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建筑之民居聚落(续 )

民居聚落

目录

牛形村落的秘密-黟县宏村

美仑美奂承志堂

车师古国都-交河故城

北京最长最古老的联拱石桥-卢沟桥

白玉长堤古纤道

文坛雅集之胜地-兰亭

棠樾牌坊群

找回的村庄-潜口明宅

宗喀巴诞生地-塔尔寺

新疆各民族民居

内容

文坛雅集之胜地-兰亭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41人,为过修禊日宴集于此,列坐水边,让盛酒的羽觞从水的上游放出,循流而下(即“曲水流觞”),流到谁面前,谁则即席赋诗。这次聚会有26人作诗37首,王羲之为这些诗作了序,记下宴集盛况,写出与会诸人的观感,名《兰亭集序》。兰亭因之而名扬天下。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约12.5公里的兰渚山下。重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由于历史的变迁,亭址已非原地。但是仍然依山傍水,竹木掩映,正如《兰亭集序》所写:“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木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流觞亭:乾隆皇帝敕额御书“流觞亭”匾额有”曲水趣欢处“五个大字

流觞亭

流觞亭

鹅池

鹅池

鹅池

    入门经石砌小径直对鹅池,立“鹅池”碑;过鹅池就是流觞亭,亭的周围有木雕长窗,外有走廊环绕,翘角飞檐,古色古香。

    流觞亭的右侧有小兰亭,亭内立石碑一方。碑中“兰亭”二字为清康熙手书。亭旁有池,飞檐水影,别有佳趣。

墨华亭

     流觞亭左侧为右军祠。祠前清水流动,祠内一泓池水,即为墨池,池中有四角方亭,即墨华亭,南北两端有石板小桥相通。

流觞曲水

碑亭

御碑

    流觞亭后有御碑亭,亭内御碑高6.8米,宽2.6米,厚0.4米,碑的正面镌刻着清代康熙癸酉年(1693年)春摹写的《兰亭集序》全文;碑的阴面是清代乾隆书写的《兰亭即事》七律一首,诗云:“向慕山阴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生。风华自昔称佳地,觞咏于今纪胜名……

兰亭集序

(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棠樾牌坊群

    在歙县西乡,距歙县城12华里有村曰“棠樾”,棠樾村明清时外出行商的人颇多,有的成为世袭的官商门第,“上交天子”,“藏镪百万”。他们出巨资在棠樾故里,修造了一系列以巩固宗法制度为目的的建筑物,牌坊群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在棠樾村东端甬道上,井然有序志地屹立着七座牌坊,拨地而起,古朴典雅,蔚为壮观,自然地构成牌坊群,使参观者叹为观止。

棠樾牌坊群

    追溯一下歙县的历史,正如《安徽通志》记载的,歙县“地狭人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往往仰给四方”,这是历史上形成徽商的原因。明清时期,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他们在挥霍享乐之余,“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并在一定程度上资助亲友,养老恤贫,以及从事修桥补路等公益事业。棠樾牌坊群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棠樾七座牌坊,有明建三座,清建四座。牌坊,在封建社会是一种崇高荣誉的象征,这些牌坊就是皇帝为旌表棠樾村民的“忠孝节义”等气节而准予建造。它们虽有不同时代的建筑特点,却又表现了共同的徽派石雕风格,最重要的是,它们并非以某一座牌坊的单体挑战独一无二的权威,而是用这样的连续七座牌坊相互唱和,以石头的群体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地域文化特色。

许国牌坊

     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牌坊,俗称“八脚牌楼”,矗立在歙县解放街和打箍井的十字路口上,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许国其人在明史上虽不占很重要的地位,作为古建筑物的许国石坊,却是稀世瑰宝。石坊是仿木构造型,结构严谨,布局合理,石刻浮雕,古朴精美,石坊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1.5米,东西宽6.77米,总面积为78.13平方米,高11.5米。四面八柱,各联梁坊。整座牌坊系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左右两侧单间双柱(实为前后两坊合用)三楼的石牌坊组合而成。牌坊全部采用质地坚硬的青色茶园石,用料十分粗壮厚实。8根柱子各为50公分通方、7米多高(上层另有接柱4米多高),梁枋、拦板、斗拱,雀替也都采用大块石料。这些大石料重量相当可观,有的每块重达4—5吨,在当时科学技术尚不发达运输工具十分简陋的条件下,采用堆土方法,立柱架梁,把笨重的大石料吊运到10米高的空间后接榫合缝。 

