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化宁海】地理中心桥下潘

地理中心桥下潘

题桥下潘村

东南风

香脉帽峰两向迎,

振宁桥上谢钟声。

双溪环绕倒回水,

三姓融合喜气盈。

桥下潘村位于宁海县中部城北平原中心区,系宁海县区域地理中心,因地处振宁桥畔,潘姓为最早居民,故名桥下潘。村落北依大中山,东临竹口村,西濒冠庄与赵家村,南为下洋吴与李家等村。自宋末潘姓居民开始定居,距今有750余年的建村历史。村落主居潘、林、张三姓,有居民200余户,人口700余人,隶属桃源街道管理。

2014年7月,为促进宁海县城城区建设,桥下潘村整体搬迁到城中湖西侧天明花园社区,其地东靠气象北路,北至天明中路,西为兴宁北路,南为天安路,占地总面积68亩。社区交通便捷、生活方便、环境优美,是一家欣欣向荣、和谐幸福的社会主义新社区。

古村纵横

桥下潘村地处宁海县中部,为浙北平原的中心地带,城北平原是我县最大的平原,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系堆积和洪水冲刷而成。村落东眺帽峰山,西望西部高山香山,南闻县城钟楼钟声。

发源于帽峰山的竹溪由东向西而下,至村堂南流而去,再折回西汇入马渚溪(今颜公河),形成倒回水。马渚溪则从县城北部过来,流经村西部,经黄墩桥注入象山港。谢中山(今称大中山)矗立于村庄北面,形成北面屏障,奠定了桥下潘村依山面溪,三面水绕而居的格局。

据传,桥下潘村型为蛇型,系小蛇,竹口三村村型则为长蛇型,系大蛇,而冠庄村村型为板斧。每当大蛇欺小蛇时,小蛇急往冠庄方向逃,冠庄就用板斧来劈大蛇,争斗不休,后来仙人搬来一座山镇住大蛇,护住小蛇,才阻止了争斗。

居住历史

最早居住在桥下潘村的是潘姓祖先,据《潘氏山前房谱》记载,北宋覆灭后,潘姓先祖自开封流落南方,居于黄岩,后又迁居宁海县城,至第六世潘孟壁,为南宋宫廷侍卫,宋恭帝禥祐二年(1276)杭州被元军攻占后,随军退至鄞县,后军队被打散,遂定居桥下潘,繁衍发家。

据《林氏宗谱》,林姓则是在明代从福建莆田八角井迁到鄞县杨家庄,约在清康熙二十年(1681)林子凤迁至宁海城北马渚溪(又称国堂庄,在桥下潘村西面),其后代又在道光年间转迁桥下潘。

据《张氏宗谱》记载,张克详,生于康熙十五年(1676),深甽上张人,约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入赘桥下潘村潘氏,遂为桥下潘村张氏始祖。

此外尚有金、邵、陈、葛、竺等姓氏居民或因入赘、或因土地改革,在近代陆续迁入。

建置沿革

明代,宁海县分六乡、十九里、五十二都。桥下潘村属朱开乡横溪里十四都。清雍正六年(1728),为便利田赋而置庄,全县共分九十三庄,桥下潘村属北乡官庄。民国21年(1932)全县置六区一百九十二乡镇,桥下潘属第一区冠庄乡。民国24年,全县分五区、八十一乡镇,桥下潘属城区冠庄乡。民国28年,合并乡镇,全县分三镇、五十一乡,桥下潘属冠庄乡。民国36年(1947),再度撤区并乡,全县二镇二十乡,桥下潘属回浦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全县设五区二十九个乡镇,桥下潘属桥头胡区回浦乡,1951年为适应土改需要,实行小乡制,全县分为一百零三乡,桥下潘村仍属回浦乡,1956年又合并为三十七乡,隶属不变。1958年10月撤区乡建公社,桥下潘村隶属回浦公社。1961年复区调整公社,桥下潘村划属宁海区竹口公社,1973年竹口公社改隶黄坦区。1983年撤公社建乡,桥下潘村属黄坛区竹口乡。1992年撤区并乡,桥下潘村属城关镇竹口办事处。2001年2月,城关与梅林、桥头胡三镇合并,成立新城关镇,桥下潘村属城关镇桃源管理区。2003年10月,城关镇分设跃龙、桃源、梅林、桥头胡四个街道,桥下潘村属桃源街道,至今未再变动。

