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连载】四海之内皆兄弟——交际篇


作者

程广云 夏年喜

四海之内皆兄弟——交际篇


假如一个人不幸失去了亲情,也未获得友谊,更未获得爱情,无家可归或者有家难回,那么我们只要待人接物恭敬有礼,就能得到真情。

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交际”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中:“万章问曰:'敢问交际何心也?’孟子曰:'恭也。’曰:'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曰:'尊者赐之,曰:'其所取之者,义乎,不义乎’,而后受之,以是为不恭,故弗却也。’曰:“请无以辞却之,以心却之,曰'其取诸民之不义也’,而以他辞无受,不可乎?’曰:'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朱熹注释“交际”:“际,接也。交际,谓人以礼仪币帛相交接也。”[1]这里展现了往来应酬的交际形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交”是待人,“际”(即“接”)是接物。前者的原则是“道义”(“交以道”),后者的原则是“礼仪币帛”(“接以礼”)。若将“礼仪”、“币帛”区分开来,便有两种交际形式。交际活动贯穿于其他生活形态中,无论学习、工作、创业、休闲,还是亲情、友谊、爱情、居家,都离不开交际。劳动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过程,反映了主客体的关系。而交往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过程,反映了主体间的关系。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因为劳动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所以就包含了交往。这样一个特点贯穿于学习、工作、创业、休闲与交际的关系中。在广义上,交际包括亲人、友人、爱人、家人相互交往;在狭义上,交际是指与上述四种人之外其他人的交往,因此既有私人生活的领域,又有公共生活的领域。

孔子一位弟子感叹:“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另外一位弟子子夏宽慰他说: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勿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2]

并非一切都是听天由命,我们不要辜负了自己的一生。假如一个人不幸失去了亲情,也未获得友谊,更未获得爱情,无家可归或者有家难回,那么我们只要待人接物恭敬有礼,就能得到真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4]这是古往今来人生的信念和理想。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任何人或是生人,或是熟人。不认识的人是生人,认识的人是熟人。由于认识的程度不等,从生人到熟人之间形成一个差序结构。在我们的一生中,绝大多数人与我们不发生任何关系,他/她对于我们而言是完全的生人,因为我们关于他/她的信息为零。我们可能只知道他/她的存在,但并不知道他/她存在的具体样态。比如我认识你,知道你一定有父母;到了一定年龄,你可能有妻子或丈夫;再到一定年龄,你可能有儿子或女儿。但是,我不知道他/她们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模样,等等。对于我而言,他/她们只是以某种与你相关联的身份抽象地存在着。现在中国总人口已经超过13亿,世界总人口已经超过70亿,在这个庞大数字中你所认识的人有多少?而又有多少人认识你?每个人平均认识多少人?有人通过调查,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答案:250人。在茫茫人海中,这是沧海一粟。

刘心武在“什么都吃”一文中,认为“西方文化是'性文化’,中国文化是'吃文化’”,“这说法”“多少有那么一点道理”。他说:

我们把生活里接触的人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人,一类是熟人。

生人,因为不熟,所以,我们往往“不吃他那一套”,他也对我们“软硬不吃”;

熟人,因为熟了,所以我们有信心消化他,他也乐于容纳我们。

“熟人好办事”,我们中国的传统菜肴中很少生鱼片那类的东西,我们总是要把生的东西弄得烂熟才觉得好对付,一样菜如果“作生”了,那属于烹调中的败笔。

“一回生,二回熟嘛!”我们期待着互相视作熟人,彼此都熟,那就不仅“好说”,而且相处“有味儿”,不至于“中看不中吃”。

“熟人”相见,分外“眼青”——在备受青睐之时,也就相互要“吃”了![5]

一个人进入另一个人交际圈,从生到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于某一个人来说,所谓“生人”就是一个比较片面的人,仅仅以某个身份抽象地存在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绝大多数人,譬如医生、护士、售货员、服务员等等,就是一个抽象的人。患者、顾客与他/她们打交道,彼此都是一个身份,并不知道其他信息(性别、年龄、相貌、身材是人们直观的和猜测的)。当然,医生、护士会把人们当作病人,给予人道主义关怀,但也只是某种病理类型,仍然不是某一特殊个体。反之,对于某一个人来说,所谓“熟人”就是一个比较全面的人,以整个身心具体地存在着。在极少数情况下,极个别人,譬如老师、同学、领导、同事等等,就是一个具体的人。因为在某一特定时段内经常相见,时或交谈,除了身份之外,彼此知道其他信息,诸如姓名、性情之类。师生、同学之间尤其没有任何利益关系,他/她们之间感情更加朴素。当然,生人与熟人之间的划分是相对的。通常,在我们的表象和记忆中,熟人比生人更全面一些,但却比亲人、友人、爱人、家人更片面一些。生熟程度亦不完全对等,例如某些知名人物,公众熟悉他/她们,但公众对于他/她们来说却是陌生的。一种身份究竟构成生人还是熟人,是由生活方式来决定的。乡村里的邻居与城市里的邻居相比较,前者多半是个熟人,后者多半是个生人。这是因为城乡两种生活方式根本不同。

