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化宁海】仇叶祥 | 卖柴记

卖柴记

作者:仇叶祥

在山靠山,在海吃海,是人们世代留下的生存之道。老家仇家在梅林街的西南面,村庄四面环山,山多田少,交通也不方便。风调雨顺的年月,田里所产粮食尚可填饱肚皮,零用钱就靠卖柴。若遇荒年,粮食欠收,还需要用柴钱去换取国家救济粮,以维持生命延续。俗语说:冲担两头尖,卖柴现铜钿,看来卖柴这行业还算不错。

我正在仇家小学读高小时,因家乡连续3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父亲体弱多病,只能在矮山斫狼箕柴,供自家做饭烧菜。挑到外面卖的柴是硬柴,需要到高山去斫。我12岁时,星期天就跟着二娘舅上高山斫柴,待柴禾干燥后,又跟着二娘舅去卖柴。那时卖柴被视作走资本主义道路,一旦让别人知道,会遭到点名批判。为此,卖柴还得在偷偷摸摸中进行。

为了不让别人看见,我头天晚上与二娘舅约定:深夜3点钟左右,各自挑着柴悄悄出村,在花峦山脚汇合。我把约定的时间告诉父母亲,让他们到时叫醒我。那时家里没有闹钟,父亲几次起床,到屋外看看月亮、望望星星,估计时间差不多了,狠下心来,把正在熟睡的我叫醒。

花峦山脚离村庄有1里多路,山脚下有1个用红石板打造成的乌娃池,村里人称它为石圹。仇家、杏树、岙胡三个村病死的小孩,都抛在这个乌娃池里。几百年来,这里不知道埋葬了多少个小孩,总是显得阴森森的。村里人还说,这里有碗口粗的毒蛇、比手指还粗的蜈蚣出入。白天从这里路过,都会让人打寒噤,深更半夜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挑着柴担在这里等待,偶尔还有孤鸟悲鸣声,那鬼嚎般的声音,让我心惊肉跳,毛骨悚然。

从仇家村到冠庄有10里路,中间要翻越陡峭的笔架岭。因为是偷偷摸摸地卖柴,柴不能挑到村里去卖,只能卖给离村庄较远的砖瓦厂。冠庄村附近有两爿砖瓦厂,一爿在沙岗脚,在独山的北面,距仇家约9里路。一爿要穿过公路,在公路的南面,距仇家约11里路。沙岗脚砖瓦厂柴收足了,厂门口挂着暂停收窑柴的牌子。我们只得咬咬牙,把柴挑到马路南面的砖瓦厂去卖。柴卖在沙岗脚砖瓦厂,返回家,村里人还在吃早饭。柴卖到马路南面砖瓦厂,返回家,村里人已经出门了。为了防止被人发现你在偷偷卖柴,我们只得把柴担藏在村外柴蓬里。

村里人都知道,偷偷摸摸卖柴是为了求生存,一般人发现你在卖柴也不会举报。后来偷卖柴的人越来越多,村干部们都当作不知道,偷偷卖柴就成了村里公开的秘密。那时我人小,一担柴只能卖3-4角钱,但已超过全劳力在生产队劳动一天的收入了。从冠庄卖柴回来,我急匆匆地吃过早饭,背着书包去上学。老师和同学们看到我有点异样,也没有人询问、点破。

1963年下半年,我小学毕业,三年自然灾害过去了。农村实行“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的政策,允许农民在农闲时搞副业、卖柴。我和小伙伴们带着中饭,到山坑去杀柴,山坑最远的山距家有8—9里路,很多还是羊肠小道。杀柴就是把山上的柴禾成片斫倒,待其干燥后挑下山,再挑到冠庄、梅林街等地去卖。

上山杀柴,要把柴刀磨得锋快,“磨刀不误斫柴功”这是老祖宗积累的经验。柴刀磨得越锋利,斫柴时就越省力气。锋利的柴刀不用时,要塞在刀鞘里。取一段15公分左右长的木头,两边削平成厚木板状,中间凿空,两头穿上麻绳,那就是刀鞘。刀鞘系在腰间,上山下山行走,既方便又安全。

