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化宁海】张东凯 | 小北门路旧故事

小北门路旧故事

作者:张东凯

一个人,有动脉静脉,输送着鲜血,让生命鲜活。一个城市,也要有动脉静脉,谓大道小路也,输送着人流,让城市鲜活。

缑城当年,窄窄的小北门路,历史地成为主航道,让几辈几代的宁海人,出了门,回了家。

早年的宁海县城,有一圈城墙,开东南西北门,后来坍圮了。到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重建,由于外部道路的变迁,四道门不够了,改成了六道门,于是,宁海城区就有了大南门、小南门,大北门、小北门,一直延续至今。

不过,小北门路,早时也没有完全成型,中段有一条小河横着。还是先生说得好:“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小北门路,也一样,走的人多了——特别是民国二十四年(1935)宁海通了第一条公路,接在小北门路上,南来北往的城里人城外人,汇成了人流,自然是需要有主航道用来泄流。

经典的小北门路,是从中大街西大街接吻的鸡巷口开始的,自南向北,到中段叫河头的地方,往东一折,又往北走一段;到二亩园巷这个地方,又往东一折,然后,便一路北上,直至小北门(望阙门)城门下。

这一路过来,它与后街、县前巷、市门头巷、大夫第巷、县后巷、二亩园巷、秧田头巷依次交汇,聚散着一年又一年朝朝暮暮的男女老少们。

我十五岁开始,住在这条路上十多年。日出日落,斗转星移,三三两两地听到过好多有关这条路的故事。有的忘了,有的还记着。

最早留学生

我居住的房子,就在鸡巷口,门牌小北门路一号。这是一个房群院落,正房围成一个正方,中间一个道地,大如一个篮球场,浅红色的石板和鹅卵石拼图,相映成趣。四檐齐的房子,都是实木的二层结构。正房坐北朝南,高一些,正方的柱子,显得特别壮观。二楼环道地回廊,可以让小孩子在上面无忧无虑地奔跑。廊柱木,都上了乌红的油漆,彰显着大户人家的气魄。房子东南角穿过一条走廊,后面有半个道地那么大的花园,靠北墙根排着一排长长的大大的花鱼缸,一缸一缸的淤泥上面种着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亭亭玉立,知时节地开放着清净嫩妙的多色荷花,荷花荷叶一摆动,下面就有多色多种的金鱼,在水里面窜动游曳……

建造这幢房子的老房东,就是宁海最早的留学生——程干青。

程干青父亲以制鞋补鞋为业,好在为清政府绿营兵制皮靴,熟识的人脉,让下一辈走了红运。程干青毕业于江南陆师学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3月,以南洋官费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工兵科,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三年后回国,在民国初期被授予陆军少将。后因不满袁世凯复辟帝制,愤然离开政界,先到杭州,再退居家乡经营商、工、农诸业,成为缑城屈指可数的富豪人家。他很热心公益事业,当年宁海东乡海塘大面积决口,损失惨重,他不惜捐出巨款,支援灾区父老。他还受宁海城关商会委托,赴日本购得一艘机动铁壳船,开辟了薛岙到石浦的客货两用之宁象航线,方便了当时的货物运输和百姓出行。民国三十四年(1945)6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宁海城关,要程干青出任维持会会长,他避而远之,坚决不就,以葆民族气节。

程干青有一个弟弟,叫程干云。大概老父亲有寓兄弟俩平步青云之意吧,两兄弟的确没有让祖上失望。程干云,1909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系,后转入北大。毕业后参加詹天佑设计的中国第一条铁路——京绥线勘测工作。民国七年(1918)官费留学美国,毕业于康乃尔大学机械系,获硕士学位。民国十二年(1923)回国,任京绥铁路局南口机车厂厂长兼材料厂厂长,由于成绩卓越,得冯玉祥授予其荣誉勋章。直至全国解放,他转入北京工学院任教。执教40余年,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

程干青还有一个妹妹,叫程美英。她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和家住二亩园巷的同城学子徐定涛结婚,后,二人双双同赴日本,夫习铁道,妻学医学产科。这对有志青春伴侣,在日本又双双加入孙中山同盟会,并积极开展革命救国活动,与烈士黄兴、秋瑾等人过往甚密。1910年回国,在为光复上海、临时成立的沪军都督府任要职。期间,为解都督府经费之急,他们慷慨变卖本家祖遗银饰店支援革命。夫妻俩还一同亲自参加上海光复战役,徐因指挥有功,被记特等功。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尊他为民主人士。可惜其爱妻程美英因病早逝。

这个程家,不管是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建国前后,为国为民都作出过不可忘却的贡献。

红军战士

在我们居住的程家道地向北,也有一个大院子,它是县邮电局先办公后住宿的地方。这个大院子的路西向北,也是一个大院子,政府分配给县粮食局办公。我听说过,这里有一位局长,是宁海西路人,因名字里有一个“兵”字,便化名丘八,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到解放后恢复原名。

