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蒙元之“元”

       上周,到处寻觅蒙族文化的东西,包括原始物件儿和文创的东西。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想:蒙元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博物馆里有很多记述民族历史的文物,几乎每一件都能讲出一段,游客为之着迷。然而,看过了,长了见识,这就学习文化了吗?这就是就找到文创之源了吗?能增长见识的,还算是好学之人。那些故事,讲解员都是要背诵下来的,大多数人,根本就记不住。

       还有很多民族旅游纪念品,说是搞文创,实际上是借着人们消费欲望去兜售玩具。很多劣质的东西,其实和文化没有什么关系。我问了一些蒙古族人,他们怎么看待这些蒙元的东西。他们回答:很多所谓设计,他们看不懂为什么要这样。蒙古族人口大650,现代蒙族人必备的民族用品也就是成吉思汗画像、相关礼器、蒙古族衣服,他们购买这些物品基本上是去固定地点定制,顾客和销售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相互依存的经济圈。我们看到的一些旅游纪念品对他们来讲没有意义。我们做文创挣钱,实际上是主要是挣汉族人的钱。

       蒙元之元,一直被理解为元素,什么是元素?其实说白了,就是符号。但文化不单指符号。文化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行动方式)。 

    我在呼市,见过最好的符号借用,可能就是蒙古族幼儿园的大门设计,一个马鞍的形式。“把孩子扶上马鞍”,这个寓意成长。然而,这个故事,需要讲出来才能明白?蒙古风情园看到一个宏达的马鞍形式的建筑,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是马鞍,为什么不是蒙古包、敖包、勒勒车、哈达等等符号?仅仅是马鞍这个形式更便于用钢筋混凝土实现吗?符号如果这样借用,设计如果这么玩的话,那倒简单了,幼儿园常干这事。

       我大概梳理了一下,现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形式无外乎两种:

       1、实用的。牛肉干、奶制品,这些吃食,和过去想比也是相似的。口粮演变成休闲食品,口味有变化,但质料还算相同。能沿袭的主要原因是吃这种需求还比较稳定。

       2、符号。很多图案、刀具、服装都变成一种专门的纪念符号,而已经不再有专门用途。蒙元服装,看似能穿,实际上蒙族人平时也很少穿,只在重要日子里穿一下。 

    别人都会说蒙族工艺比较粗陋,这个词实际上我不愿意用。这种粗也是有意为之,太细了反而不喜欢。妇女们天天干活,那是美德,也是美,太细的刺绣,最后磨得反而不成了样子。太细了,在他们看来,不好。这是由价值观决定了审美。我在马头琴博物馆,看到很多潮尔。一种很原始的乐器,直接取材于自然,保留了秸秆最初的形式,比起笛子之类这种乐器,看着很鲁拙,实际上也是一种高超的技术,指法也独树一帜。材质、色彩、工艺和演奏浑然天成。最大限度地接近了自然物本来的样子,我认为,这是蒙元。

       我买的一辆自行车的把套,皮革缝制,每次骑行手握这个把手都有一种很特殊回归传统的感觉。显然一个台湾品牌不会在自行车上面去添加蒙族元素,但无心插柳,却以一种批量化的形式的体现了蒙元。

       就实用而言,蒙元的吃,可以说发展得最好,很好地融合工业化的各种食品加工技术。然而符号,借用却有些低俗化了。就风格而言,蒙元更需要用材质、色彩、工艺等直观的因素和人的知觉打交道,而不是符号性的故事认知。我们更多地是要一种感受,而不是民俗和历史故事。蒙古人用的烤羊排的托盘,因为适合盛放烤羊排,所以是蒙式的,在上面安上个勒勒车轮子,本质上是一个玩笑。

    符合,本身是要和价值、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融合一起的。符合这三者的产品,没有符号标识,自然也是文化的产品。蒸包子的笼屉没有中国结,它也是纯粹的东方文化的产品。把中国结印在烤面包机上,创造的是一种令人迷惑的冲突。为了设计而设计,刻意地使符号和生活方式的剥离,不禁这让我想到如今所谓的文化和生活的两张皮的境况。如果,真把文化也理解成符号,会导致严重的精神问题。我自认为我比很多蒙古族人读过更多蒙族人书籍,但以此作为就具备蒙古族文化的话,一定会遭人唾弃的。我读了一堆蒙古秘史的故事,给别人讲讲听个热闹,而蒙族人却是按照祖先流传的价值观在过日子的。蒙元文创,不能拿蒙族人的符号做拼贴游戏。而是要强化其本身的价值和审美,促进生活方式的相互借鉴。

       艺术讲是要来源于生活,可现在已经离生活越来越远了。特别是音乐,已经单独分工出来了。你要搞音乐,只能去音乐学院去学,最终的目的也是愉悦大众。我曾经当面问过乌兰托嘎老师(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作曲):“你过去的《往日时光》,是真实生活的写照,生活和音乐符号浑然一体。而现在城市里出生的这一代音乐人,还在唱草原,算什么?音乐是否已经脱离开其描述的真实生活,彻底演变成符号和仪式化的炫技?”他亦表达出深深的忧虑,对这个问题无解。而旁边的齐峰说,正是要通过更多好作品,唤醒人们对草原的关注。我对他这个回答很不屑!唱得好听:总想住住你的毡房,你住过多少年毡房?我们是在歌颂毡房这个符号,还是歌颂生活本身?蒙古人还会在孤独、劳动闲暇的时候,拿出马头琴拉一首只有自己听到的曲子吗?

    乌兰图雅的歌曲通过广场舞传遍大江南北,不能不说那是商业上的成功,但是歌颂的主题已经背离了民族的价值观。那是用堆砌的蒙元符号愉悦汉族人的视听,蒙族人并不把那当作蒙族的歌曲。

       蒙元,本来是朴实的,结果文创却都粘金带银,试图要把消费者打扮成贵族。那么,蒙元文创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是借着市场的手,去推动民族价值观的理解和交通,最终推动文化借鉴与发展,而不是去拿文化的遗产取乐。祖先的东西,特别是过去贵族的东西,应该多一份敬畏,而不是肆无忌惮地仿造。让符号回归其象征和装饰功能,而实用的东西,还是和生活方式结合起来比较好。

       汉族人到底想要什么,蒙族人有什么可以为我们所借鉴,什么是蒙元?文创之路,我想探索一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内蒙有几个大男孩就喜欢这个
蒙古族民俗文化--蒙古马鞍子
浅析舞蹈教学中如何跳好蒙古族舞蹈
如何准确把握蒙古舞的气质和神韵
草原文化思考之六
在满清羁縻统治下,蒙古族差点绝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