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会议纪要】2019年儿童哲学、教育与戏剧:岁末研讨会

2019年儿童哲学、教育与戏剧:岁末研讨会会议纪要

HAPPY 2020'S NEW YEAR

2019年12月23日下午,由世界科学出版社、华夏出版社、澄明剧社、《信睿周报》、神经现实、葭苇书坊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儿童哲学、教育与戏剧:岁末研讨会”在北京金龙潭大饭店举行,会议由梅剑华教授主持。来自全国各地20多名与会专家共济一堂,就儿童哲学、认知与教育,哲学戏剧、咨询与治疗以及哲学与生活等相关话题各抒己见,场面热烈而又精彩纷呈。

▲大会全场

▲梅剑华致开幕词

上半场:儿童哲学与教育

游戏化教育:可能世界与角色扮演

发言人:薛少华(北京理工大学)

薛少华阐述了游戏的本质,认为本质分为细分任务、即时反馈、获得成就三个部分,提出游戏的反馈机制是即时的,让人们能够进入可能世界,开始角色扮演。他还提出整个世界都在玩一个游戏的设想,即地球online,用游戏化的语言去描述事件,把游戏投入到现实世界,通过游戏化的语言让孩子更加具有积极性。让哲学和探险结合起来,使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形成初步的问题意识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上半场薛少华、周博发言

国内儿童哲学教学情况介绍

发言人:周博(葭苇书坊)

周博首先提出问题:儿童需要哲学启蒙吗?他认为儿童哲学能培养和锻炼儿童的逻辑推理思考能力。周博通过分析儿童哲学相关书籍的销量近年来的逐步增长,肯定了儿童哲学教育消费市场的需求正在逐步扩大,他也介绍了儿童哲学以及儿童哲学教育在国内的实践情况以及哲学教育课程服务模型,同时提出希望未来能建立儿童哲学教育的共同联合体,推动这一市场的发展。

冯契“两化说”与少儿哲学

发言人:刘梁剑(华东师范大学)

刘梁剑从词义角度分析了“少儿哲学”的提法,英文中children指6—18岁的少年儿童,而且英文中children和philosophy之间可以和很多介词搭配,衍生出丰富的词义,因此可以把青少年阶段的高中生也囊括在少儿哲学的框架里,这比儿童哲学可能在提法上更加妥当。

“两化说”理论主要是指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把“两化论”在儿童哲学教育实践中得以贯彻。“小朋友是天生的哲学家”,有天生的好奇心和诧异,会提出一些非常富有哲学内涵的问题。很多成熟哲学家提出的抽象问题在孩童的思维世界里会以一个非常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

困惑一:在什么程度上可以教少儿哲学,会不会戕害孩子的天性?困惑二:问题是:哲学可以讲多深?目前的少儿哲学教学实践多大程度上可以称为哲学而非他物?当下很多少儿哲学的教学更倾向于问题导向课程,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德性和品质的方面培养没受到重视。困惑三:理论上而言,哲学引进儿童教育后到底可以走多远?

▲上半场刘梁剑、沈湘平发言

现实倒置与新感性启蒙

发言人:沈湘平(北京师范大学)

沈湘平在发言中谈到儿童教育当下正处于一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经验和知识的构建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智能互联网时代的技术突飞猛进使得现在的年轻人变成网络原住民,智能性手机对于九零后的影响是根本性的,也可以说几乎是先验性的。不能还原为前互联网时代的场景,如果说经验和知识构建了这个世界,那么这批新新的网络原住民与以往的人们处于不同的世界之中,他们出现了所谓“现实倒置”现象。这一现象包括:缺乏具体的实在感、日常生活中罕见的经验在媒体上普遍化以及人们对于真实现象的敌视。年轻一代中的虚拟经验越来越充当了本体的角色,对世界的认识更多是基于虚拟经验的认识。“媒介即认识论”,大行其道的智能网络时代的生活方式给年轻人“over情节”,丧失了对于真实生命的感受力,出现把反常当正常导致本体性安全的丧失,单向度的想象力,后真相的情绪立场,反向启蒙等等一系列的现象。他借助马尔库塞的理论,认为科学技术最终理性极致的发展,会产生虚拟的技术,而这种虚拟技术看似解放了人,但实际上是对人更深的操纵,使得青年会失去参与现实社会的勇气。