粮食局向北,有一个水塘,现在人都叫它泊水塘,其实,它是叫泊所塘。缘于明朝,该处设过河泊所大使厅,旁依的水塘就叫泊所塘。沿着这个水塘边由东西向,有一条路,狭长,一直通到当年的城西小学东墙。很久来,让我不明白的是,这么一条小路,为什么冠大名为后街呢?有一天,档案馆的馆长告诉我们说,在南宋和乾隆年间,这里有过王澄后裔“槐里王氏”和云南兵备道吴大雅宅第于此,曾经人马鼎沸。并且,它与南首的西大街平行,就唤西大街为前街,冠其大名为后街了。

泊所塘沿北接道,是名声在外的大夫第巷。这个巷里,有一个连幢连栋的大院,我知道的时候,这里是商业局与供销联社合并的大单位——宁海县商业局办公。不说在建国初期的工商业改造以及往后一二十年我国的商品异常贫乏,计划经济下的商业局的特殊地位和统领全县市场的特殊功能,光说这个单位的老革命老干部就数不胜数。特别是其中有一位,是真正的红军战士,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是宁海唯一的一位。他叫李志兴。时任商业局副局长。

李志兴,1911年出生在四川平昌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里。1931年8月,在湖北省路安州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独立一支队。1933年8月,在四川省红四方面军九十师师部任通讯班长;同年9月,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10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37年9月,编入信阳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七团任机枪班长。1939年1月,任路安府决死队队长。1940年11月,随抗日部队转战,抵达苏北后任排长、连长。1946年4月,任苏北淮阴县人民政府巡官。1948年8月,华东军区成立生产部,任干部队队长;同年10月,奉命接管济南、徐州弹药库。1949年10月转入地方,在杭州被服局、浙江省财政厅工作。1954年5月调宁波。1959年6月,任宁海县商业局副局长。1966年1月,编外病休;同年12月24日,因病逝世。

李志兴早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亲历二万五千里长征,亲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艰难困苦的革命斗争岁月,英勇奋斗,多次负伤,为我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为纪念李志兴同志,他的遗体安葬在跃龙山当年的烈士陵园里。让先烈的忘我革命精神,松柏常青,教诲后人。

爷辈剧场

小北门路过大夫第巷往北,就到了河头。从光绪县志上可以看到,这里原来有一条小河。填土成路后,路东建了一个轧米厂,整日柴油机声隆隆,米粉尘蒙蒙。无奈的是,当时的家家户户,都要到这里,挤一挤轧一轧,为度生机。

轧米厂门前,就是县后巷。县后巷向东纵深一二百米北侧,隐藏着一个很特殊的场所。

我们都知道宁海剧院,在桃源南路棚户区拆建处,1968年建成现已成危房,县政府把它作为文物封闭保护起来,光梭梭地立在寒风中,等待着现代化的新剧院承接它的功能和使命。

然而,县后巷这个特殊场所,是宁海剧院祖上的宁海剧场,称其为爷辈剧场,也不为过吧。

这爷辈剧场,说起来真有点爷儿相。那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经常有新昌嵊县的“的笃班”来宁海演出,后还落户于宁海。县人钱宝森就组办了越声剧团,演员有30人,就在县后的钱家祠堂售票演出。开了宁海用剧场演出售票看戏的先河。民国三十四年(1945)10月,县人们就在钱家祠堂,成立了宁光戏院,演员也有增加,演出逐步走入正规。老人们回忆说,经常在这里演出的剧目有《十美图》《二度梅》《白蛇传》《洪秀全》《牛郞织女》和《盘夫索夫》等,有的还演得非常精彩,且练就了著名演员如尹湘娟、董碧玉等,成为远近闻名的越剧台柱。新中国成立后,改宁光戏院为宁海群众剧团。并演出了《祥林嫂》《十六年血仇》《人间地狱》《太平天国》和《踊跃送公粮》等剧目,配合土改和抗美援朝等运动。1955年3月,我县成立了宁海剧场,场址仍在县后钱家祠堂。这当然有点寒碜了。说起来,还要感谢1956年“8.1”台灾,钱家祠堂毁于一旦,政府才拨款原地改建成新剧场。

新剧场,东西成行,高高的院顶,架着一跨又一跨长长的木制人字樑,地面西高东低,设观众座席900个,宽宽的舞台,崭新的布幕,由外向里,一道一道,煞有魅力。由此,这爷辈剧场,陪伴着宁海人民度过了还算幸福的一段太平辰光。

1966年,“文化大革命”沧桑开始了,宁海剧场成了一个群众组织的指挥部。爷辈剧场又变得沧桑起来,好在一二年后被拆除了,移任于桃源南路新宁海剧院。这里,改造成房管处的居民住宅。