振宁桥

振宁桥,古名樟金桥,又名仙人桥,位于桥下潘村东部,始建年代无考,明嘉清三十三年(1554),知县林大梁疏浚河道,修建此桥,并改竹溪南流,以提振宁海,遂更名此桥为振宁桥。清嘉庆二十二年(1828),知县邓廷彩再次重修此桥,并携刻振宁桥桥名

振宁桥为古时宁海县城联系宁海城北桥头胡、峡山、薛岙、大佳何等地的主要通道,交通地位十分重要。桥呈南北走向,横跨竹溪,长20余米,宽4米,立三个桥墩,系平板石桥,桥面两边各铺0.6米阔石条,中间铺石板,桥墩上有振宁桥桥名和嘉庆年间修建石刻,今仍清晰可辨 。

倒回水

倒回水是指竹溪之水在流至桥下潘村后,折而向南,再转向西,最后又转向北流入大海的地理现象。宁海城北平原东有帽峰山、杜鹃山,西有香山、大尖山,地势低平、溪流众多,为泄洪方便,历代又多加开挖河渠,使溪流河道纵横交错,在桥下潘村东南形成倒回水。

竹溪发源于帽峰山脚,向西流经钱岙、竹口村后,到桥下潘村东,折而向南,经人工开挖河道至枫树潭,再向西流入马渚溪(今颜公河),再蜿蜒向北到严家桥,再过桥头胡黄墩桥入海。据传,竹溪之水原本流过桥下潘后,直流向冠庄,再汇合马渚溪向北入海。明宁海知县林大梁筑宁海县城后,为提升县城风水,发动民众,在桥下潘村东阻塞原河道,开挖了一公里多长的南行河渠,使河水倒流向县城方向,遂成宁海水利史上著名的倒流水奇景。今由于城市建设和城中区域天明湖的开挖,此地理现象已几乎湮灭。

大中山

大中山,原名谢钟山,位于桥下潘村北面,因以前县城妙相寺的钟声最后到此山,在山上可听到,因而得名,现在县城宁海大厦的钟声也刚到此山。大中山山形似螃蟹状,东西长300余米,南北宽250余米,海拔最高点为52米。

大中山上多杂木、毛竹,山南麓建有文昌阁与功德院,功德院原为四檐齐大殿,相当宏伟,可惜被毁,仅剩少许厢房。文昌阁原建于明嘉清四十五年(1566),后在文革中被毁,2006年再次重建,潘天寿先生少年时曾在此就读。

大中山南眺县城,北望黄墩港,山虽不大,却是城北平原的重要地理标志,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宁海县城中心的北移,山南已建成宁海县政府新大楼,大楼的南面则为城中湖——天明湖,大中山的地位更为突出。回竹公路东西横贯,穿过大中山南面山脚,交通也十分便捷。

文昌阁

文昌阁位于桥下潘村北大中山南麓,始建年代无考,后失修倒塌,明嘉清四十五年(1566),桥下潘与冠庄两村潘氏将谢钟山集福堂道观改为文昌阁,设礼学,后又在道观后面增设文昌阁,文革中又被毁。2006年复,桥下潘、冠庄两地村民集资重建,宁海作家潘家萍题写了碑记。

新建后的文昌阁总建筑面积近300平方,正殿分大殿、二殿。正殿奉文昌菩萨,两边分别是财神菩萨、药师菩萨。二殿奉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体态丰满、头戴道士簪,为道士装束,体现了文昌阁原为道观的特色。东侧有三层6间厢房,为生活区。建有门楼,奉魁星。南侧另有3间平屋,奉胡公大帝、迦蓝等。

文昌阁向为冠庄、桥下潘等村家族子弟读书就学之处,潘天寿先生少年时亦曾在此启蒙。早时曾有一书生赴京赶考,寄住此处,早起烧饭,没有火种,遂拿起灯笼,到桥下潘村借火,村民告诉他,灯笼不是有火吗?书生恍然,叹曰,晓得灯笼火,饭熟早时辰,这个书呆子的故事流传至今。

