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篇连载《三国鼎立》(127)——魏吴东兴之战·李丰宫廷政变


(紧接上期)

上期聊到魏国以七万主力攻打吴国东兴,此时吴国的实际掌权者是诸葛恪。得知消息后,诸葛恪率兵四万连夜驰援东关。

胡遵、诸葛诞做浮桥渡江,陈兵东兴堤上,分兵攻两城。因城池在高山上,一时攻打不下,形成僵持。诸葛恪援军赶到后,派将军留赞、吕据、唐咨、丁奉为前锋进攻魏军。

丁奉,字承渊。庐江安丰(今安徽霍山县)人,身经百战,年少时先后在甘宁、陆逊、潘璋等手下为将,给吴国仅有的四位皇帝都效过力,是吴国中后期举足轻重的武将,其行为甚至影响了吴国政局的进程。

此时的丁奉才从偏将军升迁为冠军将军,封都亭侯,被任命为先锋后,他和其他几位将领商量说:“大家一起行动比较迟缓,如果让魏军占据有利地形,就难以与其争锋交战了,不如我率部先行。”

诸将让开道路,丁奉率所部三千人快速突进。冬季北风呼啸,丁奉趁风行船,两天抵达东关以东的徐塘,整军攻魏。

那天正好下雪,魏军诸将聚集在一起喝酒。丁奉见魏军前部兵力稀少,就激励手下说:“求取封侯赏爵,正在今天。”士兵们士气高涨,脱下铠甲,丢掉长矛大戟,只戴着头盔,拿着刀和盾牌,裸身爬上堤堰。

正在饮酒的魏军士兵突然看见一群光着上身手持刀盾的吴军士兵从堤堰上爬过来,大笑不止,只顾着看稀奇,没有想到要整兵对敌。(估计是酒喝高了)

丁奉军爬上堤岸,大砍大杀。魏军毫无准备,惊恐万状地四散奔逃,争抢浮桥,结果将浮桥弄断,掉入水中,互相践踏着逃跑。此时吕据等人也相继带兵赶到,加入厮杀,魏军全线崩溃。

乐安太守桓嘉(桓阶之子)、先锋韩综(韩当之子)等人战死。吴军缴获车乘牛马驴骡各数千,其他军需物品堆积如山,大胜而归。

王昶、毌丘俭得知主力战败,各自烧毁营地后撤军。

韩综投降魏国后经常带兵侵犯吴国,孙权对其恨之入骨,诸葛恪特地将韩综首级呈于孙权庙,祭拜孙权。诸葛恪因此功进封阳都侯,荆州、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赐金一百斤,马二百匹,缯布各万匹。权力和声望都达到顶峰。丁奉等其他将领也各自得到升迁和奖励。

按魏国律法,参战将领失败要受相应的惩罚,但因为司马昭是本次战役的监军,司马师不便追究,只是将司马昭的新城乡侯削去。诸葛诞和毌丘俭互换,诸葛诞为镇南将军,都督豫州;毌丘俭为镇东将军,都督扬州,大家都逃过了一劫。

悲催的还是魏国的底层士兵们,一仗下来,死伤惨重,国内棺材都不够安葬这些战死的将士。

任何时候任何战争最悲催的总是底层士兵,前几天发动兵变的瓦格纳首领普里戈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愤愤不平地说俄罗斯精英阶层的子女都在逃避服役,在前线战死的都是平民百姓的孩子。

所以老百姓别一天到晚瞎嚷嚷打这打那的,没准第一个上战场送死的就是你,除非你是精英的孩子。

这事本来可以告一段落,此战让诸葛恪的威望如日中天,他可以利用这次大捷带来的威望巩固权势,安定民心,可惜诸葛恪太急功近利,得此大胜,生出轻敌之心,决定明年春再次北伐。

此次北伐,诸葛恪还联络了(蜀)汉一起。战前派司马李衡到蜀中联络姜维,约定同时起兵。姜维此前几次北伐都没有什么收获,吴国来约,立即答应。吴国诸大臣认为将士疲惫,不宜再打,诸葛恪不听。中散大夫蒋延坚持反对意见,被诸葛恪叫人赶出去了。

