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动作代词 “着(di/dì)”
userphoto

2022.09.09 河南

关注

【摘要】“着”之闽南方音tio7]ti3]等为切入点,依据“古无舌上音”的声母演进规律,采用共时比较和历时比较等方法,通过对“着”在语音、语义、语法和语用等层面的各类语料的归纳和演绎,并参照学界通行的语法理论,致力于求证“着”在东北话特定语境中的语音应为“di/dì”,在同样特定语境中的语法应属“动作代词”。

【关键词】 东北话 闽南话 晋方言 英语 古语 古无舌上音 动作代词

“若不是因为爱'丢’你”──应属莫文蔚演唱的国语歌曲《爱情》中仅有的一句闽南话歌词。歌手在演唱中不仅多次呈现“爱'丢’你”,而且用三个字深情收尾。其中的“丢”,应为“着”字之闽南方音。据汉程网《音韵参考》栏目所注,多音字“着”闽南方音包括ti3]、[tio7]和[tu3][]之内,为拉丁字母。下同。

无独有偶。东北话“咋着”和“怎着”等短语中的“着”,常读作“di/dì”;与闽南方音之[ti3]遥相呼应。“”之内,为拼音字母。下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弄清 “着(di/dì)”在语音、语义和语法等层面的来龙去脉,咱们不妨先看看攻玉之石来自何方。

一. 雁北之石:“的(de)”,应指“着”

生长在山西应县的曹乃谦先生,据说是我国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之一。因为拒绝普通话(媒体评语),曹先生在其作品中大量使用了雁北话(晋方言)。例如,《到黑夜想你没办法》[1]中的某些“的(de)”字,语义和语法应该出自“着(zhe)”。或者说,雁北话有时会将“着(zhe)”说成“de”。

【例1】“挑,女娃子就站起来跟男娃子们说。

【例2】“官官颠不颠了。”官官,人名。

【例3】“丑帮割一直腰,瞭见对面的那个绿茵茵的坡梁上,远远儿的给下来个人。”丑帮,人名。

【例4】“就这么。他们就说就喝就喝就说,一直喝到个深夜。

【例1】【例2】【例3】中的“的”,置换成时态助词“着(zhe)”或其舌头音“着(de)”,语义和语法是否会更加明了?【例4】中的“的”,置换“着”,语义应该不失明了,语法或应作别样解读。亦即指代就说就喝就喝就说

“的”,在《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中,有时也作“得”。

【例5】“人们都哈哈哈哈哈哈笑,哈哈哈笑。哈哈笑。哈笑。笑就没声了。

【例6】“哭不哭了,气不气了。

与【例1】【例2】【例3】相同,【例5】【例6】中的“得”,置换成时态助词“着”,语义和语法是否也会更加明了?

北京话所言“烦着㖠(na”,雁北话会说成“烦的㖠”。诸如:

【例7“你谁啊,没看我正烦的呢,起开,一边去。”——中学语文教学资源(20170603)《大学生心理剧幽默剧本 七人剧本》

【例8“赵主任正烦的呢,手头的工作太多了,根本没抬头……。”——落地为仙《大神医》(顶点小说 20170106)

上两例之“呢”,或均应作㖠。顺便说下。㖠,乃箇切,音奈。本作那,语助也。或作哪。(据《康熙字典》)

二. 闽南之石:“着”,读作“diu

《福州何以成了“胡邹”》(新浪 20150816)引述赵麟斌和黄曦两位先生的观点说,“所谓'古无舌上音’,是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只有'端[t]’、'透[t]’、'定[d]’、'泥[n]’这组舌头音声母,没有'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声母。舌上音声母是后来从舌头音'端[t]’、'透[t]’、'定[d]’、'泥[n]’这组声母中分化出来的。”

文章说,直到现在,福州话在某些字中仍然保留着舌头音。例如,“猪”音[ty44],声母为“端[t]”;“陈”音[ti53], 声母为“定[d]”;等等。这种现象,是“由'古无舌上音’造成的”。

如拙文开头所述,莫文蔚女士在《爱情》里将“着”唱成“diu”,亦应属于“古无舌上音”现象在当今闽南话中的存续。

前述汉程网《音韵参考》所注闽南方音ti3]、[tio7]和[tu3]等舌头音,基本上可与“着”之“zhi、zhao和zhuo”等舌上音相互对应。

三. 穿越之石:“着(di/dì)”,讹作“地”

