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没有文字的古滇国,要造出如此怪异的武器

话说,我上次去国博的时候,又有新的发现,我发现了一个十分怪异,但是造型奇特的青铜器——吊人铜矛,它出土于云南晋宁石寨山。

早在两千多年前,云南一带就活跃着众多民族和部落,滇国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从考古发掘的滇国墓葬文物推断,滇国是一个没有使用文字的神秘古国,大约在战国至西汉时期兴盛于云南滇池一带,东汉时期消亡或融入中原王朝。滇国器物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兵器,造型诡异凌厉,令人大开眼界。

造型诡异凌厉的吊人铜矛

1955-1960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长38厘米,宽5.4厘米,现藏国家博物馆

此铜矛矛身呈三角形,在矛身基部的折角处,通过两个穿孔,各吊着一个约3厘米的铜雕人物。他们形象一致,双手背剪,手腕被拴系着,将整个身体悬吊起来。全身赤裸,均为男子。头颈和长发低垂着,脊背弯曲。脸上呈现出既痛苦不堪,又无可奈何的表情,在经受过严酷的刑罚后,生命的气息只有一丝尚存,他们已无力挣扎或反抗。

用锁链拴住的人,身体结构细腻精确,线条流畅,健壮的腿部肌肉和瘦削的腰腹,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那是西汉啊!这写实的造型技巧比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师们毫不逊色。

滇国人为什么要造这样奇怪的兵器呢?

据说,滇国墓葬出土的吊人铜矛目前存世仅2件。我们只能推测它是用于某种仪式,例如祭祀或其他重大活动,具体作何用途还是一个谜。

从局部细节图中还可以看出,受刑人的头发在头顶束起,所以垂下来的时候没有呈现出披头散发的样子,这正好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有关滇国人梳椎髻的记载。(注:“椎髻”意为将头发结成椎形的髻,是我国古老的发式之一)

云南在历史上曾经历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因为地处边陲,所以当地的青铜时代开始得晚、结束得也晚。在中原的战场上已经应用了千年之后,云南的青铜矛才在春秋早期初露峥嵘,而一直到东汉初年,青铜兵器早已在中原绝迹,云南当地仍有制作青铜矛的传统。

古滇国青铜矛的科技、冶炼、铸造方法无不受中原的影响,但同时也颇具地方色彩,主要分阔叶形和柳叶长条形两大类。柳叶长条形铜矛出土较多,上文中提到的吊人铜矛就是其最出名的代表。

阔叶形青铜矛出土数量较少,主要集中在晋宁石寨山。其造型刃短而阔,至前端收束成尖锋,整体似一片前尖后圆的椭圆形树叶。这种类型的矛中,最为奇特的当数出土于晋宁石寨山的蛙形铜矛。

西汉蛙形铜矛,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此矛高17厘米,整体造型是一只两眼圆睁,前肢前扑,后腿下蹲,随时准备一跃而去的青蛙。中国古代南方崇拜青蛙,奉其为神,主要是青蛙繁殖能力强,斩不尽,杀不绝。

豹衔鼠铜戈,现藏云南省博物馆

该器物前锋收缩略呈梯形,銎部饰卷石纹、同心圆纹、锯齿纹等;銎背上雕铸一豹,呈缓步行走状,昂首、挺胸、拖尾,嘴里衔着一鼠。鼠被豹衔于半空中,头朝下,身体极度扭曲,作挣扎之状,显然刚刚被捕获,尚未毙命。器物造型生动、有趣,加之戈刃很钝,似为非实用器,当为礼仪用器。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无论是吴越还是古滇国,越是这种将青铜矛的艺术性体现得淋漓尽致的地区,实战能力反而不强。最强大的秦国,兵器的工艺性却并不突出。这些在细节上大做文章,而忽略了青铜矛战争属性的做法,其中可以品出小国们“玩物丧志”的意味来。

古滇国的残忍习俗——血祭,只是单纯为了五谷丰登

两千多年前,滇池一带不仅生活着滇人,还生活着昆明人。他们之间经常爆发战争。在与昆明族的历次争战中,滇国人有了一个发现:在战争中死去之人的周围,那些野草或许庄稼竟然长势喜人。

滇国人竟然由此悟出了一个道理:这是血肉祭祀神灵的结果!