诸葛恪还专门写了篇文章来说明为什么要北伐,认为以前吴国不敌魏国是因为曹操将多兵广,如今老将凋零,新人还没有完全长大,加上司马懿才死,司马师幼弱,即使有智谋之士,也得不到重用。此时正是讨伐魏国的大好时机。文中还感叹叔父诸葛亮北伐失败。

不知道诸葛恪这些判断是怎么得来的,《晋书·景帝纪》有司马师继位时主要文武大臣的描述,“诸葛诞、毌丘俭、王昶、陈泰、胡遵都督四方,王基、州泰、邓艾、石苞典州郡,卢毓、李丰裳(掌)选举,傅嘏、虞松参计谋,钟会、夏侯玄、王肃、陈本、孟康、赵酆、张缉预朝议,四海倾注,朝野肃然。”

文武良才济济一堂,反而是吴国和(蜀)汉的文武良才越来越少。(蜀)汉诸葛亮、蒋琬、费祎,吴国陆逊、朱然都死了。诸葛恪没有诸葛亮之才却想成诸葛亮之功,太过自负。

诸葛恪以前的朋友丹杨太守聂友写信来劝谏,诸葛恪固执己见,坚持用兵,在全国征兵二十万,引起百姓骚动,人心由此丧失。(大鹅现在也这样,征一次兵,丧失一次民心,最新的征兵年龄居然高达七十岁,这是去打仗还是去送死啊) 

诸葛恪本来想到淮南去把当地百姓驱赶到吴国来,有些不满意此次出兵的将领故意为难诸葛恪说:“引军到淮南,那些百姓早跑了,劳师动众,却没有多少功劳,不如去攻合肥新城。新城有难,魏国一定会派兵来援救,围点打援,一定大胜。”诸葛恪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可以建立大功,就率军去围新城。

诸葛恪真有些飘飘然了,似乎觉得打哪里都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孙权在吴国鼎盛时期一再打合肥都没能成功,还差点命丧逍遥津,何况你诸葛恪啊!

驻守新城的魏将是张特,由他来镇守这件事很有喜感。

张特字子产,涿郡人。本来是镇东将军诸葛诞的领牙门将,诸葛诞认为他无能,打算把他遣还为护军。东兴之战后,毌丘俭和诸葛诞互换,张特划归毌丘俭节制。有趣的是毌丘俭却认为张特是个能人,就把新城这么重要的战略重镇交给他来屯守。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眼里可以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这个现象至今仍然存在,关键不是在有多大的能力,而是在有没有人发现和认可你有这个能力。中国一直没有完善合理的考核晋升制度,历来靠上面的人发现和提携,这就是中国人迷恋“贵人相助”的原因,也是中国人群里容易出现拉帮结派的原因。

吴大军来袭,张特与将军乐方等带领三千人死守,同时派士兵刘整出城到寿春告急,被吴军抓获,宁死不降。又派士兵郑像出城,又不幸被吴军俘获。

吴军让郑像向城内喊话劝降,郑像假装答应,到了城下大喊:“援军已经赶来,守城壮士努力!”气得吴军当场将其杀害。

魏、吴两国对峙九十多天,新城城墙崩塌,军器也破损严重,有被攻破的危险,张特用缓兵之计,派人告诉吴军说:

“如今我无心再战,但我国法律规定,被围攻超过一百天而救兵仍然未来,守将投降,家属不会被治罪。现在已经九十多天了,这城中本来有四千余人,战死者已超过一半,但还有一半人不愿投降,我要回去劝说他们,逐一辨别好坏,明天一早送名单过来,请先把我的印绶拿去当做信物。”

吴军竟然相信了他的话,还大度地没有接受他的印绶,停止攻城,等待满一百天后张特投降。

张特连夜修补城墙、器械。第二天对吴军说:“我决不投降,要战斗到死!”吴军遭此戏弄,攻城更猛,昼夜不停。张特坚守不屈,吴军疲劳不堪,无法作战。

吴军还真是傻乎乎的,城墙是用来干啥的?就是用来防御的啊。他既然要投降就不会修补城墙,修补城墙就是要据守,怎么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修补城墙而不管不问呢?