若要了解人与人之间交际的本质,就要了解人的本性。人性具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利己心,表现为私人情感或特殊情感。这是经济人假设,所谓“经济人”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亦即具有利己本性的人;二是同情心,表现为公共情感或普遍情感。这是道德人假设,所谓“道德人”就是具有同情心、正义感和人道情感的人。人在劳动实践中形成非公共理性、认知—工具理性,是主体性的表现;人在交往实践中形成公共理性、交往理性,是主体间性的表现。因此,交际具有两个基本面向:一是偏重于利益的交换,二是侧重于意见、情感、信息的交流。至于交际手段,或为语言,或为行为,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在某种意义上,交际就是博弈。博弈是理性人之间的交际。理性人具有推理和决策的能力,在面临给定的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偏好。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理性人在他/她们的一切行为中,总是倾向于用最小的支付来获取最大的效用,效率原则是理性人遵循的基本原则。博弈有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四种基本类型。博弈的结果是均衡,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是指参与人的一种策略组合,在该策略组合中,任何参与人单独改变策略都不会得到好处,亦即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没有任何单独的一方愿意改变其策略。我们称该策略组合为“纳什均衡”。囚徒困境是其中的一个经典案例:两人合伙犯罪被捕,但却缺乏足够证据定罪,除非两人当中至少一人供罪。警察将两人分别关押以防止他们串供或结成攻守同盟,并给他们同样的选择机会:如果两人都抵赖,每人都轻判1年;如果一人坦白一人抵赖,坦白者释放,抵赖者重判10年;如果两人都坦白,每人都判刑5年。每个囚徒都有两个可选项:坦白或抵赖。显然,不论同伙选择什么策略,每个囚徒的最优策略是坦白,如果B选择坦白,A选择坦白时支付为-5,选择抵赖时支付为-10,因而坦白比抵赖好;如果B选择抵赖,A坦白时支付为0,抵赖时支付为-1,因而坦白还是比抵赖好。这就是说,坦白是囚徒A的占优策略,同样是B的占优策略。这个策略组合就是纳什均衡。这里,博弈双方都清楚彼此可选策略以及不同策略的成本和收益,并同时进行选择,因此,囚徒困境属于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两个囚徒来说,其实双方都抵赖(支付-1),比双方都坦白(支付-5)更有利,但是,由于各人追求自我最大利益,不顾他人利益,互不信任,最终得到了比较不利的结果。这就叫做“囚徒困境”,既揭示了个体理性与团体理性间的矛盾(追求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不能实现团体的最大利益),也揭示了个体理性本身的内在矛盾(追求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常常不一定能最终实现个体的最大利益)。

但是,理性人亦有各种情感,所谓利益最大化并不仅仅是指经济利益,而且包括政治利益、文化价值以及全部社会利益。这些利益是以某种价值信念为权重系数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有支出和收益的。这里的收益和支出一部分是物质层面的,一部分是精神层面的。有人偏重物质层面的得与失,有人侧重精神层面的得与失。之所以存在这样一种不同,是因为各人价值信念有别。其实,在人的一生中,比物质利益更宝贵的是精神快乐,助人为乐就是这种情形;比利益、快乐更宝贵的是人身自由,“不自由、毋宁死”,“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6],就是这个意思;与利益、快乐、自由比,最宝贵的是人格尊严,“不食嗟来之食”,就是这种选择。

利益交换的基本模式是讨价还价,其目的是谋求利益——利益之增加或危害之减少。其实质是利益的分割,以实力为后盾,实质是实力的较量,是以力服人。意见、情感、信息交流的基本模式是求同存异、互通有无,其目的是谋求共识——共识之增加或异见之减少;寻求共鸣——快乐之增加或痛苦之减少;增加知识,减少无知。它超越了利益的划分,以思想、感情、知识为背景,超越了实力的比较,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作为四大或五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7]礼是中国人交际的规范。传统的礼是建立在亲疏贵贱关系基础上的,如夫妇、父(母)子(女)、君臣之礼等。孔子弟子有子有言:“礼之用,和为贵。”[8]礼是在一个差序结构中实现和谐秩序。譬如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9]又如尊老爱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0]它们不仅超越了时间,过去适用,现在适用,将来也仍然适用,可谓颠扑不破;而且超越了空间,中国人适用,外国人也仍然适用,可谓放之四海而皆准。

