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希玉 | 中国第一家科幻小说报夭折始末

1978年, 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之后, 人们渴望已久的科学的春天来临了。久久荒芜的科普百花园, 在春雨的滋润下, 花草破土拱出, 一片嫩绿, 欣欣向荣。 

当时, 科普期刊如雨后春笋, 纷纷创刊; 报纸也纷纷开辟科普副刊版, 这些科普园地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刊登科幻小说。有的出版社竞相出版世界经典科幻小说,如法国的凡尔纳、美国的阿西莫夫等人的作品。国内的一批科幻小说作家也拿起了放弃多年的笔, 积极投入科幻小说的创作中去, 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好的科幻小说作品与读者见面了。老科幻作家比如郑文光、叶永烈、肖建亨、刘兴诗、童恩正、徐唯国等人创作出一大批深受读者喜爱的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科幻小说。

▲左上为郑文光,右上为刘兴诗,左下为叶永烈,右下为童恩正

此时, 也有一批科幻新秀如金涛、宋宜昌、王晓达、魏雅华、孙怀川、杨寿新、吴耀中、张会群、孙传松、翟明秋、郑渊洁等人在科幻园地里初试锋芒, 取得累累硕果,显示出巨大的创作潜力。 

▲左上为金涛,右上为宋宜昌,左下为魏雅华,右下为郑渊洁

当时, 人们对阅读科幻小说热度极度升温, 尤其是青少年更是对科幻小说情有独钟,喜爱非常, 甚至可以说, 形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空前的科幻小说热。 

那时的黑龙江省有一大批热心科幻事业、积极创作科幻小说的人, 哈尔滨市有《科学周报》的副刊、《科学时代》杂志, 都以发表科幻小说为主, 黑龙江科技出版社积极安排出版了不少科幻小说专集选集。黑龙江被誉为是与北京、上海、四川齐名的全国科普和科幻创作、出版的四大基地之一。

▲《科学时代》杂志封面

人们对科幻小说格外喜爱, 觉得科幻小说用奇特大胆的想象, 为人们展示出了一幅幅未来世界的蓝图及一个个社会生活中具有鲜活个性的人物。科幻小说中深刻的内涵、鲜明的主题、丰富的想象、奇幻的构思, 在警示、激励、鼓舞、教育人们的作用方面, 有其独特的功能, 是其他科普读物、纯文学小说所无法替代的。有些具有远见卓识的人士, 也认识到科幻小说作者是科学发展的热心推动者, 科幻对激发人们的想象力、造就一代科学人才具有特殊功能, 发展科幻是功德无量的好事。

有鉴于此, 当时在《科学周报》工作的于华夫、柁树森、张希玉等人, 曾经倡议能否创办一张中国科幻小说报, 以适应科幻小说发展的客观需要, 以满足广大读者和作者的需要。此倡议一经提出, 立刻得到了当时哈尔滨市科协领导的赞同, 也得到了同行和科幻作家们的支持。 

在市委领导的支持下, 市科协领导的具体谋划下, 决定先在《科学周报》副刊上,增刊8 版以《中国科幻小说报》之名, 半个月出版一期, 先行试刊, 然后, 申报正式的报号。1981 年7 月3 日, 以增刊名义出版的《中国科幻小说报》第一期试刊出版发行。中国第一份专门刊登科幻小说的专业报纸诞生了。

▲《科学周报》增刊《科学小说报》

此时的科幻小说报的栏目设置, 大体上分长篇科幻连载、短篇科幻、科幻新人、科幻论坛、国外科幻动态等专栏。从7 月3 日到12 月26 日, 共试刊九期, 每期先是8版,后由于读者的要求又扩大到16 版, 总发行量超过一百二十万份。共刊出长、中、短科幻小说二十七篇,五十万字,发表各种评论、理论研究文章十三篇。 

与此同时, 为了更好地凝聚、团结、培养和发现本地和各地新老作者, 为将来提高报纸质量准备充足的稿源, 又于1981年9 月24 日正式成立了哈尔滨市科学幻想小说研究会, 选举产生了由二十九人组成的理事会。首批发展了创作、翻译、评论、理论研究、科幻美术等方面的会员七十七人, 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队伍, 科幻小说报即作为该会的会刊。 

科幻小说报出版发行后, 就受到广大读者和科幻作家的热烈欢迎, 产生较大反响,受到我国的科普界、科学界和文学界的普遍重视, 也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 从中国科普作协到各省科普科幻作家, 包括世界科幻作家协会的外国籍和中国籍会员三十多人先后给刚出刊的科幻小说报来稿, 给予了真诚切实的支持。