魏国朝廷接到吴军进攻的消息后,司马师召集群臣商议,多数人认为诸葛恪会进犯淮泗,建议加强淮泗水域各水路要道关口。司马师则判定诸葛恪不会攻淮泗,会攻合肥新城。后来果然如此,司马师以叔父太尉司马孚为督军,督领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等率兵二十万阻止。

大军到达寿春后,毌丘俭、文钦请求主动出战,司马师不同意,认为:“诸葛恪大军深入,进入死地,势必死战,其锋不可当。新城虽然小却坚固,不容易被攻克。”命令诸将坚壁高垒不出。司马孚遵循司马师的指示,故意滞留一个多月等待时机。

双方相持数月后,诸葛恪仍然攻不下新城,更要命的是天气太热,士兵就地取水饮用,因水质不干净引起传染性痢疾,大半士兵染病,死伤涂地。每个军营每天都有将士生病的报告,诸葛恪居然认为是欺诈,要杀来报告的部属,结果没人敢再去报告疫情,由此导致攻城力量越来越弱。

司马师得知后,当机立断,命令文钦率领精锐部队先发赶往合榆,截断诸葛恪归路。毌丘俭率领其他将领为后续。诸葛恪攻城不下,将士染病,士气低迷。

吴镇南将军朱异(朱桓之子,朱据之从侄)认为应该快速返回豫章,袭击石头城(即豫章城),不出数日就可以攻克。诸葛恪写信给朱异不同意,气得朱异将书信扔在地上大骂诸葛恪。诸葛恪大怒,立即夺了朱异的兵权,并将朱异罢官遣送回建业。

都尉蔡林多次提出攻城计策,诸葛恪不用。蔡林见势不对,投降了魏国。此时诸葛恪得知魏军要截断后路,赶紧撤军。文钦迎头痛击,大败诸葛恪,斩杀一万多吴军士兵。

诸葛恪急功近利的行为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回军不久就被孙峻设计杀害。

此战魏国最大的功臣是张特,朝廷升其为杂号将军,封列侯,后来又升其为安丰太守。送信被俘而死的士兵刘整、郑像被追封为关中侯,让他们的儿子继承爵位,同时将刘整、郑像追升为部曲将领,以将领规格安葬。

(蜀)汉卫将军姜维于四月如约出狄道。此前(蜀)汉发生了一件大事,正月初一,大将军费袆在汉寿(今四川省剑阁东北嘉陵江东岸)聚集诸将宴饮,欢庆新年,魏降将郭修趁机行刺,杀死费袆。

费袆在任期间一直压制姜维北伐,每次拨给姜维的兵马不超过一万人。现在死了,没人能压制姜维,姜维率领数万人出石营,经董亭(今甘肃省武山南),攻南安(今甘肃省陇西东)。魏征西将军郭淮、雍州刺史陈泰召集关中、雍、凉共十多万人马增援南安。陈泰等走到洛门时(今甘肃省武山、甘谷间),姜维粮尽退兵。

第四节 李丰政变

由于诸葛恪的急功近利,司马师从东兴惨败的危机中缓过气来,依靠合肥大捷重振声威,消除了外部危机,没想到内部却出事了,正元元年(254年)正月,一次针对司马师的宫廷政变爆发。

这次政变的主谋竟然是皇帝,有点匪夷所思吧。

少帝曹芳此时已经在位十四年,由一个八岁幼童成长为青年,和每一个这个年龄段的青年人一样,曹芳也精力充沛,雄心勃勃,想干一番大事,特别不甘心被司马家族挟持,就想除掉司马师。

政变前台的主角是中书令李丰、皇后父亲光禄大夫张缉;配角是黄门监苏铄、永宁署令乐敦、冗从仆射刘宝贤等。政变的目的是铲除司马师,以太常夏侯玄来作辅政大臣。

李丰,字安国(一说宣国),冯翊东县(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人。是曹魏卫尉李义之子。李丰善于品评人物,在曹丕时期名闻天下。他出名时只有十七八岁,父亲李义不想让他这么早出名,令其闭门读书,与外界断绝往来。

曹睿时期,李丰为黄门郎,并没引起曹睿的关注。一件偶然的事情改变了李丰的命运。

有个吴国人来投降,曹睿随口问他:“你在江东时,听说过中原名士吗?”这人回答说:“我听说过李安国。”曹叡一脸茫然,问左右谁是李安国,在哪里?左右说就是李丰啊。曹叡大为惊讶,说:“李丰的名声竟然遍布吴越了吗?”立即升李丰为骑都尉,给事中。

