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与司马迁先生商榷《五帝本纪》里的几个观点之一____大禹身世之谜

     司马迁老先生毋庸置疑是古代权威的历史学家,两千年来,无数的学者专家都在研究借用他的史记来作为自己某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到现在为止,司马迁已经到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了,他是教主,他的《史记》是和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一样的地位,除了偶尔有几个质疑的外(质疑的立刻会被骂声淹没),他的话就是圣旨,没有人敢提出质疑!

   十年之前,每每读《史记》的时候,都是亦步亦趋的严格按照里面的文字逻辑推理学习,从没反思和异议,把三皇五帝当做神话来理解,毕竟远古的事情说不清楚嘛!但是随着考古的大量发掘出远古的文物和遗址,加上现在很多考古学家著书立传,越来发现《史记》里的记载疑点和漏洞越多,于是便试着分析几个疑点,试着抛砖引玉,以便大家讨论!

   今天就只讨论大禹的身世!

   请看《史记》里面对大禹的记载:

      红线标注的内容是司马迁对大禹身世的记载,我重复一遍:“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我翻译一下司马迁的话:“夏禹,名字叫文命。禹的父亲是鲧,鲧的父亲是颛顼帝,颛顼帝的父亲是昌意,昌意的父亲是黄帝。禹是黄帝的五世孙也即是颛顼帝的孙子……”。按照司马迁的说法,禹是黄帝的第五代孙。如果按照古代人的寿命平均最高60岁计(古代人的平均寿命也就30岁左右),那么黄帝到禹的年代也就300年左右,就算他们祖孙五代都活到100岁也不过500年,也就是说从黄帝时代到夏禹时代之间最多是500年!大禹创立夏朝的时候是公元前2071年,如果按照500年计算的话,也就是说黄帝时代最多到公元前2571年左右!好,此话姑且放下,后面我们再说!

      有本书叫《越绝书》:


    《越绝书》中提到在春秋时代有个叫风胡子的相剑大师对楚王说的一段话:“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而为宫室,死而龙藏,夫神圣主使然;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凿地。夫玉亦神物也,又遇圣主使然,死而龙藏;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龙门,决江导河,东注入东海,天下通平,治为宫室,岂非圣主之力哉?;当此之时,做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此亦铁兵之神,大王有圣德。”风胡子把春秋以前的时代分为石兵时代、玉兵时代、铜兵时代和铁兵时代,他的观点比西方考古学分期理论早2000多年,并将石器时代和铜器时代之间又分出一个玉器时代。而红山文化的发掘出土的玉器正好印证了这个玉器时代,孙守道先生也说:“红山文化就是这样一个玉器文化时代,是所谓的'以玉为兵’的时代。”

     我们再看看红山文化的年代!


       红山文化早期是小河西文化距今约9000年(公元前7000年)是东北地区最早渔猎、农耕原始文化,接下来就是距今8200--7000年的兴隆洼文化还有距今6800年的赵宝沟文化,开始有使用玉器已经陶器,据考证兴隆洼文化是中国最早使用玉器(可能还有早的,目前是最早)。紧接着就是距今6500--5000年(公元前4500-3000年)的富河文化和牛河梁遗址,发现大量最精美丰富多彩玉器和彩陶,是红山文化的最高峰期!

     第二张图是在《山海经.大荒北经》里的记载: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xiàng)。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妭)[魃(bá)]①。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妭)[魃],雨止,遂杀蚩尤。(妭)[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妭)[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dú)。”牛河梁发掘的女神庙的女神像非常吻合,考古发现黄帝部落活动范围在今河北和辽宁接壤处,其北正是红山文化的分布区。

     风胡子的玉兵时代观点和山海经的记载以及现在的发掘考古都同时指向黄帝时期在约公元前4500年左右。

     那么回过头来看看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大禹的五世爷爷黄帝的年代算起来是约公元前2570年,我们来计算一下:4500年减去2570年等于1930年,那就要问问司马迁们,这其中的约1930年去哪儿了?这是1900多年啊,从司马迁时代到现在也就2000多年,这里面经过了多少朝代和历史故事,那么司马迁们忽略了的1900多年里面有多少朝代?有多少历史故事?是不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司马迁先生是狂热的孔丘儒家思想,他笔下的史记也是儒家思想的大一统传统,把黄帝_颛顼_帝喾_尧舜禹通通编制成黄帝的后代,甚至把几千年的历史抹掉来维护他的思想,这样的史记还不能让我们去质疑和思考吗?

