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词欣赏:水高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作者 朱熹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注释

隐括,字面的意思是隐隐地概括,这是一种文章体裁,也就是对原作的内容、句子适当剪裁、增删,修改成新的作品,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改写。《文心雕龙·镕裁》:“蹊要所司,职在镕裁,隐括情理,矫揉文采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抓住主旨之后,所要做的工作就是镕裁--镕炼其立意,裁剪其浮词,把情与理都弄清楚之后,再变化其文词。朱熹这阕词就是隐括了杜枚的《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后面咱们再看朱熹是怎么镕炼杜牧的立意,变换其文词的。

结客,与客人结伴。

空翠,指绿色草木,如谢灵运的诗:“空翠难强名,渔钓易为曲。”说那些草木都不知道啥名字。指绿叶,如孟浩然的诗:“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雨打落叶,满院都是。指青色的潮湿的雾气,如王维的诗:“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再就是指碧空,这里的翠就是“明亮”的意思了,如白居易的诗:“苍茫生海色,渺漫连空翠。”这首词里的“空翠”,就是指碧空。

烟霏,飘动的云烟。霏,音fei一声,飘扬,飘散。《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可笑电影《画皮》上把这几句当作歌词,却把“霏霏”念成“靡靡”。

紫萸,茱萸,一种药材,结出的果子是紫色的。咱河南西峡盛产茱萸,可惜我没去看过,只在鲁山的山里见过。古代有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也有用茱萸制成囊佩带的,茱萸有香气,据说能驱邪治病。王维的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何事辛苦怨斜晖,这里的辛苦有喋喋不休的意思,与现在说的辛苦略有差异。现在人们说话中也有这样的语气,比如,“既然都这样了,还费那劲干啥?”“他恁犟,一脑袋浆糊,费那吐沫干啥?”

那更有危机,结合上下文意思,我认为这句话的标点应该是问号:“哪更有危机?”机,指机括。危机,指的是险恶的机括、陷阱。例如陆游的诗:“人间著脚尽危机,睡觉方知梦境非。”词中这一句话意思是说,今来古往,春花秋月一年复一年,还能有什么机括、陷阱?易经上说:“复者,其见于天地之心乎?”从长远,从更广阔的空间看,一切都是永恒的。这种思想积淀在咱这个民族心理深处,无论遇到再可怕的困苦,都坚信“太阳照常升起”、“黑暗过后就是光明”,永葆坚韧乐观。所以,遇到难处往大处想,往远处想,眼前的难就不是难了,比如看大海,近看波涛汹涌,远看风平浪静。

牛山客,指齐景公。齐景公登上牛山,回看齐国都城,叹息说:“为什么人要离开这美好的地方去死呢?”不由得泪如雨下,打湿了衣襟。

试翻译如下:

云影浸江水,鸿雁要南飞。带上酒壶,邀集客人,到哪里去呢?上山去,碧空高远,云收云散一会儿就不见踪迹。人世间难得一笑吗?何况有紫萸黄菊可以摘下来插在头上,自娱自乐一番。今日风景一如往年,人世代谢早不是往昔的样子。

庆贺重阳节,应该喝得酩酊大醉,让你喝你就喝,请不要推辞。人活着本来就是寄寓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还要喋喋不休恨太阳又落,时光又逝呢?今来古往,无穷无尽,多少春花秋月,哪有什么“危机”能挡得住?去问问齐景公,何必为人生短暂而泪沾衣襟?

说两句

这阕词大有宇宙意识,古人评价说:“洗尽千古头巾俗态。”这里的头巾把原诗作者杜牧也包括在内了。

粗看这阕词完全抄杜牧的,细读则完全不是,甚至是“反其意而用之”。

先看意。杜牧是与张祜一块登齐山,两人功名未立,都有点落魄,诗里有牢骚,也有开解的话,但基调是悲伤,感叹生而多忧、人生无常。而这首词表达的却是人生的旷达豪迈,是一个哲人对人生对世事的思考,不仅有“不需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朱敦儒词)”只争朝夕的进取精神,而且有对人生世界更深的思考,个体虽然寄居世界,但能到这永恒美丽的世界上走一遭,也就是与世界同体了。《论语·先进》中有一段话,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问,你们有朝一日得志了,想干什么事呢?几个人都回答了,或是治国,或是富民,或是要作个管祭祀的官员,轮到曾皙了,说,到了暮春了,着了春服,与几个年轻的朋友,到沂水里游泳,在祭坛下乘凉,唱歌回家。孔子说,我的想法和你一样。朱熹在注这段话时说:“曾点(曾皙)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大阙。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见于言外。”这段话的意思是:曾点的学识,大概可以看到人修养的最高超处。天理像水一样流动,到哪儿都充满(天理无处不在),没有一点缺失的地方。(认识到这个了)曾点无论是动还是静,都这么从容。然而,他所说的话,不过是按他的身份,愉快地享受日常的生活,看似没有舍己为人的意思。而其实呢,他胸怀悠然,真可与天地间万物同上同下,符合天地万物存在所含的细微道理,隐隐表现在他的话语中。这段话,可以作为对朱熹这阕词的评价。与万物同体,在永恒的宇宙中载沉载浮,尽其作为,这种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再说文词。杜牧的诗已是绝唱,文词很美。朱熹对之改变得不多,只是从意思上略作改动,但就文词之美来说,有一句改得真是锦上着花、好上加好。杜牧的诗:“与客携壶上翠微”,是铺陈,为下面抒情作准备。而朱熹改为:“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一问一答,答时不说登山,只把山上所看的景所有的感受说了出来。碧空如洗,山头涧边,云雾飘渺。这不只是写景,更有情在内,是意境,有哲思的意境。那句“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更是发人深省,与比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返”更多哲思,更振聋发聩。

这首词,境界之高迈,很是少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观宋填词126| 朱熹这首隐括词,似乎比苏轼更胜一筹
朱熹隐括杜牧诗,楼船送别抒情怀|宋词佳作欣赏(69)
你知道吗?把诗改写成词,宋朝就已经流行,这种写法叫“隐括”
对比杜牧和朱熹的作品,小杜说人生多忧,朱子讲前路莫愁
楷书宋朱熹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词
朱熹《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鉴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