李丰升官后并没有做出什么突出的业绩,没能得到曹叡的重用。曹睿死后,他担任永宁太仆。正始年间,迁为侍中、尚书仆射,应该算皇帝近臣了。

李丰能不断升官,说明还是有一定的能力,但他总是偷奸耍滑懒于政事,经常借口生病不上朝理事。按朝廷台省规制,生病达一百天就会被解除官职,李丰就钻这个孔子,装病几十天后又来上朝,过几天又病了,就这样混了好几年。老病号。

李丰家族小有势力。儿子列侯给事中李韬娶曹睿女儿齐长公主为妻。弟弟李翼和李伟都是郡守(李伟也不是个称职的官员,在司马懿装病期间好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

曹爽、司马懿并为辅政,李丰两边都不得罪。当时有首民谣描述曹爽、司马懿、李丰的情况,“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游光,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传说中的恶鬼,一种是传说中的火神,意思是李丰兄弟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清净无为,但内陆里却在图谋大事,是鬼神。

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诛杀曹爽,李丰得知后非常恐惧,站立不起,软瘫在地。

司马师接替司马懿后,朝廷中书令空缺。司马师征询朝臣意见,由谁来担任比较合适,有人推荐李丰。李丰觉得中书令可以经常接近皇帝,就接受了,其实中书令虽然品秩不高,但却拥有实权,只是中书令之上还有个中书监,中书令是个副职。

另一个主角是张缉,字敬仲,冯翊高陵(今陕西省高陵县)人,是著名的凉州刺史张既的儿子。曹丕时期,张既去世,张缉继承父亲西乡侯爵位。曹睿时期曾任过温县县令,就是司马懿家乡的父母官。

曹睿时,诸葛亮多次领兵北伐,张缉将门虎子,颇有武略,上书朝廷对付诸葛亮之计。曹叡询问中书令孙资的看法,孙资认为不错可行。曹睿就任命张缉为骑都尉,参与对蜀作战。诸葛亮死后,入朝为中书郎,(一说尚书郎)深得曹睿喜爱。后来张缉以中书郎出任东莞(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太守。

嘉平四年(252年),曹芳立张缉之女张氏为皇后,张缉任光禄大夫,位特进,妻子封为安城乡君。

有个关于张辑官运的小故事,说曹睿认为张缉的才能足以担当重任,就请了个相士给他看相,相士左看右看半天,说:“他最高也只能担任二千石(郡守、最高也不过九卿)的官职。”曹睿不相信,说:“这么优秀的人才怎么会只能做到二千石呢?”

张辑的女儿为皇后,按规定他就不能出任高官,这是曹丕为防止外戚坐大定下的规矩,光禄大夫为比二千石,所以张辑还真只能到二千石官职为止。

二千石官员高低依次为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张辑做了个最低的。

张辑这人特别吝啬,既贪财又贪官,因为女儿当皇后的原因被免去太守之职,挂一个闲职在家里无所事事,心里非常烦躁,就经常给朝廷上书提出攻打吴国、(蜀)汉的一些建议。

东兴之战后,张缉上书断定诸葛恪离死不远,司马师不解,问他:“这是什么缘故啊?”张缉说:“威震其主,功盖一国,想要不死,可能吗?”果然,合肥新城之战后,诸葛恪被孙峻杀死。司马师对张缉赞叹不已,认为他比诸葛恪更聪明。

几个配角黄门监苏铄、永宁署令乐敦、冗从仆射刘贤等人是被李丰连吓带拉卷带进来的。这几个人都是宦官,有把柄落在李丰手里,李丰告诉他们说:“你们几个人在内廷做了许多不法事情,大将军(指司马师)铁面无情,屡次要求内官不得违纪,如有违纪,就是张当的下场。”(即黄门张当与曹爽通谋被杀)苏铄等人只好听从跟随李丰。

李丰谋反来自于自身心里不安,他觉得自己在中枢任职,掌握机密,儿子又娶了公主,父子内外显贵,害怕引起司马师的猜忌,受到迫害,就与儿子李韬密谋,说:

“夏侯玄是海内名人,曾经担当过大任,壮年时期却被废置不用。他是曹爽姑表弟,和司马师有矛盾。我看到夏侯玄的信(这封信的内容不得而知),深深地为他感到忧虑。张缉有才能,被迫放弃大郡郡守,回家赋闲。二人都不得志,你可以把我们的计划告诉他们。”