   (附)大禹身世之谜

   大禹,姓姒,名禹,又称戎禹、崇禹、伯禹、大禹、后土,字文命,号高密。夏王朝首任王,先祖是炎黄联姻后的共工氏,祖父是共工氏的大酋长颛顼(此颛顼非帝颛顼也,同名而非同人也),父亲是共工氏后代崇伯鲧,母亲是尧帝姜密的表妹女志(又作修己)。公元前2162年出生在石纽(今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汶川南十里)。

  禹生于西羌在《史记》、《帝王世纪》、《史记集解》、《太平御览》等许多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只是正史把大禹说成是黄帝之重孙有些不符。

     据《山海经》记载,禹的先祖是炎帝后裔共工,共工氏在黄帝朝被驱逐出中原徙居于西夏,被中原人称为西戎。西戎有很多部落,分居在不同的高地上,故西夏又称九有、九州、九州之戎(古代九是多的意思)。共工氏传七十余代至颛顼,部落逐渐强大起来,于是鲧的父亲颛顼率领部分人东迁到陕北麟州(今陕西榆林市神木县),麟州是历史上的边关要塞,曾经是黄帝族故居,史称“南卫关中,北屏河套,左扼晋阳之险,右持灵夏之冲”。颛顼占据了进取中原的边关要塞后,立刻修建石头城,对中原的帝尧陶唐氏集团虎视眈眈。

   共工氏因精通治水技术,世代被中原的统治者聘用为水工大臣,专门负责治理各地的水患。中原的帝尧陶唐氏集团六任帝姜密是炎帝祝融氏之后,祝融氏早在黄帝朝就依附于黄帝政权,世代于黄帝联姻,并多次推举为帝。帝尧陶唐氏集团的五任帝祁裘是炎帝神农氏后裔,他临终前传位于执政大臣姜密,姜密就是帝尧陶唐氏集团的最后一位帝。

   当时全球性的大洪水使得海平面上升了二十多米,今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平原成了一片汪洋,生活在那里的居民被迫逃往高地谋生。大洪水回落后,逃亡在外的人陆续赶回故地,但是故园已经面目全非了,失去河道的水四处流淌,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如果不制服洪水,人们就无法再回到这片乐土安居。俗话说的故土难离,谁都不愿离开故土,所以帝尧陶唐氏政权的臣民们响应天子的号召,积极加入治水。

     约在公元前2183年前后,帝尧陶唐氏集团的五任帝祁裘召集大臣商议,大家共同推举共工氏为治水总指挥,负责治理中原水患。共工氏是远古时代一个强大的氏族,其先祖可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前后的伏羲女娲时代,后来共工氏与炎帝魁隗氏融合,称为炎帝共工氏。共工既是祖名又是国名,也是人名,因其族时代皆称共工,延续了几千年,其族上至大酋长,下至普通百姓,都称共工氏。历史文献上由于我们记载混乱,极易造成错误,所以我们要加以辨识,分清时代,以免造成误会。共工氏一直中原朝廷(部落联盟总部)担任水正(相当于今天的水利部长),专门负责全国的江河治理。

     帝尧五任帝祁裘深知共工氏时代皆为水工有着丰富的治水经验,便听从了大臣们的建议,把治水的重任交给了共工氏大酋长颛顼,虽然颛顼年龄大了,但还是紧急召开各部落联盟首领会议,研究和制定了治水方案。他原本想带着儿子鲧一起去治水,但儿子鲧却不同意,鲧是个有远大抱负的青年,他认为帝尧陶唐氏集团政权昏弱无能,已经不配称帝,他要发展自己的势力,等待时机推翻帝尧陶唐氏集团,自己统领天下。所以他坚持带领族人在西北海(今河套地区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高地建筑起坚固的石头城,名之为“城郭”储备粮草,打造器械,做好了与唐尧政权抗争的准备,他的父亲共工氏颛顼只好独自带领各族百姓投入紧张的治水工作。

