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晋东南村庄的故事——陵川县小会岭二仙庙
晋东南最早的二仙庙
来源:晋城新闻网 2012年08月31日 12:04
——探访陵川县小会岭二仙庙
在晋城、长治一带,因孝道成仙的“二仙”传说流传了上千年。同时,二仙庙也随之星罗棋布。仅在晋城入围“国保”的就有小会岭二仙庙、西溪二仙庙等六座二仙庙。其中,小会岭二仙庙虽是规模较小的一座,但因其正殿用材宏大,且体现了古代匠人“节省空间、功能合理、节省造价”的设计理念,可谓鬼斧神工之杰作。
近日,记者驱车从市区赶往陵川县城西南17公里的附城镇小会村,探访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小会岭二仙庙。
小会岭二仙庙的正殿。
曾是周边6个村庄的祭祀重地
寻找小会岭二仙庙着实不易,沿陵沁一级路一路向东行驶,没有找到任何关于小会村的路牌。在过路村民的指点下,我们才在一片高高耸立的玉米地中找到了小会岭二仙庙。走到二仙庙门口,才发现古人在建造它时的良苦用心:四面视野开阔,周围山川毓秀。对于小会岭二仙庙的位置,古人赞其为“高距西北,俯视东南,层峦罗列,叠嶂骈攒”。
“你看到的只是一部分。”据看庙人秦秋喜介绍,二仙庙被小会村、神眼岭、沙泊池、黑土门等6个村庄围在中央,如同“七星阵”一般。之所以称为小会岭二仙庙,是由于它身在小会村的地盘上。
古人将二仙庙与周边村庄建成“七星阵”的模样有何用意呢?秦秋喜说可能是为了方便周边村民来祭祀。庙中留有一座刻于民国十一年的石碑,从碑文中可以发现,它主要是约束附近六个村庄的祭祀行为,规定各村轮值会首,共出钱粮,逢到赛会祭祀。“不得支推、不得支吾”、“不得争先恐后、摘乱次序”、“不得互相推诿”等。不难看出,当时周边6个村庄的村民祭祀二仙的规模非常大,以至不得不整顿秩序。同时还可以推论出,祭祀二仙,曾是方圆村庄非常重要的大事。
秦秋喜告诉记者,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是二仙庙庙会的日子,同时也是古时人们踏春和娱乐的时候。这在庙内碑文上同样有记载:“每四月十五日,演戏成会,百剧并陈,一时车马辐辏,士女缤纷,亦可谓极盛云。”
从6个村庄在这里祭祀,到“车马辐辏,士女缤纷”,让人依稀看到小会岭二仙庙昔日的繁华。让人欣喜的是,二仙庙庙会的传统被周边村民传承了下来,时至今日,小会村、黑土门和神眼岭的村民还会在四月十五这一天,到小会岭二仙庙门口搭台唱戏。同时不少个体商户也前来展销交易,成为每年一度地区社会、文化、经济交流的盛会,对加强地区村落间的传统和睦关系和民间文化交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椽栿通搭前后檐的巧妙架构方式,省了材料降低了造价。
正殿独具匠心是宋建典范
初次走进小会岭二仙庙,甚至会让人有些失望:这座二仙庙仅为一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拜亭和正殿,由于拜亭和正殿紧密相连,中间没有院落空间,再加上老照片一般偏黄的整体色调,更加让人觉得这座小庙再普通不过。
“来小会岭二仙庙不能光看它的表面,这就如同喝茶一样,你得会品。”秦秋喜拉着记者来到大殿前说,这里的现存建筑中,除正殿为宋代遗构外,其他建筑物均为清代重建。因此,来这里首先要“品”的,就是正殿。
这座宋代大殿面宽三间,举折平缓,进深六架椽,柱头卷刹较缓,斗拱用材宏大,昂为批竹形真昂。单檐歇山顶,灰色筒板瓦铺制,屋顶脊饰为灰土烧制而成。从大殿外看,记者的感受是形制极其古朴,没有过人之处。
然而到了殿内抬头一看,才让人发现它的独到之处:殿内构架大方,用材粗大而彩绘华丽,六椽栿通搭前后檐,似乎与常见的古建筑有所不同。“这种构架方法看起来是不是很特别?”据随行的市旅游文物局工作人员介绍,六椽栿上省去了四椽栿,直接架平梁,这是导致大殿外观举折平缓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只有两跳的铺作枓栱出跳加长延伸,大大缩短了六椽栿的长度,并使其所受之力尽量避开栿身中部而转达梁头;这样六椽栿的两头从空间上就到达了下平槫之下,接替了本该由四椽栿担负的职能。这一招不仅省去了大量的建筑材料,而且同时减轻了构架本身的重量,使得梁架更加轻巧稳固。
另外,殿内两侧尽间各以两条丁栿支撑系头栿架起山面屋盖,平梁两端不用托脚木,而用两条劄牵。劄牵身连合踏,保证了蜀柱的稳定,压住丁栿后尾,同时与六椽栿头共同支起下平槫。如此实用性与技巧的完美组合,堪称鬼斧神工之作!“这样的构架虽然在全国并不少见,但是同类架构的大殿都要比二仙庙大很多。”据介绍,正殿虽然规模小,但用材宏大,同时又集地方匠工之技术风格,粗壮而不拙笨,小巧而又精美,可谓是宋代建筑风格的典范。
“你再回头看看。”在工作人员的提醒下,记者这才发现小会岭二仙庙的山门、戏台和梳妆楼修在了一起。据介绍,这种三用合一的构筑,既节省了空间又降低了造价,同时提升的戏台,便与观赏演戏和唱腔远播,为扩大看场的容量提供了条件,无不体现了古代匠人巧妙的设计思想。从整个小会岭二仙庙建筑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布置来看,到处体现了古代匠人“节省空间、功能合理、节省造价”的设计理念,对当今的建筑设计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更重要的是为科学研究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提供了实物,具有极高的建筑科学研究价值。