感觉李丰有点想多了。

张辑和李丰是同郡老乡,张缉生病,在家卧床休息,李丰派李韬去看望。李韬去后,让周围的人退下,对张辑说:

“我娶了公主,和父亲都在中枢机密重地,现在大将军(指司马师)掌权,我们经常担心不被信任和重用,太常(指夏侯玄)也有深忧。君侯您虽然有皇后父亲的尊荣,但安危也不可知,和我们一样。我父亲想和君侯您商量怎么谋取大将军。”

张缉沉默思考了很久才说:“我们同船遇到灾难,我怎么能独自逃脱?但这是大事,不赢的话会祸及宗族。”张辑知道此事的严重性,虽然答应了一起举事,但还是有所担心,要求李丰好好策划,确保能赢。

内外同谋都有了,李丰开始行动。

第一次行动,李丰私下联络弟弟兖州刺史李翼,让他申请入朝,目的是可以带一定数量的兵过来增强实力。司马师不同意李翼入朝。行动无疾而终。

第二次行动,当年二月,朝廷要举行册封贵人的仪式,少帝曹芳和司马师等文武大臣都要参加。李丰召集苏铄、乐敦、刘贤等人布置行动,说:“册封贵人时,诸营兵都在宫门守卫。陛下来后,你们一起率领这些兵胁迫陛下杀大将军。你们要秘密地和那些兵将商议。”

李丰一再叮嘱这些人说:“这是灭族的大事,你们一定要注意保密。事成之后,你们都会封侯升官当常侍。”李丰把这些安排秘密告诉了夏侯玄和张缉。张辑派儿子张邈和李丰具体联系。夏侯玄告诉李丰要安排布置周详。

大家约定,事成之后以夏侯玄取代司马师为大将军,以张缉为骠骑将军。

相信各位读者已经看出这个政变的漏洞在哪里了吧?没有兵,要靠守卫宫门的士兵,而这些兵并不归苏铄等人管辖,苏铄等人要去和带这些兵的将领商议,这还能保密吗?

没有兵也敢搞政变,李丰真是异想天开,不知天高地厚啊!

很快司马师就知道了这个秘密,和亲信们一起商量怎么对付。

门客王羕自告奋勇去见李丰,说:“李丰如果没有防备,我催逼他来,他一定会来。不来,我一个人也足以制服他。如果他知道阴谋暴露了,带兵入宮,挟天子登上陵云台。台上有三千兵马,他再鸣鼓召集人众,这样的话,我也没办法。”

司马师就派王羕驾车去接李丰。逼迫之下,李丰只好跟王羡去见司马师。

司马师怒责李丰,李丰知道躲不过,不再辩解,反过来指责司马师说:“你父子心怀奸佞,危害社稷,可惜我实力太弱,不能擒杀剿灭你司马一族!”司马师大怒,让卫士用刀环将李丰砸死,然后迅速将夏侯玄、张缉、苏铄、乐敦、刘贤等人抓获送往廷尉府,交廷尉钟毓(钟繇之子,钟会之兄)处置。

李丰被打死后,司马师晚上派人把李丰的尸体送到廷尉府,钟毓不接受,说:“这不是由法官依法处决的。”司马师把他意图谋反被抓以及如何死亡的情况告诉了钟毓并命令钟毓接受,钟毓才接受了。

少帝曹芳听说李丰死了,非常愤怒,追问李丰为何而死,太后害怕他因此得罪司马师,赶紧叫人把他叫进来,不让他追究。

夏侯玄在这件事情上究竟陷得有多深,不得而知。感觉他态度比较暧昧,不反对,也不参与其中。他知道这次政变,李丰派儿子告诉过他。另外他与李丰的关系不错,有个共同的朋友中领军许允,在许允身上发生的一件事可以间接证明李丰和夏侯玄的关系和夏侯玄有谋反嫌疑。

有人做了一块一尺一的版书,这是朝廷专门用于封拜官员的格式用具,在上面刻上拜夏侯玄为大将军,许允为太尉,共录尚书事,然后在凌晨时分把这块版书交给许允的门吏,说“有诏”,说完就走了。许允拿到版书后立即扔进火里烧了,没有上呈给司马师。(许允后来因为其他事情被流放乐浪,死在路上)