手拉车公司

离开县后巷,小北门路到二亩园巷这里,向东折一小段,再继续折向北。就在这个折口的南侧,老是开着一个窗口,里面的桌子上放着一台电话机,手摇、通过邮电局话务员转接通话的那种。在当时,单位的电话也是很稀有的。

电话机前,老是坐着一个人,一天到晚右手指总夹一支烟,左手则架着要去接电话的姿势,只要电话“嘀铃铃”一响,他的眉毛会一下上扬,眼睛也大了好多,早有姿势的左手立刻用三个手指像夹田螺一样,拎起弓型的黑色电话听筒,右手的烟,也不知了去向,变成了一支笔,他听着电话,快速地在大本子上记录着。

桌子旁边都是人,刚才乱哄哄的声音一秒肃静下来。大家的眼睛,齐刷刷地看在接电话这个人的脸上,等着他发话。

老杨,你去吧,东门老酒厂,一车黄酒拉到县前裕兴店。单子在店里带去。

人群中一个矮登登胖乎乎的中年人,在大家的目送下离开了人群,到后面空地上,拉起自己特别长的手拉车,出了门。门外,响起了手拉车上毛竹条敲击车肚档那“答、答、答”的声音。

屋里人,听着这“答、答、答”的声音渐渐远去,才回过神来,看着守电话机这个人,等待下一次电话铃声的响起。

这就是我县的手拉车公司,帮助单位、个人搬运物品,收取劳务费。说起来,这个单位在我县也算得上有资格的,是我县产业工会最早的会员单位之一。

宁海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有了第一条公路——奉海公路,之前,城区内不说,外运货物都是靠人挑、肩扛、手拉车拉。民国十九年(1930),我县民间组织了21辆手拉车,创办了县人力车公司。在当时政府支持下,出大北门,集资修建了一条县城至桥头胡的手拉车路,供运输货物用。后来,手拉车路又延伸至薛岙码头。别看这是一条手拉车路,凭当时的财力和运工技术,要建成县城至薛岙这么长的一条手拉车路,其难度不亚于当今修一条高速公路。据史料记载,政府统计交通道路建设,现在是由铁路、高速公路、普通公路计,而当时则是以手拉车路计。在县内建成一条手拉车路,是全县上下的一件喜事、大事。

县委“小包车”

小北门路,一生坦露着溪卵石,到后来,有的被磨成滑溜溜的了、有的地方还有缺了牙。二亩园巷折向北后,它就垂直北上。只是在又一个中段略偏南的路的东首,单向生出了一条秧田头路,向东折南,通到县治(县政府)大院后门。路基在原基础上略有加宽,卵石路也改成了类似于当时公路样的砂石路面。

“文化大革命”时,一位已调离本县工作的原县委书记,被革命群众“揪”回了宁海,向人民交代“罪状”。“罪状”之一,就是修建秧田头路,当资产阶级老爷,脱离人民群众,坐“小包车”。他被勒令站在台上,胸前挂着一块木牌子,听候革命者发落。

这“小包车”,其实是一部盖着帆布车棚的旧吉普车,关上车门,前后漏风,还得用布块堵上防灰。听说,是一个部队置换下来,闲置着。这个部队与宁海有工作关系,他们考虑到县委下乡下村比较远,就送给地方同志,可以避避风雨。

和现在不同,当时的小北门路泥泞,坑洼。曾经有个趣闻,说以前另一位县委书记和县长一起,走在泥泞的小北门路口上,去汽车站乘车,下乡开现场会。一位半老头,颠颠簸簸地骑着自行车正好经过县长身边时,泥泞的卵石路一滑,前轮胎一拐,自行车胎上的淤泥,整个个地涂在了县长的裤腿上。跟在县长后面的秘书,一把拉住车后的书包架,带着训斥的口气说:“你是怎么骑车的?”县长与书记会心地一笑,从包里取出随身带的手巾,弯下身子,擦裤腿上的泥。这半老头,骑着的车被后面突然一拉,差点摔了下来,还好他腿长,侧左边一只脚踮住了。突如其来的冲击,估计也忽然增高了他的血压,他放下右脚回过头来吼了一句:“也勿晓得,谁人在当县长?城里格路,介推板,也勿管!”

听见这话,书记和县长都抬起头,看了这半老头一眼,面露愧色。至于这半老头,认不认识面前的县长,人们都把它当成一个谜。

无论当时这条小北门路如何泥泞,如何坑洼不平,但它连接了宁海人与外面的世界。出了小北门,就是宁海汽车站、车站饭店和车站路了。沿着车站路往北,可以通向远方,包括海外。

作者:张东凯

少年参加工作,老年开荒种地。爱读写宁海文章,冲动时也会凑上两句充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海门路上历史建筑
应可军|西门路廊的故事
上海散步(组图)三十五
195x年德封县内流动肉票
老上海的电影院,回忆童年时代的欢乐时光!(一)
李道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