    石坊遍布雕饰,梁枋浮雕图案,类似徽州民间建筑彩绘:两端镌有如意头、缠枝、锦地开光,中部菱形框内布设浮雕,皆为传统吉祥图案,寄寓建坊意图和许国的品格、功勋,如“巨龙腾飞”,雕在南面,寓皇上南面而王,表示许国对王朝的忠诚和石坊的威重。在内侧面“龙腾舞鹰”,以“舞鹰”谐音“武英”,暗示许国为“武英殿大学士”的地位;“三报喜”,三只豹仰对一只喜鹊;此外,尚有“喜上眉梢”、“安居(鹌)”等都寓意吉祥长寿、富贵常乐。整座石坊的雕刻艺术,显得古朴豪放,工致细腻,为徽州石雕工艺中的杰作。石坊四面都有题签镌刻。两边还刻有当时地方官员的姓名职位和纪年。

找回的村庄-潜口明宅

     由歙县去黄山,途经绵亘百里的黄山山脉入口处,便能远眺那松林茂密、景色清幽的紫霞峰麓,错落有致地矗立着一大片粉墙青瓦的古建筑。这古老的山庄,便是近年复现的明代村庄。 

丁鹤归来庭除依旧过眼衣冠尘土存艺巧千般风流不付天河水

彦贤联贲宇悦华新醉心古韵松琴任烟霞百纪瑞霭长萦米氏山

     “潜口明宅”是按照“原拆原建”和“修旧如旧”的要求,从歙县各地近百座明代建筑中精选拆迁而来的。山庄占地面积26市亩,庄内集中了歙县十座典型的明代建筑,其中文化建筑有石牌坊一座,石拱桥一座,路亭一座,祠堂三幢,生活建筑有不同类型的民宅四幢,在格局、结构、装饰上,各有千秋,宛如一座“歙县明代民居建筑博物馆”,形象地再现了四、五百年前的灿烂文化和建筑艺术。

荫秀桥

    建于明嘉靖甲寅(1554)年,桥紫红砾岩石砌筑,单孔跨溪,桥长2.7米、宽2.45米,拱高0.92米。下游桥拱上方嵌有桥名刻石,上有“荫秀桥”和“嘉靖甲寅夏”字样。“荫秀桥”三字娟秀有神,具自然之风韵,淘为大手笔,荫秀桥三字,琢刻不同,“荫”字阴刻,“桥”字阳刻,“秀”字上半个阴刻,下半个阳刻,成为一半阴刻一半阳刻。象征着阴阳界的划分。据传,对面山有座尼庵,桥系出家人集资建造。

方氏宗祠石牌坊

方氏宗祠石牌坊

方氏宗祠石牌坊 细部

方氏宗祠石牌坊

     建于明嘉靖丁亥年(1527),四柱三间五楼,用徽州的白麻石雕琢砌筑,通体遍饰高浮雕,上枋和额枋的图案全都镂空,最高的浮雕高出底板28CM。与众不同的是,牌坊顶处的“龙凤榜”,别的牌坊上供的是“圣旨”、“恩荣”、“御敕”一类,唯独这座牌坊“龙凤榜”处没有题字,只雕刻着一个龇牙咧嘴的鬼,右手拿着一支笔,左手握着一个“权”,翘起的脚后有一方形大斗,“鬼”、“斗”合起来是“魁”字。斗表示量才,笔点状元,掌握权力。“龙凤榜”供一个文魁星,反面雕刻了“月宫桂树图”;上枋雕刻了双大鹏展翅飞翔,下额枋雕刻了“双狮争球”;立牌坊者期望家族子弟多出文人,多出名人,蟾宫折桂、入仕做官、鹏程万里、光宗耀祖。牌坊的设计者不仅取意深远,而且图案设计生动,雕琢工艺精妙绝伦。