我国科幻界知名人士、中国科学文艺研究会主任、中国科普出版社总编辑郑公盾,更是倾注了一腔热血, 利用自己的影响, 半年内为襁褓中的科幻小说报撰写了七篇既有理论深度又观点鲜明的长篇理论文章, 为这张报纸鼓与呼。

我国科幻小说之父、著名科幻小说作家郑文光, 寄来热情洋溢的文章《神奇的箭》, 文章写道: 

“科幻小说报, 给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 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这将是一份引人入胜的,用科学幻想小说这种体裁反映我们的社会、人民、生活的报纸, 我怀着喜悦的心情, 祝愿科幻小说报迅速成长和壮大。”

当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世界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 《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作者) 正在中国访问, 郑公盾在与他晤谈时向他展示并介绍了该科幻小说报, 李约瑟博士倍加赞赏: “好呀, 世界上据我所知, 还没有专登科幻小说的报纸, 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份科幻小说报! 人们很需要科学幻想作品。科学需要幻想, 幻想是科学之母。”他表示到英国后, 把报纸介绍给英国的科幻作家。

▲李约瑟和他的作品

此时, 正在筹备之中的中国科幻小说研究会得知科幻小说报在哈尔滨试刊成功即将正式创刊, 非常高兴, 主动与我们联系, 准备在该报的基础上与我们联合创办中国科幻小说报, 并仍然由我们在哈尔滨编辑出版发行, 并签订了意向书。 

为了更好地总结试刊经验, 做好正式创刊前各项准备工作, 我们组成了科幻小说报编委会。编委会成员包括市委宣传部领导、科协领导、科学家、科普作家、大学专家教授及该报编辑等, 其中有张桂林、储家康、陈克聪、谢树、于华夫、孙幼忱、刘岩、郑化顺、张希玉等人。责任编辑是于华夫、张希玉、孙幼忱, 美术编辑关力。 

同时, 聘请了创作、编辑和科学技术方面的顾问, 其中有郑公盾(时任中国科普作协常务理事、科学文艺研究会主任、中国科普出版社总编辑) 、郑文光(时任中国科学文艺研究会副主任、世界科幻作家协会中国会员、中国天文台研究员) 、叶永烈(时任中国科学文艺研究会副主任、世界科幻协会中国会员、上海电影制片厂编剧) 、饶忠华(时任中国科普报刊研究会副主任、上海《科学画报》总编辑) 、童恩正(时任中国科普作协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协会中国会员、四川大学教授) 、肖建亨( 时任中国科普作协常务理事、世界科幻作家协会中国会员、专业作家) 、金涛( 时任中国科普作协常务理事, 科学文艺委员会副主任、世界科幻作家协会中国会员, 光明日报社科技部主任) 。聘请了时任哈工大副校长、哈船舶工程学院院长, 及各大学各专业的教授十二人作为本报的科学技术顾问。 

试刊过程中的科幻小说报到第9 期时,内容已有明显的提高, 作者队伍在稳定建立, 文字编辑、版面设计、印刷发行网络等也日趋成熟。此时, 读者群迅速扩大,仅在广东、广西、陕西、山东、河北、上海等省市, 就有了较大发行量。其中两广地区与我们达成协议, 从第8 期开始, 每期包销十万份。在哈尔滨市内每期发行量也已突破了八万份。每天都收到读者的来信, 要求订阅本报, 当时统计, 订户已达三十多万份。 

经过九期试刊, 我们在编辑、印刷、发行, 团结国内作者等方面, 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至此, 试刊的任务基本完成。因此,我们召开了几次座谈会, 总结经验, 完善办报的前期各项准备工作, 并几经研究以哈尔滨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名义于1981 年10月28 日向市委申报了《关于创办科幻小说报的请示报告》, 报告说, 经过试刊, 办报条件成熟, 准备从1982 年正式出刊, 定名为《中国科幻小说报》, 旬刊, 每十天一期, 每期十六版, 以后根据情况再扩大版面。(这份报告还印发了哈科协字81 年第24 号文件) 此报告很快获得市委宣传部同意并上报到省委宣传部和省新闻出版局, 批准并同意上报到国家新闻出版署。从国家新闻出版署传来好消息, 说是很快就会获得批文。 

