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淮南争霸赛第三场(下):诸葛诞PK司马昭 ——闲聊淮南三叛之六

不好意思,上期把编号弄错了,应为之五,写为之四了,特此更正。本期为之六。

        司马昭得知诸葛诞起兵造反,断定会吸取毌丘俭进军的教训,不会出击,一定会联络吴国一起进攻,战争规模会很大,要集中优势兵力全力以赴,确保全胜。

        经过一个月的准备,当年七月,司马昭奉皇帝、太后一起东征。总兵力二十六万,除中军主力外,还有在青、徐、荆、豫四州征集的兵马和在关中抽调的部队,全部在淮北集结,号称五十万。

        这次出征显得有些古怪,皇帝、太后、主帅同行,算皇帝亲征,还是主帅出征?为什么会这样呢?还是说明朝中拥曹派势力仍然存在,大军外出,司马昭担心朝中有人挟皇帝、太后甚至是皇帝、太后本人一起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让曹爽的遭遇在自己身上重演,就干脆带着皇帝、太后出征,不给拥曹派任何机会和条件。

        联想到司马昭在许昌时接到的那份让他留守许昌,将兵交给傅嘏带回洛阳的诏书,朝中拥曹派暗潮涌动,司马昭这么做并不是多此一举。

        大军在项城集结完毕后,司马昭先礼后兵,假廷尉何桢节,派他出使淮南去宣慰将士,申明叛逆和顺服的利害关系,分别会受到什么处罚和奖赏。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但诸葛诞也不会让何桢到处宣讲,估计何桢就是拿份文书在诸葛诞接见时宣读一下做个过场而已。

        司马昭进军到丘头时,前锋部队与前来接应诸葛诞的吴将文钦、唐咨、全端、全怿、王祚等部队相遇,双方交战,魏军抵挡不住。将军李广临敌不进,泰山太守常时称疾不出,都被司马昭斩首示众。

        吴军赶在魏军合围寿春之前翻越城外八公山乘高而下冲入寿春城与诸葛诞会合。

        魏军很快将寿春包围,诸将认为应该速战速决,司马昭则认为:“寿春城墙牢固,守卫人马众多,要费很大力气来攻,如果有外援来救,我军会里外两面受敌,这么做很危险。如今三叛(指诸葛诞、文钦、唐咨)都在孤城之中,这是上天要他们一起灭亡,我们要用全胜之策来羁縻住他们,坐以致胜。”

        司马昭据此制定的战略战术是围点打援。派豫州刺史行镇东将军,都督扬州、豫州军事的王基尚书兼任安东将军的陈骞(陈矫之子)率兵四面合围寿春城。

        王基督二十六个军(一军五千人左右)包围城东、南;陈骞带兵多少没有记载,只能推算。他二人负责围城,王基围东、南,陈骞就该围西、北。城南是与吴国的通道,相对重要,陈骞所带的兵应该少于王基,大概接近十万

        魏军将寿春城前后围了三层,遍布壕沟堡垒,意图将诸葛诞等人困死在城内。同时以奋武将军、假节、监青州诸军事的石苞为监军,统领青州诸军,并督领兖州刺史州泰等挑选出的精锐士兵组成机动部队在外围游走,打击援军。

        寿春被围,文钦几次带兵突围都没能成功。吴国孙綝以镇南将军朱异(朱桓之子)为大都督、假节率三万人马驻扎安丰城(在寿春南八十里)为寿春城外势。魏兖州刺史州泰带兵阻击朱异,在阳渊(今安徽霍丘县)大战。

        朱异战败撤退,被州泰追杀,死伤二千人。孙綝见朱异不能取胜,调集大军亲自率领抵达镬里(今安徽省巢湖市西北)又派朱异率领柴桑督陆抗、虎威将军丁奉、将军黎斐等部共五万人攻打魏军。

