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化宁海】冯琪 | 蒲湖路冯家道地

蒲湖路冯家道地

作者:冯琪

冯家道地旧貌,图源今日宁海

蒲湖路一号是冯家道地,现为城中小学非机动车停车场。

蒲湖路一号地处春浪桥,位于桃源南路城中小学的进出路口,是我们冯家的祖屋。2012年11月作为危房拆除,2016年又被划为拆迁区域。

说到春浪桥,就要先说桃源桥。

桃源路的名称源自桃源河。桃源河全长650米,宽8至15米,有7座石桥跨接两岸,从南到北分别为义桥、永春桥、桃源桥、步云桥、春浪桥、华家桥和三步两头桥。桃源桥处于东、中大街与南、北桃源路的十字路口,乃是老城区最中心最热闹的地方。

以桃源桥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北段沿河两侧为小街,俗称横街。街面以低矮平屋为主,大都是小店铺、小作坊,如棺材铺、嫁妆店、制钉店、染布店等。南段东侧为民居,沿河而建,窗临河上。西侧亦是横街,有香烛店、医药铺等。再向南就是城隍庙。和北段相比,南段显得比较冷清。

桃源桥北面的春浪桥为石拱桥,精巧玲珑,石栏望柱雕刻精细,是7座石桥中建筑最精致的一座桥。桥西沿岸分别是朱家道地、邬家祠堂、华家祠堂等。

冯家道地就在春浪桥西首的蒲湖路一号,由我爷爷冯成法建造,凝聚了老人家毕生的心血。

爷爷出身贫寒,小小年纪就开始讨生活学技艺。白天做伙计帮人打理店铺,凌晨及晚上辗转于向他人租种的田地劳作。经过几年的劳作,爷爷终于有了自己的“冯道生店”,代销酒水杂货兼做大饼等。由于爷爷诚信待人,生意越做越好,酒水由代销变成自己开酒坊,同时又增开棺材铺。经过数年打拼,用积累的资金买地置业,于1933年左右建了冯家道地。

围墙内的当铺古宅

冯家道地占地600平方米,是一幢青砖黛瓦的两层楼房,高低错落的马头墙飞檐翘角,五间开屋面,三合院结构。房屋坐北朝南,朝南的车门由红石做框架,仿牌楼式,门楼的石雕和砖雕精工建造,塑有福禄寿寓意的雕像。

步入石板铺砌的道地,中间是厅堂,厅堂二楼最里面设有太岁、观音、财神的神位。左右为厢房,两侧设楼梯,东西走廊,厨房在东北面,辟有侧门;南外墙东侧又开有一扇小门。走廊的西面通向内院,内院是爷爷酿酒的场地。从内院的西侧门出去,就是有名的当店。

冯家道地的建筑规模虽然不大,但格局极为规整,且制作考究,花格窗、精美的廊檐雕花、朱红油漆的梁柱门楹、错落有致的石雕花窗。这栋房子地处春浪桥西首,与当时的闹市区桃源桥相距不远,与周边低矮的店铺民居相比,颇为引人注目。因此,冯家道地的部分房屋曾被几家公司、店铺租用,从民国时期的《宁海民报》查到的有“宁孚草帽公司”“顺昌刷染店”,还有某货运中转公司等。草帽公司以发放帽草、传授编织技艺等方法,推广金丝草帽的生产加工,由于学习简易,无需资本,工资丰优,领取加工的人特别多,每天都有很多妇女到公司排队领取帽草,然后将编好的草帽陆续交回公司。特别是集市,穿红着绿的妇女们摩肩接踵,为冯家道地增添了一抹亮色。由于地处春浪桥,草帽公司由此取名为“春浪桥宁孚草帽公司”。

顺昌刷染店是由一李姓江西人开的,他的老婆徐氏是本县西乡人,租借的是祖屋东首的一间楼房。这对夫妻营业初期倒也兢兢业业,生意兴隆,但因徐氏酗酒嗜烟,以致债台高筑,最后夫妻俩竟相继逃离,四五个月房租未付不说,还害得爷爷四处侦防。因为爷爷曾和他有过合照,为防止李姓夫妇借此炫耀拐骗,爷爷曾在民国廿四年《宁海民报》登报声明:李某如有不端举动概与鄙人无涉,特此附告。

