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 | 他将美德赠给了她,现在它是她的东西了


她闭上双眼。他或许不会再回来了,她心想,或许他会回来,却变成另外一个人。他们现在拥有的将一去不复返。然而对她而言,孤独的痛苦远比不上她曾经的痛苦,那种觉得自己一文不值的痛苦。他将美德赠给了她,现在它是她的东西了。与此同时,他的人生在他面前展开,通往四面八方。他们为彼此做了很多好事。真的,她心想,真的。一个人真的可以改变另一个人。
 
你去吧,她说,我会一直在这儿。你知道。
 
——《正常人》,萨莉·鲁尼(爱尔兰)
 
这个月的几本书都是在中旬前读完。
沉浸感很强的书,读过后感叹,恍然,又失落。
 
大概20号以后至月底的时间里,有时重看几本书,也试着开始阅读其他书。但总有点心不在焉。心灵的一部分仿佛留在几本书里——并非不想离开,只是眷恋着书中的情绪、风景和故事。在离去之前,还想好好回味那些故事。
 
心灵的那部分一直催促我,写点什么,写点什么。
我在呼唤下拖过一天又一天。
它依旧强烈。
仿佛不记下点什么,永远无法安心。
 

 
读完《正常人》的黄昏,出门走了长长一段路。被书中的情绪深深感染,触碰某些情绪和郁结。
 
吹吹风,看海面的光线变化。夕阳满天。黄昏一点点降临。双腿渐渐疲惫。没有答案的问题渐渐不再是压在心头的大疑问。它仿佛变化为每天的日升日落。没有即时的答案,但不再涌动不安。它暂时得了安慰。
 
《正常人》的人物关系简单,讲述康奈尔和玛丽安两个人高中至大学几年的情感经历。
 
作者细腻,敏感,捕捉到很多微小的动作、念头。两个人相爱。但在现实的衡量和内心无法言说的情绪中,分分合合。
 
是二十岁上下的单纯情感啊。青春爱恋。各自内心的症结。外界人事变幻。人在其间被推动往前,接受各样挑战。他们曾经走近对方。但那一刻的爱在无限的变化里多么短暂,无法成为对抗外界和支撑自我的一部分力量。
 
可是,也因为那些契合,康奈尔和玛丽安都有了一些对自我认识的改变,对未来有了那么一点点想去迎接的主动和信心。
 
情欲热烈的青年时,仿佛只有在情爱时赤裸真心相对。那么贴近,亲密,把身体赤露,也试着把精神中最隐秘的一层打开——或许情欲也是一种方式。宣泄无处安放的热情,寻找自我的恰当表达。青春年岁,真如旷野寻路。没有明晰的方向,四下试探。
 
爱似乎是虚幻易逝的存在。前一刻还在,后一刻即化为乌有。可是,爱还是那么好,使人渴望,使人想一再回到那些亲密、无间、安心。停留的那一刻仿佛是永恒。
 
然而,过去的伤痛一直在发生作用。玛丽安在家中承受不公,这让她认为自己就是不值得被爱和被尊重的。愚蠢的男孩子们追求她,也用与家人相似的方式对她。言语侮辱,私密时刻付之于暴力。
 
或许对于没有过幸福家庭生活的人来说,与原生家庭相似的对待方式会使她误以为那就是爱,是自己该得的。
 
康奈尔给了玛丽安温柔,尊重和保护。他似乎从始至终握有主动权,而且在开始时,他滥用了这份主动——迫于同学压力,他没有公开和玛丽安的交往。但在私下相见时,他一直珍惜玛丽安。
 
明里与暗处的矛盾,是康奈尔要处理的生命问题。表里不一的痛苦可能带来现实中的自己和真实自我之间的分裂吧。或许康奈尔的精神危机正源于此。
 
康奈尔和玛丽安,影响甚至改变了彼此的生命。玛丽安真实的脆弱,康奈尔始终的善意。玛丽安包容了他一些时候的自私,他给了玛丽安温柔安全。他们因此都看到生活可能的转机。爱真的可以成为良药。
 