有了这样的发现,那些在战争中被俘虏的昆明族战士就遭殃了,每当天呈异象、久旱久涝、禾苗枯萎的时候,滇国人就会从囚牢里提出俘虏以祭神灵,祈求神灵庇佑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活祭的场面在今人看来那样残酷,却被古代滇人视为理所当然。

在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的文物中,有一组贮贝器,器盖上就描绘了这样的场景。贮贝器是啥呢,说通俗点就是存钱罐。

杀人祭祀柱场面贮贝器

现藏云南省博物馆,属于195件禁止出国(境)展出文物之一

鼓腰部刻有8人,每人手持兵器,或驽、或矛、或斧作奔跑追猎状。器盖上铸有人物51人,猪犬各一。

中央圆柱上盘绕着两条蛇,柱顶上立有一虎。柱右侧有一裸体小人,双臂反绑于一牌上。柱前一人左足锁枷,一人跪地,双臂反绑,均裸体。

铜柱后方列坐妇女四排,每排三至四人,排列齐整。有的膝前置篮,篮中盛物;有的旁置成束之物,似刚收获的农作物。一、二两列妇女中立一男子,肩披巾,双手抚于胸前,作观望状。列坐者左侧另有妇女四人,膝前置篮,篮中盛鱼、肉等物,其前有一男子,作伫立观望状。

诅盟场面青铜贮贝器

现藏国家博物馆

此器出土时器内贮贝300余枚,上铸圆雕立体人物127人(残缺者未计入)。

以干栏式建筑上的人物活动为中心,表现了滇王杀祭诅盟的典礼场面。房屋建筑主要由屋顶和平台构成。屋顶呈人字形,平台由小柱支撑,上面高凳上垂足坐着一位主祭人。这位主祭人的周围放置16面青铜鼓,其左前方和右侧均为参与祭祀者,面前摆放着祭品。平台左右两侧为椎牛刑马、屠豕宰羊等场面。平台之后有击打青铜鼓和錞于的,有待刑的裸体男子和持器盛物的妇女等。

贡纳场面青铜贮贝器

现藏国家博物馆

此器口沿所铸雕像,表现了臣服滇国的民族向滇王纳贡的场面。此器原状似为由重叠的两鼓组成,出土时上鼓已残。

在下鼓鼓口沿铸有立体人物、牛马等21个。人像按其发式、装束及行进之状大致可分为七组,即表现了七个族。每组多者4人,少者2人,其为首者皆盛装佩剑,当为酋长形象;后随者或牵牛引马,或负物,为部族成员。

七牛虎耳青铜贮贝器

现藏国家博物馆

在滇文化中牛与人关系密切,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和财富的象征。牛可以用作祭祀仪式中的牺牲、对外贸易的商品和当作财富的象征。这些特殊功用是牛的形象在滇国器物上频繁出现的重要原因。

国家博物馆还藏有哪些古滇国文物

所有这些文物都出土于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古墓群。这里曾是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至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滇王及其家族臣仆的墓地,石寨山高约33米,南北长500米,东西宽200米。

滇王之印

1955一1960年,先后在这里进行14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清理古墓50座,出土文物4000余件,是1949年以来云南考古工作的最大发现。其中1955一1957年的第二次发掘尤为重要,共清理古墓20座,在第六号墓中出土了金质篆书的“滇王之印”,轰动国内外考古界,从而也印证了《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的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仍年)武帝“赐滇王玉印”的史实。

圆形、方形群猴环边青铜扣饰

用途类似“护身镜”,使用时佩带在腹部腰带之下。左侧圆形铜饰的中央原应嵌有一宝石扣,周围还镶有小圆点绿松石,铜饰边沿铸有互相缠绕的猴子20只。右侧方形铜饰中央原应嵌有一长方形宝石,铜饰边沿铸有猴子11只。

五牛青铜枕

枕是人们生活中的日常用具,质地和式样都十分多样。瓷枕和金属枕是古人最常使用的品种。这种在铜枕上装饰牛的形象,却唯滇国所有。

这件青铜枕器形似马鞍,左右两端上翘,各铸一圆雕立牛,体态雄健,肌肉饱满,犄角挺立。枕面平滑,在铜枕一侧浮雕立牛三头,间隙处饰有蛇纹及姿态各异的虎纹。在古墓群发掘中共出土6件青铜枕,均位于骨架头部,有的枕上尚留有头骨残片。

鎏金四人舞俑青铜扣饰

4人均头戴尖顶高筒帽,帽上饰带柄的小圆片,帽后有两条下垂及地的飘带;身着长衣,肩部披帔,腰束带,带上佩圆形扣饰;右手执铃,左手挥舞于胸前;口微张,似乎在说教。这四人服饰相同,均头戴冠,作舞蹈状。西南地区的民族自古以来均能歌善舞,喜以吹笙、击鼓相伴,踏歌为乐。

滇国居民常举行繁杂的祭祀仪式。在这些仪式中,巫师承担着沟通人与神之间信息的职能。他们一般有两种形象,一种服饰虽与众不同,但形象平和、稳重,以说唱表演为其作法方式;另一种不仅服饰奇特,而且装神弄鬼,狂奔乱跳。此扣饰表现的是滇国巫师起舞作法的场面,巫师的形象和风格属于前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云南省博物馆藏古滇国历史文物之二
云南古国出土青铜器赏析——春祈秋报 尚武之国
“云南滇国青铜文化展”,再现消失的古代滇国!
吊人铜矛!您见过如此诡异凌厉的冷兵器吗?| 古滇国2
博物馆珍藏的青铜兵器:戈、 戟、矛、钺、剑、弩、矢镞
穿越古滇国——参观昆明博物馆的青铜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