溪柳村群

扎根河岸近千年,洪水大风若等闲。

坚守初心岿不动,任凭地覆与天翻。

 王建慈《赞桥下潘溪柳树》

溪流树群位于原桥下潘村东面竹溪河岸,系当地村民为阻挡洪水,保护堤岸而种植,树龄约为200-700年不等,原沿河道成排种植,因城市建设和河道废弃,现仅剩村东侧一群,计有16株。

溪柳树,学名枫杨,为高大落叶乔木,是胡桃科枫杨属植物。因耐水耐寒、枝繁叶茂,系良好的护堤树种与绿化树种。桥下潘村溪柳树群最大的一株位于树群北端,树龄700年,高30余米,树冠200余平方米,树径三人难以合抱,中空,虽遭多次雷击,仍完好无损。该树树荫发达,象征村庄全貌,村民视为神树,树荫朝哪个方向兴盛展枝,要造房的村民就在哪个方向建造房屋,建屋后也往往家业平安顺利。

宁北古道

桥下潘村地处宁北古道要冲,而振宁桥更是古道的重要交通节点。宁北古道是古代连接宁海县城至北部乡镇桥头胡、梅林、西店、峡山、薛岙乃至象山县的主要古道,也是重要的出海通道。

宁北古道从宁海县城出拱辰门(今称大北门),经五通堂、红路廊、东畈、里草坛、花桥、葛丈笆、振宁桥、卧仙岗、路廊坝、溪旁涂坝、竹溪坝、杏树店、桐山桥、下洋葛、下拓洋、半洋、槐路、陆家、下洋顾,到黄墩桥,全程15公里。有三处分道,一是过桐山桥,北至梅林、凫溪桥、集义堡、西店,至栅墟岭入奉化县境,全程35公里;二是过黄墩桥,经长畈岭至薛岙、峡山,全程30公里;三是过黄墩桥往东经汶溪周、溪下王、柴溪入象山境,全程31.5公里。

宁北古道,路宽3米左右,均用卵石铺面。为方便行人,间隔3公里左右即建有路廊或凉亭,供歇脚休息,解放后,因公路发展,古道功能衰落。

藕湖庙

藕湖庙位于桥下潘村北一公里处,系桥下潘、溪旁徐、后丁、杏蒋四村村民合建,始建年份据传在明代中期,有近500年的历史。

桥下潘等村地处黄墩港上游,常遭海水倒灌,作物受损,遂决定建庙,请助海侯王坐镇,保境安民,免受灾害。据传庙址原本还在北面,然众人背负建庙木头到此处,就背不动了,主持修庙的就抛掷阴阳爻问助海侯王,可否造在这里,侯王说可以,遂在此建庙。

藕湖庙占地近5亩,分两处,西侧为庙,主供助海侯王,两侧供奉土地爷、地母娘娘、财神菩萨等。东侧则为佛殿,主供释迦牟尼,两边有观音菩萨等,两侧则有十八罗汉,总建筑面积700多平方。每年5月为助海侯王生日,桥下潘、溪旁徐、后丁、杏蒋四村村民及附近村民聚集于此,举行庙会,十分热闹。

天明花园

天明花园位于宁海县城中心,天明湖西侧,东为气象北路,南为天安路,西为兴宁北路,北为天明中路,系桥下潘村整体搬迁后建立的居民新村。

天明花园总占地面积68亩,总投资3.8亿元,2008年开始建设,2013年竣工,2014年为配合县城建设,桥下潘村全体村民整体搬迁至此。

天明花园建有三层排屋123套;有套房4幢,除1幢为11层外,余均为17层;有高11层的商务大楼(悦明大楼)1幢;有三层的文化礼堂1处,每层2500平方;有商铺75间。此外还配置有市场、幼儿园、酒店等设施,配套十分齐全。

文字:东南风

编辑、摄影:濯清涟

审核:浩海紫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上甘棠村的宋代古石桥亟待保护
江永县上甘棠古村
应可军 | 宁海路文化
口述历史:涉县偏店乡前寨村82岁老人讲述高阳桥和邯长古道往事
宁波古村游览宝典
古堰画乡,一个充满了乡愁的艺术小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