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化宁海】薛家栓 | 宁海馆藏老照片之最

宁海馆藏老照片之最

(原标题:一脉书香源远流长

作者:薛家栓

宁海县档案馆征集到一张十分珍贵的老照片,拍摄时间为清末宣统二年(1910),从时间来说,是馆藏所有老照片之最;更珍贵的是这张照片的主人是清末民初县内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一百多年前宁海名人的形象能在今天再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这位教育家叫袁葆元,邑城东门袁家人。是清代最后一名恩贡生,恩贡是新老皇帝交替时,恩赐给全国优等庠生的一个做官机会,次年爆发了辛亥革命,袁葆元做官无缘,却成就了民国初年的一位教育家。

照片中的他,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袍马褂,正襟危坐,一副清代遗老打扮。脸形清癯,表情谦和,膝下是两个孙子。他手握一卷书,仿佛正想传交给他俩。

东门袁姓是宁海县城大族,其始迁祖叫袁公壬,南宋景定四年(1263)从杭州官巷口来宁海任县令。卸篆后,爱宁海的山水秀丽,民风淳厚,就在邑城东门定居,娶妻生子,至今已历25世,750多年。袁葆元为其21世裔孙。

宁海东门,以袁、黄、王三大家族著称,排名中,袁姓居首。究其原因,令人深思,猜不出一个所以然。论迁城时间,黄姓最早,论人口总数,王姓发族最快;论历代考取功名,黄姓有进士多名,而袁姓无,论任职官员,王姓最多,袁氏最少。但历代相传却是“东门三大姓,袁氏为首位”。正如清代竹林学者王守愚在《登东隅城上怀古》一诗中所写:

袁黄王姓三名族,声望宁城并大宗。

忠厚家风袁最著,源流千载有根踪。

《袁氏宗谱》家规祖训中有一条,叫“养贤”,曰:“族中有贤子弟,能勤学作文,可以造就者。或父兄凉薄,不能修养,当倡大义以周之。将养贤之积贮或助之灯火之需,或资以积途之费,俾得专心致志,成就其业,则家有光而书香永照矣!”

一脉书香,源流永注,这就是袁氏置东门三大姓之首位之根踪。把崇学写进家规祖训,历代子孙务必遵守执行,这就是忠厚家风形成的根本原因。

袁姓支分派蔓繁衍发展,有上、下各三大房,就从上二房的16世至21世,即清康熙至宣统的200年间,6代人中取得庠生以上功名者有51人,尽管其中没有举人和进士。人数之多,在宁海其他族姓中,亦极为少见的。

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是体现崇学价值的最好范例,是一种社会智商能力的培养、挑选、使用的社会制度,它是对社会成员逐级筛选、对比淘汰后的结果。孔子曰:“君子学以致道。”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是通过学习达到其目的的。”即使不做官,崇学也能传承古圣先贤的人生智慧,增长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可以从袁氏上二房一脉传承的几位名人中得以验证。

16世的袁万实,字卓庵,才华卓著。17岁肄业杭州万松书院,巡抚(省最高长官)及书院山长(校长)十分欣赏他的文章,专门为其刻印了《卓庵文稿》,当时文人争着购买,后来选为岁贡生,官至慈溪训导。

万实的第三个儿子家辉,字元直,号梅坡,太学生。喜吟咏,工书善画,小字用指头,大字用拳头,指画独具一格,各极其妙。志趣高雅,绝意仕进,在家筑一梅园,在此读书作画,以尽天年。两浙巡抚阮元,两次公事路经宁海,均在其梅园居住,并结为至交。省正级官员来县,不住官邸,却在平民家中歇息,这恐怕在省内当属首例。

18世万实孙子景峰,号南屏,亦是一位很有名的学者,18岁入庠,20岁为廪生,次年进为贡生,选为某县训导,未仕。以振兴地方风教为己任。知县委之重修孔庙重任,兼管孔庙田租收入。他创建了庙内文昌祠、奎星阁,廉洁奉公,进出财粮,分毫不爽,赢得县中学子一致称赞。

19世的袁裳,号憩亭,国学生;20世的袁起文,号慕韩,岁贡生。父子俩不但以文章为时人倾倒,亦以热心公益被人敬佩。憩亭排难解纷,急人之急。凡有欲争讼之事,被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双方口服心服。知县李溶曰:“自到任至此,讼事减,农事兴,百家睦,皆袁先生之力也。”是年岁饥,赈款无着,知县求助于憩亭,此时其已双目失明,仍叫人持他的名刺(片),不著一字,一一送往大户人家,每家为其真情感动,都打开粮仓,捐出粮食,活人无数。后终因积劳成疾,病重时,全县无论文武官员,还是贩夫走卒,甚至于僧道乞丐,都为其祷祝,要上天延其寿命,终因回天无力。知县陈友莲挽联曰:“斯人胡可得?伤心但听口中碑。”