    关于鲧筑城之事,史书多有记载,“下鲧作城”(《吕氏春秋.君守》),“鲧作城郭”(《世本.作篇》),“昔者夏鲧作九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环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伏,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淮南子》)《吴越春秋》也说:“鲧筑城以卫昆,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据说鲧造的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具有防御性功能的城郭,距今已经四千多年,城郭选材皆用石头,所以又称石头城该城虽不如尧都大,但坚固远胜过尧都。

   转眼十几年过去了,水工颛顼年迈,可治水无多大进展,洪水依旧肆虐,黎民叫苦不迭!

   五任帝祁裘对治水也十分重视,曾多次亲临治水第一线,和臣民们一起拦坝挖河道,对臣民鼓励很大,但是原有的河道全部都被海水侵蚀成平地,重新开挖河道十分艰难,古代挖河工具非常落后,只有些木质、石质、骨质工具,只有少量的铜质工具,所以工程十分缓慢,祁裘心急如焚,但又束手无策,只能看着洪水年复一年的泛滥。

   五任帝祁裘心急如焚,这时有人建议说水工颛顼的儿子鲧勇武能干,而且精通水道,如果请他出来领导治水,定能事半功倍,一定会成功的。于是祁裘便下旨召鲧协助父亲治水。但是鲧拒绝入朝,不肯听从帝尧祁裘的命令,祁裘发怒,认为共工氏有不臣之心,下令逮捕水工颛顼。不料有人通风报信,颛顼问讯大惊,带着几名随从连夜逃回自己的石头城,颛顼埋怨儿子鲧,说他惹下塌天大祸,会给全族带来灾难。鲧却不以为然,劝父亲好好在家修养,这事由他处理。

   约公元前2170年秋天,帝尧祁裘命大臣姜密领兵讨伐共工氏。姜密是炎帝魁隗氏五任帝祝融氏的后裔,所以《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这里的祝融就是指祝融氏后裔姜密。姜密率领五百帝尧军杀奔石头邑,共工氏大酋长颛顼吓得面如土色,便托病不起临时安排儿子鲧代理族内事宜,于是鲧召集共工氏各部首领开会,组织族人抵抗帝尧军的入侵。

    鲧登高查看敌情,发现帝尧军驻扎在低洼平坦地,立刻有了主意,石头城不远有大泽叫西北海,周围有十几条大小河流流入西北海,海水满后慢慢溢出,沿着低洼处流入华北平原。尧都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尧都区)是四面环山的盆地,地势和石卯相比低很多,如果共工氏开挖一条渠道,引西北海之水灌尧都,陶唐氏的族人别说打仗,逃都来不及,但鲧是个仁慈之人,不想做灭绝人性之事。不过这次帝尧军来进攻他,不得不抵抗,决定引西北海灌帝尧军队。

   数日后共工氏族挖了一条渠道,引水成功,大水铺天盖地冲向帝尧军,帝尧军吓蒙了,四处逃命。这一仗帝尧军损失了数百人,而共工氏毫发无损。鲧的父亲担心起来,害怕帝尧再排军队来攻打。鲧安慰父亲:“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如果再来就干脆挖开河堤淹了他们的都城!”。

   帝祁裘损兵折将又气又急,又无对策,辅政大臣姜密出主意说:“鲧心高气傲好大喜功,只可安抚,不可征伐!”建议赦免共工氏罪过,加封鲧的父亲颛顼为侯伯,仍让他担任水工,继续领导治水。

    公元前2168年春天,帝尧陶唐氏集团政权祁裘接受了大臣姜密的建议,赦免了共工氏的罪行,加封共工氏大酋长颛顼为侯伯继续让他领导治水。颛顼接受了封号,只好拖着衰老的身体奔向治水前线。鲧心疼年迈的老父亲,只好同意随同父亲指导治水!