“古无舌上音”的声母演进规律,虽然由钱大昕在清代提出,但却始于上古,并延续至今。在钱大昕之后,作为一种理论,似乎已被坊间认同;作为一种规律,似乎未被学界采纳。君不见,类似“爱丢”的“咋地(的)”、“怎地(的)”乃至所谓的“恁地(的)”,懵憕(dēng)依旧。

【例9“说过一年就转,不知怎地担阁了?([明]冯梦龙 《喻世明言》)[2]

【例10“这是王父母前日在仁大典吃酒席上亲口说的,怎的不确?([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例11“我家中浑家却不知怎地盼望。(缪荃孙《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

【例12“因为这些大脚色是'不好惹’的,怎地'不好惹’呢?”(鲁迅《狗·猫·鼠》)

以上四例中的“地(的)”,置换成“着(di/dì)”,应该不会令读者产生歧义。这种置换,是不可逆的。“着”,不能置换“地”或“的”。如:

【例13“驻地中心血站到火箭军某部采集血液,你猜怎着(小营军事 百家号 20170925 文章标题)

所谓的“恁地”,“主流”观点认为,亦作“恁的”或“恁底”。地,的,底,何以同义呢?

【例14“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初留住。([宋]柳永《昼夜乐》)

【例15“料想当日别离不恁的苦。([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例16“既然恁地,依着你说,明日绝早上山。([明]施耐庵《水浒传》)

【例17“崔宁认得像是秀秀的声音,赶将来又不知恁地,心下好生疑惑。(缪荃孙《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等还音义》(国学导航 儒家文献资料汇编)认为,“所谓兀底、恁底、宁底、凭底、恶得、恶垜、阿堕、阿堵,皆言'此等’也。”真如俞所言,其所列“恁底”等八个词语均表示“此等”,那么这八个词语应该属于同义词;构成这八个双音节词语的前后词素,也应该分别同义。问题是,答案恐非如此。

比较合理的解释,底、得、垜、堕和堵等,与歌曲《爱情》中的“丢”一样,应属“着”在不同时空变读。兀、宁、凭、恶和阿等,与拙文内容无关,在此不予讨论。

顺便说下。“恁”,本音“rèn”从心任声)。其作为所谓的代词的音与义《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经典辞书中,均无所见。窃以为,语音为nèn”和“něn”的代词的本字应为“那(nèn)”和“哪(něn)”。而nèn”和“něn,应为“那(nàn)”和“哪(nǎn)”之异读。如同“这”,音“zhè”,又音“zhèi”“zhèn”。

四. 舶来之石:“着(dì)”,近乎“do”

“just do it”,这句堪称经典的英文广告词,通常可以翻译成“就这么干”。就这么干,用方言表述,可以说成“就这么整”、“就这么弄(nèng)”、“就这么搞”或“就这么闹”。

若嫌“就这么干”及其方言表述的语义不够宽泛,可以用更方言的“就这么着(zhāo/zhē)”;若嫌“就这么着(zhāo/zhē)”还不够方言,可以用更更方言的“就这么着(dì)”。

针对这条英文广告,北方网(20141113)《就恁么地!这些经典广告语天津话版你造吗》炮制了三条译文:“就仄么地”、“就恁么地”和“就zen4么地”。

该文标题,就带有调侃的意味——“知道”,被“合成”了“造”。其所言的“仄”和“zèn”,应为“这”之异读“恁”应为“那(nèn)”之讹。

舶来之动词“do”,与本土之“干”以及方言之“整”和“着”的关系,列成代数式,应该是:干<do;do≈整;整<着。

五. 本地之璞:di/dì)”,义同

“这么的(di)”,属“指示代词”,义为“这么着”。——尹世超主编《东北方言概念词典》3所言,不仅意味着“的”与“着”二字语义相同,而且意味着二字的词性相同。尹世超们着眼于“指示代词”——“这么”,似有遗漏“的”和“着”之嫌

在董联声《中国·东北方言》中“咋的”、“咋整”和“咋办”,语义皆同“怎么办”,词性皆属“疑问动词”4。不仅意味着“的”、“整”和“办”的语义相同,而且意味着三者的词性相同。

同时,董联声《中国·东北方言》还认为,“不咋着(zhāo)”,义同“不咋的儿(dìr)”5。意味着“的”与“着”语义相同。

“的”与“着”以及“办”语义和语法何以相同,两书似乎没作交逮。顺便说下。交逮之逮,依据《康熙字典》。辞之所及,则追捕之,故谓之逮。逮,非代或待。

实际上,“这(么)着”、“那(么)着”、“哪(么)着”和“怎(么)着”等的语法属性,并非所谓“指示代词”或“疑问动词”,而应属于特殊的动词性短语。其语法结构,与“这(么)办”、“那(么)办”、“哪(么)办”和“怎(么)办”无异。之所以说它们特殊,是因为其中原本的指示代词或疑问代词等的语法和语用,尚无明确的认知。在通行语法理论中,指示代词或疑问代词似乎不能用作状语。如同“怎么办”中的“怎么”,究竟用作主语还是用作状语?