善化亭

善化亭

善化亭

善化亭

善化亭

善化亭

善化亭

善化亭

善化亭

善化亭

阳春有脚九重天上行来

阴德无根方寸地中种出

     走不完的前程停一停从容步出

     急不来的心事想一想暂且丢开

    该亭建于明嘉靖辛亥年(1551),系里人许岩保捐资建造,意在行善,故名善化亭。亭石柱、木架、小青瓦、歇山顶,飞檐脊瓴,正脊与翘角都饰有龙吻。平面呈方形,石柱侧脚尤为明显。

    斗拱补间为“一斗三升”,柱头为“斗口跳”,挑出挑檐,脊檩上尚有始建时题字:“嘉靖辛亥春许村许岩保偕室宋氏喜   扌舍杨充岑石路雨亭以便往来   福佑攸归者”。两道三架梁上书有“阳春有脚九重天上行来,阴德无根方寸地中种出”和“走不完的前程停一停从容步出,急不来的心事想一想暂且丢开”的对联。

    亭内花岗石铺地,两傍装置花岗岩长条石凳,可供行人歇脚憩息。虽经数百年风雨摧残,此亭仍岿然屹立,徽州古建筑风韵独存。

乐善堂

乐善堂

乐善堂 内

乐善堂 顶

乐善堂 内

乐善是图施诸人忠以作所

守成有道职其事实而行之

和气致祥晨起百书公艺字

遗经在抱闲来三复君陈篇

乐善堂

    乐善堂又称“耄耋厅”,二进三间砖木结构厅堂建筑。建于明中叶,是汪氏宗族的一支祠,旧时,供老人娱乐和议事的场所。

    该厅一式平房建筑,抬梁式木构架,采用彻明造做法,青砖小青瓦,瓦下铺望砖,徽派马头墙,厅内木构架用材宏大,梭柱、月梁,断面大,柱础复盆状.明间缝采用减柱造,金柱与金柱之间置五架梁,以扩大厅堂空间。瓜柱下有莲瓣形平盘斗。檐柱与金柱之间用月梁,梁上设驼峰,上置栌斗,瓜柱承单步梁,梁外端雕饰云纹。大方砖铺地。小厅水池。

    乐善堂既有厅堂建筑的庄严感,又具有家族融和聚会所要求的亲切感,是明代厅堂的一个典型范例。

曹门厅

文经武纬甲第

忠君爱国名家

曹门厅

曹门厅

曹门厅

     建于明嘉靖年间,系潜口汪氏一支祠,厅堂在“文革”期间被毁,目前仅剩前廊、门厅及廊庑。现存平面呈凹形。砖木结构,悬山屋顶。山面饰博缝墙。谰额上置有补间斗拱,出双抄五铺作,一跳出45度斜拱承椽,拱头券分瓣苍劲有力。丁字拱眼雕花,大方砖斜铺地、有天井水池。

     该厅不但在复盆础梭柱、斗拱,雀替等构造式样上体现了明中期的特点,而在一些构件上沿袭了宋、元以来的“禅宗样”古法。

     该厅堂屋毁于“文革”期间,仅存部分柱础和阶沿条石,此部分现作废墟址处理。1964年中央文化部祁英涛总工程师曾作过考察,据随从人员笔记记录:

梁架:中五架,前(抱缓)二架,后(金柱外)一架,悬山顶。

斗拱:两跳45度斜拱,后尾 称杆。补间雀巢式二、有三幅云。丁字拱眼雕花。 

地面:方砖斜铺。

水池:小厅水池。

匾额:正厅中匾额为“忠爱”二字,弘治七年(1494)。另一方,署嘉靖十六年(1537)

左次间一方,署万历壬子(1612)

右次间一方,署乾隆廿二年(1757)

    另据村民回忆,正厅有“文经武纬甲弟,忠君爱国名家”的木制对联。

    曹门厅在建筑风格上,保留着宋、元营造古法的韵味,是目前国内稀有的明代民间建筑物。

方观田宅

方观田宅

方观田宅

方观田宅

方观田宅

方观田宅

欲高门第须为善  

要好儿孙必读书

    属明中叶普通农民住宅,一进三间楼房,砖木结构,小青瓦、马头墙、型制和木构架均是明代建筑风格。隔断和楼厅天井栏板均采用宋、元护缝制装修,“一板一(木次)”。上下枋之间,用芦苇墙隔断。楼板出跳约一尺,楼层八角檐柱置斗拱挑檐枋。檐柱之间置简易坐凳。尤其是屋柱与柱础之间加一个木木质,具有防潮、防腐、防震功能。该宅结构紧凑,装饰简朴无华,属于当地明代普通农民住宅的代表。

