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海凿文】就一个“高”字了得——登临诗群诗阅读课堂实录

就一个“高”字了得

登临诗群诗阅读课堂实录

01

感知群诗,登高望远

师:我们昨天已经花了一点时间预习过这三首诗。今天我们再来齐读一遍,然后思考,为什么要把这三首诗放在一起?
PPT屏显: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生:齐读。
师:为什么要把这三首诗放在一起?
生:都是描写一些地方,第一首是幽州台,第二首是泰山,第三首是飞来峰。
师:除了登上某个地点之外,我们关注一下题目,你还发现了什么?
出示屏幕,屏幕中三首诗的题目显示红色。
生:题目的第一个词都是动词。
师:我们从内容上有什么发现?
生:都是在某个地点。
师:都登上某个地点干什么?
生:赏景。
师:那分别赏什么景?
生:第二首,赏泰山上的景。第三首赏飞来峰千寻塔上的景。
师:第一首赏什么景?
生:这一首可能没有。
师:对,第一首没有写幽州台的景,但他们都有什么相同点?
生:登上某个地点,都有抒发情感。
师:是的,这三首诗都有登高望远抒情,这是他们的共同点,他们都属于登临诗或者说登高诗。我们今天学习群诗就是登临诗。那什么叫登临诗呢?
我们一起读一下。

登临诗(登高诗):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山、亭、楼、阁等)而情思涌动,赋诗兴叹,抒发自己的胸怀的诗词。

师:那这三首登高诗谁最高呢?
生:《望岳》最高,因为岱宗是泰山。
师:泰山是五岳之首,所以最高?
生:飞来峰最高。自缘身在最高层,最高层应该是最高的。
生: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因为“寻”是长度单位。千寻可见塔很高。
生: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浮云遮住自己眼睛,可见很高。
生:杜甫最高,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泰山顶部,其他山就很小了。可见泰山很高。以其他山的小看出泰山的高。
师:“会当”是什么意思?
生:终要,定要。
师: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其他山会显得很小。那诗人现在登上泰山顶峰了
吗?
生:还没有登上去。

02

所见之景,异同比较

师:那到底谁最高呢?这个问题先放一放。我们说登临诗写诗人登高望远。杜甫登高所见泰山和王安石登高所见的飞来峰一样吗?
生:泰山雄伟高大。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层层的云在胸中荡漾,只有离云很近,才有云在胸中荡漾的感觉。所以泰山高大雄伟。张大眼眶看晚归的鸟,视野很开阔,泰山高大雄伟才有这么开阔的视野。
师:那王安石写的《登飞来峰》高吗?
生:也很高。
师:哪里看出来?
生:飞来山上千寻塔。“千寻”可见飞来峰上的千寻塔很高。一寻是八尺。
师:古代的一尺大约是0.33米。可见也很高。那泰山和飞来峰有没有不一样的特点?
生:.......(沉默)
师:泰山除了高之外,还有什么特点?结合诗中的关键词句?
生:泰山连绵不断。从“齐鲁青未了”看出。泰山横跨了齐国和鲁国两个国家。
师:是的,这是泰山不同于飞来峰的特点。还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
生:泰山的景观非常奇特,诗中说“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师:哪个词?
生:造化,钟神秀。,
师:哪个关键词。
生:神。
师:还有
生:秀。
师:什么意思?
生:神奇秀丽。
师:是的,这也是泰山特点。所以,泰山的特点是高大雄伟、连绵不断,神奇秀丽。它和飞来峰的景有相同点,都很高。但也有不同点。同样是写“高”,写泰山的“高”与“飞来峰”的高,写法一样吗?
生:用“千寻”来塔的高,应该是用了夸张。
师:从描写方法上讲是什么描写?
生:正面描写。
师:那写泰山的“高”用什么方法写的呢?
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用了众山的小衬托出泰山的大。
师:《登飞来峰》还用了什么方法写“高”呢?
生......
师:我们一起来先看《登飞来峰》,王安石望见了什么?
生:“日升”。王安石见到太阳升了起来?
师:王安石“见”到太阳升起来了吗?你把这句诗读一下?
生:闻说鸡鸣见日升。
师:“闻说”什么意思?
生:听说。
师:那王安石见到太阳升起来了吗?
生:没有。
师:这一句什么意思?
生:听说鸡鸣叫的时候可以看见太阳升起来?
师:在哪里可以看见太阳升起来?
生:在飞来峰千寻塔上。
师:这一句真正想写什么?
生:写出了飞来峰千寻塔的高。
师:闻说鸡鸣见日升,这一句诗人真正想写的是飞来峰千寻塔的高,想写登临地之高。但他通过看见太阳来写。所以这是属于什么描写方法?
生:侧面描写。
师:那《望岳》里有没有侧面描写泰山呢?
生:阴阳割昏晓。因为泰山很高,挡住了太阳的光。泰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可见泰山之高。
师:“割”什么意思?
生:分。
师:这里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生:侧面描写。
师:所以写泰山和写飞来峰都用了侧面描写。
师:“割”用了什么修辞?
生:拟人。
师:是的,《望岳》有拟人的修辞。《登飞来峰》有夸张修辞还有正面描写。这些是不一样的地方,写法上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师:那杜甫为什么把泰山写得这么高大呢?
生:他写出了站得高看得远。
生:写泰山的高是为了抒发诗人的感情。
生:赞美大自然,赞美泰山,对泰山的喜爱。
师:还有其他原因吗?把泰山的景写的这么高大?
生:表达诗人有远大的志向。
师:对,用山的高突出志向的远大。那王安石为什么把飞来峰和千寻塔写这么高?
生:浮云是指那些世俗的人和事......
师:王安石为什么把登高的地点写得这么高?
生:不想被世俗干扰。所以要登上最高层。
师:你把“浮云”理解为一种世俗。其实,登上最高层也是王安石的一个?
生:也是他的一个远大的志向。有远大的志向,我是不会被这些浮云挡住的。
师:杜甫有雄心壮志,王安石也有远大的志向。那么你们是喜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杜甫呢,还是喜欢“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王安石呢?
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我们猜猜看,杜甫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望岳》?
生: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即736年。
师:哪一年不重要,你觉得杜甫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生:是在唐朝最繁盛的时候。
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生:因为国家繁华,才会有雄心壮志。也可能是国家最腐败的时候。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杜甫写这首诗的背景。
PPT: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杜甫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师:那《登飞来峰》是在什么情况写的呢?你猜猜看?
生:可能是王安石被贬官期间写的。
师:你认为是被贬官,我们一起来看看背景。
PPT:

庆历二年( 1042 ),2 1 岁的王安石考中进士, 随即赴扬州任签判,之后又升任鄞县知县,治理一方,政绩显著。宋仁宗皇祐二年(1 0 5 0 )夏,2 9岁的王安石做知县任期到,在返回故乡江西的途中,经过飞来峰,登上峰顶,极目远眺,写下《登飞来峰》。

师:我们结合这两个背景,看看,你到底喜欢谁的雄心壮志?
生:喜欢杜甫,因为杜甫即使落榜了,也没有太沮丧,而且很乐观。
生:我喜欢王安石......
生:我喜欢王安石的。我们觉得,王安石已经很幸运了。刚刚做官就这么顺利,而且还有这么远大的雄心壮志,我比较欣赏这样的人。
生:我喜欢杜甫的。因为杜甫考不上进士还有雄心壮志,不怕困难的那一种。
师:那我问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你有没有发现杜甫在拥有登上最高峰的雄心壮志时,他有没有考虑到困难?
生:有,哦,没有。
师:他为什么没有考虑呢?
生:.......
师:是他忽略了困难,还是困难不值得一提?
生:我觉得是困难不值得一提,对杜甫来说,这些困难太小了。这样的话,就更能看出杜甫的雄心壮志。
师:是的,年轻的杜甫因为在强大的国家,满腹的才华中,他有一种绝对的自信和乐观。那王安石拥有远大志向时,有没有考虑到困难,结合诗中词句说一说?
生:考虑到了。因为“浮云”代表着一些困难挫折障碍等,但他“不畏”,他不怕困难。
师:王安石不仅考虑到了实现远大抱负的困难,而且,从背景中我们还知道,他是当时仕途很顺利有成就。而杜甫写这首诗时,不但没有考虑到苦难,而且还是在进士落榜之时。杜甫是逆境中的绝对的自信。王安石是顺境中的务实乐观。杜甫这种无条件的雄心壮志,是对自己才华的绝对自信。王安石的远大志向是面对现实的,是喜欢不喜欢是见仁见智的。登高不仅是一种志趣和情怀,还是一种生命状态和精神个性。