    第二年夏天,鲧在工地上结识了修己氏姑娘女志,二人一见钟情,交谈起来志同道合相见恨晚,崇伯鲧向女志求婚,女志敬佩他是了不起的大英雄,愿意协助他治理洪水,造福人类,便答应了他。女志是陶唐氏所属有莘国(今陕西渭南市合阳县一带)修己氏之女,也是五任帝祁裘的外甥女。女志回到舅父祁裘身边,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他,帝祁裘非常高兴,称赞她做得对,亲自为他们主持筹办婚礼,同时为了收买共工氏,将鲧封在了崇邑(今陕西西安市户县一带),号称崇伯。

    但这件事引起了执政大臣姜密的不满,因为他一直暗恋着表妹女志,很想娶她为妻,只是多次向表妹求婚遭到拒绝。如今听说表妹要嫁给那个自己非常讨厌的人,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了阻止这门亲事,他从中说了很多坏话,但表妹心如铁石毫不动摇,他无能为力,只好眼睁睁看着女志嫁给鲧。鲧和女志成婚后,为了躲避姜密的纠缠,鲧带着心爱的女人跋涉千里回到了大夏的故都石纽(今四川阿坝州汶川南十里),并在那里生下了最小的儿子禹。

    史书记载说修己氏梦见流星入怀,醒来时就有身孕,又说是修己氏在山上游玩吞了薏苡而怀孕,于帝密五年(辛酉,前2160)六月初六在石纽生下了禹。传说禹生下来时有虎一样的鼻子,嘴巴很大,耳朵有三个孔,头戴钩铃星宿,胸面北斗星宫,脚掌纹有字迹。因此便给他取名文命,又称禹,以姒为姓,称作姒禹,亦称姒文命。

    当然这些记载都是古人对大禹身世的神话,众所周知,远古氏族联盟时代还是母系氏族社会,大多数人都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对于那些对社会突出贡献的人,都要找出一个身世的来源。现代人谁都知道所谓的踏巨人足迹怀孕、吞鸟蛋怀孕、见流星怀孕等等根本不存在,不过有一点毋庸置疑,禹出生地不在河南也不在陕西,不在山东更不在东北,而是在四川的石纽。

      唐虞时代的大洪水并非因为黄河泛滥,那时候还没有黄河,大洪水是由于公元前6000至公元前3000年全球气温升高,海洋水位升高留下的后遗症。当时海侵吞没了太行山以东的大面积的平原和洼地数十年,水位褪去后,所有的河道都被淤平,上游河流源源不断的流下来,因为失去了河道,诸河之水肆意横流,使大洪水之后回迁的居民难以立足,当时的治水主要是疏通河道,引百川归海。

大约在公元前2152年,共工氏大酋长颛顼治水无功被六任帝姜密免去了职务并召集大臣商议推选新的治水首领,这时鲧带着妻子和九岁的儿子禹回到了封底崇邑。大臣们都推选鲧担任治水首领,帝尧姜密向来与鲧不合,不打算让鲧担任,但是大臣异口同声推荐,姜密也不好固执的只得让鲧担任,于是鲧带领修己氏、龟熙氏、鸱鸮氏(chixiao)、应龙氏、句龙氏、鹳兜氏等族众开始艰难的治水工程。他总结父亲治水的失败,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治水关键是引导千条河流归大海,而引水归海的主要工程就是清理出河道。但清理河道必须得截断上游水道才能进行。于是鲧带领大家先用积石截断上流河道,让河水蓄积在西北海(今鄂尔多斯盆地)形成浩瀚的高原水域,然后再河下游梳理河道。但是西北海存满量后会流出,特别是到了雨季,水位猛涨,西北海不堪重负,大水像野兽咆哮着冲向低洼平扑向下游河道,把人们辛苦数月清理出来的河道再次淤平。第二年鲧带领大家再次截断上流河流清理下游河道,但是到了雨季又冲垮了,就这样毁了修,修了又毁,一连持续九年,累死成千上万人,治水成绩不大。