        朱异将辎重军粮留在都陆,率军驻扎黎浆河南面(都陆、黎浆都在今安徽省寿县芍陂东南)派将军任度、张震等招募了一支六千人的敢死队,在驻扎地西面六里的地方架浮桥夜渡黎浆河,修筑起一个偃月形的堡垒

        石苞闻听吴军建起堡垒,立即率军和州泰会合,迅速攻破堡垒。朱异退往附近高地建造车箱围攻夺取附近的五木城,被石苞、州泰打败。

        魏泰山太守胡烈(胡遵之子,接替常时)趁朱异与石苞、州泰交战之时,出奇兵五千从小路偷袭都陆,将朱异的辎重军粮一烧而光。

        没有粮草,朱异无法再战,只好撤军撤军途中士兵只能以葛树叶充饥。

        孙綝不甘心失败,决定再授兵三万人给朱异再战。不知道是真缺粮还是一败再败后不敢与魏军再战,朱异不去,理由是军队缺粮。

        这个理由不大充分。朱异此时已经撤到后方安全地带,可以得到粮草补给。孙綝也不会让他和将士饿着肚子上战场,叫他去,一定会补足粮草。

        孙綝召见朱异,陆抗(陆逊之子)担心他的安危,建议他不要去,朱异说:“子通(孙綝字)和我是一家人,没什么好怀疑的。”谁知一就被抓,朱异大呼:“我是吴国忠臣,犯了什么罪啊?”孙綝不理他,直接叫拉出去杀了。

        然后让弟弟孙恩带兵去解围,此时诸葛诞已经战败,孙恩只好带兵返回。这是后话。 

        外援进不来,寿春城内粮食越来越少,原来存的足够一年的粮食,并没有把吴国援军计算在内,文钦等三万吴军进城,粮食消耗明显加大,守军军心开始涣散。

        坚守到十一月,将军蒋班、焦彝认为吴国是坐观虎斗,靠不住,建议诸葛诞趁现在将士军心还没完全涣散,士气还在时,集中兵力突围,决死求生,也许还有一线生机。

        文钦反对突围,认为寿春有十多万人,自己与全端等吴将也在城内,这些人的父子兄弟都在江东,就算孙綝不想来救,皇帝和其他亲戚也会来救(文钦还真是个有勇无谋的人,孙綝是权臣,如果他决定不来救,皇帝也只能干瞪眼)况且魏国每年都有战事,军民并疲,只要坚守一年就会带来魏国内乱,胜利指日可待。

        双方争执不下,蒋班、焦彝坚持突围,文钦大怒诸葛诞因这二人搅乱军心,也想杀掉他们。二人害怕,乘夜翻墙出城投降司马昭。


        司马昭进逼寿春时,钟会为母守丧期满前来辅佐,给司马昭出了一个反间计,进一步削弱了寿春城内的力量。

        吴国皇帝孙亮能够为太子,最终继承皇位,全是孙权女儿孙鲁班的功劳(可参阅本号《公主也疯狂——搅乱东吴政局的女人》一文)。孙亮继位后,全氏家族一门显赫,权倾朝野。此次为解寿春之围,全氏一门中全琮的儿子全怿、孙子全静、从子全端、全翩、全缉等人都带兵而来,进入寿春。

        此时吴国政局很微妙,皇帝孙亮亲政,开始对孙綝不满,意图夺回权力。把持朝政的有两股政治势力,最大的是孙綝,其次是全氏家族孙亮不敢轻易对孙綝下手,就选择先对全氏家族下手,以追究孙鲁育(孙鲁班的姐姐,被孙鲁班谋害)死因之名严责孙鲁班,引发全氏家族恐惧,全怿哥哥的儿子全辉、(一作祎)全仪,赶紧带着孙鲁班,率领数十家部曲渡江投降司马昭。

        钟会利用全辉、全仪来行使反间计,以他们的名义写了封信,派全辉、全仪的亲信带信入城给全怿等全氏将领,说吴国对全怿等人不能解除寿春之围感到十分愤怒,要尽杀各位带兵将领的家属,所以我们才跑过来投降。