儿童哲学与认知

发言人:刘晓力(中国人民大学)

刘晓力提出:目前从事哲学行业的人数愈众,业界数量的众多不代表哲学的繁荣,大众的哲学素养仍然亟需提高,哲学家的哲学工作需要更加落地,她提出需要“哲学落地”的观点。哲学的拓展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当代认知科学的突破是哲学教育儿童化能够落地的基础。在现代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发现,孩童提出的问题都是直指人心的。他们都是素朴的哲学家、科学家。孩童有一种天生的逻辑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后天的教育,大脑镜像神经元发育,大脑会成熟,孩童会逐步产生共情和模仿能力,因此从教育角度而言哲学教育能保护孩子的纯洁天性。

谈到认知科学,刘晓力提到涉身性的认知,嵌入式认知,延展性认知,行动性认知之间的关系。身体是约束,也是思想的承载体。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小孩最初是通过身体和外部世界接触,概念的形成都必须通过身体的感官。因此儿童不是一个意向的主体,更是一个行动的主体。他们跟外部世界建立意义,其主观性是出发点。

▲上半场刘晓力、陈嘉映发言

谈谈儿童哲学

发言人: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

儿童是好的,哲学也是好的,儿童和哲学加起来是不是好,还值得商榷,这个不能预设。因为哲学本身的特点不太适合儿童,比如它的高度反思性,对于经验和概念的反思。对于缺少经验和概念的儿童,不见得能行得通。我个人认为儿童哲学有个内容涉及和选择的问题。首先,可以通过对哲学史故事的讲授,带上一两个哲学问题,提高儿童兴趣。其次,通过哲学学习,可以让他们接触一些逻辑。按照晓力老师的讲法,孩童就是天生的逻辑学家。最后,哲学中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等等,我觉得都值得慎重考虑。

对于少儿哲学教育,陈嘉映偏向于保守观点,觉得有两点要注意:第一,明确哲学是对一种自然的探究态度。在其兴起时期,无论是中国先秦时期还是古希腊时期,哲学都是在很大程度上通过用对自然的探究态度来对抗以前用怪力乱神的传说解释世界的做法,这种对抗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第二,谈到专门化和技术化的世界,我必须提到哲学的另外一个特点——非学科化。尽管哲学工作者尝试把哲学做得很学科化,但从哲学的产生起。以及我理解的哲学都不带有学科化的特点。有些东西几乎无法学科化,比如说“公平”这个概念,还有梦和错觉的概念都无法简单学科化,可这些概念也是小孩一开始就会好奇的事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引入非学科化的这些概念是一种对孩童的启蒙,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保护。保护孩子对于自然探究的永不熄灭好奇心,而学科化的教育则存在扼杀孩子对自然探究兴趣的危险。

现在的技术哲学和未来哲学给我们展示了人类发展一幅广阔的前景。技术性的词汇淘汰更新很快,可公平、正义、美等概念则与人类绵长的理性史和发展史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也和保守联系在一起,这种保守另一方面也是件好事。技术的迅猛发展,哲学无需再推波助澜,保守一点,反其道而行之,也不失为一种明智。

自由讨论环节

发言人:陈常燊(山西大学)

儿童哲学有外延式的做法,譬如我们熟悉的教育、游戏、戏剧、治疗话题。也有内涵式的做法,譬如哲学发生学。马克思说古希腊是哲学的童年,这不仅是哲学与人生的类比,还提醒我们注意到哲学形而上学的“儿童起源”,对知识特别是无用之知的好奇心,以及童言无忌式的脑洞清奇。群体发生学之外是个体发生学。譬如,维特根斯坦考察了人类语言的“儿童本源”:做哲学在于语法考察,语法源自游戏,而孩子们是天生的游戏玩家。

发言人:武娟(华东师范大学)

在实地考察中探索少儿哲学,哲学剧,哲学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去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对于少儿哲学的思考,启蒙和保护孩子,希望通过哲学的探讨而不是哲学研究,引导走向哲学研究的道路。

发言人:戴木茅(河北大学)

