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化宁海】何晓道 | 大溪坑

旱时溪坑石头见底,流清泉,照柳影;洪涝时黄水横溢,倒溪堤,淹家园:这就是大溪坑,村里大人戏称为白肚坑。

我家就在大溪坑堤坝下村里的老街上。

这虽是条溪却又称呼上连着个坑,是因为那溪底断断续续有许多发大水时冲出来的深不见底的坑潭,坑潭大大小小,每发一回大水就会变化。

这些坑潭是儿童们喜欢的天然泳池,也是父母们的心病。

夏日里大男孩们成群结伴去游泳,小男孩们却只能偷偷摸摸去玩水。因为年年总传来溪上游有小孩子溺水的消息,大人们是严管小孩子玩水的。可是夏日炎炎,清凉的水却是儿童们很难抵挡的诱惑,便趁大人不注意时溜到大溪坑来,几个同样溜出来的孩子便兴高采烈地一同玩水。

五六岁时,为了不被大人知道玩过水,干脆脱了粗布裤衩,光着小屁股游水,回家时穿上短裤;七八岁时,便穿着裤衩玩水,玩够了,要躲在刺蓬后面或卵石堆下,脱下裤衩使劲拧干水份,搭在溪坑石头上烘晒,光屁股的孩子们背靠着背缩成一堆,还嬉笑打闹。有时候突然会岀现谁家的母亲手里捏着一根刺柴,冲来抓他家的孩子,孩子们便光着屁股抢着未干的裤衩四散逃走,在夏日的艳阳里留下一串串的骂声、笑声、惊叫声……

虚龄八岁时,我在村里祠堂边临时搭的毛竹屋里上了学,放假时会去大溪坑学着大人开荒。大溪坑起水时会冲掉已经开荒种过一两年的地;但同样大水过后,泥沙又会淤积在地势高点的地方,成为新的荒原,村人又去争着开荒,种点带豆、蒲、茄……

开荒地我们称挖地,在有点土的地方挖出溪坑石头,堆成地界。沙土很薄,小孩子挖了好多天,地块也只有八仙桌大小,但却是自己的领土,种上大蒜或青菜,亦自珍惜,天天会去看顾,至于后来是否有收获倒已经忘了。

但也会有强横的大人不理会孩子开荒的领地的所有权,竟然把那块小地一个清晨里归入他开荒的地块里。这是小孩子最伤心的,只好另寻边角再去开垦。

在那横蛮的岁月,除了忍耐,弱小的孩子们又能怎样呢?

其实大人们也只是在大溪坑里开出一点点薄地临时种种,搞的也是大队里不容许私种的“资本主义尾巴”。

秋天放学回家,我总是和下街头几个同伴一道挑二只竹篓,去大溪坑搂干树叶,干枯的树叶是土灶起火的柴草。在山上砍光毛柴的年月里,溪坑堤坝边的树木被村里人仿佛神圣不可侵犯似的保护着,只有落叶才可以搂回家烧火。八九岁的我挑着满满二篓干树叶,摇摇晃晃地回家,显得蛮有成就感。但干树叶并不经烧。

大溪坑上有个冷水坑坝,我们村里小孩子是不敢去的,那时候年年会有大人或小孩溺水而亡,传说土改时冷水坑坝上打死十几个地主反革命,是他们的鬼魂在作怪。

大溪坑上有二座桥,一座是叫新桥的石板桥,这桥其实很古老,但村人却称叫新桥,可以肯定仍还有一座更古的老桥,但我却从来沒有见过。新桥有三道桥脚,长条红石平铺而成,因为古老,本来三块条石并排,却残落成只有一块或二块条石,也没有人去修复,过路的、挑柴的只能小心翼翼地通过。另一座靠海边的叫水泥桥,民国时期建的洋桥,桥面可以拉手推车。新桥桥短溪窄,水泥桥桥长溪宽,传说更早的桥更短溪面更窄,说是古代山上树大,下雨时可以养水,溪水不会突然暴涨,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后砍光大树才让水土流失,溪面越冲越宽,洪水越来越猛的。