        全怿等人看了信后,心生恐惧,带领所部开东城门出来投降。司马昭对全氏子弟统统给予封赏,任全怿为平东将军,封临湘侯,全端等人也得到了各自的封赏。

        蒋班、焦彝和全氏诸将先后叛逃,使得城中力量薄弱,军心、人心更加不稳。

        258年正月,诸葛诞、文钦、唐咨等人集中兵力、器械,昼夜不停地向寿春城南面的守军发起攻击,想从南面突围。

        魏军在外围修建的高地上以发石车和火箭阻击进攻,弩矢和石头如雨点般落在吴军头上,死伤遍地,血流成河。

        吴军突围失败撤回城内。城内粮食几乎枯竭,又有数万人出城投降。这时文钦出了个馊主意,想把城内的北方人全部赶出去以节约粮食,只留下吴军守城。

        赶走北方人,诸葛诞就成光杆司令了,自然不会同意,两人之间出现裂痕。

        文钦以前和诸葛诞的关系一直不好,他跟毌丘俭造反时就是被诸葛诞打败的,只是要一起抵抗司马昭才互相合作配合,现在出现裂痕,彼此就更加怀疑。



        寿春城内有一大(金城)一小(诸葛城,为诸葛诞所建)两座城诸葛诞驻扎大城,文钦驻扎小城。诸葛诞召文钦来大城议事,两人发生分歧,诸葛诞一怒之下亲手杀了文钦。

        文钦的儿子文鸯和文虎在小城中,听说文钦被杀,带兵去复仇,但士兵们都不愿意去。文鸯、文虎二人势单力薄,为逃避诸葛诞的追杀,出城投降。

        魏军受降官吏请求杀掉这二人,司马昭不同意,下令说:“文钦罪不容诛,其子固然也该杀,但文鸯、文虎因为形势所迫来投降,寿春城还没攻下来,杀他们反而会坚定守城将士的必死之心。”

        不光不杀,还表文鸯、文虎为将军,赐爵关内侯。让他们带领数百骑兵沿着寿春城巡游,边游边向城上喊话,说:“文钦的儿子尚且不会被杀,其他的人还怕什么呢?”

        城内守军更加军心涣散,加上粮食缺乏,天天吃不饱,诸葛诞、唐咨等人又想不出解决的办法。司马昭抓住良机,亲临寿春城下指挥大军四面攻击。

        城上守军已经无心再战,拿着弓箭都不射击了。司马昭看到这个情景,立即让大军登城,城内竟然没人抵抗。

        诸葛诞见军心涣散如此,知道守不下去了,带着麾下亲兵从小城门突击而出。司马昭的司马胡奋率部迎击,斩杀诸葛诞,传首城中

        司马昭诛杀诸葛诞三族。唐咨、孙曼、孙弥、徐韶等人全部率众投降。

        唐咨是此次叛乱中最富戏剧性的人物。他本来是魏国利城郡人,曹丕时期利城郡发生兵变,兵变士兵杀了太守徐箕,推举唐咨为主帅。曹丕平定叛乱,唐咨从海上逃亡吴国,屡立战功,官至左将军,封侯、持节。此战投降,司马昭任其为安远将军,转了一圈又转回来了。

        最为壮烈的一幕发生在诸葛诞的亲兵队伍中这支队伍是诸葛诞用公私钱财亲自招募,精心培养的,他们对诸葛诞竭尽忠诚。城破后,这批士兵还有数百人,全部拱手为列,毫不畏惧。魏军行刑前劝降,每杀一人,劝降一次,数百人被杀,竟无一人投降,全部被杀。用这批壮士的话来说,就是:“为诸葛公死,不恨。”这种忠诚真让人感慨万千,可歌可泣。

        吴将于铨也是个视死如归值得赞颂的人他本来可以逃脱,但却没逃,说:“大丈夫受主人之命,带兵救人,既不能战胜敌人,还要束手就擒,我不能这样做。”脱去身上甲胄,冲进魏军阵营搏杀而死。

