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化宁海】徐自读 | 桃源路上的桥

桃源路上的桥

作者:徐自读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桃源路本是一条很宽的河流。河面上自南向北架着四座桥,第一座是处于中大街与桃源路交叉口的桃源桥;第二座是处于杨柳巷口的海道司桥;第三座是城中小学墙弄出来的青浪桥;第四座是处于宁海中学大门口(现跃龙中学)的无名木板桥。那时的河流清澈见底,水草飘悠,有小鱼成群地游。河流的两侧,是城关人居最稠密的集结地,人行鹅卵石小道沿河而铺,木结构翘檐民居沿岸而筑。

杨柳巷口的海道司桥是一座长石板铺成的弧形桥。桥东侧的村庄称杨柳村,桥东有一棵一抱粗的溪椤树,树周围的空场地叫“吴桂龙柴行”,是宁海最早的木柴交易场地。柴行东端是“李福泰寿材店”,卖寿材香烛。相隔不远有“王老三大饼油条店”,卖油条大饼,也卖香喷喷的葱油饼。

海道司桥西,有一座同善社,同善社里道地都用石板铺成,门前有六级石板台阶,两扇大门上的两副狮头铜制大门环很是威严。当时,城关派出所便驻扎在此处。道地内的老房,左侧是警员办公用房,右侧则用来临时关押提审违法分子。“文革”前,同善社大道地里面还开过一家牙科诊所,是党外民主人士钱坚白开设的。钱坚白一生为宁海的消防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身兼宁海义务消防总队队长。那时人们还将消防队称为“水龙会”。

从现在的城中小学墙弄自西往东至桃源路交叉口,架的是青浪桥。这是桃源路最漂亮的一座石拱桥,两头引桥全用长度厚薄一致的石块砌成,桥孔拱起,桥面装设护栏,十分秀美。引桥石块表面长满青苔水草,桥下小鱼成群,泥鳅打洞,是人们垂钓的好地方。桥西有一家发电厂,墙弄往西走三五十米,走进靠右侧的高墙大门,是电厂的职工宿舍。当时所谓的宁海电厂,仅仅是一台单缸的手摇启动的发电机,还不如现在安装在手扶拖拉机上的发动机。但在当年,这可是宁海县街最先进最昂贵的一台机械设备了。这台发电机发出的电力,负责供应县机关二三百盏15w电灯泡的照明。那时,老百姓的家庭用电还只是一个奢望。这台单缸发电机发动完全靠人力启动,顺利时一个人就能手摇启动,不顺利时,则得绕上一根粗麻绳,几个工人齐喊一二三!奋力一起拉动,才能让机器转起来。那一阵阵震耳的响声,让青浪桥下钓鱼的人们遭了殃,要上钩的鱼儿都吓得四散奔逃了。

青浪桥东是人居最密集的地方,这里有五六棵双手抱不过来的溪椤树,横卧生长在河面上,直通河中央。每到盛夏的中午和夜晚,人们三五成群来到桥头两侧,带着竹椅子小板凳围成圈圈排排坐,摇着蒲扇纳凉。这时候也是小贩们最活跃的时辰。

从青浪桥往北大约不到百米的距离,也架着一座长约廿米宽约一米的无名小木桥。桥东,便是原宁海中学,桥西,有一座高墙黑瓦,大门朝东开的院子。这个院落叫“大利元”,大凡老底子宁海人,都知晓大利元是一家医治疔疮的祖传世家,当家的是一位慈祥和蔼的丁美莲老婆婆,经过丁氏阿婆医治痊愈的患者数以千计。丁婆婆从不主动向患者要医治费用,放多少钱,全凭患者自愿。

说了这么多座桥,还没提到缑城最知名的“桃源桥”。不提宁海桃源桥,就等于不提北京王府井,不提南京夫子庙。不为过地说,桃源桥算得上是宁海的母亲桥。

桃源桥处于现在中大街和桃源路的交叉路口,桥东是东大街,直通东门花楼殿,桥西是中大街,直通西门杏树脚。中大街是当年宁海最繁华的一条街道,是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桃源桥的北侧,虽然没有中大街繁华的商贾店铺,但也有许多方便民众生活的小店散镶在此处。如张斌打铁店,国胜剃头店,弹棉花店,制秤店,木匠家具店等等。

据说,解放前,桃源桥西北侧住有一对制作酒酿的老夫妇,祖传酒酿技艺,制出的酒酿又香又甜又醉,人称白酒板公,白酒板婆。白酒板是宁海人对酒酿的老话俗称。白酒板公有两个儿子,小儿子长大后当了空军,大儿子则继承了家里白酒板的营生。凭着精湛的祖传酿制秘方和诚信的行销方法,大儿子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不管刮风下雨、寒冬酷暑,总能见到他肩挑货郎担,游走在桃源桥到青浪桥之间的东西两岸,大家都亲热地叫他“白酒板老钱”。白酒板老钱长得目清眉秀,一件很合身的蓝色卡其布中山装,一条白色围裙,看上去不像一个卖白酒板的货郎,而像是一介白面书生。每当白酒板老钱歇放货担,总有一大群大人和孩子围拢过去,争相贪婪地闻着白酒板那诱人的醉香。可以说,五分钱一碗的白酒板,是那时人们最奢侈的享受。有些讲究的客人会要求在白酒板里加一只鸡蛋,老钱就在货郎担中点亮煤油炉加热。炉子烧热了,老钱就利索地把打好的鸡蛋倒入煮热的酒酿中。一大碗热气腾腾的白酒板卤蛋捧到客人面前,客人付一毛钱给老钱,便在旁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每每这个时候,旁边几十双围观孩子们的眼睛便会齐刷刷地盯住这位客人,看着他一口一口吃下白酒板卤蛋,各自咽下含在口中的馋涎。

想起桃源路上的这些人事,依然还是新鲜如昨,栩栩如生。可记忆如新,现实却已翻天覆地。桃源路上的那些小桥流水炊烟早已不再存在,后人不遗余力,人定胜天,将旧貌变了新颜,取代小桥流水的,是坚硬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和人们日益匆忙的脚步。而且,就算剩了记忆,但也只是少数人的记忆了。大多数的宁海人,都不知道那条桃源路上曾有过什么,发生过什么。兴许是年纪大了,我越来越喜欢这些老建筑老景致,总想去转转去看看。所幸近处还有前童,远处还有乌镇。

作者:徐自读

1952年出生于宁波,六十年代初就读于城东小学、宁海中学六七届初中毕业,八十年代曾担任县财贸办公室副主任、县文广局局长等职。从小曾长期居住桃源河边的杨柳巷。

图片 | 见水印

审核 | 浩海紫烟

本期编辑 | 平安

文化宁海题字 | 无禅

文化宁海工作室出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宁海乡音】宁海七八十年代农村方言广播再现!用方言朗读宁海散文——《桃源河上个桥》
画说桃源路的过去
2015.12.23 北京 通州 八里桥
江门古桥之竹蓢过海桥
桃源九里桥
无锡万浪桥联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