司谏第

司谏第外观

司谏第内景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司谏第始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砖木结构厅堂,三间两进,是江南现存明代遗构中最早的建筑之一,系明永乐初进士,吏科给事中汪善的五位孙子为祭祖所建之家祠。祠堂碑记有云:“此非汪氏通族之祠也,一家之祠也”。享堂中悬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敕谕匾额一方,上书:“……特命尔归荣故乡,以成德业,副朕所期……”。告诫汪善勿骄勿怠,以候旨命返转重用之意,可作为该宅建造历史之证明。

     该建筑木构架用材宏大,梭柱、月粱、荷花墩、叉手、单步梁和斗拱都有精美的雕刻。枫拱的使用,早在唐代,宋元沿用,都素无雕碾。司谏第枫拱宛如流云飞卷,显示出明一代营造风尚。上昂铺作,在江南明代大木作中极为罕见,宋代建筑的节奏和韵律清晰在目,是研究宋、元以后斗拱演化的珍贵实物。

    该祠后进保存较为完整,前进木构架在“文革”中被拆除,墙体和柱础尚存;天井水池栏杆和拱桥也被拆掉,池底和池壁尚存。上述两部分为拆迁中经反复调查访问。并发掘考证后而复原。

吴建华宅

吴建华宅

吴建华宅

吴建华宅

吴建华宅

吴建华宅

      能敬以和居家至要  

      有条不紊治世名言

     明代中期民宅与司谏第毗邻。该宅为砖木结构楼房,小青瓦,马头墙。据考证,初建时为三层,明清间后人改为两层。梭柱、月梁、斗拱、芦苇墙及板壁装修都具有明显的明代建筑风格。窗隔做法与方文泰宅相似,小厅水池。因原建为三层,为底层采光之需要,天井较宽敞,天井四周檐口装有砖质水笕槽与陶器落水管。

     可能受当时风水观念等因素的限制,该宅后排柱架和墙体呈斜角。大门不开在正面,而开在右廊内。左廊设楼梯,拆迁后仍按照两层复原。

方文泰宅

方文泰宅

方文泰宅

方文泰宅

方文泰宅

方文泰宅

方文泰宅

方文泰宅

     明代中叶的砖木结构民居,口字形,四合院,三间两进楼房。楼下前进为门厅;两傍是厢房;后进明间为客厅,次间为卧室;楼上明间设祀祖座。两进之间有长方形天井,左右有廊,右廊内设楼梯(照壁后有楼梯)。 

     柱础形体优美,底部为方形,四边垂线内收,方形四角凿成下凹的弧线,上部四角斜削琢成不等边八角形,再收为圆形。线条多变化,手法简练。

     窗隔棂空为方格,“合角式”接榫。窗外栏杆属雏形勾栏,两傍望柱头雕有莲瓣。栏身上部有雕刻极佳的云拱三个,下部四周嵌有雕镂精巧的镂空花板,中央镂空为方格形。栏杆比例雕刻之佳为当前所仅见,是极富有艺术价值的艺术品。

楼层面临天井一周的弧形栏杆,是该宅装饰最精美的部分。在明间缝檐柱之间置有坐凳栏杆身向外弯曲,超出檐柱外侧,形态略似椅靠背,由传统的鹅头椅发展而成,俗称飞来椅或美人靠。栏杆下部裙板全部用框格式壶门装饰,玲珑剔透。雕工精美。

     弧形栏杆的处理方式,与宁波天一阁所藏明鲁班正式图所绘栏杆相类似,足以说明该宅的营造方式是明代江南所通行的做法。

     楼层四个房间,面向天井的窗栏,内置梳妆台,并利用梳妆台下的空间置一壁厨。此种设计极为巧妙。

苏雪痕宅

苏雪痕宅

苏雪痕宅

苏雪痕宅

    属明代中叶砖木结构民宅。该宅平面为凹字形,一脊两堂(前、后堂),二层楼房。通面阔三间,天井两傍有廊,楼梯设于左廊内,楼下明间为客厅。两傍为卧室;楼上明间原有香火座,两傍为卧室。楼下低,楼上高,甚为明显。楼面是在梁上架阁栅,上铺楼板,阁栅断面为方形,间隔30公分,梁架皆穿逗式,用断面狭长的木材斧斫成略带弓月形,穿插于柱子之间,表面虽素净无华,但剖面如琴形,梁身又稍带曲线,含有装饰趣味。斗拱、鹰嘴榫及芦苇墙间隔的做法,体现了徽州明代建筑的特点。