        三国时这种因不能履行使命而舍身取义的人不止于铨一人。如前期群雄争霸期间,袁绍灭背叛自己的东武阳太守臧洪。臧洪先期派出两个司马去找吕布求援。这二人返回时,城已被攻破。二人也不逃跑,都冲向袁绍军营力战而死。后期司马昭灭蜀汉时,邓艾攻破绵竹,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战死,孙子诸葛尚也不逃,明知不敌也纵马杀奔魏军,慷慨赴死。

        古人舍身取义的情怀和勇气让人敬佩不已。

        司马昭围点打援的战略战术取得巨大成功一年,就平定了投靠吴国的诸葛诞之叛。诸葛诞固守待援的战略战术则彻底失败。

        诸葛诞坐拥二十万大军却孤守一城,和毌丘俭突进到项城却停滞不前的战略一样,让人匪夷所思。为什么会这样呢?比较一下淮南三叛就知道原因了。

        王凌一叛,反皇帝,也反司马懿。要另立新君,定都许昌,与司马懿抗衡。

        毌丘俭二叛,不反皇帝,也不反司马家族,只反司马师一人。

        诸葛诞三叛,竟然没有政治目标。

        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就只能从他的行为过程来推测其造反的原因。

        首先,淮南是魏吴交界的战略重镇,诸葛诞不可能在这里独立建国,必须依靠魏吴中的一方。造魏国的反,自然是要依靠吴国了。

       其次,他也是这样做的,向吴国称臣,将自己和手下军政要员的儿子送到吴国做人质,并接受吴国的任命成为吴国将领。

        最后,坐守寿春不出。哪怕文钦率吴国援军已经赶到寿春与其会合,也不出击。

        不出兵打仗,攻城掠地,和司马昭放手一搏,还造的什么反?早期吴国援军没到时,担心像毌丘俭那样后方有失,不敢出击,可以理解。吴国援军到了后,没有了后顾之忧,就该出击了啊。

        毌丘俭只有五六万的兵力都敢出击,诸葛诞不加吴国援军就有二十万兵力,完全可以分兵出击,却坐守不出,给了司马昭充足的时间集结部队,排兵布阵。

        这样看来,诸葛诞本来就没想要打出去,他造反仅仅是守住淮南,保全自己。策略就是将吴国拉进来与魏国抗衡。只要魏国打不下寿春,他不但自身安全了,还能够成为相对独立的淮南霸主。

        这哪里是造反?就是为了自保,投靠吴国的一个背叛行为而已。

        一场没有明确的让人愿意为之舍生忘死地去实现的政治目标的造反,注定要失败。

        具体战略行动中,诸葛诞对气候特征的经验依赖也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每年雨季时,淮河涨水,经常淹没寿春及附近城邑。司马昭在寿春城外修筑围堤时,诸葛诞就取笑说:“这是不攻自败。”因为按照经验,雨季将临,淮河水一涨起来,再多的围堤、堡垒都会被淹没、冲垮。

        谁知那年气候异常,一直到魏军大举攻城时,都是大旱无雨等到攻破城池那天磅礴大雨才从天而降,也确实淹没了围堤,冲垮了堡垒,但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如果诸葛诞不过分依赖经验,在魏军修筑堤坝堡垒时不停地派兵出击骚扰,让其修不成。魏军失去围城工事的优势,诸葛诞军就有突围而出的可能。

        曹操乌林之战中被周瑜火攻,也是因为过于依赖对气候的经验,认为那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谁知那天偏偏就刮了。

        难道这些都是天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通鉴】32. 淮南三叛第三叛(下):诸葛诞的田横五百壮士
三国之司马昭平叛(四十六)
三国最大的叛乱:淮南三叛
第五十八战:淮南三叛(终篇)有时候,历史要比剧本敢想敢干的多
从寿春之战入手,看蜀吴两国问鼎天下需要怎样的“天下之变”
威名夙著的诸葛诞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