由于夏侯玄是被动接受,所以被抓进廷尉府后拒不认罪。钟毓亲自去审问,夏侯玄还严正地指责钟毓说:“我有何罪?你身为朝廷官吏,却要承接大将军府的指令来审问我,哪你就替我认罪吧。”

钟毓因为他是名士,志节高尚不可威屈,但审问判罚的时限要到了,就真的自己动手为夏侯玄写了招供状,写完流泪递给夏侯玄看。夏侯玄看后只是点头而已。

审讯完毕后,钟毓上奏朝廷,说:“李丰等阴谋迫胁皇帝,擅自诛杀冢宰大臣,大逆无道,请朝议论处。”少帝曹芳召集公卿朝臣廷尉讨论,一致决定灭李丰、夏侯玄、张缉、苏铄、乐敦、刘贤等人三族,其余亲属流放乐浪郡。

少帝曹芳下诏免李韬与齐长公主所生的三个儿子死罪。李丰已死,李韬因为娶公主的原因被赐死狱中,其余的人全部在东市刑场公开斩首。夏侯玄临刑前颜色不变,举动自若,时年四十六岁。

夏侯玄,字太初(一作泰初),是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之子、右将军夏侯霸之侄、大将军曹爽姑表弟。曹丕时,夏侯尚去世,夏侯玄继承昌陵乡侯爵位。曹睿时出任散骑黄门侍郎、羽林监。曹芳时为散骑常侍、中护军、征西将军。高平陵事变后被剥夺兵权,入朝先后任大鸿胪、太常等职。

夏侯玄本来可以逃过这一劫,高平陵事件时,夏侯玄以征西将军之职屯住陇西平定羌人叛乱,司马懿征召他入朝,由雍州刺史郭淮接任征西将军。

夏侯玄的叔叔征蜀护军夏侯霸(夏侯渊之子)与郭淮不和,靠山曹爽又被杀,害怕受到郭淮的迫害,决定投降(蜀)汉,临走前叫夏侯玄一起,夏侯玄说:“我岂能以客人身份苟活于敌寇之邦啊?”没有跟随夏侯霸,而是遵从司马懿之命回到京师,结果被削去兵权。

司马懿死后,好友许允对夏侯玄说:“现在你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夏侯玄长叹一声说:“士宗(许允字),你真是不懂事啊?此人(司马懿)还能以通家好友对待我,子元(司马师字)、子上(司马昭字)是不会容我的。”

夏侯玄和何晏是同类人,姿容美好,崇尚清谈,两人也都是魏晋玄学的开创者。

李丰其实还比较廉洁,从不贪污索贿,只靠自己的俸禄维生。李韬娶了公主,李丰经常约束告诫他不得侵夺别人的财产。李丰历事两朝,皇帝有时会赏赐他钱帛,他全部拿来分给亲戚族人。赏赐给他的宫人奴仆也都给了几个外甥。李丰死后,官府前来抄家,发现家里竟然没有一点余积。

李丰的弟弟李翼本来有机会逃往吴国。李翼的后妻是荀彧的孙女,她劝李翼说:“你趁朝廷抓你的诏书还没到,赶紧跑到吴国去,何必要坐等死亡!”

李翼不愿逃跑,是为了两个儿子,他说:“两个儿子还小,我不逃跑,只是连坐之罪,我一个人死,两个儿子不会受到牵连。”当时律令兄弟犯罪,只追究连坐者,不追究连坐者的妻、子。如果戴罪潜逃途中被抓,罪名则会加重,会株连到妻、子。

李翼为了保护儿子没逃跑,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两个儿子的生命。父爱如山,自古皆然啊!

从上述政变的过程中似乎看不到少帝曹芳的影子,哪为什么前面要说他才是主谋呢?下期再来揭开这个谜底。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淮南三叛:曹魏实力派反对司马家篡权的三次努力
三国时代崩溃的最后几十年-1
魏纪八 邵陵厉公下嘉平五年(癸酉、253)
他是司马懿最优秀的一个儿子,司马昭为什么说,这天下是我哥哥的
讲给孩子的中国历史(59)西晋的建立
三国之司马懿平叛(四十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