第二道围墙外挂古建筑保护标识

冯家道地曾有过一张千工床拔步床,是爷爷给我父亲准备的。爷爷奶奶有一男三女,就我爸这棵独苗,自然是寄予厚望,平时对我爸也是严格要求。据爸说,千工床层层楼阁挂面,贴金朱漆,挂檐及横眉部分均镂刻透雕,前门围栏及周围档板刻有吉祥图案及历史典故,极其富丽,而且梳妆台、点心盒、文具箱以及马桶等生活用具一应俱全,床内床外犹如一座小房屋。这张床饱含了爷爷对子孙后代的美好期盼,可惜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辗转流失。

抗战爆发后,敌机频繁轰炸,使得浙东的交通运输受到影响。草帽加工业逐渐衰退,草帽公司随之关闭。

在此期间,宁海各界名士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日,书报刊物、补习班、抗日宣传剧、歌咏团、标语口号等等。身为物流中心的冯家道地,也为运送抗日宣传物资立下了汗马功劳……宁海中学老师吴其寿用蛎灰、红粉等颜料,在冯家道地外墙上涂写标语和漫画,内容为“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一齐起来抗战”!身居冯家道地的父亲,每天进进出出,对口号烂熟于心,时至88岁高龄还念念不忘。我想,祖屋及周边的抗战氛围,对他早期参加革命一定有重要作用……

1945年底爷爷因病离世,家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当时我父亲即将初中毕业,思想上要求进步,没有了爷爷的管制,更是随心所欲。1946年父亲读宁波三一高中部,担任学生自治会理事长。因为参与全国“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被校方开除,1948年父亲又回宁海中学,担任学生自治会会长并参加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后因国民党追捕逃离国统区,至上海报考华东军大。

颓墙残垣

爷爷创下冯家道地的初衷,一定是让冯家子孙繁荣昌盛、福寿绵长,但随着他老人家的离世,倔强的父亲无视家业,辗转各地参加革命,家道开始慢慢中落。不过,冯家道地还是以它的地理位置和建筑优势,吸引很多部门单位作为办公用房……

1949年7月宁海解放了。土地改革时期,因为冯家道地和田地,奶奶被划为地主成分,房屋被没收。按当时的土改政策,父亲可凭参加革命的事实拿回一半被没收的冯家道地。也许是为了表明革命的决心吧,父亲终究没有提出拿回冯家道地一半的所有权,而是把它献给了国家。

几经变故,冯家道地变成公房,成了一个大杂院,院内起码住着十几户人家,也许租房者认为这不是自家的房子,为了方便居住和增加使用面积,他们随意挖门、开窗、砌墙、开店……到后来已是面目全非。加上文革破四旧,祖屋很快衰老,油漆剥落朱颜凋尽、砖雕石刻移作他用,残存的门窗刻下了深深浅浅的刀切斧痕,脱落的墙面似乎用手一碰就能掉下来。无人管理修缮的冯家道地,转眼变成了秃发缺牙的老人……但傲然屹立、凌空欲飞的马头墙,仍旧给人一种难以言喻的美感……

2012年10月底父亲因尿毒症在宁波李惠利医院做插管手术,从宁海这边传来消息,冯家道地开始拆建了!父亲听后默默无语,情绪低落到了冰点……病魔缠身、祖屋被拆,父亲经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打击……

父亲五六岁住进冯家道地,那里的一砖一瓦、一廊一柱、一门一窗都保留着他青少年时代的记忆;他在那里读书写字,认知世界、参加革命……虽然冯家道地早已属于国家,但是房屋在,思念的根就在!他命我火速赶回宁海了解情况,才得知,冯家道地已不知何时被分成两份,分属于县房管所和供电局管辖,这次是作为危房拆除的。

2012年11月11日清晨,我站在路边凝视着曾经的冯家道地,房屋大部分已被夷为平地,剩下西边的一堵马头墙和部分木框架在秋风中瑟瑟发抖,挖土机张着大嘴横卧在碎砖瓦砾上。爷爷亲手建成的房屋即将消失殆尽……隔壁一个老者说,前几天来了好几辆车,把房屋中拆下的一些雕刻什么的运走了……

蒲湖路一号,它见证了宁海小镇民国中期以后的历史风云,默默注视了桃源河80多年的变迁,现在终于画上了句号。

作者:冯琪

蒲湖路冯家道地后人。

图片 | 平安

审核 | 浩海紫烟

本期编辑 | 平安

文化宁海题字 | 无禅

文化宁海工作室出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无锡万浪桥联话
【宁海乡音】宁海七八十年代农村方言广播再现!用方言朗读宁海散文——《桃源河上个桥》
画说桃源路的过去
【桃源诗刊】沙源格律诗词:练笔《夏风荷韵》
应可军 | 蒲湖工匠考
无锡太湖鼋头渚导游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