那时上山一般都穿草鞋。草鞋用麻筋和稻草制成,有防滑功能。草鞋以自制为主,也有买的,一双草鞋卖1—2角钱。我还在读书时,就跟二娘舅学会了打草鞋。后来手拉车外轮胎代替了草鞋,叫车胎鞋。取两节手拉车旧轮胎,放在石臼下压平,制成草鞋状。车胎鞋经磨耐穿,缺点是防滑性没有草鞋好,刚开始穿时还很不适脚。

上山杀柴那天,也要挑一担青柴回家,冲担还是要带的。肩上扛着两头尖尖的冲担,冲担头上挂着昼饭包。斫狼箕柴(软柴)时,需要用柴绳缚柴。柴绳用络麻制成,手指般粗细。柴绳一头系着柴架,柴架用柴叉制成。柴捆好后,尖尖的冲担头从柴架中间穿插入柴把。软柴把较短是横着挑的,叫横担。枝杆柴称为硬柴,硬柴一般不用柴绳缚,在山上就地取材,用蔓刺籐、枧檫、紫藤等轫性好的枝条缚柴。用枝条缚的柴把挑回家不需解柴缚,竖着放、打柴堆放都省地方。硬柴把较长是竖着挑的,叫竖头担。竖头担一把柴一般缚两道,柴把底部缚着,在狭窄的羊肠小道上挑柴,就能减少两边的阻力。从松树上斫下来的枝条,松针多脑头重,因此松毛柴是倒过来担的,柴脑头朝下,松针有时会拖着地面,这种担法就叫松毛拖。

挑柴下山,手里还要有一根短柱棒。短柱棒直径约3-4公分粗细、齐肩长短,上头带平叉。短柱棒作用很大,下山路滑时,把短柱棒作为一个支撑点,可防止滑倒。平路担柴时,短柱棒从另一个肩膀塞进冲担底部,用手向下压,可以把柴担的重量分到另一个肩膀上。小歇时,短柱棒叉顶在冲担中间,让柴担重量落在短柱棒上。大歇时,柴担靠在坎头旁,让短柱棒支撑着,人走出来喝水撒尿都很方便。

带去的中饭有时是冷饭团。冷饭团不耐饥,还时常被山蚂蚁偷吃,夏天冷饭团还会变馊。用糯米粉掺上番薯泥做成的饼,优点是冷了也不会发硬,吃起来也方便,但它有季节性。既好吃,又耐饥的要算年夜麻糍了。上山时从麻糍缸里捞出几块年夜麻糍,用纱布一包,再带上几块烤菜株或咸笋头。中午找一个背风的地方,拾些干柴枝点燃,用炭火煨麻糍。这样煨出来的麻糍特别香,烤菜株咸笋头过过,吃起来特别有劲。口渴了,斫来一根特别粗的芒杆叶,取中间一节,把它插进淌着山水的岩缝里,清凉纯净的山泉就会源源不断地送入你口中。烧火煨麻糍,最重要的是注意防火,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可设想,严重的还会被关进牢房。

山上的柴禾是多种多样的,最好的柴禾是山石榴、乌饭树、柴排姜、泥壳崀、麻扫丝等,这些柴禾枝干光滑、叶片细小、木质坚硬而耐烧,深受主妇们欢迎,卖柴时就特别兴香。拉屁枯、山东青、枫树等胀脑柴禾,叶片厚大、浆汁多、份量重,不易干燥、不受主妇们欢迎。

杀倒的柴半个月后就干燥了。把干燥的柴挑回家后,再挑到冠庄或梅林街去卖。冠庄村庄比较大,我们把柴捎在村中央的大墙弄,等待主妇们来买柴。主妇们买柴时,先看看柴禾粗细,家里人口多的喜欢买粗一点的柴禾。家里人口少的,喜欢买细一点的柴禾。选中柴禾后,再用手折断柴枝看看柴的干燥程度,柴越燥越受欢迎。接下来是讨价还价,那时柴价每斤在1分钱左右。双方谈好价格后,把柴挑到买主家里,由买主借来木杆秤称柴,结账付钱。有时大墙弄买柴的人不多,我们把柴捎在大墙弄,再挨个道地去叫卖。

