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鼓胀的辩证分型要点

【辨证分型】

一、常见证型

气滞湿郁证:常见于鼓胀的早期。症见脘腹膩胀,腹膨不坚,叩之空空然。纳谷减少,食后饱胀益甚,得嗳气或矢气后稍安。胁肋胀痛,小便量少。如偏于热者,可见躁烦不安,口干口臭,小便涩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微黄,脉象弦细或弦数;偏于寒者,可见身重困倦,怯寒肢冷,尿少而清,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象迟缓或细缓。

肝脾血瘀证:腹渐大而胀,或鼓之中空,或于侧卧时腹部叩之有轻度浊音,常能于胁腹部切及癥块,甚则青筋横绊腹上,饮食少思,消瘦倦怠,面色萎黄,两颧瘀暗如古铜色,胸颈部有红痣、赤缕如蟹爪纹,小便不利,大便色黑,或伴有呕血、衄血、便血,或伴见黄疸。舌色红绛或暗紫,脉象弦细或实大而涩。

湿热蕴结证:腹部撑胀拒按,腹皮绷急,如囊裹水,叩之有浊音,下肢微肿或不肿,面色黄垢,或皮肤、目睛俱黄,烦热不安,口苦口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舌尖边俱红,苔黄腻或兼灰,脉象弦数。若热甚迫血,则伴有衄血、吐血、便血之症。

血瘀浊阻证:此证为肝脾血瘀、湿热蕴结之综合证型,常为鼓胀的晚期证候。症见高度腹胀,腹皮光亮,青筋暴露,脐心突起,气喘怔忡,口气秽臭,面色黧黑,目睛暗黄,皮肤干糙,四肢肌肉瘦削或有轻度浮肿,大便干结或泄下黑粪,小便涩少或闭而不通。舌暗紫或有明显瘀斑,脉沉涩或虚大。甚或出现神昏谵妄、痉厥之证。

脾胃虚寒证:中脘痞满而胀,得热则舒,其腹虽膨但中空不坚,初起旦食则不能暮食,继而稍食即饱胀不安,时时干呕,噫嗳食臭,面色萎黄,小便量少,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苔白滑,脉象沉迟或沉细。

脾肾阳虚证:腹部膨大,胀满不适,面色苍黄或皖白,神倦怯寒,肢冷足肿,胸闷纳呆,或有气喘、心悸怔忡,尿少便溏。舌淡,边有齿印,苔白腻,脉象沉细而弱。

肝肾阴亏证:腹膨而满,腹皮紧急,形体羸瘦,面色晦滞,口唇干红或两颧潮红,午后低热,心烦口干,时或鼻衄,小便短少。舌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象细弦或细数。若虚风内动可见手指蠕动或搐搦,甚至昏厥。

二、类证鉴别

《灵枢·水胀》指出本病需与水胀、肤胀、肠覃、石瘕等相鉴别,其鉴别要点请参阅本书水肿篇。

三、临证浅识

本病一般形成较慢,如朱丹溪所说:“此病之起,或三五年,或十余年,根深矣,势笃矣。”根据病情之演变过程,临床分为初期和后期。鼓胀初起多为肝脾不和、气滞湿郁或脾胃虚寒之证,故以顽固性腹胀、食欲减退等消化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若治不及时,则邪从热化而为湿热蕴结证,或由气及血,表现为肝脾血瘀证;或二证相兼而成血瘀浊阻之证,此时多有明显腹水。如病情迁延日久,正衰邪盛,水湿、瘀血凝聚不散,则成本虚标实之候。其阳气虚衰者多兼见脾肾阳虚证;精血亏耗者则多兼见肝肾阴虚证。倘于初病即表现脾胃虚寒证者,其病势一般发展较快,且脾肾阳虚之证出现亦较早。

鼓胀患者,若性格骤变,精神过于欣快或抑郁,或恐惧不安,烦躁不宁,或倦怠嗜睡,或举止异常,手指蠕动或抽搐痉挛者,常为昏迷之前兆,应予高度警惕。

本病之预后,早在《灵枢·玉版》已有记述,如“腹胀、身热、脉大,是一逆也;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是二逆也”;“腹大胀,脱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胀,便血,其脉大,是二逆也”。危亦林谓:“腹满得之未久,或胀或消,腹皮稍软,不泄不喘,随治随瘥。若脐心突起,利后复腹急,久病羸乏,喘息不得安,名曰胃脾俱败,不治;腹满咳逆,不得小便,不治;腹大满而下泄,不治。”随着医药科学的日益发达,上述之证未必皆属不治,但临床若见高度腹水、便血、下利和体质极度衰弱者,其预后皆不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基本知识
人体脏腑辨证
中药综合丨中医诊断基础(辨证)
中医辨证肿瘤之方法
情志病
常见中医名词解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