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出师表》之所以流传千古,让人读之泪下,究其原因是什么?

公元227年(建兴五年),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上了一道奏表,在奏表的结尾说道:“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大意是指:就要告别陛下出师北伐了,我一边写表一边流泪,真不知该说些什么……这道奏表就是流传千古的《出师表》。

如果要深究诸葛亮坚持北伐的动机,《出师表》应该是最好的切入点:“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应该就是诸葛亮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后半生一切活动的精神力量。

可以说,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其忠贞的结晶品:

他对先主刘备的知遇之恩无比忠诚,肝脑涂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个人到了这个地步,为了这个人的主义、政权和团体,他可以贡献出自己的一切,这就是一种最大的忠诚。

因此,诸葛亮是忠诚的,他忠于刘备,忠于蜀国,忠于自己的承诺,忠于自己的职责。

《后出师表》不仅因为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句而名垂青史,更为重要的是,诸葛亮曾在表中明确提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政治主张。

也正是这种拥戴正统,匡复汉祚的春秋大义,高度契合了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最高政治伦理,以至于九百多年后,南宋诗人陆游也曾感慨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难堪伯仲间!

诸葛亮是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中外的人物,同时也是个时刻都能够成为蜀汉皇帝的人物,可他却没有这样做,而是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政治家、丞相、丈夫等,各个方面社会角色应有的担当与责任。

《出师表》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让人读之泪下,究其原因,就是一个很卓越的人,或者说是一个伟人,因为各种原因,便用自己的个人能力去挑战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诸葛亮明知不可能,但却依旧全力以赴地去做,这样的行为就叫做“心有戚戚焉”,而世界上很多有抱负的人都是深有同感的。

因为,诸葛亮并不是热衷于他个人的功业和生命,而是因为感动于一个人(刘备)对自己的赏识,才将自己所有的智慧与精力,以及可以贡献出来的东西,全都贡献给了这样一份感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诸葛亮即使失败也要北伐的真实原因:若不北伐后果会很严重
谈忠诚:你不是“刘备”,就不要指望有“诸葛亮”这样的忠臣
感觉诸葛亮的《出师表》在文笔上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为何会被称为千古第一奇文?
诸葛亮为什么难以入围千古名相
关羽不是大意失荆州,罪魁祸首的是诸葛亮。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输的有多惨看看死的11位大将都是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