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时间的比喻


学校里学习氛围最好的地方是图书馆,所以图书馆的座位成了紧俏资源,你必须预约后才能入座。打开这个“学习通”的手机应用,选定开始使用座位的时间,然后顺着点选紧挨着的下一个时间段。当我继续点选后面的时间段时,系统就会认为你选择了一个新的开始时间,前面的选择都被释放了。

多次尝试后,我搞明白了:系统只允许你选择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也就是说,你最多点两次。这个倒也算好理解,但是下一次预约时,我又重复第一次的操作,想把起止时间内的时段全点选了。也就是在今天,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这个问题,我才注意到上面那行字:“点击选择开始和结束时间”。

学生认为这行字没有在用户点选之前让他及时看到,我并不认为这是主要原因。因为点选两个紧挨着的时间段,或者放弃前面的选择重新选择起点也是正常的。不是一个错误的操作,系统自然不用提醒。我觉得,前面那句“请选择使用时间”完全是一句废话,完全可以去掉,把后面的“点击选择开始和结束时间”设置成醒目的黑色,这样会好一些。不过即便如此,估计也不能完全避免错误的操作。矩形框所传递的操作含义建立在我们的知觉经验基础上,它先于文字提醒被人所感知到。文字识别是面向认知的,它指代的操作含义是“提纯”后的表达。文字最适合表达抽象的思想,而不适合用来描述具体的操作。用文字来提示操作,是一种万能的方法,但同时也是一种无能的方法。在表达操作含义时,图形要比文字更容易理解。我的操作没有实现意图,我还是继续点击,直到通过尝试理解了系统的模型。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看说明确实是一种保险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效率往往不是最高的。看说明,是最后的选择。

说来好笑,设计师这样让用户选择起始时间,本意是为了节省时间,减少点选的次数,但实际上浪费了时间,我们就是要执拗地挨着选。什么时候用户喜欢跳跃着选择起止时间,什么时候用户喜欢连续地选择时间,取决于时间的跨度有多少长。如果我想请一个长假,那选择起止按钮是合理的。如果选择两个小时的时间,那就倾向于连续选择时间段。

一个很特别的解释是,我们倾向于用加法来计算学习时间,而不是用用减法计算时间间隔。这与真实的学习过程和我们对时间的比喻是一致的。“时间如流水永远向前,一去不回”、“时间如沙漏的细沙,悄悄流逝”、“时光如钟表的指针周而复始,永不停歇”,等等。时间不曾停止过,计时方式也模拟了我们对时间的感知,那就是永远连续,从不曾间断。一下午或几个小时的时间,这种流逝感是很真实的。当我们在做一个长时间的计划时,才会跳跃到截至日。如果你请长假,如果还沿用“连续”的选择,那一定是让人崩溃的,因为你无法把经过的时间和每时每刻行动对应起来。一个简短的时间,与我们具体的行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无需计划什么未来。相同的学习状态,持续多久,用加法计算比较好。

所以,系统架构应该允许用户通过增加时间段累计预约时间。可以把矩形框连接起来,要像河流或者大路一样,不要像一个个相互隔离的跳板。半小时,是时间道路上的标记而已。

另外一个问题是关于时间段该如何设定。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时间片段设定为30分钟。我曾问一个小学生:“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手表?”“我不需要手表,”他答道,“学校里上课下课都要打铃,我要手表干什么?”对于他们,度量时间的方式就是铃声,生活片段就是45分钟。大学里的时间分段一般都是上午分成前后两部分,然后每一部分再分成两个小节。人们习惯这样的计时方式,这在日常会话中的表达很常见:“前两节我要做什么”、“后两节我要做什么”。时间是什么?没有定义,时间可能根本就没有物理性的存在,时间只存在于人们的感知里。有时候你认为它过得很快,有时候又觉得它过得很慢。城市里上班族的日历是按照7天一个周期排列的,而农民的日历是厚厚的月份牌,星期几对他们没啥意义。有什么样的生活模式,就有什么样的时间度量方式。在上帝的办公室里,一定是没有钟表的,因为上帝的工作是永恒的。

另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是:已经过去的时间应该如何显示?这个界面把过去的时间用灰度显示,意味着你无法改变,也无法操作。未来的时间很清晰,你可以对它进行规划。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一去不复返,但你可以改变未来。这是我们日常的比喻,也是我们对时光的认知。如果反过来,把过去的时间设计得更加清晰,未来的时间变得模糊,你觉得怎么样呢?它所借用的比喻也很好理解:过去的已成事实,铁板钉钉,既清晰又明确,而未来尚不确定,存在多种可能。你更习惯于哪一种比喻呢?

如果我突发奇想,把时间序列倒过来,即把未来的时间段放在现在过去了的位置,你一定觉得这很不适应。我们总认为时间是向前的,不过,看看艾马拉人(Aymara)对时间的比喻,你会不会觉得他们说得更有道理呢?

但为什么不能把过去放在前面,把未来放在后面?这听起来很奇怪吗?为什么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前方,但是看不到后面,就像我们能记得过去发生了什么事,但我们不能记得未来。不仅如此,比起遥远的过去,我们可以清楚地记得最近发生的事,这和视觉的譬喻完全相符:过去的事件在面前排列,刚发生的事件离我们最近,所以我们能看得(记得)很清楚,过去的事件距离我们很远,所以看得(记得)很模糊。听起来仍然不可思议吗?这是南美印第安人的一个部落,艾马拉人表征时间的方式。当他们说到未来,他们使用“后日”(back day)这个词语,而且往往在背后做手势。仔细想想,它也是一个完全合乎逻辑的世界观。1


当然,我们还是习惯于我们对时间的比喻:“过去已成历史,我们要面向未来。”最后,用宗教哲学家奥古斯丁对“什么是时间?”的回答来结束本文:

“本质上说时间来自未来——它目前尚不存在;它进入到现在——但根本不是持续的;然后走进过去——过去不再存在时间了。”“如果没人问我,我知道时间是什么。如果我要向问我的人解释时间是什么,我就不知道它是什么了”。2

理论标签:认知、时间感知


参考资料:
1、《设计的心理学——人性化的产品设计如何改变世界》.Donald A.Norman,第153页,脑中的知识和外界的知识
2、《感觉与知觉》.Harvey Richard Schiffman.第511页.时间的感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送手表的含义,你知道多少?
手表什么时候不能调日期?手表如何调整日期?
如何猜灯谜
“寿”字玄机
手表礼物——你必须知道的背后故事!
戴手表究竟有什么意义?根本不是看时间,其实有更多的含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