通过观察儿童来研究哲学,发现哲学的问题。高考后的学生已经形成了固定化的思维,如果把哲学教育往前推可以帮助形成儿童哲学的发展。推动儿童哲学的教育,前提在于应该营造一个平等教育的环境。

▲上半场陈常燊、武娟、戴木茅、邓明艳讨论发言

发言人:邓明艳(中央民族大学)

儿童学习语言是根据典范学习,老师起到榜样的影响,儿童学习抽象概念,儿童可以死记硬背,但是理解是随着时间经验的增长慢慢理解的。在儿童教育中重要的是导向性。把他们带回到理性的传统,反思的道路。第一,没有非教不可的东西,比较起来中国的小孩比较早熟和成人化。在教哲学时不要把过于成人化的东西放入其中。第二,儿童哲学应该专门化和技术化。

发言人:孙宇飞(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说,据孙宇飞观察,不同年龄段对于哲学的潜力和兴趣都十分充足,他提出了哲学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

▲上半场朱慧玲、孙宇飞、孙莉莉、谭斌讨论发言

发言人:朱慧玲(首都师范大学)

“什么是时间”,朱慧玲提出孩子有很强的道德直觉,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对于儿童哲学教育中的思考,需要由孩子提出问题,尊重儿童的个体性。

发言人:孙莉莉(台东大学弘文馆)

解放自由和儿童教育的关系是规范、塑造。最大的冲突不仅仅是学科之间,更是教育者和所谓的交叉的学科,儿童教育已经不堪重负了。很多机构的跟风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但我们更需要考虑的事情是到底孩子需不需要。她最后提出了儿童建设的学科是细分还是模糊化的划分。

下半场:哲学戏剧与咨询

哲学戏剧与儿童哲学教育

发言人:程广云(首都师范大学)

1.关于哲学戏剧:哲学源于古希腊,最早的自然哲学都是诗。它表现了前苏格拉底时代村民生活的私人性。诗歌适合于村坊式、个体性生活方式。每一个诗人或哲学家仿佛都在以人类化身面对自然界。在古希腊哲学首先是一种这样的生活方式,哲学戏剧是这种生活方式的表现。

2.关于儿童哲学:每一个人都曾经是儿童,童年是人生的最大概率事件。中国传统文化是充分高估童年的意义和价值的。儿童哲学不应以成人思维取代儿童思维。应该警惕儿童成人化,培养一批“小大人”有害无益。

儿童享有自己权利,这是其天赋人权。因此,捍卫童年,应该是儿童哲学的首要原则。失去童年,等于失去生命最美好和最幸福的部分。我更赞同儿童哲学应该是逻各斯的展开,就是成人和儿童之间、儿童和儿童之间进行公共的交往、理性的对话。在这一过程中,成人尤其不应好为人师,应该学习苏格拉底(《对话录》,柏拉图),预设共同“无知”,真正平等对待“小朋友”。回归童年,可能是成人的一种哲学治疗方式,它跟心理治疗路径正好相反。学习不是单边的而是多边的,由此我们才能将儿童哲学教育与其他儿童教育区分开来,尤其不宜将儿童哲学教育混同于儿童心理教育儿童逻辑教育。

3.关于哲学戏剧与儿童哲学教育的关系:儿童哲学教育不宜单纯采取传统授课形式。游戏恐怕是主要的形式,在玩中学。问题不宜由成人单方面预设,而应捕捉每一年龄阶段儿童在生活中所思考的问题,提供可能的方式和方法,不宜勉强儿童接受某一现成答案,只是鼓励儿童拥抱怀疑、批判和反思的哲学精神。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应该告知,科学常识同样应该告知。但这并不属于通常所谓哲学教育范畴,哲学教育是面对不确定问题面对无确定答案的。儿童哲学教育有其自身的领域和界限。

▲下半场程广云、郭徽、郝凝曦发言

澄明哲学剧社介绍

发言人:郭徽(首都师范大学)

首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了澄明哲学剧社。解释剧社名称“澄明”,是取自海德格尔的澄明之境,蕴含有阳光透过树林洒下斑驳光影之意。是显现、是愉悦、亦是光亮与自由。介绍创设缘由和剧社宗旨以及目前剧社人员具体情况。