读过帕慕克关于小说创作的演讲录《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之后,想读一本他的小说。把小说创作描述得如此迷人的小说家,写出的小说会是怎样?抱着如此的想法,找来《我的名字叫红》。
 
小说的扉页上,有帕慕克的对“写作”的表白。其中一段这样写到:
我写作是因为想让其他的人,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了解到我们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我们还将继续生活下去。
 
这本小说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伊斯坦布尔。16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在帝国中担当一部分文化和历史传承的国家画坊里,继承传统的保守派和试图融合西方画法的革新派展开较量。
 
在这个帝国不断更迭、宗教严格的城市里,继承与革新的较量牵涉几个关键人物。个人的抉择又取决于他们的性格、价值观、对信仰的不同认识等等。
 
小说用不同角色担当叙述者,伊斯兰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众多的传说、历史、寓言、故事、传统,细细密密,如同一幅制作精美的巨大土耳其地毯。乍一看去,花纹繁复中充满统一的秩序。再看细部,每个针脚都恰到好处。使人惊叹。
 
如果不会讲故事,保守与革新的较量会是大而空的话题。帕慕克把大命题放在具体的人物身上——或许现实就是如此吧。个人命运正是历史背景和社会进程的缩影。
 
推动故事发展的核心是一位叫黑的青年对爱情的热切追求。真实的人性体现在每一位小人物身上:黑多年爱恋的女子谢库瑞,走街串巷兜售布料的女商人艾斯特,几位画师,画坊总监等。
 
我一度以为无法读完这本书。大约是在书的中段,伊斯兰传统文化大幅展现。那是伊斯坦布尔人的生活底蕴。而我作为一名异教徒,不想被小说传教。
 
现在想来,如果一本小说的宗旨在传教,或许可以说它虔诚——但不得不说,同时它也是狭隘的。
 
帕慕克说,我写作是因为相对其他东西,我更信仰文学,信仰小说艺术。
在我理解,他并非表示自己不是宗教信徒,而是在肯定小说的宽广,容纳,真实。
他做到了。
我也庆幸没有放弃,读完了这本鸿篇大作。


小说同样落脚在细部。黑完成了对谢库瑞的承诺,他们成为真正的夫妻。然而,对充满智慧、不失狡黠的谢库瑞来说,爱情不是她最幸福的获得。
 
她想要一幅年轻时的画像。
她还想要一幅幸福之画:
 
一个母亲与她的两个孩子,她怀里抱着年纪较小的那个,微笑着给他喂奶,孩子开心地吸吮她饱胀的乳房,也回以微笑;哥哥略微嫉妒的眼神,与母亲四目交投。我想成为这幅画中的母亲。我想要画面上天空中的飞鸟,好像在飞翔,但同时又喜悦而永恒地悬在半空,正如赫拉特前辈大师的风格,让时间停止,我知道这不容易。
 
小说的结尾处,帕慕克把“自己”写了进去:
奥尔罕总是十分急躁,脾气也不好,他过得并不快乐,也从来不怕冤枉他不喜欢的人。
 
看到这里,笑起来。一是自己粗心,一直忘记了奥尔罕是帕慕克的名字,直到结尾才恍然大悟。再就是帕慕克如此调侃地描述自己,很有趣。
 
9月还读了一本讲述生活经历的书《活下去的理由》。书的标题,或许是每个人都曾经寻找过的吧。作者的书写很温暖。
 
7月或许更早一点,从喜马拉雅app听了心理学领域的名作《爱的艺术》。是值得再读的一本书。
 
9月结束,迎来国庆、中秋。
祝假期愉快!
花常好,月常圆,人长久:)

图片来自英剧《正常人》剧照

△△△

独立小楼

--- 从一砖一瓦开始,建筑自己的世界 ---

“Every night I cut out my heart…

But in the morning it was full agai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8.8分,又一部畅销小说改编,尺度很大!
《正常人》:看得人都不正常了
不完美的,才是“正常人”
《正常人》,可能是一部未来经典
《正常人》|绿色乌托邦里,每个人都想成为悬崖边上的爱尔兰小情侣
周小舟评《正常人》︱被萨莉·鲁尼虐到内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