03

意境主旨,异同比较

师:我们说群诗阅读,我们不能把第一首忽略了,我们看看,同样是登临诗,后面这两首和第一首《登幽州台歌》有什么不同?
生:《登幽州台歌》这一首主题和其他不一样......
生:《登幽州台歌》是抒发悲伤的情感的,而后面两首的情感是高昂的。
师:情感类型不一样。一个是悲情,一个是豪情。哪里看出悲伤?
生:独怆然而涕下。
师:什么意思?
生:一个人悲伤到留下眼泪。
师:还有什么不一样?
生:写作背景也不一样。
师:是的。
生:还有后面这两首有写景的。而《登幽州台歌》是没有具体写幽州台的景。
师:《望岳》有泰山的景,《登飞来峰》有飞来峰的景,而《登幽州台歌》没有具体写幽州台的景,四句全部都是在幽州台上的感慨。登临诗风格不一样。刚才有同学说《登幽州台歌》内涵和其他不一样。那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后面这两首诗登高望远,表达的雄心壮和志远大的抱负。那《登幽州台歌》要表达什么呢?我们思考一下,陈子昂为什么会一个人悲伤到留下眼泪?
生:他可能是被贬官了。
师:我们看一下背景。
PPT:

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生:为国家做贡献的抱负和志向没有实现,他的意见也没有被采纳。
师:那我们能从诗中读出来吗?
生:.......
师:陈子昂为什么要登幽州台,而不是去登泰山和飞来峰?
生:因为幽州台是战国时期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幽州台有文化内涵。
师:那为什么要登幽州台呢?
生:......
师:当时燕国缺乏人才,燕昭王造好幽州台,用黄金招揽人才,最后国家强大。
那陈子昂为什么要登幽州台呢?
生:他想被朝廷君主重要,想被像燕昭王这样的贤君重用。
师:但陈子昂遇见贤明的君主了吗?被重要了吗?
生:没有。
师:所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是什么人,来者是什么人?
生:“古人”是燕昭王,“来者”是像燕昭王这样贤明的君主。
师:陈子昂前后都见不到贤明的君子,所以他因为什么悲伤?
生:未遇贤君,怀才不遇。
师:当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时,他想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时,他还想到了什么,所以悲伤?
生:想到了自己的身世。
生:想到了自己的怀才不遇生不逢时。
生:想到了自己的仕途。
生:想到自己才华被淹没。
生:还想到个人的渺小。
生:每个人生命的短暂。
师:是的,沧海一粟,这么渺小,短暂的生命,还遇不见贤明的君主,还要怀才不遇,他越想越悲伤。这是孤独的生命观,时间观、宇宙观。
师:那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劝说武攸宜不听,那就不要劝啊,既然君主不重用,那就不用啊?
生:因为在陈子昂心里始终想着国家,想为国家尽力。
师:是的。这种因家国情怀无法实现而在天地间产生无限而绝对的孤独感不仅仅是悲愤,更是一种悲壮。这正如张载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师:杜甫和王安石有这样的一颗家国情怀、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文化之心吗?
生:没有。
师:我们看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一句中“齐鲁”中鲁国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孔子。
师:由孔子你想到了什么?
生:儒家思想,儒家文化。
师:儒家文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究经世济用,以天下为己任。中年晚年忧国忧民的杜甫文化基因已经深藏在青年杜甫登高望远中。
师:王安石有这种文化基因吗?
生:王安石变法最后虽然失败了,但出发点也是为国为民,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
师:在诗中,大家关注一下,不畏浮云遮望眼。“浮云”这个意象也可以指奸邪小人。那杜甫登上最高层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大家奸邪小人,为了国家尽力。
师:所以,虽然《登幽州台歌》是悲情,后两首是豪情,情感是不一样的。但不管悲情和豪情,他们背后的家国情怀是一样的。登高还是一种文化密码。
师:同样是登高诗,到底谁最高呢?其实,从唐朝的陈子昂到杜甫再到到北宋的王安石,这些文人儒士的精神世界就是一座高山,他们为达成使命,为天下尽心的那份责任感、使命感的高度是一样的。他们一路攀登,一生求索,一脉相称。不管是是“会当凌绝顶”还是“怆然而涕下”,他们都却矢志不渝,初心不改。这求索与攀登的过程,构建起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山,也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石。他们的高度值得我们敬仰!

04

学法总结,一字立课

 师:今天我们是群诗学习,怎么学习群诗呢?谈一谈你的高见?
生:通过比较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结合背景去读懂诗人。
生:找到关键词和理解。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登临诗群诗阅读,我们围绕一个“高”字,分别解读出了登高诗内涵,登高首先是登高望远,登高还是一种志趣情怀,登高还是生命状态 精神个性登高更是一种文化密码。同时,我们围绕一个“高”字,整节课贯穿了比较的思维,同中求异,异种求同,读出了登临的高度,写法的高明,意境的高远,主旨的高深,文化的高人,读法的高见。这一节,就一个“高”字了得。下课!
  作者简介:章国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部编版语文七下古代诗歌五首ppt.ppt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群诗会读优秀课件PPT
第一课时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
罗晓晖:语文学科的内核在于思维
人教版七年下册五单元古诗词训练二
古代诗歌五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