   鲧心急如焚,他不辞劳苦踏遍千山万水,绘制了天下水行图,深知若根除水患,必须凿开吕梁山余脉的两处山隘,即孟门(在今山西临汾市吉县西)和龙门(在今河南洛阳市洛龙区),使蓄积在西北海的大水穿山而过由豫北开通河道,直接引入东海,从而使豫中平原减轻水患。但是这样凿山导水对他家乡不利,会造成高原地区水源不足,给九州之戎的夏国人以及其他居民带来严重危害,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他不能这样做。为了制服洪水,鲧犯险搬运上游圣山(又做积石山,在今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境内)上的“息石”和“息壤”来筑坝,迫使北赤水(古黄河上游河道)南流注入南海(今湖南湖北之间的洼地古称云梦泽、彭蠡泽,即南海)。

    据说息石和息壤具有超强神性,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果然,凡是用了圣山的息石和息壤的堤坝,洪水来袭时都安然无事。这只是迷信的说法其实鲧是把注入西北海的北赤水截断了,使北赤水倒流注入南赤水,减少了西北海的蓄水量,降低了西北海满溢带来的危机。鲧大喜,便下令继续用息石息壤加高堤坝,阻止北赤水进入西北海。这招果然灵,北赤水乖乖的南流入南赤水后注入南海,治水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所谓的息石和息壤,实际上就是圣山上的岩石和黏土圣山据说是女娲补天留下的,是帝尧的保护地方,是天子游览之地。圣山是不可侵犯的,动用一草一木一石都必须向天子申请批准后才可动用。鲧私自动用圣山砂石,等于藐视天子,引起姜密的极大不满。

   约公元前2144年,鲧治水初见成效,正欲使人报入帝都,忽闻传来信息说天子(姜密)已经选定舜为继承人,位列三公之首,鲧闻听发怒,说到,我得天之道者为帝,得地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此帝不公也!便使人入朝质问,以示抗议。帝尧姜密大怒,问计于虞舜,虞舜说:“如今天下有四凶为害,崇伯鲧(有崇氏)就是之一,要想使天下宁静,必须要除掉四凶,以安民心”。所谓四凶就是四个势力比较强大能够和帝尧姜密政权抗衡的部落,他们势力雄厚,对当时帝尧姜密形成极大威胁。

     帝尧姜密便授权虞舜设计逮捕四大凶族酋长,再攻打他们,把他们驱赶到蛮荒之地。约公元前2143年,虞舜以崇伯鲧盗用息石息壤罪名,将他逮捕,崇伯鲧不服,挣脱绳索杀了看守士卒,逃回封地石头城,率族人对抗帝尧军!此时鲧和夫人女志、儿子禹都住在崇地,此时鲧结婚后完全改变了以前的做法,真心实意为朝廷做事,放松了对本国的治理,这次突然和帝尧反目,逃回崇邑也没办法组织力量抗衡帝尧军,被帝尧派去的将军重黎击败被抓。禹已19岁,一直跟随父亲治水,他认为父亲这样尽心尽力,帝尧姜密处置父亲不公正。此时不知如何就父亲,母亲就说让他用智慧和孝心去救父亲。禹赶到帝都问虞舜“如今洪水肆虐,万民受害,治水排险,刻不容缓,怎么能因家父有罪就停止了治水?希望天子能让我替父戴罪立功,完成治水大业。”虞舜沉思良久说“你父有罪无功,天子不可能让他治水,我保举让你代替他治水吧”。禹说“我可以替代父亲治水,但必须保证我父亲平安。”虞舜答应了!

    就这样帝尧姜密答应禹的条件,让禹治水,把鲧和家族流放到羽山!

禹按照父亲鲧的方案继续率领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终于完成了治水大业。成了帝尧姜密和虞舜两朝的重臣。

   约公元前2071年,二任舜帝美叔病死,传位给禹,禹以公元前2070年为夏禹元年,改国号为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氏族联盟时代帝尧陶唐氏政权的六任帝
三皇五帝之,五帝本一家,禅让也血腥
颛顼、帝喾、尧、舜、禹和黄帝的世系关系是怎么排列的?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的关系及世系
中国八大始祖姓氏
中国古代神话的历史化轨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