正当我们欢欣鼓舞、满怀信心, 为即将出生的中国第一份科幻小说报认真、细致地准备、迎接她的诞生时, 全国到处吹起了一股所谓的“清除精神污染”的风暴。 

▲“清除精神污染”宣传画

没有想到的是, 科幻小说这株刚刚冲破冻土, 迎着迟来的暖春正在茁壮成长的艺术之苗, 首当其冲而又莫明其妙地被扣上了宣扬什么“伪科学”的大帽子, 竟成了遭批判被清除的对象。一些所谓的评论家, 把科幻小说评得一无是处, 不是挺身而出捍卫科幻小说的生存权, 而是大搞“窝里斗”, “自相残杀”; 还有些科幻作家不是把心思用在科幻小说的创作上, 而是在报刊上争论科幻小说是姓“科”还是姓“文”。其实, 这种争论, 无助于科幻小说的繁荣与发展。科幻小说, 不姓“文”,也不姓“科”, 科幻小说就是科幻小说。 

总而言之, 当时, 科幻小说还是一棵幼苗, 哪里能经受得了风雨的摧残呢, 正在兴起的科幻小说创作热潮被无情地打压下去, 科幻小说从此一蹶不振, 事隔了二十多年, 仍然在低潮中徘徊。中国失去了一次科幻小说大发展的良机, 中国大地上失去了一处专伺培养科幻之花的沃土。那些科幻的种子离开了肥沃的园地, 如何能萌发、成长、开花结果啊!

在这种政治大背景下, 我们的火热之心也顿时变得冰冷。果然, 时隔不久, 我们从省新闻出版局得到“未获批准”的通知, 并通知我们试刊也不准再出。中国科幻小说报,就这样胎死腹中。我们为此长久地感到了难过与悲痛。

中国科幻小说报仅存活了半年就不幸夭折了, 许多人至今谈起, 仍然痛惜万分。中国科幻小说报的夭折, 是中国科幻事业的不幸, 是永远难于弥补的损失, 是中国文学艺术事业的悲剧。 

登载于中国第一家科幻小说报试刊上的短篇、中篇和长篇科幻小说, 共有二十七篇,寄来这些优秀科幻小说作品的, 既有中国科幻名家, 也有科幻新秀, 还有外国的科幻作家。 

其作品目录如下: 

第一期共四篇: 
《手术室里的枪声》作者杨威; 
《奇怪的曲线》作者金涛; 
《查户口那一夜》作者天戈; 
《引月人》作者怀川、钟山。 
第二期共二篇: 
《北纬32 度》作者任志勇; 
《从杰克逊公司发来的警报》作者吕明祥; 
第三期共二篇: 
《爱的复活》作者缪士; 
《绿雾》作者黄人俊。 
第四期共三篇: 
《密码》作者张奎杰; 
《蓝色飞鱼行动》作者岱山、季一德; 
《最后一个步行者》作者[法] 克来曼·沃德, 恒山、华剑编译。 
第五期共一篇: 
《多事的山林》作者邓子宜、施鹤群。 
第六期共四篇: 
《囚室魅影》作者嵇鸿、杨忠椿; 
《三百年后孵化之卵》作者[ 英] 威尔斯, 茅盾原译, 余俊雄改写成白话文; 
《来自地心的信息》作者刘森、阿果; 
《海盗的永生》作者李镇。 
第七期共三篇: 
《秘密试飞》作者何因; 
《惩罚》作者恫析; 
《909 医院混乱之谜》作者金玉文; 
第八期共四篇: 
《自食其果》作者叶永烈; 
《玫瑰花窃密案》作者周士元; 
《奇异的反射》作者刘学铭、熊新新; 
《较量》作者黄人俊。 
第九期共四篇: 
《新诺亚方舟》作者刘兴诗; 
《记忆犹新》作者王晓达; 
《海斯和丽达》作者梁宪生; 
《请原谅我》作者徐仲。

第一期到第九期共刊登有关科幻小说理论研究文章有: 《科学家, 请支持科幻小说》作者郑公盾; 《“大洋深处”与科学小说的民族风格》作者彭辛岷、彭钟岷;《鲁迅论科幻小说的性质和作用》作者余俊雄;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科技和科技幻想》作者郑公盾; 《不要让鬼神进入科幻作品领域》作者郑公盾; 《神奇的箭》作者郑文光; 《于光远谈科幻小说》; 《茅盾与科学幻想小说》作者余俊雄; 《漫谈鲁迅编译的儒勒·凡尔纳的两部科幻小说———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作者郑公盾;《李约瑟博士谈科幻小说》作者郑公盾;《中国科幻小说在崛起》作者叶永烈; 《中国科幻小说在世界》作者陈珏; 《科幻小说ABC》作者于华夫。

2008 年1月20日

宇宙的未来  现在  过去

四十二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没有40年前这场大批判,中国科幻就不止一个刘慈欣
叶永烈,我的精神导师
类型小说作者圆桌会议——我们如何成为推理/科幻作家?
中学生寒假读这几本书就够了
叶永烈走了,燃烧60多年文学之火常暖人间
科普科幻作品进课堂的必经之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