    弧形栏杆的做法类似方文泰宅,其构图比方宅简朴得多,裙板部分采用一板一木次宋元护缝旧制做式。

    该宅后部檐柱和墙体,前人修缮时已作过更动。拆迁过程中,通过基础发掘考证,找到了后墙体前移的根据,同时为解决后厅和后厢房的采光问题,参照与该宅结构相似的歙县方土载宅,复原了后天井。

胡永基宅

胡永基宅

胡永基宅

胡永基宅

胡永基宅

     明代中期砖木结构楼房。以屋脊以下为界,脊前、脊后分成两进,脊前五开间,三开间为明间(享堂),两梢间为卧室;脊后分成四间,两个相套,形成两套房,大门外东侧有边门,门内有一条狭长的通道,直通后天井。前天井西厢有边门通往户外。

     楼上、楼下柱子不对齐,楼上木构架具有明代早期的年代特征,如梁袱、额袱截面扁平;梁眉起翘平缓;叉手、梁头雕琢古朴。梁袱下全部用丁字拱,拱眼深刻雕花,且有芦苇墙在枋间一直装修到顶。楼上楼下均有方砖铺地,最精美的地方是围拥前天井的三面楼行上,装修了雕花栏杆板,上下五行采用壶门装修,满雕了花、鸟、虫、鱼和动物图案,有透雕、镂空雕和高浮雕,充分体现了徽州明代的工艺水平。

罗小明宅

罗小明宅

罗小明宅

罗小明宅

罗小明宅

罗小明宅

罗小明宅

敢谓功能参化有  但求配合尽虔诚

道平策足斯其路  文蔚泽居自有家

石林万古不知暑  茅屋四邻惟有云

    明嘉靖年间砖木结构三层楼房,通面五开间,属五间二阁厢类型。大门不开在正面,而开在东边厢房内,底层五间,利用三间采取“抬梁式”结构作为厅堂,目的是增大了“会客”的场所,两梢间装修为住房。二楼、三楼均为三开间,楼上与底层的柱网不对齐,三楼正厅设祀祖座,其余辟为卧室。底层的丁字拱改变了常规做法,雕琢成一只倒挂的鲤鱼,鲤鱼嘴里喷出浪花,整个雕刻构件全部镂空,工艺精湛。

      为了真实地反映明代徽人的生活方式,还在各建筑物内部陈设了明代的家俱和其他生活用品。在各项建筑单位的组合安排上,则按照徽州古村落的固有特点,参照地形位置,着意设计。

明代的民居房屋建筑,覆盖础、梭柱、斗拱、驼峰、叉手、梁枋等方面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们既部分留有唐、宋的建筑遗风,也影响着清代建筑样式的发展变化。这些在荟集明代村庄的民居建筑中都有所体现。