回到拙文的主旨。“的(di/dì)”,义同“办”和“着(zhāo”,堪称辨析“的”与“着”二字语义和语法关联的有益且重要的借鉴。

六. 经典桥段:“着”,又音“zhī”

侯宝林和郭全宝两位相声前辈的《捉放曹》中,有一个“怀抱zhuó”还是“怀抱zhī”的经典桥段。

在徐世荣《普通话语音和北京土音的界限》6看来,“着”之语音“zhuo-zhe-zhi”,属于“由正常的音节变化而成,能寻求其原音节”的“讹变”。

张国岩《李惠文与辽西方言》也说,“上赶着”之“着”,读作“zhi”。7

在拙作《东北方言注疏》的《语音变化规律》,有一条“韵母i与e相互转换”的非普遍规律8。符合这条规律的常见字,包括“的、地、得、着和尺”等。

应该说,“着”音从“zhe”到“zhi”,属于“律动”,而非“讹变”。其变化路径,应该是“zhuo-zhao-zhe-zhi”,而不是“zhuo-zhe-zhi”。进而,“着”从“zhi”音节到“di”音节之变,符合“古无舌上音”的声母演进规律。

七. 语音推演“着(zhi)”,又音“di/dì”

【例18“27万房款最后变成违约金了吗?到底咋着了?”(正北方网 20170224)

【例19“咋着不咋着,旱厕找不着”。(大河网 20160615)

《中国·东北方言》和《东北方言概念词典》“着”与“的”同义为依据可以判断上两例中的“咋着”之“着”在东北话里皆可说成“di/dì”反过来说,“di/dì”之语义,应为“着”。

拙作《东北方言注疏》中“声母d、t分别与zh、ch、sh相互转换的非普遍规律”9应属对于“古无舌上音”理论的浅显解读。符合此规律的字,包括“着、载、在、再、猜、找、凿、淡”和“骰”等。,《康熙字典》注:“又都代切,音戴”10。金毓黼《奉天通志·方言》称:骰读如洒(晒);淡读如善11表示称赞的“不善”之“善”应为“淡”之讹。陈刚《北京方言词典》称:又音dǎi”;又音dài12。儃、倘、澄、蹲,在通语中也有同音变。

“着(zhi)”,又读作“di/dì”,看似兴于当代之东北,实则始于古时之华夏。[明]王鏊《姑苏志》说过,有方言,有方音。又说,大抵语必有义,最为近古。语必有义,最为近古在当代之东北,有“着(di/dì)”为证。

“的”、“地”、“底”和“滴”等的“必有”之义,应为“着(di/dì)”。

八. 语法考量:“着(di/dì)”,属代词

蝎子教徒弟──就这么着(螫)。歇后语中的“着”与“螫”,语音相同,语义相应。

“螫”,应为具体的“着(zhē)”;“着”,实为抽象的“螫”。于蝎子,“着”,表示“螫”;于人,“着”,表示“做(言行)”。“做”什么,视语境而定。如:

——射门:球进,就这么着(射);偏出,别这么着(射)。

——干杯:有量,就这么着(喝);没量,别这么着(喝)。

——表态:正确,就这么着(说);错误,别这么着(说)。

“着”,实际上发挥着动词的功用。发挥动词的功用,是否在代替动词?代替动词的词,是否应叫“动作代词”?

参阅学界通行的语法理论,虽有“代替动词的词”之说,却无“动作代词”之属(类属)。代替动词的词,若不叫“动作代词”,又该叫什么呢?