“金规则”或“黄金法则”是体现在“各宗教”和“非宗教传统”中的共同原则。其奥秘是人们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践中概括总结的关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它属于四个层次之一:一是“铁规则”或“黑铁法则”——“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是最低层次的复仇原则;二是“铜规则”或“青铜法则”——“像别人应受的一样对待别人”,这是较高层次的互惠原则;三是“银规则”或“白银法则”——“自己不愿意那样被对待,就不要那样去对待别人”,这是次高层次的爱的原则,也有人认为它是最高层次的;四是“金规则”或“黄金法则”——“你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你就那样对待别人”(“正如你愿意别人那样待你,你就要那样待人”),这是最高层次的爱的原则,也有人认为它是次高层次的。后两种相比较,第三种(反面表述)具有消极的不作为特征,但同时又具有不干涉特征;而第四种(正面表述)则具有积极的作为特征,但同时又具有干涉特征。[11]好像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通常“金规则”或“黄金法则”主要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不是“己所欲,施于人!”

交际是一门艺术,有一些技巧。例如,卡耐基在《如何赢得朋友及影响他人》中提出了“与人相处的基本技巧”,包括三条基本法则:“不要去批评、指责或埋怨他人。”“发自内心地赞赏别人。”“激发他人强烈的渴望。”[12]但是,技巧毕竟是一些次要的事情,玩弄技巧,反而弄巧成拙。交际主要的是原则:一是尊重原则,既要尊重自己(自尊),也要尊重他人;二是真诚原则,尽职尽责,真诚待人;三是宽容原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四是互惠原则,既要满足对方需求,又能获得对方回报;五是理解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六是平等原则,既不要自惭形秽,也不能盛气凌人。

随着网络时代到来,虚拟交往成为时尚。“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闻。”“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现已成为平常事实。由此出现了许多“宅男”和“宅女”,在电子小屋中,足不出户。但是,虚拟交往不能替代实际交往,人虽可以被符号化,但符号终究不是人本身。因此,我们不能沉迷于虚拟交往中,从而消解与人们实际交往的能力,与蓬勃的社会生活和亲切的自然景观隔离,这样一种人生是无法忍受的。

但是,即使实际交往也不应该频繁。萨特有句名言:“他人就是地狱。”[13]交际虽然是必需的,但我们却不能在交际中丧失本性,迷失自我。交际可以分为这样几类:一是因与自我实现有关而必需的交际,譬如一些渗透于学习、工作、创业、休闲生活中的交际或者附着于亲情、友谊、爱情、居家生活中的交际;二是虽与自我实现无关但必需的交际,譬如一些往来应酬,若谢绝,则失礼;三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交际,除了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之外,我们一无所获,这就应该拒绝。

交际只有与自我实现相一致,才有其意义和价值。在剧本《人民公敌》中,易卜生说:

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正是最孤立的人![14]


[1] 《孟子》“万章下”([宋]朱熹注)。

[2] 《论语》“颜渊” 

[3]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4] [唐]高适:“别董大”。

[5] 《精美散文(人文·雅趣卷)》,王嘉陵、张育仁、吕选编,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6年版,第158~159页。

[6] 白莽译文。引自《鲁迅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66~167页。

[7] 《礼记》“曲礼上”。

[8] 《论语》“学而”。

[9] 《论语》“雍也”“颜渊”。

[10] 《孟子》“梁惠王上”。

[11] 参见[美]H.T.D.罗斯特:《黄金法则》,赵稀方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64~66页。

[12] [美]戴尔·卡耐基:《如何赢得朋友及影响他人》,蒋岚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21、38、60页。

[13] 参见《萨特文集》第5卷,沈志明、艾珉主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7页。

[14] 易卜生文集》第5卷,潘家询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00页。

编辑|卫莹莹


筑土为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职场中的人际关系
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囚徒困境?
《当心理学遇上博弈论》读书笔记
易人是个什么人?
别让羞怯妨碍你的发展 | 蓝心网?中国最大的心理学门户网站
人际交往|为什么做人不能太善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