然后介绍了剧社的相关活动。剧社日常以及剧社招新。重要的是介绍了澄明哲学剧社在此前的三次《月桂树》的片段演出。提到《月桂树》作为剧社的第一部哲学原创戏剧,为大家展现了与传统视野中不一样的嫦娥、吴刚。《月桂奇遇记》更是融入航天元素,是现代科技与古代神话碰撞的奇妙故事。

最后介绍剧社后期的安排及规划。分别是《月桂树》全本演出、哲学戏剧相关课程的开设、澄明哲学剧社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推广以后后期剧社将契合研讨会主题让剧社不仅仅是在大学生领域更去走近儿童,让儿童在戏剧中体验感悟。

论孟京辉戏剧中的嗅觉叙事

发言人:赫凝曦(首都师范大学)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叙事视角的转变是这部戏剧拥有独立审美风格的基点。这给演绎者自己都不一定感受到了的潜意识提供了空间,也给嗅觉叙事和气味的实在出现提供了可能。孟京辉戏剧中的嗅觉要素不仅具有生物属性,而且兼具叙事性与艺术性。

直觉主义认为直觉可以先于理智而触发美感,嗅觉如果只是以文字或声音的形式进行叙事,它总是会囿于形式之中,如文字和声音的线形,戏剧表演的流逝性。但当嗅觉以它的本来面目出场时,嗅觉就是空间性的感觉,而又融入在戏剧的流逝中。气味和嗅觉有引发联想和唤醒记忆的功效,它同时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既外在于观赏者又使他们必须感受,是一种隐晦又直白、柔软又强硬的叙事手段。

哲学作为戏剧

发言人:刘畅(中国人民大学)

从戏剧的词源的角度去解释drama是一种行动的意识。更多关心的不光是在戏剧中如何说话,他更思考的是说话者和听话者是什么样的一种关系,戏剧刚刚开始是一种荷马史诗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民主制和戏剧的发展有一种相关性。喜剧不再局限于神话,更多的呈现的是市民的生活。

作为一个神话的讲述者来说,这个声音是具有权威性的。刘畅提出了重点是如何区分神话的故事,讲述者是隐身的,出现的是具体人物,而人物的立场是外部视角,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作为一个神话的叙事者来说,没有reaction,那个action是不存在的。

自由意志和大脑对外部世界的关系,如何作为一个神话的叙事者去面对自然?民主制度、陪审团制度。戏剧的观众对人物作出判断、争取观众。

哲学戏剧创作

发言人:王惠灵(内蒙古大学)

第一部分,她介绍了1957咖啡-哲学思想实验室刚刚上演的第二场哲学话剧《永夜》(2019年12月21日),并播放了演出部分视频,呈现创作团队与现场观众之间的互动场面,在对剧本内容的理解基础上,实现表演与欣赏之间的相互借鉴与共同理解,这部话剧以柏拉图的“洞喻”为背景,以《会饮》的爱为主题,台词中渗透着柏拉图的思想与苏格拉底的经历。第二部分,她向大家展示了哲学咖啡馆的第一场话剧《查拉图斯特拉与他们》的策划资料,呈现了一部哲学话剧的整个创作过程。第三部分,她分析了哲学话剧这种活动形式与哲学咨询之间的理论关联,并揭示了《永夜》寻找爱这一主题与哲学咖啡馆logo的由来。

▲下半场刘畅、王惠灵、张阳、丁晓军发言

“斯坦尼、四功五法、上镜头性”——试论表演教学方法的一种想象力

发言人:张阳(中国戏曲学院)

张阳提出了演员的真听真看真感受,戏曲间离式效果,现实逻辑是随着电视、互联网这种媒介多元化的过程,从历史维度和现实情境中进行思考。表演结构为:1、戏曲当中的音乐表现形式——锣鼓音乐——也可以在表演课程之中借鉴。2、镜头前的表演,寻找视听语言,张弛有度,借用不同的表演体系来对哲学进行不同的理解。卡卡西斯实现哲学戏剧的功能。

哲学践行:哲学的咨询与治疗之旅

发言人:丁晓军(西安交通大学)