袁起文热心教育,以振兴教育为己任。曾任缑城书院(宁海当时最高学府)堂长多年,清正廉明,每年收支均有账目记录在案。筹款购置藏书数百部,并聘台州名家来院担任讲席(教师),如天台举人金文田,临海进士葛咏裳,黄岩举人唐赓等。为宁海哺育了大批栋梁之才,一时县内人文蔚然,成为台州六邑之翘楚。

21世就是这张老照片中的袁葆元,因幼年丧父,从小就跟随叔父起文,视叔为父。同时也从小受到叔父的书香熏沐,尤聪颖超人,23岁考取首名庠生,25岁补廪生,宣统二年选为恩贡生。时代鼎革,无法向上进取,就在自己家中,造了三间精舍,开办了一私家书堂,开讲古代儒家必读的“十三经”,即《诗经》《书经》《易经》《孝经》《公羊传》《榖梁传》以及《论语》《孟子》等等,“十三经”中有些经典深奥难懂,他根据自己多年积累,深入浅出向来学学子讲解,还著了《治心述闻》和《治躬述闻》两部读书心解,以帮助初学者参读。民国时期县内著名人士,如曾任教育局长的徐乃斌,宁海中学校长的陈熙光,以及士绅钱伟纫、杨桂钦、王寿冈等人都是他的门生。晚年致力于修理和恢复县内人文古迹,如孔庙、方正学祠、正学读书处、义井亭等,皆为之焕然一新,以为后代学子传承先贤高风亮节,树立榜样有一个载体,永葆宁海的“读书种子之乡”称号。

一脉书香没有因袁葆元过世就停止不前,他的儿子袁志焘也是县中一名庠生,虽去世在其父前,其留下的三个儿子都是民国名人,长子养望,字存和,大学生,擅长书法,热心收藏整理地方文献,今县档案馆藏的唯一一套《宁海民报》是他提供的,为现代人编写各种志书提供了大量资料。次子时望,秉承父业,教书育人,从教四十多年,桃李满天下。幼子久望亦是大学生,曾在金融机关任科长多年。而24代的哲申是高级工程师,哲梅是山东著名儿科医师,哲儒是中国第一代稀土专家,高级工程师,中科院院士的提名者……

袁葆元后代合照(中排左3养望、左2时望、左1久望,前排左5哲梅、左4哲申、左2哲儒。)

以上仅是袁氏上二房200年间所涌现出来的几位名人,简略地作一介绍,袁氏还有五个房,750年间其所有的名人业绩就无法说清了。

一脉书香,随着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飘洒。

推崇崇尚学习是东门袁氏750年来家族中首要的实事工程,学而不一定“优则仕”。即使是做官,做的也是一位清官、廉官,为百姓办实事的好官。学习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致道”,是为了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提高自身素质,这里丝毫没有贬低东门黄、王二大姓,二姓历代对崇学同样是十分重视,相比之下,袁姓更为突出。

宁海历年举办方孝孺读书节,宗旨也是为了提高全宁海人民的素质,为宁海在新时期的更高腾飞鼓劲出力,这是一个明智之举,和袁氏家族历古相传崇学如出一辙。老照片中袁葆元手中的书正在一代一代往下传,不但传给袁氏后人,也包括所有的宁海人,它告诉了一个看来十分浅近但又是十分深奥的真理:“知识就是力量!”这张老照片深刻的涵义就在于此,也是它最值得珍贵之处。

作者:薛家栓

1943年出生,宁海县城白石头人。大专学历,中级职称。前半生经历过求学、下放、招工、下岗,后半生热衷于地方文献的收集、发掘、整理、编辑。参加过《宁海县城乡建设志》《宁海县志》的编写,主编有《白石村志》。有专著《宁海名人》《卢原质传》,以及与人合编的《宁海诗存》《宁海文存》等出版发行。现为二轮《宁海县志》编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宁海五大水系之大溪,又名杨溪,白溪的最大支流
袁伟望|云在飞,诗在嗖嗖地长——记应满云《闲云记》分享会(内附视频和朗诵)
《乡土宁海2018》会是哪些文章,一起选起来
袁晓园家族百年前照片入藏江苏省馆(照片珍档)
徐霞客游记第一景 松门岭
“前童镇”彩色邮资机宣传戳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