宗喀巴诞生地--塔尔寺

宗喀巴诞生地--塔尔寺

金刚塔

金刚塔

塔尔寺内

塔尔寺内

塔尔寺内

塔尔寺内

塔尔寺内

塔尔寺内藏教的佛寺

塔尔寺内

塔尔寺内

塔尔寺内

大金瓦殿

大金瓦殿

大金瓦殿

大金瓦殿

塔尔寺大金瓦殿内院

塔尔寺大金瓦殿内院

塔尔寺大金瓦殿内

塔尔寺大金瓦殿内

塔尔寺大金瓦殿内

塔尔寺大金瓦殿内

大金瓦殿里的金塔,塔尔寺镇殿之宝,真金

大金瓦殿里的金塔,塔尔寺镇殿之宝,真金

塔尔寺敬老院

塔尔寺敬老院

塔尔寺敬老院

塔尔寺敬老院

塔尔寺和气四瑞图:大象、猴子、野兔和鹧鸪

塔尔寺内班禅行宫外景

塔尔寺内班禅行宫外景

塔尔寺内班禅行宫外景

塔尔寺内班禅行宫外景

塔尔寺内班禅行宫外景

塔尔寺内班禅行宫外景

塔尔寺内班禅行宫外景

塔尔寺酥油花馆

塔尔寺酥油花馆

塔尔寺中的灵塔

塔尔寺的廊柱很辉煌

塔尔寺供奉的主佛

    塔尔寺,藏语称“衮本贤巴林”意思为“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坐落在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距省会西宁市26公里,是我国藏传佛教善规派(俗称黄教,又音译为格鲁派)的六大丛林之一,也是这一教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一九六一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宗喀巴之母在宗喀巴落生的地方建起一座莲聚宝塔,从此,信教群众就在这里“煨桑”、礼佛。明嘉庆三十九年(1560年),静修僧仁庆宗哲坚赞在莲花山南麓建一小寺,因寺与塔相邻,故人们将其连称为塔尔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三世达赖索南嘉措从西藏来青海,嘱仁庆宗哲坚赞在莲聚宝塔右侧修建了一座弥勒佛殿。以后,历代僧人信徒多次扩建装饰。 

密宗学院

密宗学院

密宗学院

密宗学院天花

    现塔尔寺占地面积六百余亩。雄踞全寺中心的大金瓦殿是塔尔寺的主建筑,它与明柱素洁,气象庄严的大经堂,以及错落排列的弥勒殿、金刚殿、释迦殿、文殊殿、四大经院(显宗经院、密宗经院、医明经院、时轮经院)、长寿殿、护法神殿、印经院、上下酥油花院、跳神舞院、大拉让、活佛院、八大如来宝塔、时轮塔、过门塔、僧舍等形成一组形式独特、布局严谨、融有汉藏特点的宏大建筑群。 

    大金瓦殿面积456平方米,高19米,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三层歇山式屋顶,是一座融有汉藏特点的宫殿式建筑。它以碧琉璃砖砌墙,镏金铜瓦覆顶,上置大金顶宝瓶和喷焰宝饰,内有诸佛神像和11米高的神变大灵塔,陈设有金灯、古瓶、大象牙等多种法器。

    大经堂,为寺僧礼佛、诵经的集合场所,面积二千七百五十平方米,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民国元年(1912年)失火重建。有一百六十六根明柱,柱上围裹幡龙图案的彩色藏毯,彩绘栋梁,斗拱、藻井和佛教故事壁画。屋顶装饰有镏金法幢,金顶,宝瓶、法轮、金鹿等。

酥油花、壁画、堆绣

堆绣

    堆绣是塔尔寺独创的藏族艺术品种之一。它用各色的绸缎剪成所需要的各种形状,如佛像,人物花卉,鸟兽等,以羊毛或棉花之类充实其中,再绣在布幔上,由于中间突起,有明显的立体感。本寺大经堂内悬挂有“十八罗汉”等堆绣艺术产品。堆绣包括刺绣和剪堆两种,其内容题材大多来源于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等,制作精细,图案别致,形象生动,繁复奇绝,是本寺独创的传统艺术,是僧侣艺术的杰作,为美术界称道。

酥油花

    酥油花就是用酥油(手工制成的黄油)跳板各色颜料而制成的油塑艺术品.相传酥油花源于西藏.唐文成公主与土蕃王松赞干布结亲时,曾从长安带去一尊佛像供奉在拉萨大昭寺内.严寒的冬季,无鲜花献佛,信徒们为了表示敬意,就用酥油制成花,供奉于佛像前。从此相沿成了藏族人民的习俗。1594年,酥油花传到了塔尔寺,经该寺艺僧苦心钻研,使其在题材和工艺上有了新的发展,成为塔尔寺独有的一种高超的油塑艺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灯节时,艺僧将精心制作的酥油花在寺内展出,成为一年一度的寺内盛会。数以万计的来自四面八方的各族群众和中外游人,面对美妙绚烂的酥油花,赞不绝口,流连忘返。