哲学践行是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哲学运动,哲学践行一般等同于哲学咨询与治疗,哲学咨询与哲学治疗针对一些问题,哲学践行处理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通过哲学对话的方式为我们普通人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舒斯特对来访者的自我,进行哲学关怀,帮助来访者进行关怀。我们在一些处理问题当中会显现出三观是什么,哲学家帮助提醒和解读。

哲学咨询和作用与目标:1、批判性思维的塑造;2、促发智慧,对哲学践行的定义——哲学家与人们的生活进行结合,通过对人们来访者的洞察,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最终帮助人们认识自己。哲学践行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和职业。

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研究范式成为了:1、哲学咨询的历史性思想资源。2、对哲学咨询的概念界定。3、哲学咨询的目标与作用。4、哲学咨询与心理咨询之间的关系。5、哲学咨询的准入条件、培训方式、价值规范与伦理守则。

自由讨论环节

发言人:陈敬坤(山西大学)

从结构主义上探讨文学和哲学的关系,陈敬坤认为文学无边界,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就是哲学无边界。东西方的区别,古希腊诗歌和戏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中国的戏剧是发展较少的。

而谈到儿童哲学方面,涉及到儿童哲学是否有必要,哲学普及和其他竞争学科的关系。哲学的普及化以及儿童的教育究竟该怎么做,做什么该怎么教是我们应该反思的内容。

发言人:代海强(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作为生活的一方面,如何让哲学落地是一个实践问题。如何让哲学丰富的素材和资源融入教学中,可能是儿童哲学非常好的方式。我的忧虑:第一,我们作为哲学从业者面对自己的孩子,都在犹疑未来是否让他们走上哲学之路?第二,当孩子给出哲学式反思和哲学式的追问,我们哲学工作者该怎么面对和回答?第三,在当下状态哲学批判性思维要不要给予以及如何给予儿童?

在技术突进状态下对儿童教育有所担忧。技术并不一定与进步相连,很多时候我们盲目乐观,也在盲目运用新的技术,随之而来的太多的信息传递给儿童的时候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否已充分估量?有些负面效应甚至是无法控制。

最后一点,代海强很认同晓力老师谈到的认知科学在哲学和儿童教育之间的结合。我们在参考儿童科普等其他教育比较成熟方式的前提下,应该明确儿童哲学教育的独特性。

▲下半场陈敬坤、代海强、叶磊蕾、牛子牛讨论发言

发言人:叶磊蕾(首都师范大学)

儿童哲学怎么教?教什么?真的是要好好思考。

首先要界定儿童的概念。5到10岁与10岁到13岁,与13到16岁的少年儿童,他们认知能力完全不同,每个阶段教育是不一样的,同一个哲学问题孩子们反应是不一样的,这还是一个实操性的问题。

其次,叶磊蕾和中学语文教学这块有较多合作。在教学实践中会把语文和哲学放在一起,提出一个“大语文”的概念。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把哲学说理的文本当作阅读材料从初中开始布置下去。与此同时,另一个我们也要大力培养合适的师资力量,要先教会老师理解哲学文本,由他们去引导学生完成阅读。

最后,学生更容易理解具像化和形象化的问题。借助经典文本和经典戏剧的阅读,给学生创造一个具象化和形象化的问题语境,让他们去提出问题和讨论,使教师和学生能在同一语境进行交流。

最后从艺术和文学角度,借助哲学文本是条可行的道路。

发言人:牛子牛(清华大学)

哲学工作者今天需要关注哲学的公共呈现的问题。这是因为,在现代社会面临关键性转折的时代,对现代性基本承诺的重构导致了社会各领域对具有哲学性质的知识的旺盛需求,但这种需求又是传统学院哲学的言说形式所难以满足的。哲学工作者有责任在学院哲学积累的思想工具同社会对这种工具的需求之间架起桥梁,探索哲学公共呈现的合理形式和哲学学科在新时代的合理形态。

▲程广云致闭幕词

编辑整理|王雪童

//////////

筑土为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儿童、英语和戏剧的碰撞:)
郑州文化圈现新物种 儿童戏剧节掀起别样艺术浪潮
项海刚:教育戏剧与儿童成长的三个回应
教育戏剧的Q&A1️⃣什么是教育戏剧?||王添强文章
文科生的专业有哪些 附文科专业目录
简论少儿编程对于儿童和基础教育的巨大作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