字不识,还要附庸风雅去挂个门匾,肯定会遭到当时人耻笑。

清代长阳门匾,质地不同,形式各异,内容多样。质地上讲,主要有石质、木质及绘制。石质门匾一般是青石刻制,镶嵌于墙体内。木质匾额一般以樟木、杏木、楠木等经久耐用、气味芬芳的上等木材制作,悬挂于门上。绘制匾额则以高等墨汁、颜料,将文字书写于墙面。从形式上讲,门匾一般为长方形,分横匾与竖匾两种,以横匾居多。

清代门匾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主要有四类。

一类是记载功名或官名。如光绪中山堂《刘氏宗谱》中《永槐公住宅图》上显示,清末刘永槐宅门匾为竖匾,上书“府参军”三大字。参军作为古代官职,起初为丞相的军事参谋,明清时为“经历”的别称。经历有布政司经历、府经历数种,为布政使、知府等的佐官,一般为七品或八品。但旧志中并未记载刘永槐家族成员任过府经历,因此刘家的这个“参军”职衔可能为捐叙,即为朝廷捐款后获得的荣誉职务,并非实职。

第二类与家族历史有关,如堂名或典故。如上述宗谱中的《刘潜俶住宅图》反映,刘潜俶家门匾上书“校书世泽”四字。“世泽”,指祖先的遗泽。“校书”,则与刘姓远祖、西汉宗室大臣、文学家刘向有关。刘向曾奉命领校秘书,撰有《别录》《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五经通义》,编订《楚辞》,与儿子刘歆共同编订《山海经》,学富五车,著作等身。刘家的这一门匾,大约在显耀其家族源流,意欲传承文化基因。

第三类是表达个人情操、志趣。如上述宗谱中,刘传璋住宅为“公平正直”门匾。清光绪普舍堂《覃氏族谱》则记载,居住于大溪亮的晚清民初地方文人覃化龙先生的宅前,悬挂的是“兰桂流馨”门匾。

第四类则是上述内容兼而有之。如光绪敬宗堂《章氏族谱》中,章南川、章一然兄弟合宅,正门悬挂着巨大的二人功名(亦为捐叙)牌匾:“皇恩诰封奉议大夫、奉政大夫”;侧门则绘写“河间家声”四字,河间为章姓郡望之一。章元与、章七林合宅有三门,正门上书“蒲城世泽”,侧门分别为“石壁风清”“掌草呈祥”,集家族历史及家规家训于一身。

由于岁月变迁,这些古民居多已不存。现存的少数长阳古民居大门上,或早已被摘取门匾,或已被书写为革命标语。这是因为,曾经一段时间,门匾被当作“四旧”对象弃之不用。

▲磨市镇马鞍山村某张姓旧居门匾。清河,为张姓著名郡望名及堂号。

改革开放以后,长阳农村经济条件好转,茅草屋纷纷换为大瓦屋,门匾文化也随之复兴。上世纪80年代,在长阳农村特别是磨市、大堰、都镇湾等东南部乡镇,凡新建土木结构民居,多请专门的艺人在大门上绘写门匾。大多数门匾,由楷书文字及黑白简单边框构成。讲究的,除文字以外,还设计有精心堆筑的边框或彩色画框,并配以精美图案。匾额的内容,则由清代民国时的多种演变为以凸显家庭姓氏郡望、堂号为主。郡望:如龙舟坪、磨市等地李姓,多以“陇西世家”四字书写门匾。磨市镇的“内黄世泽”“河东世泽”门匾,分别为骆姓、柳姓所用。大堰乡的“京兆世家”,为魏姓所用。堂号:渔峡口镇有覃姓堂号“离光堂”,这些人家的门匾就多写为“离光朗照”或“离光增辉”;资丘镇田姓堂号多为“紫荆堂”,田家人门匾多写作“紫荆世家”或“荆庭瑞蔼”。

近些年来,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更加进步,越来越多的楼房拔地而起,瓦屋逐渐淘汰减少,门匾习俗也逐渐淡化。但讲究的家庭仍保持着设门匾的习俗,或以瓷砖铺砌,或悬挂订制的木匾,以此讲述一家一姓的“独家记忆”,让长阳悠久的门匾文化从过去延续到了今天。

追寻千年古县遗迹

考辑乡邦历史文献

古主微信:ycroman198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与众不同的老宅墙门
带您看匾额最多的古代民居
解读定海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构件
客家匾额,闪耀千年的“活化石”!
山村奇事:猜不透的门匾之意
古建筑“点睛之笔”——匾额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