“着”被读作“di/dì”,其“动作代词”的属性,不会随着语音的改变而改变。

所谓的“咋的”的“复读机”式对白的笑点,小品《绑架》走红。刘亮、白鸽这对“复读机”伉俪,从东方卫视的《笑傲江湖》,“复读”进了央视春晚。

白鸽多次“复读”的“咋的(di)”之“的”,也被各类媒体以其原型“的”或其替身“地”和“滴”等,不断地“复读”着。

【例20“'你瞅啥 瞅你咋地’ 男子因一言不合拔刀捅人”。——中国新闻网(20161130)新闻标题中的“地”,应该代指“拔刀捅人”。

【例21“谁呀?勒夫!咋地了?要执教国足!”——中国青年网(20170507)新闻标题中的“地”,应该代指“执教国足”。

【例22 “我没钱还房贷了 银行爱咋咋地?”——金融界(20170309)新闻标题中的“地”,应该代指“追债”。

【例23 “喝喜酒送错礼金讨要被拒 对方称'爱咋咋滴’”。——中国网(20170726)新闻标题中的“滴”,应该与上例之“地”无异。

“着(di/dì)”置换以上各例中的“地”或“滴”,在语义和语法上,应该不会引发歧义。而“地”或“滴”本身,并无各个例句在语义和语法等层面所需的“资质”。

东北话之“着(di/dì)”,代指所处语境中的具体言行(做;说;想。等等)。从语法层面看,应该属于代词之“亚种”——动作代词。

“着(di/dì)”,作为动作代词,既可用于疑问代词或指示代词之后,也可用于副词“不”之后。但是,不能独立使用。

【例24“永康劳动大楼上班时间是什么时候?周末上班不的?具体几点?”——搜狗问问(匿名用户 20130308)《提问》

【例25“喝完酒之后就心慌,不喝酒就不的,是怎么回事啊?”——快速问医生(男|18岁来自黑龙江省 20121205)《健康咨询描述》

“不着di”,属于口语中常用的应答之辞。任何关乎具体言行的提问,都可以用“不着”表示否定的回答。与“不着”相对应的表示肯定的回答,则需使用表示具体言行的动词。如:

──(甲)想家么?(乙)不着。(丙)想。他不想,我想。

──(甲)上班么?(乙)不着。(丙)上。不上班,吃啥?

九. 简单归纳:“着(di/dì)”,理据

古无舌上音。“着(zhī)”,应该自古就可读作“di/dì”。因而,自古就被误读成“”或““底”等,如今还会被戏谑成“滴”。

“就这么着(di/dì)”,“就这么着(zhe/zhē)”,“就这么着(zhao/zhāo)”,音有,义相同。

在书写层面,“着(di/dìzhe/zhēzhao/zhāo)”,能够置换“地”、“的”、“底”或“滴”等;反之,“”、“”、“底”或“滴”等不能置换“着(di/dìzhe/zhēzhao/zhāo)”。不可逆的单向置换的特性,从反面证实了着(di/dì)””、“”、“底”或“滴”等字的音同义异——彼此同音但在语义上没有任何关联。“着(di/dì)”,应该是”、“”、“底”或“滴”等的本字而后四者只是前者的代音代音“字”,不是音形义兼具的字,仅仅相当于记音符号。

在语法层面,“着(di/dì)”,属于代词中“代替动作”的词——动作代词。其代替的动作,是所处语境中的具体言行。

“着(di/dì)”,犹如东北传统文化底色一抹恒久的华彩,见证着东北方言的源远流长。

拙文入选《辽宁省语言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暨汉语国际教育研讨会论文集》

【参考文献】

[1]曹乃谦.到黑夜想你没办法[DB/OL].爱问共享资料(网)

[2][明]冯梦龙.《喻世明言》[DB/OL],及其以下未注明出版者[DB/OL].360搜索或百度搜索

[3]尹世超主编.东北方言概念词典[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第898页

[4]董联声.中国·东北方言[M].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5:第333页,第334页

[5]董联声.中国·东北方言[M].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5:第19页

[6]徐世荣.普通话语音和北京土音的界限[DB/OL].全国普通话培训测试信息资源网,2013-04-07.

[7]张国岩.李惠文与辽西方言[M].沈阳:白山出版社,2014:第207页

[8]吴歌.东北方言注疏[M].沈阳:白山出版社,2016:第374页

[9]吴歌.东北方言注疏[M].沈阳:白山出版社,2016:第371页

[10] 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第1225页

[11] 金毓黼.奉天通志[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3:第2314页;第2317页

[12] 陈刚.北京方言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第50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术:邳州方言语法特点
中国语言学报4--12期目录
荔浦话中的一些特殊语言现象浅析
漯河方言三
《论语》中“而”的考察 ◆中国编辑联盟网
语音象似性与右文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