可能是晋东南最早的二仙庙
对于小会岭二仙庙的创建年代,各种资料颇有争议,很多资料显示建庙时期“不详”,但也有人说,它是山西东南部太行山封顶最早的一处古代建筑。
在大殿门前,一个有底座的莲花状石墩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看庙人秦秋喜说,它可不是什么石墩,而是一座香炉。香炉分为上下两部分,下为刻有碑文的台座,上为莲花状的香炉。从它饱受风雨侵蚀的外形来看,这A个香炉的年代应该很久远了。据市旅游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据香炉台座上刻的《二仙醮盆记文》碑文所述,至少在宋嘉祐八年(1063)此庙就已存在。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创建年代可考的二仙庙中,建于宋大观年间(1107-1117)的小南村二仙庙是创建年代最早的一座。那么按照小会岭二仙庙香炉台座碑文的记载,虽然它的创建年代不详,但宋嘉祐八年明显要比宋大观年间早几十年。另外,在整个晋东南二仙庙遗存的实物中,这个香炉也是年代最久远的。因此,小会岭二仙庙极有可能是晋东南创建年代最早的二仙庙。
对于小会岭二仙庙建筑形制的变迁,市旅游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它经历了早期(北宋)、晚期(清代)、近代(民国)三个阶段,其中北宋时期庙宇以正殿为中心、以祭祀功能占主导地位,而到了“清末民初”则演变为以舞楼和拜亭为中心的布局,同时包括民间文化的娱乐功能和原来的祭祀功能。
小会岭二仙庙经历各朝代的不断修缮和增建,早期的建筑形制已有较大改变,是研究从宋代到近代传统宗教建筑演变过程的珍贵实例。
这块石碑记载着附近六个村庄前来祭祀的行为规范。
见证建庙年代的香炉。
山门、戏台和梳妆楼三合一。
当地人的“二仙情结”经久不衰
在小会岭二仙庙的正殿里,有不少村民送来的锦旗,足可见其香火旺盛。看庙人秦秋喜也表示,每年四月十五前后来烧香的人最多。从正殿的始建年代计算,至今也有上千年的时间,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当地人的“二仙情结”延续至今呢?
对于传说中的“二仙”,当地村民介绍说她们是晋朝时人,出生在陵川,后随父母迁居于壶关紫团山下的一个小山村。“二仙”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姊妹,名字已失传。姐妹俩七岁始说话,但聪慧异常。其亲母不幸早逝,继母李氏对尚在幼年的一对女儿视作眼中钉。但面对继母的百般虐待,二女也从不违背其愿,尽心去完成所交之事。传说中,这种侍母的孝心,使天神格外垂怜,在一片仙乐声中,二女飘然成仙。二女成仙后,对老百姓的生活疾苦十分关怀,几乎有求必应,老百姓感恩戴德,便到处修庙立像奉祀。
采访中,记者还遇到了几位前来上香的村民,村民说据老人们讲,二仙庙非常灵验,千百年来香火一直很旺盛。另外,“二仙”的故事还成了村民教育子女的一门课程,一位村民说,其实人们信奉“二仙”,也是想通过她们成仙的过程,来教化人们从善、孝顺。
不难看出,“二仙”的故事被广为流传。在某种意义上, 她们的故事起到了教化的作用。而且这种“恪守孝道”的精神与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非常契合, 所以后代在宣传二仙时特别重视其孝顺。另外,“二女”被神话为“二仙”, 还代表了那个时代女性内心抗争命运、向往平等的精神寄托。由此, 二仙崇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老百姓对美的追求, 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封建礼制。
【国宝档案】
国保名称:小会岭二仙庙
始建年代:创建年代不详,大殿为北宋年间所建。
保护现状:现存正殿为宋代建筑,其余为明清建筑。庙内存有明代、民国碑碣六通。
入选时间:2001年6月入选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记者 赵明德 图/记者 高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晋东南51座“二仙庙”:供奉冲惠、冲淑二姐妹,仅陵川县就有23处,小会岭这座创建年代最早
晋地古建|半栱式替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谷光化寺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大唐遗珍,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
唐代建筑 | 广仁王庙正殿
中國古建築(五)【44P】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