年年七八月里,大溪坑会发洪水,由于溪坑底里上游冲下来的卵石黄沙越积越高,大水便冲毁堤坝,直接冲向村庄、稻田。一旦房子进水,村里老街便变成了浊水溪。我家沿街边的三间楼屋,把家什搬到二楼,打开前门后门,由着洪水进出。大人讲,前后门大水流通,对房屋没有压力,不会倒屋。有回发大水,我只有十来岁,父亲要去小队仓库管事,母亲守在家里,街上的杂物冲到前门要塞住门口,必须清理。我也在水里同母亲一道守着每个门,不让上游洪水夹带来的浮物挡住门。

如果大溪坑坝倒了,就要抢修回去,十来岁的我也得出力。此时的台风接连不断,村里没日没夜修坝。坝不堵好,稻田还要被淹,这一年要颗粒无收,是要饿死人的;坝不堵上,房子仍会淹在水里:堵坝堵海塘岸便成了年年要拼命的苦难。年纪太小,我只能做些送饭、送水的小事,但盼着父母、兄姐归来,他们全靠人力,挑沙石、扛块石,用最原始的劳动方式修堤坝。他们回来时衣衫全湿,每个人精疲力尽。

母亲告诉我,一九五八年台风,大溪坑倒坝,洪水特别大,我家楼屋刚造好,无钱打墙,大风穿堂,瓦片全部吹落地上,三间木结构楼屋被风吹水冲,变成鱼刺一样。可怜我爷爷病重,家里人冒着风雨抬着他避到地势高点的邻家。哥哥姐姐小的不过几个月大,大的才到三四岁,都在风雨中苦苦挣扎。第二天天亮,又传来隔海王石岙外婆家倒塘,海水进村,淹死几十个人。母亲匆匆赶去看望,知道外婆后嫁的外公和外公的儿子已经惨死。我母亲又要顾及待哺的我的小哥和病危的我的爷爷,不得不连夜哭着从海那边绕了二十多公里夜路赶回家。

大溪坑里不能忘记的事,是一场溪坑两岸的两个村族的械斗,那时候年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会打起来。只记得两村的青壮后生乃至五六十岁的人手里带着铰刀、短棒全部出动,在大溪坑卵石滩上对峙着,气氛严肃。突然两村人打成一团,直到对方逃了,还活捉了五六个人,用绳子绑住,拉到村里,关在谁家的谷仓里。那个时候是斗争的年头,打架斗殴比较常见,以村庄为单位打斗却并不常见。后来忘了怎么处理,但大溪坑里乱烘烘的打斗场面却记得很牢。

现在大溪坑里的卵石黄沙几年前由于建筑需要已经挖通溪底,也就无坑无潭,只是顺流的溪水,政府五水共治行动在大溪坑上修成了固若金汤的大坝,坝上还有宽畅的马路,溪底上筑了几级坑坎,溪上架了好几座各式大桥,从桥上坝头望去,常年可以见到湖景一样的水面,雨季溪水潺潺流淌。

清晨,大溪坑两边洗衣裳的排成两排,在清溪中可见古风,我拍过几组照片在群里发布,获得点赞无数。夜晚溪堤上健身走路跑步的陆续不断,夜钓的抲蟹的成了娱乐,溪头海水在大潮时悄无声息地满上,即使是大台风也平安无事。

其实,大溪坑还有个正式的名称叫石门溪。太舅公培林先生告诉我,石门溪旁有五座小圆山,如同五只母亲的乳房,古时候称叫五乳山,石门溪水便是母亲的乳汁,生养着石门溪两岸的人口。

这是多么美好的意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穿城而过的水和她的烟火气
王大为 | 我的家乡,我的三套沟
叔叔的回忆录(四十九)| 捞鱼
等待水退的日子
河水流响
洛阳伊洛河泄洪过后,水位下降大片水面变陆地,河中挤满钓鱼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