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游记】文化铸就多伦路

                      文化铸就多伦路

                        文图:面朝大海

     游览上海知名百年路,是计划中的行程。

   前段时间,利用周六周日和节假日,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先游览上海郊区的古镇老街,共看了十一个古镇老街,加上之前看的,几乎游完了上海的古镇老街,共写了九篇游记,拍了六个视频,记录了古镇老街的美丽风景。

   随着古镇老街游告一段落,便继续市区百年路的游览。如果把上海比作一个人体,那么,一条条马路街道就是它的骨骼,了解每一条百年马路,才能读懂百年上海滩。之前已经看过几条百年路,比如愚园路、思南路、山阴路,隆昌路等,也写了四篇游记,拍两个视频,因此,才有了5月14号利用周日去多伦路采风的念头。

   为何选择多伦路作为再次游览百年路的起点,主要因为它被称之为文化名人街。像鲁迅、叶圣陶的文章是初一语文的课文,加之喜爱文学,自然想到当年这些文化名人住过和交流的场所去感悟一番,体会一下曾经浓厚的文化气息。

  多伦路,位于上海虹口区,属于四川北路的支路,东起四川北路,向西折个弯后,往北又与四川北路交汇,路成L型,长不过500多米,宽仅10余米,是一条名副其实的袖珍路。

  多伦路修建于1911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当初这条路以英国人窦乐安命名,民国32年以内蒙古多伦改名至今。


   不过,当初这里还是上海宝山县一条偏僻荒芜的小河沟,是一个叫窦乐安的英国传教士,此人很有经商的眼光,据说他曾受到清朝光绪帝接见,花点小钱买下了这片土地,然后填河修路,按现在说法就是搞商业开发,路修好就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窦乐安路,沿路两侧建了不少洋房别墅,渐渐热闹起来。

   如果多伦路与上海的知名路相比,如愚园路、南京路等,显然没有它们辉煌,还因为自己是袖珍路,倒显得有点不起眼。

    然而,路小不代表不出名。当我来到多伦路的北头与四川北路交汇处时,眼前一个耸立的牌楼赫然而立,上书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牌楼的前面左侧路边,是一排宣传栏,上面是当年在多伦路上生活和工作过的文化大咖,她们是鲁迅、茅盾、郭沫若、瞿秋白、丁玲、叶圣陶等。这条看似平凡的路,着实不平凡,她们都是活跃在二十世纪的文化名人,多伦路被称之为文化名人街名果然够分量。

    穿过牌楼,由北向南,漫步在多伦路上,边走边赏,边赏边拍。虽是周末,路上游人并不多,不时汽车、电动车来回穿过,古建筑旁施工的机器声轰鸣,给应该宁静的多伦路制造出不和谐的噪音。

   靠近牌楼路右侧,是一栋老建筑,为突出建筑的年代感,大门明显刻意保留了沧桑感,透过斑驳的大门缝隙往里看,是一住家户,一位男主人正在忙乎着。上海的一些老建筑,以前都分给市民居住,这栋建筑里面依然住着多户人家,而且是个大杂院,拥挤不堪。

   路两侧的门面房,商业气息浓厚,有古玩字画、书屋文苑、茶室画廊,成了人们或怀旧或休闲、或旅游或观光、或文化消费的地方。

   “名人雕塑广场”、“名人足迹路”、“民间收藏馆”、“艺术馆”、“博物馆”点缀在路两边,据说这条路已经被评为“上海十大休闲街”文化街。

   漫步在多伦路上,深深感受到多伦路百余年的文化历程印迹,它的确是上海近代的文化缩影,从瞿秋白、陈望道、赵世炎、王造时等到中华艺术大学、上海艺术剧社,名人故居、海上旧里,无不积淀成多伦路上浓厚的文化气息,感受到它的文化厚重历史,只是这些曾经的文化活动场所,已经物是人非,有的消失,有的挪作他用,有的成了居民楼。

   多伦路曾号称为“现代文学重镇”,是因为二三十年代中国一群左联作家,如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等文学巨匠以及丁玲、柔石等左联作家等人,曾经在这里进行文学讨论交流,她们这些文坛重量级人物汇聚一堂,称为现代文学重镇理所当然。

   另外,多伦路上的孔祥熙公馆、白崇禧公馆、汤恩伯公馆等遗址,既增添了多伦路的神秘感,又让多伦路成为海派建筑的博物馆,不过现在也分辨不出来了,建筑物上也没有专门的介绍,估计人去楼空,早已更换门庭。


   走在多伦路上,想了很多很多,屏住呼吸,似乎还能聆听到这条路上曾经响彻文坛的呐喊声;还能感受到这条路上曾经跳动的民族心跳;还能嗅到中国近现代文化的气息;还能领略到上海滩百年文化风采……

    拐过一个直角弯,多伦路向东延伸与四川北路汇合,在路北处,一处老建筑引起我的注意,这栋建筑离路有百余米,看楼前晾晒的花花绿绿衣服,里面应该住着居民,于是,我径直走向楼门口。这是一栋四层楼房,看外墙沧桑感十足,一楼楼梯口前堆放着杂物,墙上的线密密麻麻,电表箱一个挨一个,不知道里面住多少户居民,从拥挤的空间看不会少了。木制楼梯,表面已经脱漆起皮,本想上去看看,楼内光线不好,还脏乎乎的,打消了进去的想法。




  站在楼前,颇有几分感慨,上海的古建筑保存确实不易,一些老建筑里住满了居民,修缮保护难度很大,想专门保护更难,里面住的那么多居民怎么办?往哪搬? 费用如何解决等等。因此,上海以前采取谁修缮谁使用的原则,签订使用年限,既让一些老建筑得以保护下来,又解决了费用问题,不失为一种特殊策略。

   那么,为何二、三十年代有那么多文化名人青睐远离市区的多伦路呢?一是这里远离闹市区,它的北面就是农田,环境清静,风景优美,文人多喜欢安静;二是彰显了文化名人不与灯红酒绿的市区达官贵人为流的气节,她们显然把这里当作世外桃源般的一方净土。她们在这里交流讨论,呼唤呐喊,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以新思想拯救中华民族,推动中国文化向前发展。

   回望多伦路,走过一个单边,应该不足十分钟,然,任时光穿梭百余年,也许抹平了多伦路上许多印痕,但这条路上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愈加清晰如昨,熠熠闪耀着光辉,而路两边那一栋栋古建筑,仿佛诉说着多伦路昨日的辉煌……

             (2023年5月16日写于上海)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
上海这条百年老街,曾辉煌无比游客络绎不绝,今却无人问津
上海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美丽的上海(十)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上海浦东5大古镇老街,不应错过的时光记忆
上海唯一的四方城池,如同微缩的苏州古城,紧邻迪士尼却没一起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