梅林街每逢农历一、四、六、八日是市日。市日那天,附近村庄的主妇都会来买柴。我们早早地把柴挑到公路边捎着,等待主妇买柴。有时候卖柴的人多,买柴的人少,柴就卖得不爽。记得有一次,10点多了,市日将散尽,我的柴还没有人问津,同来的小伙伴们卖完柴,已陆续回家了。我一个人守着柴担,站在马路旁心急如焚。后来总算有位妇人拎着下饭篮来买柴了,我就像遇到了救世主。双方谈好价格后,她让我把柴送到家。我问她家远不远?她说不远。她在前面带路,我挑着柴跟在后面,走了一程又一程,过了一村又一村。我问她到了没有?她总是说还在前面。我又饥又累,感到肩上的柴担越来越沉重,双腿像灌满了铅迈不开。我咬着牙,坚持一步一步地向前挑,终于到达了她住的村庄。原来她家住在槐路村,离梅林街足足有6里路。称好柴、收到柴钿已12点多了,我扛着冲担往回走,这里离仇家有16里路。

人是铁、饭是钢,我肚子饿得实在走不动了。这时发现路边有个瓜棚,田里种着蜜桶瓜。瓜农吃过中饭,打着饱嗝正准备睡午觉。我求他卖个瓜,让我止渴解饿。他说这里没有秤。我说你摘一个大点的瓜,我给你钱就是了。他摘了一个瓜,拿在手里掂量一下,估计不到1斤半重。当时蜜桶瓜1角钱1斤,他说收你1角5分钱算了。我一担柴才卖了9角钱,平时我是1分钱也舍不得花的,这时明知这只瓜不值1角5分钱,还是咬咬牙买了下来。在瓜棚边水塘里洗了洗,大口大口地带皮连籽吃了起来。开口三分力,有了这1斤多蜜桶瓜填肚,我走起路来有劲多了。

记得有一年春节前后,家乡连续下雨下雪,杀在山上的柴挑不下来,平原地区缺柴烧的家庭很多,柴价不断上涨,还十分抢手。正月初八天刚放晴,我和小伙伴们到山坑缚柴,高山上还有厚厚的积雪,双脚踩在雪堆里感到钻心的寒冷。这时仇家大队副大队长,阿松哥带领猎户们上山围猎,来到我们缚柴对面的山岗。冰雪后初晴,山上的野兽刚出来觅食,就被猎狗发现了。猎狗经过春节期间的养精蓄锐,见到猎物异常亢奋,狂吼着飞快地追赶猎物。野兽们四处逃窜。一只硕大的岩羊慌谎张张地在岩壁上攀爬,正好暴露在猎人的枪口下,猎枪齐呜,岩羊后腿中了一枪。那时猎枪用的是砂子,不中要害,体型大的野曽不会当场毙命。受伤后的岩羊为了活命,带伤向我们这边逃窜过来,看看离猎人猎犬远了,停下来用嘴舔着伤口。猎犬顺着血腥味很快追了过来,岩羊继续向我们这个方向逃窜,小伙伴们齐声呐喊。岩羊发觉我们这边人更多,调转头往回跑。在进退维谷时,最终死于猎人枪下。这只岩羊抬回家一称,竟有180多斤重。我们几位缚柴的小伙伴,因围猎岩羊有功,得到了猎户们的好评。回家后,我还在堂兄阿松家品尝了岩羊肉。

过了两天,柴挑到梅林街去卖,柴价每斤涨到1.2分,还十分抢手。这担柴卖了1.8元,是我自卖柴以来赚到最多的一笔钱。

现在液化气、天然气、电磁炉、电饭煲代替柴禾做饭烧莱,很少有人上山斫柴了,世世代代留传下来的卖柴行业已不复存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还有卖柴那档子事了。只有我每次回到老家,望着那高高的山岗,看到那近山远山茂密的柴禾,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过去卖柴的往事,清晰地在脑海中浮现。

作者:仇叶祥

网名金溪山人,浙江省宁海县人。

宁波市作家协会会员,原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会员、理事、学术委员。近年来在《今日宁海》报“文化周刊”上发表文章50多篇,达13万多字。在《徐霞客在宁海》杂志上发表文章10多篇。《老家戏班子》《壬寅年赏雪记》等文章在《早春》刊物上发表。出版自传文集《足迹:自叙人生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李克胜 | 炊烟,留住那抹乡愁
文乡情怀|父辈的草鞋
【长篇自传连载】自叙人生路 | 第五章:穷孩子早熟
我的母亲,是个名副其实的“柴迷”
【九十拾柴人】
亲历故事系列【27】——打柴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