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家人学中医 | 中药的“毒”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对于西药,我们知道,很多西药是明确有毒副作用的,用老百姓的话就是有毒性的,例如肝毒性,肾毒性,神经毒性,这是很明确的,如某些人用了某一类消炎药听不见了,这是伤害神经了,有些病人用了肿瘤的化疗药后肝和肾均损伤了,有些人服了某些治疗痛风的药出现过敏反应了等等,此类都是西药药物的毒性。

但中药的“毒性”与西药的毒副作用完全不同,完全不是同一个意思。

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对药物的命名是按照对上中下品来分类的,其中上品无毒,药物功能滋补强壮,延年益寿,可以久服。换句话是就是寒热偏性不太过,有营养补益的功效。

中品功能治病补虚,兼而有之,可根据病情使用。

下品“有毒”,功专祛寒热,破积聚,治病攻邪,是寒热偏性较大的中药,所以用来治疗较顽固的疾病。

所以,古人对中药的毒与否,是根据治病的需要所要选择的药物偏性的大与小而定的“毒”与“不毒”,而不是指对人体是否产生损害而命名为“毒”!

在古代的一部非常出名的著作《类经》中便提到 “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气”。

所以,一句话,毒性即中药的偏性;还是不懂,我们就来看下面的图:

极寒—大寒—寒—凉—平—温—热—大热—极热

中药,甚至是所有的食物,都有四气之分的,即寒热温凉。我们平时的主食,米饭、蔬菜、肉菜,大多数是属于平性的,所以天天食用而不会太多的异常。


而有些菜逐渐就有偏了,如苦瓜、西洋菜就开始偏凉了,所以有很多人有亲身体验,食了这些菜或喝了这些菜汤,感觉咳嗽了(肺怕过凉的食物),就知道食凉了。

而如羊肉、狗肉则偏温了,有些人全身经脉太堵了,食了这些食物,就上火、溃疡、牙龈肿痛、甚至出鼻血了,这就是大家说的食得太热了。

其实、平时食用的鱼、鸡、鸭等等食物都是有偏性的。如果谈到中药,那偏性就比食物更大了,所以,越偏两极的药物就会越寒或越温热,这种偏性,就是古代所说的“毒”。

“以偏纠偏”是中医治病的原则,当人体生病了,就是身体出现了偏性,就要依靠偏性相反的药物纠正,如体内太热了,就会用到寒凉的药物,太寒了,就会用到温热的药物。

所以很多人喝了冷饮后胃痛得厉害,吃了理中丸就好转了,这就是用温热的药物治疗寒凉疾病的一种情况。

胃肠实热了,就可能用到大黄、麦冬或石膏去泻热通便,这是用寒凉药治疗热性病的情况。所以,古人说,大黄也是“毒”药,因为它明显偏向苦寒了。

通过这样的讲解,您是否明白中药的“毒”药只是古代认识偏性大小的一种命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无毒不丈夫”——谈谈“是药三分毒”和中药的“毒性”
偏性的奥义是什么
从中药的毒性辩证看中药的标准制定!
中药可能会伤肝
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是药三分毒”!
​小白鼠试验的原则性错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