壁画

    壁画是各殿宇墙壁上的绘画。大多绘于布幔上,也有直接绘于墙壁和栋梁上。壁画颜料采用石质矿物,色彩鲜艳,经久不变。壁画属喇嘛教宗教画系,与汉画有些不同,具有浓郁的印藏风味。壁画内容大多取材于佛经黄教诸密乘经典。画面情节属黄教内容,人物主次多属密乘教义。整幅画面构思巧妙,布置适然,色调和谐,精巧细腻,层次分明,千资百态,栩栩如生。

新疆各民族民居

  新疆少数民族的住房可以说是千姿百态,样式繁多,不过总的来说可分成两大类:一种是牧区的房屋,另一种是农区的房屋。牧区的房屋大都以毡房为主,也有木头房,这主要是和他们的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这种房屋便于搬迁,拆装方便、很适于牧区的特点。如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的毡房等。蒙古包和哈萨克毡房从外形来说是有区别的。哈萨克毡房支杆为穹窿状,而蒙古包的支杆则是直的,所以蒙古包外形的角是尖的,而哈萨克毡房的角则是圆形的。其内部的住宿和放物处,两者之间差不多,但布置有些差别,一般前半部分放物品、用具,后半部分住人、待客,正中对天窗放炉子。牧民们在春、夏、秋三季住蒙古包和毡房,到了冬天则住土房、木屋、地窝子和石头房。 

哈萨克毡房

  哈萨克的毡房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房高一般在三米左右,占地面积二三十平方米。四周是环形的毡墙,上面是圆形的屋顶。毡房的骨架是戈壁滩上的红柳木做的,外围的墙篱是用芨芨草编的;横竖交错成菱形的围墙也是用红柳木做的,连接的材料是牛皮绳和牛筋;门框和门用松木制作。除此以外,要用大量的毡子和毛绳,整个毡房不用一枚钉子。牧区的哈萨克一年要搬十几次家,除冬季外,其它三季都住毡房,这种毡房具有便于携带、坚固和轻便等优点,拆卸和安装容易,一般两个多小时即可“盖”起来,很受牧民欢迎。

     房屋大小根据房墙的多少来定。一般的毡房多用六块毡墙。每块房墙宽约2—3米,高约1.7—2米;如果人口多,经济条件好,可建造8—10块房墙的毡房。

     毡房扎围墙用的彩色主带,宽约20—40公分,用毛线织成,主要用于捆房墙和房杆的接头处,使毡房牢固而富丽。房门雕有花纹和绘有图案。 

     农区和城市的少数民族住房则比较讲究,如维吾尔族的住房多为长方形、开天窗,屋顶平坦,可以晾晒瓜果和粮食。室内砌土坑,墙上开壁龛,放置食物和用具。墙上喜挂壁毡,地上铺地毯或花毡。冬天以火墙或火炉取暖。维吾尔人喜欢自己有个院落,住房前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内喜栽花木、果树和葡萄。

     锡伯族的住房比较多,兼有游牧民族和农区的特色。他们有帐篷、草房、马架子、正房等。现在锡伯人多住正房,这种房顶大都有一个“气眼”。住宅一般是三间,东边称东屋,西边称西屋,中间为外屋。东西两屋住人,外屋做饭。院子内的东、西侧有圆形或方形的小仓库,储备粮食等物品。 

     达斡尔族的住房大都建在依山临水的地方。过去多住大马架和草房,现在大多住砖木结构和土木结构的房子,屋门一律朝东开,屋里南、北、西三铺火炕连在一起,组成了“蔓子炕”。三面炕墙又都多用光滑油漆的木板镶嵌。房子安有正窗和西窗。天棚和墙壁大都裱糊和粉刷,墙上还装饰有剪纸和各种图案,有的还把美丽的雉羽和带花纹的皮毛贴在墙上作为点缀。

    塔吉克族住在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住屋比较矮小,入内必须躬身,大都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建筑材料多用石块和草皮,屋顶用树枝、麦草再压上泥,墙厚而坚。房子四周均有围墙,围墙内有一间比较大的房子称“赛然衣”,另外还有畜棚和库房。“赛然衣”内部分上下左右,上处是做饭和放炊具的地方,下处放置其他用品,左右是住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进塔尔寺
正月十五,到塔尔寺看酥油花
2015年塔尔寺酥油花
气势宏伟塔尔寺(西北游3)
青海塔尔寺:圣洁酥油花炫彩绽放
塔尔寺酥油花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